查看原文
其他

温海明:如何运用《道德经》哲学智慧解读当前疫情?

在兹重构斯文 中国伦理在线 2022-05-07
2020年3月8日(农历二月十五)是《道德经》的作者老子诞辰2591周年纪念日。相传《道德经》已问世2511年。为了纪念伟大哲学家老子,我们推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温海明教授运用《道德经》哲学智慧对当前疫情的解读。温教授于2019年出版了《道德经明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书,对《道德经》作了意本论的解读。疫情期间,他从道家哲学智慧角度带给我们新的哲学思考。

《道德经明意》是对《道德经》的哲学解读,传统道家哲学的智慧,对于今天思考疫情可以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道德经》的作者老子传说是位两千多年前历经沧桑,骑牛西行的老人,他出关之前留下的《道德经》,被认为是道家哲学的源泉,其中留下的道家哲学智慧,今天还能启发我们思考疫情吗?请看温海明教授对《道德经》哲学智慧的解读和思考。

 

 

众所周知,道家哲学智慧首先体现在《道德经》这部经典著作当中。疫情期间,很多师友们问我,两千多年前的老子思想过时了吗?如果不过时,那么老子在今天,会如何思考和面对当下的疫情?下面我尝试给疫情中的读者们一些道家哲学智慧的启发。

 

1.  天地不仁——从传统天道看疫情

 

要从道家哲学创始人老子的角度理解疫情,首先要思考,老子会怎么理解疫情与传统天道的关系。老子认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意守无中》)

 

在老子看来,天地之道无所谓仁慈,也没有偏向,我们不可以用仁或者不仁这种对待的语言来判断和描述。疫情的发生,从人道的角度来看,当然是一场天灾人祸,但从天道的眼光来看,应该说还是自然过程的一部分,只是这种“自然”,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自然而然”的那种“自然”。

“自然”不是说是自生自发的,而是说天道既能生养万物,同时也杀伐万物,所以没有据为私意的得失之感,人学习天道,要顺应天道,采取一种自然无为的哲人态度。

惊蛰之前,大疫席卷神州大地,多地电闪雷鸣。从己亥年进入庚子年,亥子之交,天地之气阴阳交战,从个人到国家,都要谨慎应对,因为: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第七十九章《天与善人》)

 

在老子看来,天地之间物来物往,变化万千,却丝毫没有人间仁爱他人时表现出来的那种情感性的执着。天地自然之意去留无意,好像更古时代的人对刍狗(祭祀时用的、用草扎成的狗)没有“留意”,祭祀之后即不留其迹,烧掉或扔掉之后,不再在意念上起意,也就度化了祭祀开始之前使用草狗的意念。

这种对草狗“去留无意”之心,不是“始用终弃”的弃心,因为天地自然之意自然发动,而不会有意地放弃或抛弃,只是顺其自然而不留心于此而已。

 

2.  蔽而新成——从阴极阳生看多难兴邦

 

在道家看来,人身好比一个小的阴阳系统,国家好比一个大的阴阳系统,天地本来就是阴极阳生,阳极阴生,而身国一体,身体修炼的道理,运用于拯救国难,重振阳道,完全一脉相承。

庚子大疫初始,国家要求民众居家隔离,好比国家的呼吸和运行系统都气断脉息。疫情初始,泛滥成灾,可谓无限痛苦的深层海底一般。各省成立医疗队,纷纷奔赴前线,好比调动全国之阳气,来拯救阴气过重之地。如今经过一个多月的抢救,基本上看到一阳来复,全国逐渐复工,只要继续温养阳气,让气息通畅,好比运转周天河车,慢慢让民生之气舒缓恢复,国立家兴而脱胎换骨,生民各族返老还童,还丹九转而恢复纯阳国体。老子认为: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道德经》第十五章《玄通道境》)

 

可以把疫情比作国家的浊气,那么动用举国之力就是为了使其“浊以静之”,“清”代表国家的动员能力所期望达到的目标,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奋战,目前国内形势已经渐渐澄澈下来。可是国际疫情却开始越来越浑浊起来。当然,在老子看来,恢复天地之间的清净,才是天下本来的正道。老子说: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道德经》第四十五章《清净正平》)

 

毫无疑问,我们人身的阴阳,也要法天而动。既然疫情时刻变化,如何于变化不居的现象之中领会运动之道,老子给出清净之方,正是反其动而静之。要清静地应对疫情的变化,修炼达到太清化境,最后的境界就好像一面镜子,能够映照出冲虚化境:浩荡无边,玄荡无垠,道通无限,直达天地。

老子告诉我们,修行悟道的人,起心动念之处有着让万千波浪风平浪静的力量。意念发动的瞬间,即可让浑浊的现象世界渐渐澄明;也可让看似静止而内在有力的自然之力,缓缓发动而点滴滋生。因为意念皆顺道而发动,所以能够行云流水而不满溢,随同万千物化并自然更新。能够悟道的人,心意发动随物而起,随物赋形,随物而生,随物而明。他们意念发动之处即含大智慧,念念与道融通,心念境界难以捉摸,与道一样深不可识。

 

3.  道法自然——人要效法天地自然之道

 

正如一日子时、一年子月之时,阴极阳生,一阳来复,这次大疫当前,正好是从己亥年到庚子年的过渡时期,正应亥子之交的多事之秋。随着阳气渐升,疫情肯定逐步消退。老子认为,人在自然之中,要顺应天地自然之道而为。道本身是自然而然如此呈现出来的: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意在道先》)

 

“道法自然”指“道”自动自发,纯任自然,本来如此;道在自然之中,道与自然本不可分。这里的“自然”不是客观实有之“自然界”,一方面如果“自然”成为一物,则是“五大”而不是“四大”,与上文不合;另一方面,因自然界是道所生物构成的,道不可能法一切具体物,人的自然之意既然可以同于道、天与地,自然可以法地、法天、法道,进而法天地大道本然的自然之意(力)。


在老子看来,人应该顺从大道,顺应自然本来的那个样子。“然”可译为“so-thus”,“自然”可译为“that-which-is-so-of-itself”,“self-soing(自我如此)”,“self-deriving(自我生成着)”,较能够传达“自己如此这般生成变化”的意思。“道法自然”刘殿爵译为“the way on that which is naturally so.” 安乐哲译为“way-making emulates what is spontaneously so.” 陈汉生译为“ways follows what is so of itself.”

这些译法,都传达出大道的“自然”状态。道法自然,就是要顺应自然阴极阳生的大道而行。目前看来,大疫最难的时期,也就是阴气最盛的时期已经过去,随着天地之间的阳气复苏,走出疫情为时不远。

 

 

最近经常和师友们聊起的话题是,从救灾层面怎么运用古老的道家智慧,道家哲学智慧对救治这场大疫可以有什么样的贡献?因为道家和道教思想和传统的中医哲学思想相通,所以我觉得可以从道家哲学智慧当中,跟中医哲学思想相通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道德经》的智慧与传统中医天人合一、阴阳相生转化的哲学基础是相通的。传统道教医学把人看作有生气的机体,五脏六腑依赖真炁运行,经络基于有生气的活人,所以传统中国医学致力于延续机体的生机。

在如何运用道家哲学思想来救灾方面,我觉得首先表现在传统医学的“阴平阳秘”(《黄帝内经•素问三•生气通天论》),就是把病人机体气血被打乱的阴阳平衡想方设法用最简单的方式调整回去。

 

1.  绝圣弃智——人命关天,超过一切现实利益

 

传统中医其实遵守老子启蒙的道家哲理,主动“绝圣弃智”,也就是不需要过多的聪明和智术,最重要的是直接恢复人身阴阳之气的平衡,具体落实到五脏六腑之气的运行,无论何种方术方式,只要能够救人,就应该采纳尝试。这个过程当中,要减少利益的考量。老子说: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见(xiàn)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第十九章《绝文抱朴》)

 

当前医疗系统应该尽量恢复救死扶伤的医学精神本色,抱守淳朴,减少私心,降低欲望。如果医生们都能够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那样或许可以减弱医患矛盾,让医生们免于忧患。

道教医学促使人们把自己的心意回归自然之意的运作,心同于自然,从大自然之中重新找回生命的力量。让心回归自然之意,没有其他特殊的捷径,就是放下欲望,放下人心的造作,让心意与自然之意的发动相通。

在这次救灾过程当中,传统中国医学(国医)发挥了很大的保障作用,所以今后应该把“中医”提高到“国医”的战略高度来认识。

 

2.  圣人常善救人——一个都不能少

 

传统道家道教医学认为要顺性来医治病人,因为每个病人的本性不同,症状各异,所以要善于使人尽顺其性。也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才能尽量抢救所有的病人,力图做到没有被遗弃的人。老子指出: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道意结心》)

 

天地生出各种药物,正是人(医生)的意识和意识所带来的能量,能够使物尽其用。“医者意也”,只有善于救死扶伤的医生,才能尽量做到没有被遗弃的物。


大疫当前,人命关天,救死扶伤才是真正的医者仁心。民间中医李医生公开了他的治疗方法,呼吁更多人理解中医对于治疗冠状病毒的效力。

在疫情中间,全国各地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还有很多逆行者,他们自告奋勇冲向武汉去做志愿者,好像“组局人”、快递小哥汪勇一样,他们不顾个人安危,把生死置之度外,自觉以一线医生的需求为自己的命令,想方设法为医护人员服务,为他们节省时间和精力,帮助医护人员救助更多人的生命。这种伟大的情怀,就是老子所说的“圣人常善救人”,把病人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竭尽所能不放弃救助任何一个人。

 

3.  善摄生者——以其无死地

 

《道德经》告诉我们,通达阴阳之道的医生应该是真正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他们虽然在养生方面无所用心,但在陆地上行走不会被凶恶的犀牛和猛虎所遇伤,在战争中也不会受到利器的伤害。犀牛无法用尖角来伤害他,老虎无法用利爪来伤害他,手持利器的人也无法用锋刃来伤害他。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在养生方面无所用心,反而既没有致命的要害,也不会进入致死的处境。老子说: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ì)虎,入军不被(p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zhǎo),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道德经》第五十章《摄生无死》)

 

民间李医生的经历正是这样的写照,他不戴口罩治疗冠状病毒感染者,时刻面对生死之地,而不被病毒感染,核酸检测多次呈阴性,正应了老子对得道之人的描述。

道家道教注重养生,治病之方能够帮助病人提升阳气,让生命的生机当下得以保全,延续病人的生命。我们也看到中医治疗确实有效,说明通于道家哲学思想的中医治疗方案确实有助于病人战胜病毒的折磨。在疫情施虐、人命关天的关键时刻,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案应该能够得到合理平等的看待和考察。

 

 

谈完了治病救人,那么,从个人层面,古老的道家智慧是否也可以帮助当代人面对疫情?答案当然是肯定的。疫情从天而降,因为没有特效药,所以从一开始对抗疫情最好的方法,只能采用最原始的方法,那就是居家隔离,尽量减少跟他人接触的机会。而这恰好应证了《道德经》最著名的“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等思想,让我们看看这些思想今天还可以产生何种效力吧。

 

1.  小国寡民——安然居家就是为国奉献

 

国家高速发展了很多年,没想到过去的一个多月能够重温《道德经》“小国寡民”的智慧。疫情期间,由于封城引发各地封路封村的情形层出不穷,这种应对之方看似幽默可笑,但其实非常合乎老子的智慧。正如老子所言: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shí bǎi)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zhèn)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

 

封城闭户之后,大家基本都足不出户,好像国土一下子小下来了,街上的人也几乎不见了。即使今天我们有高铁、飞机这些非常迅捷的交通工具,可以说都是超过古代何止十倍百倍的高科技器具,但大家都自觉不再去使用它们,甚至因此引发国际旅游业大受影响。疫情使得人民爱惜生命,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都不轻易向远方迁徙;虽然船只和车辆都还在那里,但却真的感觉没有必要、也尽量避免去乘坐;国家之间,没有比处理疫情更加紧急的事情了,所以即使有军事冲突和外交纷争,也都暂时放到一边,大家都不去排兵布阵,毕竟救人要紧。

 

疫情期间,人们几乎互不往来,好像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大家都尽量宅在家里,自得其乐,在微信微博上晒自己香甜可口的饭菜,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迅速提升:感觉到自己穿的衣饰美观,自己住的房子安适,自己过的风俗喜乐。当然,老子非常著名的治国理想,是邻国接壤相互望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相互听得到,但人民从生到死,一辈子不必互相往来。毕竟这样的理想今天实在是回不去了,不过,疫情确实让我们暂时慢下来,正好思考体会一下传统哲学思想的深邃和力度。

确实,现代社会的节奏太快了,慢下来正好让人民的精神更加强固,让大家有机会体会到无欲则刚的境界。从国家层面上,疫情让人民与领导人同呼吸共命运,同生共死,增进人民和领导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而老子认为,只有真正实现全民众志成城的时候,才是国家真正强大和强盛之时。

在老子看来,一个有道的社会,因有良好的基于自然之意的公共秩序,每个人都安分守己,社会风尚醇美和平,当然也就没有交流和交往的必要。可见,老子的理想社会恬淡安适,不仅很有审美的韵味,还有救人于欲望之水火的深慈大悲之心。

大疫当前,封路封城,到处都有体温检测,而严格的社会管理,居然有一个附带的收获,那就是最近报道抓住了很多在逃犯罪分子。正好应了老子的话: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第七十三章《天网不失》)     

 

天道的罗网广大无边,网眼虽然宽广稀疏,但什么也不会漏失。疫情好像一张从天而降的大网,让很多犯罪分子无处可逃。


今天大家都居家隔离,犯罪率肯定迅速下降,这又何尝不是理想社会的标志之一?在老子看来,达到善治的国家,因为统治者顺应天道自然之意来治国,不仅自己的国民甘俗美服乐俗,而且能够吸引他国人民风闻而至,争相亲比。这一思想,对于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可见,人心顺乎天道,则天下归之,可以跨越天险地阻,甚至可以成为治世之楷模,跨越历史时空,引万世之民敬仰不穷。

 

2.  载营魄抱一——封城闭户正好自我修炼


中国的疫情正在慢慢消退,可是世界的疫情正在慢慢兴起。很多国家也采取了封城闭户的举措,各国之间又继续着彼此封闭的交往模式。有人担心很多国家可能错过了最佳隔离期,导致人民疯狂抢购。据报道,最近多国人民都开始“深挖洞广积粮”的抢购模式。大疫当前,抢购之后,应该居家养生,毕竟是考验大家静心能力的好时机。如果大家要居家修身养性,就看老子怎么说: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tuán)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lǎn),能无疵(cī)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道德经》第十章《抱柔雌明》)

 

道家道教的修身养性,非常强调让附在形体上的阳魂阴魄抱合为一,不相分离。要专心致志地持守天真元气保持柔和的心境,好像婴儿一样。要涤除清扫玄妙的心镜(以玄观妙有),尽量做到澄澈无瑕。关爱人民治理国政,尽量做到不用机心智谋。

“抱一”是抱元阳真一,一说抱道,一说合一(合于道),但意都指阳魂与阴魄合而为一,即精神与身体合而为一。古人认为,人有三魂七魄,神魂(阳气之聚)与气魄(阴气之集)构成活的机体,元阳之“一”(神魂)不能离开身体(体魄),而是否归一不离(道)依赖于意念的调控。“专”通“抟”,结聚纯气(元阳纯一之真炁)的意思,所以可以理解为专心致志地“集中生气”,此状态如婴儿一般柔弱,而生机充沛,元阳真炁充沛饱满之后,运行周身,气机流转,使得全身柔软调和(炼精化炁)。要修到返本归真,如婴儿般阳气充沛的纯阳之体状。

《道德经》中多次提及修行保养真气之方,与后世道教功法原理一致。修行的本质是意念导引气息之术。人生是一个阳气消散的旅程,修行人通过意念对气息出入的调控,不但有能力控制阳气消散的节奏和分寸,而且能够采后天的天地自然之真气来补充先天的元阳之炁。

 

3.  玄同大道——养心养生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去除纷杂的欲望,方能令元气在周身运行无碍,使得元神清纯无杂,制服杂乱心神的意念,需要做除尘的功夫,努力恢复心如明镜,即“玄鉴”的状态,犹如《六祖坛经》中神秀的偈子:“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玄览”实是于黑暗之中观览,即不借助外在光明而反身内视,这是一种道家内修的功夫,可以达到心灵毫无污染的境界,是用“天眼”观照内心,让内心纯净,达到如《系辞传》“无思也,无为也”的感而遂通之境,如荀子所谓“大清明”之境界。他写道:

 

塞(sāi)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道德经》第五十二章《持道养意》)

 

居家隔离,正好使自己的意念清净,正好主动降低欲望,甚至堵住欲望的通道,封闭欲念的门径,这样可以减少不少令人烦心的事情。反思平常时期,不能控制自己,随波逐流,让自己的欲念奔流,盲目追逐欲望,结果常常心烦意乱。老子认为,激发欲望的社会趋势是不对的,那样人心堕落,大家追名逐利,长久以往,整个社会就会不可救药。老子还说:

 

塞(sāi)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道德经》第五十六章《玄同大道》)

 

这段话有点类似,其实说明安居在家正好是自我修炼的好时机。要感通老子的智慧,就要清心寡欲,消磨锋芒,化解纷扰,含敛光耀,混同尘俗,达到与大道“玄同”的境界。


得“道”之后,可以达到与物混同无分无别的境界。这种“无我”之境把我的一切心思意念化同与其所在之境,内意即通达外境,心物齐同,既无分别,即无纷扰,本真收敛,冥然混同,这是无法言说的玄妙齐同之境,与庄子“齐物”之旨相通,也启发了后来郭象“独化于玄冥之境”的化境。

 

4.  啬精长生——根深固柢,长生久视

 

老子认为,治理人民和养护天生气秉,没有比爱惜民力和储存精气更为重要的了。要爱惜精气,及早防护;让根基深厚,本元坚固,才能让生命不衰,长久存在。他说:

 

治人事天,莫若啬。……是谓根深固柢,长生久视之道。(《道德经》第五十九章《啬精长生》)

 

人生于世,一阴一阳之和气而已,养生的根本在于持守和气,其中最为精华的部分即为精气,应当细心维护,使之坚固不失,这是相信精神之运化通于天道之神明。人超越有限肉体的努力,不仅在肉体本身的修炼,更在精神能及于宇宙大化,从而修炼到精神可以长生久视的境界。 

这首先要求肉体的精气强固,方能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上下与天地同流,与古今同寿。老子还说: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不肖三宝》

 

在老子来,对父母和祖先的感恩就是对天地的感恩,就是对与生俱来的生命本源的护念和回向,让天地因我的心思意念而彰显。让顺应自然的慈孝之爱实化为人的精神活动与创造,而与天地生生之境连贯融通。

通于天地自然之意的慈爱思想,是对来自天地之生成力和创生力的体察和反馈,这是一种深沉广博的慈爱,因其没有任何确定的对象,所以反对有特定对象的刻意和偏私之爱,这种深沉的爱是无反思的,无偏差的。

 

 

谈完了个人层面,那么如何从国家层面,借助古老的道家智慧,来理解和处理这场大疫呢?按照老子的智慧,即使疫情过去了,因为死了几千人,也要用丧礼和哀伤的礼仪和心情来面对,毕竟它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印迹,中华民族的伤痛时刻。

 

1.  丧礼处之——大疫是凶事

 

大疫当前,死亡人数已经超过三千,成千上万个家庭分崩离析,这是非常巨大的伤痛,好像行军打仗,必然要有死伤,所以即使取胜,最后战胜了疫情,也要按照凶丧的礼仪来处置。关于这一点,老子是这么写的: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兵事哀丧》)

 

疫情期间,很多家庭没有条件给逝者办丧事,所以即使疫情过去了,大家仍然要同情曾被病毒感染的同胞和他们的家庭,继续以悲伤哀悼的心情去对待疫情。老子明确指出,就算战胜疫情打了胜仗,也要按凶丧的礼仪去处理。

虽然国家已表彰李医生为抗“疫”先进人物,但每当人们谈起他,无不深感哀伤,觉得他命不该绝。全国人民最近传看方方日记,仅仅因为她身在现场,记录着一个伤心的旅途中,看到的一路肝肠寸断的风景。

以老子的眼光来看,疫情是突然降临的天灾人祸,与疫情战斗,是人间主动的杀伐,是人的意志去努力改变世间自然之意的进程,也是把人意通过医药等救治手段克服病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几千医护人员感染,很多撒手人寰,虽然战疫必胜,但这个过程还是非常令人伤心的。

在老子看来,即使最后大家都活着看到自己是战胜疫情的一方,也要用举办丧礼的态度来处理和面对这件事。老子把对人的死亡的关切提升到国家胜负的更高层面上,而且不是简单地诉诸个人情感,对于当下的疫情和后续的发展,其实有非常深远的启发意义。

 

2.  弱水胜强——柔弱胜刚强

 

国难当头,全国驰援湖北医疗队的很多护士们在出征之前剃了光头,令大家看了深感振撼,她们很多还是花季少女,此刻却要冲锋在前,杀进看不见硝烟的战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为人民祛除病毒之魔。这些奋战在一线的弱女子们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构筑了“柔弱胜刚强”的坚实防疫堤坝,正是她们构筑起人民的生命安全阀。老子关于这一点是这么写的: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道德经》第七十八章《弱水胜强》)

 

老子认为,管理者都应该学习水德,因为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但攻坚克强的能力却都无法胜过水,是因为水柔中带刚,不能被任何东西改变。疫情当前,特别能够体会到老子说的道理,领导力的刚强就在与民同心,聆听人民的呼声,为人民解决实际困难。


老子因此感叹,公共事务负责人要学习“柔弱胜刚强”的道理,要用于担负全国的污垢和屈辱,才配做社稷的主人。按照老子的智慧,天地把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委托给管理者,那么管理者就要担负起照顾民生兴亡的责任,用柔弱谦恭居下的心态对待人民的批评,媒体的监督,这样才能行使为天地代管民生的责任。

疫情对于信息透明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老子认为,国家信息工作的要点在于实事求是,不可以虚假,隐瞒,不可以华而不实,否则就是背离大道。遇到疫情这样的大事不需要巧辩,要公开透明。老子写道: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天道生生》)

 

在老子看来,天之道,造福万物而不伤害它们。管理者要通天而顺自然之意,施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结合当前的疫情,救灾的捐款物质,应该要第一时间发放到最需要的医生和民众手中。之前报道国人捐的很多资金和物质,都没有分下去,或者被特权者先行瓜分,甚至出售谋利,以及绝大部分上缴财政等现象,按照老子的理解,都是没有顺应疫情时期的人心和天道。

老子认为,只要管理者愿意为民承担一切苦难,引导百姓同仇敌忾,就能建立无坚不摧的心意共同体的力量。换言之,领导力的核心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在如水之就下的情境中绝处逢生,这其中涵纳了疫情带来的所有负面能量,管理者只有面对这样的负面能量,他们才能真正铸就正面的力量——顺应人民的自然之意。老子还说:

 

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第六十章《圣神交泽》)

 

治理大国就好像煎烹小鱼一样,不可随意翻动,始终需要保持自然无为的状态。烹煎小鱼并不容易,翻动过勤则糊烂,火候的把控很有讲究。不让正在烹煎的小鱼走样,也就是不要侵扰外物,要郑重其事,而且小心翼翼,才能帮助外物自然而平稳发展壮大。


当国家走出疫情的低谷,慢慢恢复生产,这个时候,就像烹煮小鱼,要特别注意时机与火候,这往往是烹饪艺术的精华,也是政治和管理的艺术,因为它们其实殊途同归,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走出疫情,个人、家庭和国家,都好像涅槃重生一般。治理大国就像修身,要调控好周身的火候,好象烹炒小鱼小虾,要顺着炒。大国出疫,要举重若轻,如临深渊,明察秋毫,不可翻来复去,否则容易把小鱼烹煮得四分五裂。

 

3.  居下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反对一切居高临下的视角和姿态,认为只有共同的命运感,谦弱处下,才能战胜疫情,迎来灿烂的明天。老子认为: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zhòng),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第六十六章《谷王善下》)

 

在加缪的名著《鼠疫》里,帕纳鲁神父在鼠疫刚开始流行的时候,超然地站在上帝视角和道德制高点上,宣扬这是上帝对人们道德败坏、信仰松弛的惩罚。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是老子明确反对的。可是当帕纳鲁神父近距离感受到一个无辜的男孩被鼠疫折磨致死,他在第二次布道中就坦承鼠疫的苦难,甚至质疑信仰永生是否足以抵消这种苦难。因为他意识到,大疫当前,没有人是局外人,可以置身事外。帕纳鲁神父后来这种居下的同情感,正是老子要强调的。

大疫当前,上下同情,大家都有共通的命运感,对于战胜疫情可谓至关重要。就好像老子所指出的,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归附的汇聚之所,是因为它善于处在百川的下位,因而能够成为百川之王。所以当国家走出疫情,管理者就应该与民同心,理解民生疾苦,对人民言辞谦下,退让于人民之后,才能获得人民的拥戴。

 

 

谈过了国家层面,我们再从世界层面品味《道德经》的智慧,虽然这是两千多年之前的智慧,可只要我们认真品味,就发现仍然鲜活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今天的世界形势。我们今天应该活学活用古老的道家智慧,帮助我们展望未来。

 

1.  祸福相依——好事坏事会相互转化

 

疫情爆发固然是坏事,对国计民生都构成了不小的伤害,但也检验了社会的动员能力,考察了人民群众的自制力和配合能力,验证了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所以也可能会变为好事。这样的道理大家都懂,《道德经》明确指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道德经》第五十八章《方直不迷》)

 

老子认为,灾祸正是幸福所依傍的地方;幸福正是灾祸所潜伏的地方。灾祸和幸福是会相互转化的,就好像正直可能忽然转变为诡诈,善良可能忽然转变为邪恶,人们对“正奇善妖”迅速转换的迷惑,由来已久了。所以他认为,领导人在治理天下的时候,行事方正而不生硬勉强,棱角分明而不伤害他人,直率耿介而不恣肆妄为,光明韬晦而不刺眼耀目。这一章还说: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guì),直而不肆,光而不耀。(《道德经》第五十八章《方直不迷》)

 

老子认为,国家的理想形象,应该好像一个道家的圣人,心中如明镜一般,但无为而无不为,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利益群生,而不伤人,这样才能达到天人共护的理想境界。


从无为而无不为的角度来看,老子其实并不完全排斥儒家的有为,只是他强调,要把有为做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不是刻意的有为,胡乱地折腾,而要顺应自然之意而为。放在战疫之后的世界当中,道家圣人的国家形象,其实也是世界的期待,更历史的期待。

可见,老子认为,中国的未来应该是东方的道家圣人形象,应该“光而不耀”,大国顺应天道自然之意,国运自然昌隆,人民自然兴旺发达,世界各国都得到滋养,受益无穷。

 

2.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理解这个世界的原点,其实还在于理解自己

 

如今疫情期间,大家响应号召,主动不出门,不去坐交通工具,结果全世界航空业、旅游业开始全面陷入衰退,连带全球贸易和金融都受到巨大影响。美国发起了贸易战,如今贸易大受影响,美股开始狂跌,上周跌幅达到百年来单周跌幅前十名,很可能引发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受疫情影响,全球股市已经开启了跌跌不休的下行模式。这次疫情,对于古老的自我、家庭、社群、国家和世界观念,都是一场大考察。人们重新思考自己和家人、和社会、和国家甚至和全世界的关系。老子认为: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道德经》第五十四章《抱道观德》)

 

老子指出,要从我自身的修身之“道”来观照别人;以修“道”之家来观照他家;以修“道”之乡来观照他乡;以修“道”之国来观照他国;以修“道”之天下来观照古今天下。所以理解这个世界的原点,其实还在于理解自己。


刚开始国内疫情严重的时候,国内出现了歧视某些地区的人的情况,国际上出现了歧视华人的情况,随着疫情逐渐被控制住,歧视的情况渐渐消退了,但其他国家爆发起来之后,又出现了反过去歧视其他国家的情况,这种歧视的原因,都是没有把握好对自我的理解,没有意识到自己和他人、国家,本质上是一个共同体,很难分开。

老子认为,理解自己的身体,就能观察天下之人;理解自己的家庭,就可以观察天下之家。一旦身心条畅,家和万事兴,乡里善俗,就容易达到国富民实,天下大同。可见,天下一家的智慧虽然古老,可是永不过时。疫情当前,世界越来越象一个小村庄,一个小小的生机共同体。

 

3.  大国小国——人类命运共同体

 

疫情的全球化,说明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地球村越来越小,疫情之下,一损俱损。从疫情蔓延到全世界来看,韩国民众和军队、伊朗政府决策层、意大利很多社区已被感染,美国目前还不重视,病毒蔓延开来的结果仍然是个未知数。国家很多年无法解决的问题,似乎病毒来了就轻易搞定了,比如我们国家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病毒一来大家停课,校外培训也基本停止了。而且很多国家也停课封城,大家都感到面对疫情难以置身事外。

疫情的迅速发展,可能深刻地改变世界现有的国际秩序。某国处处以自己优先的论调,显然已经严重背离老子顺应天道的教诲,而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老子期待中的王道。老子这么教导: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xù)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道德经》第六十一章《国之谦下》)

 

冠状病毒的迅速全球化已经证明,当今世界,无论大国小国,关系都在变得越来越紧密。长期以来,美国与中国既彼此帮助,又相互伤害,中国和其他很多国家之间的关系,其实也是比较复杂的,很难一概而论都是有利还是不利。虽然国家之间的利益至上很难改变,但一国在关键时刻的表现,是以邻为壑,还是美美与共,就和人心一样,其实是稍微一动就能够感知出来的。在疫情初期,日本捐助的物质上面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感动了很多国人,在日本出现疫情之后,国人也尽量帮助他们。日本还传承着我们古老传统文化的友善内涵,而这些内涵与《道德经》对大国和小国关系的理解“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从疫情爆发以来,关于疫情的起源,就有着各种各样的争议,可以说莫衷一是。无论病毒起源于哪里,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都不应以邻为壑。老子认为,大国地广民众,国势强大,自然就居于雄强的状态,越是雄强的大国,越要吸取雌静守弱的智慧,才能以虚击实,以无胜有,以卑克高,才可能越发强大。

疫情也让我们理解老子对于强国的真正含义。在老子眼中,强国就是君民一体,上下一心,民众可以为君王赴汤蹈火,共进共退,如此一来,他国不战而退,不战而降。越是巨大的邦国,治理者的心思意念就越要谦虚卑下,因为只有谦恭处下才能与大国的臣民心意相通,这跟自然界当中雌性常以安心、寂静的姿态赢得雄性的关注一样,越是低微、谦卑越是可以收摄全局。

老子认为,在大国与小国的关系中,越大的邦国其治理者越应该表现得谦柔处下,这样结果对双方都好。放在今天的世界上,大国越自然,越低下,越平和,越能够促进地球村各国之间的互信、互动和互助。可见,老子的思想是非暴力主义。

可见,古老的《道德经》哲学智慧,今天仍然这么鲜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疫情,理解未来。正如老子所言,地球村的未来也是这样,大国作为世界领袖,只有随顺自然,采取谦柔居下的姿态,好像江海在百川之下那般谦逊柔顺,才配称得上大国风范。如果从今往后世界各国领袖都能够吸收采纳老子治国理政的智慧,那么疫情之后,我们可能有望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道长为《道德经明意》题写书名


抗疫专题

1、梁立智:医生是战友而非神!

2、王福玲:瘟疫当前,我们该如何面对脆弱?

3、喻丰:这10个道德心理学思考,让我们看清疫情中的人心与人性!

4、曹刚:如何化解疫情防控中的七个道德风险

5、曹刚:关于疫情防控的七个道德主张

6、曹刚:疫情防控带来的七大伦理问题

7、乔法容:“发国难财”之恶

8、传染病爆发时的伦理问题应对指南

9、请善待和保护“逆行者”

10、曾建平:滥吃动物为什么不道德?

11、邱仁宗:如何控制流感大流行的传播?

12、杨通进:疫情防控、环境伦理与生态文明建设

13、李义天:保卫平凡生活

14、周中之:湖北红十字会令人痛心!慈善组织更要有良心!

15、致敬李文亮,致敬疫情中的每个普通人!

16、“毒”眼看生死

17、王露璐:应用伦理学如何面对疫情中的道德两难

18、张雪松:“不惜一切代价”是对谁说的?这是一个伦理问题!

19、龚正伟:疫情防控,也是体育大考!

20、原理:“后真相时代”,我们能否了解真相?

21、席玥桐:疫情防控之下的国人美德

22、冯涛:疫情防控的伦理守护

23、龚群:说真话,就是在护卫我们的生活世界

24、李慧琳:瘟疫防控要有人本精神——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思考

25、王荣发:抗击疫情、“守土有责”的伦理意涵

26、王伟: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消费伦理旨趣





中国伦理在线

小编微信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http://www.ethics.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