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邀专栏】志澄观察:保护地球是星际探索的重要前提——对刘慈欣《一个和十万个地球》的商榷

2015-10-04 黄志澄 战略前沿技术

特邀撰稿人:黄志澄,作者更多文章请回复“志澄”“zhicheng”查阅!


作者简介
黄志澄,空气动力学家、航天技术专家、技术评论家。长期从事空气动力学、航天发展战略研究,为我国大型试验基地建设、载人航天方案论证、新型航天器研制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十年来从事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等宏观科学领域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由于日前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获得美国的科幻小说的雨果奖,名声大噪。要全面评论《三体》,肯定需要作许多多准备工作。这里,我仅对刘慈欣根据他在2011年7月于香港书展上的演讲,发表在《周末画报》上的文章《一个和十万个地球》,表达一些个人的看法。

在这篇文章中,刘慈欣回顾了航天发展的历史。他说:“在遥远的未来,当人们回顾上世纪中叶至今的历史时,这期间发生的所有惊天动地的大事都将被时间磨的平淡无奇,只有两件现在被我们忽视的事情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人类迈出了走出摇篮的第一步;二、人类又收回了迈出的脚步。这两件事的重要性怎样评价都不为过,加加林飞入太空的1961年可能代替耶稣诞生的那一年而成为人类元年,而阿波罗登月后太空探索的衰退,将给人类留下比被逐出伊甸园更惨痛的创伤。”

接着,刘慈欣从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对太空航行和环保进行了比较。他说:“从技术层面上看,太空航行和环保在人们头脑中的色彩是不一样的,前者是剧烈的、高速的和冒险的,意味着尖端高技术;后者则是一种温和的绿色的公益活动,自然有技术在其中,但其难度在印象中与前者相差甚远。但这只是印象而已,真实的情况是:要达到人类现有的环境保护的目标,所需的技术比起大规模行星际航行要难的多。”

他接着说:“除了技术上的难度,从经济层面上看环境保护,我们发现它与太空开发也十分相似:都需投入巨量的资金,在初期也都没有明显的经济回报。但人类对环保的投入与对太空开发的投入相比,大的不成比例。以中国为例,十二五规划中计划投入环境保护的资金为三万多亿人民币,但对太空探索,只计划投入三百亿左右。世界其它国家的情况也相差不多。”

最后,刘慈欣提出了未来人类的出路不是保护地球,而是移民到外星球去。他说:“太阳系中有着巨量的资源,在八大行星上,在小行星带中,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资源,从水到金属到核聚变燃料,应有尽有,按地球可以最终养活一千亿人口计算,那么整个太阳系中的资源总量可以养活十万个地球的人口。
现在,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事实:人类放弃了太空中的十万个地球,只打算在这一个地球上生存下去,而他们生存的手段是环保,一项与太空开拓同样艰巨同样冒险的事业。”
对于人类航天发展中的经验教训,以及对于未来航天发展的畅想,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一定会有不同看法,刘慈欣能够坦率发表自己的意见,应该受到欢迎。他强力呼吁增加星际探索的投资,也理应得到尊重。但是他将星际探索和保护地球对立起来的观点,确实难于使人赞同。

首先,将整个人类移民到外星球去是不大可能的,星际移民只可能是少数人,甚至是极少数人。这不仅如刘慈欣所言,星际航行的费用和所需的资源都十分巨大,就是利用先进核推进技术(仍然面临安全风险),也不会由此减少很多;而且在地球上的普通人,并不适应长期(就是采用核推进到达火星也要几十天)微重力和高辐射环境下的星际航行和外星环境,必须挑选出少数航天员,进行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成行。

其次,在航天员探索外星球的过程中,必须以地球为根据地。若没有地球这个根据地的指挥和支援,航天员在外星上也许是寸步难行的。少数人移民的过程也不能一蹴而就,若不注意保护地球,则在这过程中地球早就毁灭了。

第三,实际上,目前保护地球方面,从技术和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实效。刘慈欣说的“人类对地球表面,还不如对月球表面了解的多,可能很快,也不如对火星表面了解的多”的说法,也显然不是事实。另一方面,对航天技术的发展也不能过于乐观,目前的航天技术和人类第一次登月时相比,进展并不大,今后估计还会有所进步,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于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第四,星际探索与保护地球都是人类正在从事的两件伟大事业,它们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保护好地球,才有可能实现星际航行,星际移民也不可能由一个国家单独进行,必须将地球上的航天大国联合起来,假若地球环境恶化,人类就难于实现《三体》中描述的人类统一指挥体制。人类的星际探索,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地球,只有详细了解了外星球,在对比中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地球。

最后,应该指出,假若人类还无法克服自私和贪婪的本性,带着它们移民到外星球去,企图用开发和掠夺外星的资源来实现自己的生存,非但不能拯救人类,而且破坏了外星球的环境,最后的结果必定是使人类自趋灭亡。

总之,保护地球是星际探索的重要前提。以上意见,未必正确,请刘慈欣先生指正。



作者黄志澄的更多文章,请点击以下链接查阅:


【特邀专栏】志澄观察:长征六号开启我国航天发展新长征

【特邀专栏】志澄观察:美军将如何应对中国的“航母杀手”

【特邀专栏】志澄观察:美俄会合作再建新空间站吗?

【特邀专栏】志澄观察:“佩刀”为高超声速提供新动力

【特邀专栏】寄宿载荷是美国航天军民融合的新探索

【特邀专栏】志澄观察:小型无人机的中国优势

【特邀专栏】志澄观察:“新视野”是科学与工程结合的范例

【特邀专栏】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纪念“东方红-1卫星”成功发射45周年

【特邀专栏】志澄观察:“白杨-M”的弹头之谜

【特邀专栏】志澄观察:中国航天员期待参与空间国际合作

【特邀专栏】志澄观察:评美空军向SpaceX颁发认证

【科技专论】迎接新科技革命的黄金时代

【特邀专栏】黄志澄:穿越时空的爱 ——郭永怀和李佩的故事

【特邀专栏】志澄观察:与众不同的S-400导弹

【特邀专栏】志澄观察: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发现类地行星的启示

【特邀专栏】美评估英“军刀”发动机方案的几点思考

【特邀专栏】黄志澄:怀念北斗卫星创始人陈芳允院士

【特邀专栏】志澄观察:卡特硅谷之行的目的何在

【特邀专栏】马斯克等为何热衷打造卫星互联网

【特邀专栏】志澄观察:“白杨-M”的弹头之谜

【特邀专栏】志澄观察:美对抗中俄将建“太空战中心

【特邀专栏】志澄观察:Cyberspace译成什么为好

【特邀专栏】志澄观察:难产的美国版太空行为准则

【特邀专栏】志澄观察:美国为何“冻结”禁止反卫星试验提案

【战略前沿技术】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回复“博士”或“doctor”,查阅“博士”专题系列文章;回复“志澄”或“zhicheng”,查阅黄志澄“志澄观察”专题系列文章;回复“贺飞”或“hefei”,查阅贺飞“博雅论鉴”专题系列文章;

回复“李萍”或“liping”,查阅李萍“专利萍论”专题系列文章;回复“纳米”或“nano”,查阅“纳米”专题系列文章;

回复“基金”或“fund”,查阅“基金”专题系列文章;回复“机器人”或“robot“,查阅“机器人”专题系列文章;回复“俄”或“Russia“,查阅“俄罗斯”专题系列文章;回复“加”或“plus“,查阅“互联网+”专题系列文章;回复“量子”或“Quantum“,查阅“量子信息”专题系列文章;回复“数据”或“data”,查阅“大数据”专题系列文章;回复“无人”或“UAV,查阅“无人机”专题系列文章;回复“革命”或“revolution,查阅“新科技革命”专题系列文章;回复“转化”或“transfer”,查阅“科技成果转化”专题系列文章;回复“谷歌”或“google”,查阅“google创新”专题系列文章;回复“工业4.0”或“industry”,查阅“工业4.0”专题系列文章;回复“神盾”或“DARPA”,查阅“美国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专题系列文章;

回复“颠覆”或“disruptive",查看“颠覆性技术”和“颠覆式创新”专题系列文章;

回复“3D”或“4D”,查阅“3D打印”与”4D打印“专题系列文章;
回复“硅谷”或“silicon”,查阅“硅谷”专题系列文章;回复“石墨烯”或“graphene",查阅“石墨烯”专题系列文章;回复“智能制造”或“inte manu”,查阅“智能制造”专题系列文章;回复“智能”或“AI",查阅“人工智能”专题系列文章;回复“军民”或“integration",查阅“军民融合”专题系列文章;回复“激光”或“laser",查阅“激光武器”专题系列文章;回复“智库”或“tank",查阅“智库建设”专题系列文章;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战略前沿技术】2014-2015年历史文章目录已上线,回复“目录”即可查看,敬请关注!

【战略前沿技术】已开通原创、评论以及对原创作品的打赏功能

欢迎评论:对于文章有任何问题和看法,请移步文末进行吐槽和评论!

欢迎投稿:对于原创性作品将优先发表,并将获得读者打赏的全部!

欢迎打赏:请对原创作品随意和任性打赏,打赏将全部归作者所有!


【战略前沿技术】
引领科技创新发展
1

微信公众号:tech999

个人微信号:tech9999

邮箱:2669537857@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