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读│皮凯蒂论中国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1978-2015
208
皮凯蒂论中国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1978-2015
皮凯蒂等人系统评估1978-2015年中国收入和财富不平等程度,并分析不同收入和财富群体如何从经济增长中获益(或受损)。
Thomas Piketty, Li Yang and Gabriel Zucman,Capital Accumulation, Private Property and Rising Inequality in China,1978-2015,
Source: https://wid.world/document/t-piketty-l-yang-and-g-zucman-capital-accumulation-private-property-and-inequality-in-china-1978-2015-2016/
Picture source: https://www.thenation.com/article/the-inequality-industry/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过去四十年里发生了质的改变,成为世界经济行列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一方面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下降,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占世界GDP比例从1978年的不到3%上升到了2015年的20%。
根据官方统计,成年人的实际人均国民收入增加了8倍以上。1978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以2015年欧元表示)仅为每月120欧元,2015年则超过了每月1,000欧元。
不过,我们对于中国过去四十年的收入和财富分配发生了什么变化仍然知之甚少,亦即,我们对于不同收入和财富群体如何从中国宏观经济增长中获益(或受损)缺乏系统估算。
不过,我们对于中国过去四十年的收入和财富分配发生了什么变化仍然知之甚少,亦即,我们对于不同收入和财富群体如何从中国宏观经济增长中获益(或受损)缺乏系统估算。由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 (Thomas Piketty)领衔的研究队伍根据国民经济核算、家庭收入调查、所得税、家庭财富调查和财富排行五类数据分析1978—2015年中国的收入和财富的积累与分配。由于更全面和更新的数据来源,本项研究结果比以往官方及其它研究结果都要更趋近于事实的真相,但由于收入和财富数据的不透明,中国的不平等程度可能仍被低估了。
研究主要有两项发现:首先,中国属混合经济体,公有资产占相当大的比例。2015年,全国约30%的财富属于政府,其中包括60%的国内公司股权。这一比例稍高于二战后20年西方混合经济国家中公有财产的比例。不过,这一比例自2007-2008起停止下降,这可能会是中国经济一个长期特征。第二,1970年代末,中国曾经比欧洲更加平等——大约与最平等的北欧国家一样平等,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和财富不平等明显加剧,中国目前的不平等水平已经直追美国。
1 收入差距鸿沟愈演愈烈
从2015年的统计来看,虽然显示国民平均收入为57,800元,但就细分数据而言,收入不平等现象十分严重,问题主要集中在两端。50%的收入最低人群仅拥有总收入的15%,而10%收入最高人群的平均收入是中国平均收入的4倍多,超过总收入的40%。中间40%的人收入相对平缓,略高于所有收入的40%。
若从纵向时间看,市场改革推动了收入不平等的显著加剧。据估计,前10%人口国民收入占比从1978年的27%上升到2015年的41%,而后50%人口的国民收入占比从27%下降到15%。在同一时期,收入中40%的人所占比例大致稳定。
2 城乡不平等问题更突出
随时间推移,城乡收入差距不断加大:1978年,城市家庭的平均收入是农村家庭的2倍;现在这一数字已经变成3.5倍。虽然城市人口在增长,但显然其收入增速比人口增速快得多。
虽然城乡收入差距存在,但中国不平等的根源主要在于城乡各自内部的收入不平等。中国城市和农村中收入最高的10%和1%的人所占比例几乎与全国增长一致。有意思的发现是中国农村地区的不平等程度一直高于城市地区。最后,底部50%人群的收入明显地反映出了城乡差距的强烈影响。从1978年到2015年,在中国农村和城市以及全国范围内,底层50%的人的收入份额急剧下降。然而,在全国范围内,收入最低的50%所占的份额(15%)明显低于农村地区(20%)或城市地区(25%)。
3 谁从经济增长中获益?
1970年代末,中国曾比法国和美国平等得多。当到2010年代中期时,这一局面已经彻底改变,中国甚至比法国更加不平等,仅仅稍低于美国的不平等水平。在这一时期内,以1978年至2015年收入最高10%群体所掌握的份额变化为准,中国从27%增至41%;美国从35%增至47%;法国仅从31%增至33%。不过,尽管人口众多,中国还是比美国更平等。
尽管各国经济经历了巨大增长,但各个群体的获益程度却千差万别。
中国自1978年以来,收入最高的0.001%人群的平均收入翻了近40倍,而在美国,收入最高的0.001%人群的收入翻了近8倍。
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键区别在于在中国底部50%也从经济增长中获益良多:底部50%的平均收入从1978年至2015年间翻了五倍多,虽然小于宏观经济和顶部人群的收入增长,但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据推测,这种增长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使不断加剧的不平等更容易被接受,特别是对于一个从生活条件极为恶劣情况下走出的国家来说。相比之下,在美国,底层50%人群的收入增长为负(-1%)。
4 财富不平等
2015年中国人均财富达到28.2万元,是人均收入的5倍,即私有财产与国民收入的比率是在500%左右。与其他国家一样,财富的集中度明显高于收入:收入最高的10%人群的财富集中度为67%,而其收入集中度为41%。最富有的0.001%,即10653名中国人,其净财富超过6600万欧元,占总财富的5.8%,相当于底部50%,即5.31亿贫困成年人拥有的财富总和。
与收入不平等趋势一致,财富集中度大幅上升。最富有10%群体所占财富份额从1995年的40%上升到2015年的67%,而中间40%和底层50%的财富份额暴跌。因此,尽管1990年代中期中国的财富不平等程度远低于西方世界,但如今它介于欧美之间。中国最富有10%群体的财富份额(2015年为67%),接近美国(72%),远高于法国(50%)。处于社会底层的50%群体,其财富所占比例仅略高于发达国家,后者通常在0%-5%左右。
5 中国国民财富构成和来源
首先,中国国民财富与国民收入之比大幅上升,从1993年的350%到2015年超700%的巨幅增长。其主要原因在于财产结构的变动和农业用地急剧收缩,取而代之的是住房和其他国内资本的蓬勃兴起。另外,在2000年代中期以来,国外资产净额成为中国国民财富的有益补充。
其次,中国公有财产与私有财产比例发生剧烈变化:1978年,70%的国家财富为公有财产,30%为私有财产,2015年,这一比例逆转:30%的国家财富为公有财产,70%为私有财产。这一私有化进程中,与其他类型的国内资本相比,房地产的私有率尤为显著,从1978年的50%增至2015年的95%。
国民资产结构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私有财产与国民收入比率已接近西方水平。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西方国家的公共财富已经变得非常小,甚至是负的,公共债务超过了公共资产,而中国的公共财富仍相当可观。
如果我们从部门和资产类型的细分角度来解释国民财富积累会发现:
(1) 就私有财产而言,非金融资产(主要是房产)获得了强劲的正收益,而金融资产无所获益。
(2)就公有财产而言,结果却正相反,公有金融资产的资本收益强劲,而公有非金融财富的资本收益较小。公有金融资产的巨额资本收益大多来自国有股权,这与2003年以来的国企改革和2006年开始国企首次大规模公开募股有关。
(3) 中国的外国资产净额出现了资本损失,部分原因是2004年后人民币升值。这解释了为什么尽管有巨额的经常项目盈余,外国资产净额仅适度增长(从2000年的-9%增长到2015年的15%)。
城读相关阅读:
79.城读│你是你所住:社区如何影响你的健康、安全、教育和收入
112.城读│ 为什么大城市职工收入更高?大城市工作的学习优势
190.城读│地理学家理查德·沃克给旧金山湾区画像:高科技与繁荣的阴暗面
193.城读│中国对外援助流向何方?
197.城读│“住房阶级”五十年
198.城读│为什么房价上涨快于收入增长?重思土地与住房的经济学
(点击文章标题,或进入公众号回复标题前的数字获取文章 )
城读 ∣城市阅读的记录
微信公共订阅账号“城读”,每周推送城市阅读笔记
关注我们,请搜索账号 CityReads
或长按上方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