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佳文速递 | 自然主义视角下旅游者幸福感的构成要素研究

张晓 ,刘明等 旅游学刊 2021-09-22


编者按

徐志摩说人生最幸福的事情有四件:睡在自家的床上,和孩子们玩耍,跟老婆说悄悄话,吃着父母做的饭。四件事都有一个共同的所指:家。旅游却有一个共同的方向:离家。在中国的传统理念中,游必有方,游也许带来“功利”,但功利不等同于幸福。中西方的话语体系存在差异。西方的一些概念,中国传统中未必没有,但也未必是等集。

在中国的观念中,“小人”趋利,以墨家为最;“大人”取义,以儒家为最。非攻非乐、克己复礼都为“功利”,都是“幸事”。而在“学术语言”中,(中学)“功利”大致对应于(西学)“价值”,具体包括工具价值、理念价值,又分别大致对应于“利”和“义”的范畴。总之,幸福是什么?若遵从训诂学,中文的幸福可能还真不是西文happiness、welfare等所能映射的。再攀扯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圣人之言”,那中国的“幸福”真是太复杂了,生死、家国若出其中,吞天吐地,大象无形。一句话,“幸福”就是能把研究“烦死”的话题。

新的学术主题总是在纷繁成说、重重谍影之中负重而出,与其沉沦于“寻章摘句、是己非人”的填装巧辩,终不如“拨云见日、万道归一”蔚为大观。在旅游研究不断开拔的征途中,张晓、刘明、白长虹先生以文垂范:浩瀚研说纵使乱花迷眼,但凡扣“道”(哲学)问“一”,终将在起承转合之间,一以贯之,游刃砉然。

诚然,哲学之深浅,可感而不知。“自然主义的人学观”亦被一些学者归入“主体哲学”(如刘放桐、江天骥等),面临“实践论人学观”的抗辩和论争。然而,回复于哲学层面的“一”来循根立论,来纵横捭阖,来举纲张目,而不是囿于“捕捉同类研究的影子”,常常是酿制经典文献的方子,包孕着学术幸福的芽衣。


——本期责任编辑:徐小波
1

作者简介


张晓(1991—),女,山东淄博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者积极心理与消费行为

E-mail:nkxiaoxiao91@163. com



刘明(1983—),男,山东滨州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伦理学

E-mail:liumingpku@163.com,通讯作者



白长虹(1965—),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营销、服务营销与品牌管理等

E-mail:baichanghong@vip.sina.com



2


研究缘起


该选题始于对“何为好的旅游体验”的思考。在对旅游体验相关文献整理时,我发现,对旅游体验的测量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用满意度作为衡量指标;第二,用体验质量作为衡量指标。而第二种方式中关于体验质量的测量,学界分歧较大,难以形成统一的量表。源于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后经多次向导师请教,我试图从旅游活动的人本主义视角找寻一个能够更好反映“好的旅游体验”的构念。在后期进一步文献整理的过程中,“旅游者幸福感”这一带有人本主义色彩的构念进入了我的视野,随后在与两位老师的合作下,我开启了旅游者幸福感的探索之路。

 在对旅游者幸福感相关文献的梳理中,我们发现国外对旅游者幸福感的研究深受心理学领域幸福感研究进程的影响。对旅游者幸福感的早期研究大多采用“拿来主义”方式,即直接取材于心理学的主观幸福感。然而,我们认为,无论是将旅游者幸福感直接理解为正负向情感间的平衡,还是生活满意度,都降低了这一构念对人们旅游中幸福体验的解释力。旅游活动不同于日常的生活活动,主观幸福感概念在旅游领域可能存在不适用的问题。鉴于此,我们认为旅游者幸福感应该是一个区别于主观幸福感的独立构念,有必要对其内涵和构成要素进行探索。为了更为准确地找到概念界定的依据,我们对心理学幸福感相关文献追根溯源,发现心理学幸福感概念从伦理学幸福论中演化而来。伦理学最早对“什么是幸福”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从古希腊开始,伦理学家就围绕着“快乐”和“禁欲”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探讨。昔兰尼学派的快乐论、伊壁鸠鲁的快乐论、亚里士多德的完善主义、密尔的功利主义等都是幸福论的代表。我们认为,从伦理学幸福论的哲学思辨中找出旅游者幸福感的概念源泉,可以使得旅游者幸福感的概念界定更为准确和科学。出于这个考虑,我们开始构思和写作这篇论文。




3


研究方法、过程和结论

在这篇论文的写作前期,我们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搜集幸福感概念素材上。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漫长的哲学史中,哲学家们对幸福的探讨一直存在争论和彼此交织。如何理清不同幸福论的关系并找出清晰的分析逻辑,成为该研究的一大挑战。在与其他两位老师多次讨论后,我们尝试以哲学传统中的理性建构主义和自然主义这两大幸福论范式为区分不同幸福论主张的一阶概念。理性建构主义的代表性主张是禁欲,其主要代表性人物柏拉图认为,幸福是人借助理性对理念世界的把握。自然主义的代表性主张是关注人的主体性,其主要代表性人物亚里士多德认为,应该从人的主体自身寻求幸福的根源,而不再从任何建构的外在秩序中寻求。理性建构主义将幸福视为不可被感知的高度客观的理念,这一观念与认知科学的先决前提具有不相容性。我们认为旅游者幸福感的界定依靠强调人的主体性的自然主义范式更为妥当。在理清以上两大范式主张基础上,该研究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幸福论进一步的文本分析,提出旅游者幸福感的两大概念素材——“主体满足”和“主体实现”。该研究围绕“主体满足”和“主体实现”两大概念素材设计开放式问卷,对旅游者实际的幸福体验进行捕捉,并通过扎根理论对自然主义视角下的旅游者幸福感的组成要素进行提炼。扎根分析发现:旅游者幸福感受到人际互动和环境设施要素两个方面的影响,继而会对旅游结束后生活中的自我效能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态度和出游意愿产生影响,而愉悦感、抽离感、临场感、获得感、满足感、能动感、仪式感则是旅游者在幸福体验中具体的组成要素所在。为了更全面和准确的分析旅游者幸福感所包含的维度,该研究还在开放式问卷中设置了旅游者幸福感相关维度测量的问题,并通过R语言进行高频词汇分析,并利用原型理论对高频词汇进行维度和范畴归类。这一部分的分析补充和回应了扎根分析得出的旅游者幸福感的构成维度。最后,该研究依据扎根理论分析的结论和高频词汇的范畴归类,构建了旅游者幸福感的具体维度和要素。


选择性编码各主范畴关系逻辑图



4


研究意义和体会

旅游研究对主观幸福感概念的借用,使旅游者幸福感概念的解释局限于快乐主义的视角,快乐主义幸福论在解释有意义的旅游体验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难,而且容易使旅游者陷入过度纵欲的状态(例如旅游中过度酗酒、故意的不文明行为等)。相较于直接借用以快乐论为哲学依据的主观幸福感概念,本研究基于自然主义视角的幸福论所提出的旅游者幸福感概念更能全面地体现旅游者体验的积极价值。从自然主义视角对旅游者幸福感组成要素的研究,是对旅游者幸福感概念化研究一种新尝试。但伦理学领域对幸福这一话题的研究与探讨并没有停止,该研究中对幸福概念的把握多数基于现有的一些成熟的幸福论,在未来可能出现更为完善的幸福论,进而可能产生新的解释框架。因此,对旅游者幸福感概念的研究将是一个逐渐推进的过程,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多研究者通过理论思辨和质性分析对现有的研究结论进行不断地批判与完善,这样才有助于这一概念地不断成熟。本文从选题、调研、成文到修订见刊历时3年多,这一过程中得到了众多老师和专家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感谢两位合作老师在论文选题、调研和写作过程中的支持。此外,也非常感谢外审专家的宝贵意见和编审老师细致严谨的修订。正如在研究不足中提到的,幸福感作为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本研究只是在某些相对成熟概念的基础上所做的一次探索性尝试,未来仍需进一步的完善和检验。

引用本文

张晓, 刘明, 白长虹. 自然主义视角下旅游者幸福感的构成要素研究[J]. 旅游学刊, 2020, 35(5): 37-51.

ZHANG Xiao, LIU Ming, BAI Changhong. Research on the elements of tourists’well-being from a naturalism perspective[J]. Tourism Tribune, 2020, 35(5): 37-51.

原文链接https://book.yunzhan365.com/rztl/xttj/mobile/index.html


责任编辑 || 徐小波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研究员
语音主播 || 程远欣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责任校对 || 宋志伟
技术编辑 || 耿悦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图片来源 || pic.sogou.com






往期佳文

◣佳文速递 | 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基于系统耦合协调视角

◣佳文速递 | 互联网促进旅游业提质增效了吗?——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佳文速递 | 农村家庭收入来源、家庭特征与旅游消费——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的微观分析

◣佳文速递 | 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周期的动态路径演化识别

◣佳文速递 | 如何从共毁走向共生?——定制化旅游价值共毁鹤价值恢复对口碑传播的影响

◣佳文速递 | 儿童旅游认知的探索性研究

◣佳文速递 | 主-客位视角对旅游者行为研究的启示

◣佳文速递 | 何为“表演”——西方旅游表演转向理论溯源、内涵解析及启示

◣佳文速递 | 名实与真实:探索“真实性议题的本土话语分析框架

◣佳文速递 | 旅游公共服务价值共创:概念模型、驱动因素与行为过程——以杭州市社会资源国际访问点为例

◣佳文速递 | 基于地方实践的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逻辑与案例

◣佳文速递 | 乡村旅游开发土地收储阶段居民意愿特征与细分机制——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

◣佳文速递 | 本地旅游精英培育与目的地层面内在影响研究——基于阳朔的历时性解释

◣佳文速递 | 文旅融合四象限模型及其应用地




Tourism Tribune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科类)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权威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欢迎转载,转载请联系《旅游学刊》编辑部授权

(lyxkwx@163.com)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