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来的,一个都不会少!丨阳光
关注 城市流动的方向
倾听 城市心跳的声音
这两天,比高速拥堵和景点拥挤更爆炸的新闻,莫过于一二线城市比赛式的调控政策出台。先是北京、天津9月30日晚出台更严格的楼市限购,然后是郑州、成都10月1日晚调控,10月2日晚合肥、无锡再出调控,一个比一个狠,雷霆万钧之势,纷至沓来。
也许就在我现在写这篇文章时,那些没出调控但房产已然火热的城市,调控的脚步也在走近,该来的,一个都不会少!
就像统一开过通气会、吹风会,之前关于调控,各城市面对渐以失控的楼市,还处于一种观望态,左顾右盼,脚放在刹车上,但始终未踩下,仿佛等待一个号角,毕竟调控这事,等于把资金推给其他城市,“谁先调,谁吃亏”。现在,全民假期期间,各城听闻到某种确定性的号角声,突然有了共识,于是调控如同放开栅栏的野牛,带着滚烫的气息在夜晚出炉——不惜加班加点,必有缘机。
调控是什么?
一般说来,调控是政府在市场预期较为一致的情况下,通过行政手段对市场进行干预,包括购房资格、信贷松紧等的综合措施,多个环节下力,摁住脱缰之马的房价。调控期间,房市降温,失去财富效应的房市,投资/投机潮水褪去,可买可不买的观望,可卖可不卖的也选择观望,因为卖了也无法再买,只有刚需自住与改善人群在市面上兜兜转转,挑挑拣拣,市场一片萧索,媒体也会感受到寒潮,就像冬天到来,缩着脖子,楞半天无人理会,偶尔呻吟一声冷啊。
但在另一些人看来,面对翩翩而来的调控,简直喜不自禁,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自2016年春节以来,无论是京沪广深一线,还是合肥、南京、厦门、苏州或其他强二线城市,“房子不好买”,特别是嗷嗷待哺的投资客,持币待购,却因为关系人脉等原因不到位,始终处于“被踏空”状态,煎熬得心都滴出油来。现在,调控了,终于一声长叹,随着竞争者的迅速消失,他们感到自己的机会来临了。
房市就像一艘大船,缓缓驶向远方,一开始只有少数人上船,随着船渐行渐远,更多人上来,虽然有人太多可能翻船之虞,但人们依然不管不顾,潮水一般从四面八方涌来,船终于停了,直接关闭,恕不接客。大多数人看到船停下来,了无生趣,但部分人看到是彼岸,看到的是一段时间过后的再次起航。所以黑暗里,他们潜伏着,你看不到这些人的存在,但能感觉到空气中他们隐忍的呼吸。
每一轮资金的盛宴,无非是投资、刚需、恐慌的连续三波高潮,目前是恐慌期,“保值”的冲动进入到每个城市家庭心中,让“保值”也成为一种“刚需”,慌不择路的买房,像溺水前似乎要抓住最后一根木头,尾期资金的忙乱,异于前期投资资金的精准与从容,但没办法,前期的买入点一旦错过,中期往往是一犹豫、行情就沸腾,一直到能买却开始忐忑的此时此刻。
目前,调控的城市已经10来个,也许这几天还有城市陆续加入,但相较于2010年/2011年大批的城市调控,这一轮调控城市不多,体现出明显的“城市分化”特质。这就提醒我们,一线城市严厉、二线强城市趋紧,现在能有底气限购的城市,不正说明“投资价值”吗?相当于地方政府直接授勋,做了最好的信用背书。
有两个指标值得思考,一是这一轮,哪些城市是先涨起来的,内部板块的轮动与节奏;第二是限购城市有哪些,哪些城市很严厉,是否实行城市准入证即积分落户,这些综合性的市场指标有益于我们更好的分清城市价值与投资排序。
一二线城市纷纷坚壁清野,资金击鼓传花,到了尾声的城市,也就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都鼓励买房,但大量资金在这些三四五线城市门口犹犹豫豫、三过其门而不敢入,这些城市只有“投机价值”,充其量是交易层面的机会意义,当然也不乏一些勇敢的资金进入,但进入的方式更应该是次新房,短进短出,血腥搏杀,因为是现房,流动性尚可,一旦风向不对就立即走路,避免买期房,一锁好几年,房产直接变成不动产,风险随之上升。明明是血汗钱投资,结果变成一副投机分子的嘴脸,普通家庭思之念之,何必呢。
面对高房价,人民日报出来喊话,在《失去奋斗,房产再多也将无家可归》中写道:“当努力奋斗还不如投机房产,就可能树立一种错误的导向和价值观。”大家一阵呵呵,内心默念的现实版本是:《失去房产,奋斗再多也将无家可归》。
熟悉的节奏,熟悉的味道,当“调控”变成一种官方与民间心照不宣的套路时,其实多少透着戏谑色彩,显而易见,这样的调控在预期上与过去相比也有些不同,很多人采取的策略是能买到就买,即使调控到来,哪怕冰川期,现金流跟得上,就地躺倒闭着眼被蹂躏,然后等待新一季春天的到来。
普通人心尖尖上无不是失望与失落,被浇灌多年的苦涩汁液,房产就好像图腾:你敢印钞,我就敢买房!一缕资产的夕阳,斜斜照在肩上,虽然前途未卜。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的镜头,深陷监狱,修着屋顶,大家在阳光漫漫中,喝着泛着泡沫的清凉啤酒,也觉得那短暂的片刻是个自由人,貌似也很快活……
喜欢此文,欢迎转发、留言和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