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微信·专稿︱王十月:致我的愁容骑士(创作谈)

王十月 十月杂志 2020-02-14


王十月,职业编辑,作家,中国新野性画家,著有《无碑》《收脚印的人》《国家订单》《寻亲记》等长中短篇小说、散文、艺术评论400万字。百余次入选各种选刊、选本、年度排行榜。长篇小说《无碑》入选中国日报评选之2009年十大好书榜,2000-2009十年十五部中文佳作(排第九),中篇小说《国家订单》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另获人民文学奖,百花文学奖,人民文学娇子.未来大家TOP20,《小说选刊》年度中篇小说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广东省第八、第九届鲁迅文艺奖,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南粤出版奖,老舍散文奖等。画作参加中国新野性艺术群第一、二、三季展(北京)并但任学术主持。2018年开始科幻小说创作,先后在《人民文学》《花城》《十月》《江南》《山花》发表科幻小说五部。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首部长篇科幻小说单行本《如果末日无期》。

致我的愁容骑士

王十月

我是现实主义者。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亦如此。


一个现实主义者,突然写起科幻小说,这弯转得也太快。如果要为这转弯找个理由,我只能说,我还是个理想主义者。


《退之的故事或者蜂巢》是我写下的第三个科幻故事。也是长篇小说《如果末日无期》中的一章。这部书由五个相对独立却又相互依存的故事组成。


此章在《十月》杂志发表,出版时改为《莫比乌斯时间带》。


两个标题,体现了不同的侧重点。


前者重在对独裁和集体思维的批判,后者注重科幻性和哲学思考。


自从2015年9月写完长篇小说《收脚印的人》,我的写作停顿了整整两年,除了写点应景文字,一直在放空。


不是想放空,是实在不知该如何写。面对现实,前所未有的无力。


算来,写小说也有18年了。


当年在工厂铁架床上写作的往事,如在昨日,如在梦中。


2018年来,我写下了数百万字关于打工生活的小说,用两部长篇和数部中篇回望了生我的乡村。写完《收脚印的人》,审视自己的写作,发现这些年来,我写下的,都是过去的故事。


过去的故事,自有它的意义。


我庆幸,我用笔记录了过去三十年来,普通中国人所经历的那些少为人知的生活。


俄罗斯汉学家罗季奥诺夫说他从这类作品中,读到了中国梦——


中国人的梦想,以及中国人为了实现这梦想付出了怎样的努力与代价。


我过去写作更看重记录,将成为时代书记员当成写作目标。


我希望未来的读者,能从我的作品中,读到前辈们的生活,读到他们的困境与忧患,奋斗与挣扎。


当然,也有发现。记录者的眼光,本就是发现的眼光。


又觉得不够。


我想记录正在进行的生活。世界的变化,却让我不知从何记起。整整两年,不知如何动笔。我和许多作家朋友聊过,许多人有同感。面对现实无力。


或可以说,现实的纷繁复杂,超出了作家的想象力。


或可以说,面对生活,如雾里看花,看不清真相与本质。


许多事物,我们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写作者不知其所以然,自然是糊涂虫,记下的,也是一本糊涂账。索性就放空。


写了18年而没有放弃写作的,大抵都患有写作瘾,戒不掉。


一段时间不写,手痒,心慌,总觉得人是虚的,浮着,不踏实。


却又找不到写作的点。这种痛苦,和烟瘾犯了却没得烟抽差不多吧。


我不抽烟,想当然这样认为。


如果是无话可说,不写也就罢了,偏又有一肚子的话,写不出来,会憋死人的。


突然,找到了写作的点,于是有了这组科幻故事。


我在虚拟的世界里尽情疯魔,口无遮拦,拳打脚踢。


将烧脑游戏玩到极致,戏谑逗逼,讽刺而又赞美。


也将我对时间,空间,宇宙,以及社会,政治,人性的理解与想象拧巴在一起。


将过往的经验,和对今天的观察,以及对未来世界的想象一锅烩。


东北乱炖,管他炖出的东西是否可口。


我不知别人的科幻小说怎么写,在写完这部科幻之前,我没有读过科幻小说。


或者说,我压根就没有将这组小说当成科幻小说。


这只是一个忧心忡忡而又不疯魔不成活的愁容骑士的一次文学狂想。


我将自己当成骑士,可我又知道,我不是骑士,充其量只是个满脑子不合时宜的写作者。


或者可以说说,我在《退之的故事或者蜂巢》里,写下了对科技发展的悲观,对人性的失望,当然,更有我读历史读来的困惑。同时,我又为科技发展欢呼。我矛盾而且困惑。于是,在小说中,我让退之面对了我的困惑。


退之反对利用科技控制人类的思维自由,并以不懈努力打败大反派,毁掉蜂巢思维矩阵。他因此成为英雄,并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可是,二百年后,外星生物入侵,人类面对降维打击束手无策。这时人们发现,如果当年的思维矩阵还在,人类将有能力对付外星生物入侵。


此一时,彼一时。


退之成了罪人,当年的大反派,成了失败的英雄。


历史总是如此吊诡。


我们该为所处的时代负责?还是该为未来的世界负责?


这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遥远,相信,读者并不会陌生。


自然,这只是《退之的故事或者蜂巢》中的一个点。


我思考的问题,比这个要复杂和纠结得多。而整部《如果末日无期》,则是我的各种困惑与矛盾的集中展示。


将标题改为《莫比乌斯时间带》,是为了强调,我们身处的世界,恰如莫比乌斯带,从A面到B面,从此间到彼间,原本没有明确的边界,我们总是在不知不觉间,沿着这神奇的带循环着历史。


人类一直这样干。从前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亦如此。


我们不过是爬行在莫比乌斯带上的糊涂虫。


我的这组小说,就当是糊涂虫眼中的世界,他或许自以为看清了世界,或许,自知看不清,却愿如那挑战风车的骑士。在某些人眼里,他是可笑的。


但他认为理当如此。


他是理想主义者,更是现实主义者。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亦如此。

《如果末日无期》,王十月著


2018年9月4日夜

选读

微信•专稿|李云雷:石一枫的写作与“新时代文学”
微信•专稿|徐勇:即使失败,亦是永恒
微信•专稿|北野:在诗歌和时间之中,我需要破碎的梦想和幸福感(创作谈)
微信•专稿|宋嵩:顽石,已掷出——读石一枫《借命而生》
《十月》•微信专稿|赵卡:《七步镇》是对空虚的一个热烈反应
《十月》•微信专稿|赵炳鑫:一曲由回忆症患者弹奏的灵魂挽歌
《十月》•微信专稿|李春俊:七步镇,被语言引领,被诚实成就
《十月》•微信专稿|牛学智对话陈继明:《七步镇》:关于“回忆”的百科全书
微信•专稿|张翎:《胭脂》创作谈
微信•专稿|《胭脂》:古典的反写与正写(罗雅琳)
微信•专稿|李晓晨:在轻与重之间——读张翎小说《胭脂》
微信•专稿|陶纯:写作的意义(创作谈)
微信•专稿|《胭脂》:谎言难言,传奇不奇(宋嵩)
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李云雷:时代新人、中国故事与现实主义的新探索(微信.专稿)
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弋舟:谁的现实,如何主义——《世间已无陈金芳》阅读断想(微信•专稿)
第七届鲁迅文学奖|黄文倩:底层的“精神”幻象及其生产──论石一枫《世间已无陈金芳》(微信•专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