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服中药的四大误区
编者按
“看中医,吃中药。”尽管中医的治疗方法有砭石(刮痧)、针刺、艾灸、按跷(推拿)、中药、导引等多种,但近代中药成了中医的代表,人们一想到中医马上就会与中药联系起来。
服用中药的效果与病人的康复直接相关,那么在考察中药的临床效应时除了要注意到中药材的品种、产地、采集、贮存、炮制、配伍、剂量等,中药的煎煮和服用方法也非常重要。王致效医生在本文中谆谆教导大家要注意煎服中药的四大误区~ |
中药效果的好与不好,医生的水平很重要;但是如果医生水平没有问题的情况下,药效将取决于药煎的好不好,服用的是否合理。
很多貌似正确的煎服药方法其实并非真正的正确。
误区一、电热煎锅的致命缺点
在电器(电磁炉、电热煲、电热锅)普及的今天,很多医院或门诊广泛使用高压电煎锅来煎药。这导致一个很重要的煎药方法被忽略,那就是中医很讲究的“水火共制法”。
这里的“水火”就是阴阳的意思,水火在中医学中也就是阴和阳的化身及代表。只有水火共同参与,煎煮出来的药液才具有更地道的效果。
电器所提供的热能和火提供的热能,虽然从热能的角度上来讲是一回事,但如果从中医利用“阳(火)阴(水)”来获取药材中的“四气五味”角度上来讲,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再说说现在各个药店提供的代煎药服务,高压沸腾(水温在110~120℃左右)2小时后,很多药物里的挥发油和不耐高温的物质会被大量破坏,方便是方便了,但是药效也是大打折扣的。
因此,如果可能,还是首选用明火煎煮,放弃电热煎锅,药效会更好。
误区二、煎药砂锅的致命缺点
煎药以前都是用砂锅,过去污染较小的年代,那些砂锅中的重金属含量还好说。而今,汽车或是工厂遍布城乡,哪里的土壤都问题重重。在高温反复煎煮中,很多砂锅内的重金属会被药物中的生物碱或是其他化学成分置换出来,最终喝到你的身体里。
因此,最好的材质已经不是砂锅了,老中医推荐最好的煎药锅是搪瓷盆,就是过去那种一摔就掉漆的那种盆子,它们耐高温,而且几乎和中药的化学成分不起任何化学反应,是最好的煎药锅。
误区三、煎药时间的致命缺点
在医圣张仲景的年代已经明文告诉我们煎药需要看总用水量和剩余水量,到了现代变成了看时间来煎煮。比如,很多药店会说“解表药(治感冒药)煎20分,普通药煎30分,滋补药要煎煮45分,还有先煎后下更长或是更短点之类的云云”。
张仲景认为,10碗水煎煮后剩余3碗算是一个常用的煎药量(当然也有的更多或是更少,《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子几乎是一个方子一个煎煮法),10碗水剩下3碗时,药物浓度刚刚好,而要是按着时间来煎煮,同样是30分钟,那个开大火的药会剩下没准2碗,而那个开小火的药没准会剩下6碗,药物浓度是不均一的。剩余药液的或多或少,会代表着药液中没提取出来的成分过多或是被破坏掉的成分过多。
误区四、空腹服药的致命缺点
吃过西瓜或是喝过饮料的人通常会有这样的感觉,或者是20分钟,或者是30分钟,准要去一次厕所,那时的小便里已经有了刚才的西瓜味道或是饮料的味道。
而饭后再喝下去的液体,至少会和食物混合到一起,使它被吸收的时间明显延长,以增强药效。同时,饭后服中药会明显减轻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刺激胃时产生的恶心或是胃酸或是疼痛的感觉。所以饭后服药应为首选,除非你的主治医生强调药要饭前吃。
中医古代认为“胃以下的病,如肾病、腿关节等,饭前吃;胃以上的病,如头疼、肺病等,饭后吃”也有一定的道理。
|作者简介|
王致效,中医妇科、内科主治医师,国家执业药师,传统中医坚定的捍卫者。其曾祖是民国时期名医王守典,时以治疗各类疑难杂症闻名,尤擅治疗心脏病。
王致效临床疗疾遵循“三分治,七分养”,每叮嘱患者生活宜忌以防治疾病的复发,用药遵循师授家传,攻补兼施,每获良效。于心脏病、风湿病、妇科病、小儿病上见闻接诊稍多,略有心得。针法上讲究迎随、开阖、疾缓、吐纳等八法补泻,亦有收效。
擅长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心脏病、妇科病、小儿常见病、肥胖症、哮喘、肩周炎、内耳眩晕症等,常通过针药结合来治疗上述病症,并擅长针对不同人群作生活及养生指导。
现为《时尚健康》特约专栏作者。
来源:笑谈中医的博客,图片来自网络
中医宝典微信号 zhongyida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