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医治未病四季养生之“夏”养生

2017-07-16 姚璠 中医宝典

编者按

夏季万物生长,是一年中最有生气的季节。这时气候炎热,是万物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并活跃于机体表面。

 

夏天的特点是燥热,因此考虑“热”以“凉”克之,“燥”以“清”驱之,清燥解热是夏季养生的关键。

 

夏季是心脏病的高发期,中医认为“心与夏气相通应”,心的阳气在夏季最为旺盛,所以夏季更要注意心脏的养生保健。那该如何清燥解热呢?该如何养心呢?

 

夏,按节气指自立夏日起至立秋前一日。夏季气温高,是许多农作物旺盛生长的最好季节,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给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条件。虽然气温较高,但仍要顾护人体的阳气,即常说的“春夏养阳”。

 

阳气是人的动力,随季节和日月的交替变化而产生一定的波动,夏季阳气旺盛且易外越,故凡有损于阳气的情况都应该避免;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是万物新陈代谢转变的时期,重视阴阳平衡,适宜调理脾胃是维持正常生理状态之根本,也是中医治未病的基本特点,辨证论治的理论核心。

 

夏季之养心

 

夏季阳气外发,阴邪伏于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活跃于人体表象。“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相互之争即病,而平衡即治未病,所以夏季养生重在阴阳平衡,这个平衡又是动态的、相对的、变化的。

 

根据五行学说,夏季养生的重点在于养心,在于精神调摄,保持愉悦而稳定的情绪,勿要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黄帝内经》:“火热为夏,内应于心,心主血,藏神”,所以夏季养生的要点在于温补阳气、养心。

 

神气充足则人体的机能旺盛而协调,神气涣散则产生病象。七情过激皆可伤心,也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在这个意义上,夏季养神就显得极为重要。

 

长夏之养脾胃

 

大自然天地万物都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运动变化及规律。长夏,即从夏天生长出来。夏为火,火生土,故长夏属土,主脾胃。

 

长夏属土,与中医五脏之脾脏相应,而脾恶湿、胃恶燥,湿又有黏滞之性,故长夏多患脾胃病,脾脏升清降浊功能减低,出现食欲不振、乏力、腹泻等症状。脾胃虚弱的人,应及时调理好饮食,营养清淡充足又不增加脾胃负担,建议少食多餐。

 

当进入盛夏时节,气温高且湿气大,闷热难耐而大汗频出,使人口渴,但要注意不可在饭前大量饮水,更不能喝大量冷饮,反之,极易损伤脾胃,导致慢性脾胃疾病。

 

长夏又是湿热多雨的季节,从中医学角度来讲,湿和热都是导致人体发病的六邪之一,“湿气通于脾”,所以长夏更应注重保护好脾胃,饮食养生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饮食宜清淡可口、品种多样。脾胃为后天之本,调养之法宜清热祛湿,健脾和胃。

 

夏季之“暑”宜养生

 

夏季三个月,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上下交合,植物开花结果。夏季是人体心火旺,肺气衰的季节,人应晚睡早起,顺应自然,保养阳气。因为夏天太阳升得早,清晨空气清鲜,早起后到室外参加一些活动,对增强体质颇有益处。

 

暑为夏季的主气,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引发头昏脑涨、失眠心悸、食欲不振和乏力等症状,需要及时补充水分。

 

1)外暑

即自然界高热的气温,夏季气温高,日光照射足、时间长,在通风不良,身体疲倦,饮水过少的情况下易中暑。

 

2)内火

即人体气血、阴阳、脏腑失衡而出现的内热诸疾。

  1. 心火:可常喝绿豆粥,或用白菊花代茶饮;重者可用莲子加适量冰糖水煎,吃莲子喝汤。

  2. 胃火:实火可用牡丹皮、栀子、淡竹叶泡茶喝;虚火可吃梨汁、甘蔗汁、蜂蜜等。

  3. 肝火:川贝母捣碎成末,梨2只,削皮切块,加冰糖适量,清水适量炖服。

  4. 气郁:宜用陈皮、茯苓,水煎服。此期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锻炼等都极为重要。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中医学预防防治疾病中的特色疗法,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结合夏季气温高,人体阳气充盛、体表经络气血旺盛的有利契机,通过适当地结合三伏贴疗法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冬病夏治的方法有针刺、艾灸、理疗、按摩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

 

》》附:夏季健脾祛湿食物

 

赤小豆:利水消肿

赤小豆属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干燥成熟种子,甘、酸,平。归心、小肠经,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用于水肿胀满,脚气浮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

 

◎薏苡仁:解毒散结

薏苡仁是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种仁,气微,味微甜,甘、淡,凉,归脾、胃、肺经,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赘疣,癌肿。

 

◎茯苓:健脾宁心

茯苓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作者介绍|

姚璠,女,医师。研究方向:治未病及亚健康的中医药调理。

 

来源: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8),图片来自网络/


 


 

 







  

 





    经络学说【文章目录】

    中医宝典微信号 zhongyidaxu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