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鸦胆子

2017-08-07 中医宝典


更新啦!【中医宝典App】中医经典书籍在线/离线阅读



编者按

上次我们说过痢疾分为湿热痢和休息痢,长于治痢疾的清热解毒药有很多种。前几次介绍过的黄连、黄柏、秦皮、马齿苋都善于治疗湿热痢,而白头翁则同时可以治疗湿热痢和休息痢。今天要讲的是专门用于休息痢(原虫痢)的鸦胆子,需要记住的是鸦胆子对于湿热痢完全无效。

 

鸦胆子非常少用,因为它的毒性比较大,对肝功能、肾功能、胃粘膜都有一定的损害。那么老爷爷和小指月是如何看待鸦胆子的使用呢~


治痢疾又能腐蚀鸡眼的鸦胆子

 

小指月说,爷爷,像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都可以清热解毒,治痢,都是下痢要药,有何不同呢?

 

老爷爷说,白头翁治的是热毒痢,肛门灼热,便脓血;马齿苋偏于治的是湿热痢,力量较弱;而鸦胆子,它主要是治时轻时重,时好时坏的休息痢,不过鸦胆子治痢疾有特殊的服法。

 

小指月说,什么特殊服法呢?

 

爷爷说,鸦胆子有毒,一般不入汤剂,需要用龙眼肉、大枣肉或胶囊包裹吞服,而且味道极苦,你如果不小心咬破,或吞得不够快,就容易恶心呕吐,所以这种服法,是防止对食道胃造成损伤,直接暗渡陈仓,到达肠道去发挥治痢疾的效果。

 

小指月说,那内服也一定要严格控制剂量哦。爷爷说,一般十二粒以上就有中毒的危险,内服剂量,一般要控制在两克以内。

 

小指月说,我看爷爷用这鸦胆子来治疗鸡眼?

 

爷爷说,没错,这鸦胆子可以直接腐蚀赘疣,这鸡眼就是人体的一种赘疣,把鸦胆子仁捣烂,直接敷在那地方,就能够把这鸡眼赘疣腐蚀掉。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记道:

 

《吉云旅钞》曰,治里急后重:鸦胆去壳留肉,包龙眼肉,每岁一粒,白滚水下。

 

《医学衷中参西录》曰,鸦胆子:俗名鸭蛋子,即苦参所结之子。味极苦,性凉。为凉血解毒之要药,善治热性赤痢(赤痢间有凉者),二便因热下血,最能清血分之热及肠中之热,防腐生肌,诚有奇效。愚生平用此药治愈至险之赤痢不胜纪,用时去皮,每服二十五粒,极多至五十粒,白糖水送下。

 

鸭蛋子味甚苦,服时若嚼破,即不能下咽。若去皮时破者,亦不宜服。恐服后若下行不速,或作恶心呕吐。

 

故方书用此药,恒以龙眼肉包之,一颗龙眼肉包七数,以七七之数为剂。然病重身强者,犹可多服,常以八八之粒为剂。然亦不必甚拘。

 

鸭蛋子连皮捣细,醋调,敷疔毒甚效,立能止疼。其仁捣如泥,可以点痣。拙拟毒淋汤又尝重用之,以治花柳毒淋。其化瘀解毒之力如此,治痢所以有奇效也。

 

鸦胆子

【来源】本品为苦木科植物鸦胆子Brucea javanica(L.)Merr.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性状】本品呈卵形,长6~10mm,直径4~7mm。表面黑色或棕色,有隆起的网状皱纹,网眼呈不规则的多角形,两侧有明显的棱线,顶端渐尖,基部有凹陷的果梗痕。果壳质硬而脆,种子卵形,长5~6mm,直径3~5mm,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具网纹;种皮薄,子叶乳白色,富油性。无臭,味极苦。

【性味】苦,寒;有小毒。

【归经】归大肠、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截疟,止痢,腐蚀赘疣。用于痢疾,疟疾;外治赘疣,鸡眼。

【用法用量】0.5~2g,用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吞服;外用适量。

本文选自《小郎中学医记 --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作者:曾培杰,陈创涛,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请支持、购买正版图书。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


连翘 穿心莲 大青叶、板蓝根、青黛 蒲公英 


重楼(七叶一枝花) 土茯苓 鱼腥草 金荞麦


黄芩 黄连 黄柏 龙胆草 秦皮 苦参 白鲜皮 金银花


升麻 葛根 淡豆豉 浮萍 木贼 石膏 寒水石 知母


胡荽(香菜) 薄荷 牛蒡子 蝉蜕  桑叶 菊花 蔓荆子 柴胡


羌活 白芷 细辛 藁本 苍耳子 辛夷花 葱白 鹅不食草 


麻黄 桂枝 紫苏 香薷 生姜(上) 生姜(下) 荆芥 防风 


长按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