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卫权:什么是《伤寒论》六经实质
编者按
2016年4月欧阳卫权老师受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院邀请,做了《<伤寒论>六经辨证及临床应用》的讲课,讲课录音经欧阳卫权经方工作室志愿者整理为文字稿。我们选取了其中关于六经实质的部分与大家分享~ |
《伤寒论》六经的困惑
如果六经弄不清楚,后面讲的东西就难以理解,但是为什么六经难以弄清楚呢?这个有很多原因,第一,因为《伤寒论》这本书,它成书于将近两千年以前的汉代。自古以来,后世注解《伤寒论》的书籍是非常多的,不下两三百家,其中有代表性的这些书籍,包括我们常说的柯琴的《伤寒来苏集》,还有后面的《伤寒贯珠集》,还有《伤寒论类方》等等这些,他们对《伤寒论》里面六经的认识,都是不一样的,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经络说,认为这个伤寒论的六经指的就是我们《内经》里面所说的手足的六经,这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朱肱的《类证活人书》。
第二个是脏腑说,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钱潢的《伤寒溯源集》里面,它以脏腑、三焦来阐述六经。还有气化说,以张志聪他们为代表的,以《内经》里面的开阖枢、标本中见的气化理论来阐述六经。六部说,方有执为代表的《伤寒论条辨》,他把人体分成六个部分,认为这个是六经。地面说,就是柯韵伯《伤寒来苏集》里面所说的,他说张仲景的六经,相当于人体的六个地面,跟这个六部说有点类似。
到了后代,特别是清以降,清末民国,由于西方医学的介入,很多的一些近现代医家,慢慢的了解了现代医学的一些观点,他们在理解《伤寒论》六经的时候,又形成了一些更多的一些理论,包括像祝味菊的阶段说,陆渊雷的症候群说,俞根初的形层说,何廉臣的三焦说。现在就更加的非常的复杂,包括病理层次说,阴阳胜复说,体质说,系统说,很多很多。这种对于六经的理解,导致我们现在对六经的认识,越来越复杂,很难有一家之说,说服其他各家,形成一种看上去是百家争鸣,但实际上,是一家之言。对于我们后学者,特别是初学者,认识伤寒论六经,带来很大的难度。难度在哪里呢?
这个在清末民初,有一个著名的医家叫恽铁樵,恽铁樵本来算是一个文人,是报社做编辑的。到中年四十岁的时候,他才真正学医。这个学医的过程也是非常艰难,起因也是非常艰难。因为什么原因学医呢!我们历代有很多著名的医家。都是因为自己或者家人有病、有大病、疑难病,最后被庸医误治,或者是病重不救,导致发奋学医。我们举例子很多的,像唐容川是因为他的家人得血证。他自己攻血证,成为一个血证论的大家。我们现代的这个岳美中,自己得这个结核,自己学医,把自己结核病治好了,成为一代大家,恽铁樵也是。
恽铁樵他是自己的小孩得伤寒,得了伤寒以后,庸医把他治死了,但第二个孩子又得伤寒的时候,医生开药没效果。那个时候,恽铁樵那时候已经开始初涉医学,特别是学习了伤寒论。最后他发现,自己小孩这个情况很像一个麻黄汤证。但是在上海地区,很多都是学温病的一派,用药非常的轻扬,吃了没效。到最后没办法,恽铁樵麻着胆子开了一副麻黄汤。在那里等着,等着这个小孩的坏消息,结果呢,等来了好消息,他小孩子好过来了。从此,恽铁樵就更加发奋的学习。
恽铁樵六十多岁去世,所以总共从学医到去世才二十几年,但是成为一代大家。所以我说这个学医不在时间长短,在于个人的领悟能力和努力程度。我们现在算起来,也是学医有二十几年了,但是离恽铁樵这样的大家我们距离太远了。
那么恽铁樵在《伤寒论》研究里面,他就说了这么一段话,这段话,刚好对我们现在对六经的理解的这种困惑,做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一个说明。他说,“《伤寒论》第一重要之处为六经,而第一难解之处亦为六经”,六经很重要,但是最难解的也是在六经。他说,“凡谈伤寒者,无不于此致力,凡注伤寒者,亦无不于此致力,我辈于六经不了了,在最初时尚耿耿于心,”最开始学伤寒论的时候,对这个六经非常的关注,想弄清楚是怎么回事,稍久渐渐淡忘,久了以后慢慢好好像觉得它不是那么一回事。
“临床开方,为人治病稍久则不复措意,岂但不措意,亦竟忘其所以。”自以为了解,我们现在在临床上很多医生都是这样的,你说他也在用《伤寒论》的方,有的时候效果也还不错。但是,“偶值后辈问难,方且多为遁词曲说。”干脆就左顾而言他,不好说,说不清,或者是用一些自己感觉是那么一回事的解释来曲解它。“卒至人我皆堕五里雾中,”自己没搞清楚别人更加糊涂,“此即所谓良医不能以其术授人也。此中情形,不可谓非自欺欺人,”这就非常形象的说出了我们对六经这种迷惑的状态。
但是,如果我们希望能够在临床上,非常广泛地使用六经辨证,非常广泛地运用经方来治病,甚至把经方扩展到其他的专科的治疗,你对这个六经不能含糊,那么对于我们刚才说的有很多的这些解说和理论,包括经络说、脏腑说、界面说、部位说等等,你到底采取哪一种方法来理解六经,这个至关重要,我个人就是在这方面做一些自己的一个探索吧,也做了一些自己的理解,所以我这里说来说去也是一家之言,所以我这里只是一个抛砖引玉的方法,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点点的启发。
《伤寒论》无“六经”之名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伤寒论》没有六经之名。我们看整个《伤寒论》,它都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他没有说太阳经、阳明经。那么这个六经给它起名的不是张仲景,是来自于宋代的朱肱,他在《类证活人书》里面,首次将《伤寒论》里边的三阴病、三阳病称为六经,所以我们后世所说的六经辨证,即来源于此。而朱肱之所以把它称为六经,它是直接来源于《素问·热论篇》。
三阴三阳的来源
既然张仲景他没有讲六经的这个东西,他讲的是三阴病、三阳病。三阴三阳又来自于哪里呢?比张仲景《伤寒论》更早的书,应该说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对张仲景的《伤寒论》有没有影响,很多医家做了这方面的探讨。
现在有流行的一个说法,就是认为,《黄帝内经》和《伤寒论》是两个完全不同体系的医学,如果再加上扁鹊的那个体系,他认为是三个体系的医学。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恰当。因为总的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哲学的源头,应该来说来自于《易经》,那么由《易经》这种派生出来的这种哲学的思维方法,应该对三家来说都有影响。
张仲景那个时代,已经到了汉末了,而《黄帝内经》成书,应该是在汉代中期以前就成书了,而且这些哲学思想在汉代末年的时候,已经非常成熟了,他不可能在张仲景那个时代,对张仲景没有影响,这个在后面我们还会谈到这个问题,包括日本丹波元简,他也说过这个话。
因为张仲景讲三阴病、讲三阳病,他运用了太阳、阳明、少阳和太阴、少阴、厥阴这样的词,他采用了这个东西,那就说明他对这个三阴三阳的东西他会有一个认识,这个认识他会有一个源头,这个源头是来自于什么啊?来自于阴阳,来自于阴阳学说。而阴阳学说的概念到了汉末的时候已经非常成熟了。
这个阴阳学说的源头是来自周易的,很多学者都说过《易经》里面没有阴阳这个词,虽然《易经》里面没谈阴阳这个词,但是他谈的都是阴阳的理论。阴阳学说是中国这个传统的哲学思想里面最根本的一对概念,这个我就不展开讲了。把阴阳又分为三阴三阳,这个是中国哲学思想里面一分为三的一个概念。
一分为三的哲学思想
一分为三的哲学思想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把阴阳一分为三?这里稍微提一下。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思维里面,这个两分法,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是一种最核心的一种分类方法。对我们现在认识现在的客观世界有非常大的好处,包括我们现在,从现代的科学里面、现代物理学里面、量子学里面我们可以找到很多一分为二的案例,有物质有反物质,有正能量,有负能量,有正电子就有反电子,有很多东西都是以对立的产生的。这个好理解,但是为什么又把它再一分为三呢?为什么不一分为四,不一分为五呢?这个就不好理解,但是有学者做了这方面的一个探讨,我觉得有道理的,这里简单的说一下。
我们现在考古发现,这个原始先民他们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一些非常具体的劳动过程中发现三的数字比较神秘。为什么神秘呢?我们现在的考古可以发现在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时候,最开始出现陶器的时候,发现都是三个足,三个脚。为什么啊?三个脚以当时的制陶工艺来说的话,你很难说这三个脚一样的长短,一样的粗细,但是,他绝对是稳定,对不对啊?它三个脚很稳定,不管它做的多粗糙,长短不一,但是它最稳定。做四个脚绝对不行,我们做四个脚到青铜器时代,我们现在的商周时期,那个青铜器方鼎很漂亮,那已经是非常发达的时候了,可以做四个脚非常平稳。但最开始时候,做都很粗糙的陶器的时候,都是三个脚。为什么?非常稳定!
在这个我看到的一个报道说,在我们最早的这个文化里面,包括河姆渡文化,比河姆渡文化还更早的发现了先民的用的这些灶,用石块垒成的那个灶,中间有那个烧过的那个灰,那个灰认为是当时是在做烤东西的那个灰,认为是这个灶。后来发现那个灶垒的石块恰恰也是三个,也是三个。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然后呢,发现古人用支架,来架这个灶啊,也是三个脚。
就发现三个脚,在他们日常生活中,非常神奇,由此而引申出,三的一个神秘性和重要性。到后代慢慢的就上升到一种哲学的高度,形成一种哲学思维。集大成者,就是我们《道德经》里面所说的,一句什么话呀?对,“三生万物”的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样一个哲学思想。这是三生万物,而不是一生万物,也不是二生万物,三生万物。那么这种哲学思想,直接就体现在我们把阴阳一分为三的这个过程中。
当然,一分为三在《黄帝内经》里面有这样的条文,《素问·至真要大论》里面,它说,“愿闻阴阳之三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运用也”。《素问·天元纪大论》里面说,“何谓气有多少,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这里就解释了,我们为什么把阴、阳再一分为三。它实际上是对阴阳一个进一步的分类,一个量化,不是说这个中医没有量化,实际上是有量化的。它是根据什么为标准,以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来进行分类的。那简单来说,三阴那就阴的多少,三阳就阳的多少来分的。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
由于这个《黄帝内经》, 它这个成书的时代比《伤寒论》要早,所以我们讲《伤寒论》里面的三阴三阳,我们首先要讲《黄帝内经》里面的三阴三阳。通篇来看,《黄帝内经》里面的三阴三阳,它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它讲的是气化,讲的气化的三阴三阳,用三阴三阳来指代六气。我们都知道一年365天,一年四季,分为24节气,然后再分,分六气,六气从这个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这样一轮流,那么《素问》里面,它说“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这个是从气化的方面来论述三阴三阳的,这一块呢我就不着重谈开了。
第二个,以阴阳离合的规律和开阖枢的这种生理功能来解释这个三阴三阳。这一块,在《素问·阴阳离合论》里面,也谈到了,三阳谁是开,谁是阖,三阴谁是开,谁是阖,谁是枢?都谈到了,但是这些的三阴三阳,它最终为什么要这么去分?有很多学者做了很深刻的探讨,但是最终的实质还是以阴阳之气的多少来划分的。如果大家仔细去理解的话,它里面还是包含了阴阳之气的多少,来考虑到用三阴三阳的。但这个不是我们讲《伤寒论》的三阴三阳的重点。
第三个,经络的三阴三阳,用三阴三阳来指代经络,以及它所属络的脏腑。它为什么胃经用足阳明来代,脾经用足太阴来代,肺经为什么用手太阴来代,我们仔细去理解,它也是跟阴气和阳气的多少来划分的。简单来说,阳经都在外边,阴经都在内侧,阳经都在背侧,阴经都在腹侧,这个简单的以阴气和阳气的多少来划分的。
第四个,就是《热论》篇里面的三阴三阳,这个就是当时朱肱《类证活人书》里面之所以把张仲景的三阴三阳等同于经络的三阴三阳这个来源。因为《热论》篇里面,它就有这样的条文,它说“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颈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
通过这些条文,我们就发现,它所说的这些证侯表现跟经络的走向有一致性,特别是足部经络的走向有一致性。第一日,巨阳就是太阳,太阳受之,头颈痛,腰脊强,刚好与足太阳膀胱经的走向是一致的,从头颈到颈项,到腰,一路下来。而阳明,我们说阳明的话从足上来以后,到哪里啊?到面,到鼻颊。少阳,足少阳胆经,从上环耳,一路从身体的一侧下去,所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刚好足少阳胆经的循行部位。所以朱肱就因循《黄帝内经·热论》篇《素问·热论》篇里面这个条文,直接来理解张仲景《伤寒论》里面的三阴三阳,就来源于这个。
《伤寒论》六经即为经络之“六经”渊薮
这个观点影响了后面一千来年,因为宋代到现在也将近有一千年了,很多学者都是因为这个观点强行把张仲景《伤寒论》的六经硬生生的理解为经络的六经,这个非常多。我们姑且不谈他是否正确,但是始作俑者就是这个,就是朱肱。当然,还有后来的很多东西,包括这个传经诸说,庞安时提出来以后,朱肱又把它拿过来,拿过来之后又把它传给李杲,他们后世一发挥,我们现在所有的教材里面都是讲传经,一日传一经,这个六日传尽,到七日以后说再经,再传。
实际上,没有哪个得这样的病。我们在临床上发现没有谁得这样的病,第一天得太阳病,第二天得阳明病,第三天得少阳病,第四天得太阴病,有得过吗,没有!谁在临床上都没有得过,但是大家在理论上都这么说。到了第七天如果没有好的话,又从太阳传起,存在吗?不存在!但是大家都在这么说,这个就是当时庞安时到朱肱,到特别是成无己,因为成无己是第一个注解《伤寒论》的,功劳太大了,影响也很大。所以这些流弊,我们要从这个源头上说过来才知道,他们在哪个地方发生了变化,先姑且不谈他是否正确或错误与否,但是我们要知道他从这个源头一路下来的时候,产生了哪一些变化,离《伤寒论》的距离是渐行渐远,还是吻合《伤寒论》的原旨,这个要弄清楚。
伤寒传足不传手?
在这里最难理解的是,为什么伤寒只传足经,不传手经?因为在《素问·热论》里面,这个六日每一经受之,基本上跟足经有关系,跟手经似乎关系不大,这就非常奇怪了。
你看阳明经,它讲胃与大肠,但手阳明没讲;少阳经讲胆与三焦,但重点讲的是胆,足阳明也是重点讲的是胃,大肠还好说一点,但三焦讲了吗?少阴经讲心与肾,但少阴经我们多谈的是肾,心讲了没有?特别是在太阳,太阳经基本上讲膀胱,但是很少讲小肠。手太阳小肠讲过吗?全都没讲。太阴只讲脾,讲了肺没有?如果说把足太阴脾经大家一讲的话,这个太阴病,讲的就是足太阴脾,大家很好理解,脾虚寒的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一看就是太阴脾虚的症候。但是,手太阴肺呢?几乎没有谈到。厥阴也是的。厥阴肝,但是不谈心包的问题。
所以这个形成一个千古疑案,就大家都搞不清楚,为什么《伤寒论》的六经只传足,不传手。实际上这个千古疑案是怎么来的?是曲解了伤寒论的六经形成的疑案。因为它根本就不存在,不存在当然就是疑嘛。它本来就不是疑的东西,你把它曲解了。
经证与腑证
那么,当然也有不少的学者反对这种观点,认为这种观点非常的局限,也非常的牵强。比如说现代医家陈亦人,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陈教授他就说了一段话,他说太阳病实际上就是表证,固然与经络有关,但绝非仅限于经络,更不一定是膀胱,而是与肺关系最密切,与脾胃也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太阳病经证、腑证之分是不切实际的。我们现在教材还在谈论经证和腑证,这样的理解是否恰当,是否有利于临床实际,这个值得思考。
我们举个例子,我们讲桂枝汤,“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12)”,这个“鼻鸣干呕”,“鼻鸣”跟肺气不降有关吧,只有肺气不降才会有鼻鸣,“干呕”,肯定跟胃气不降有关系,没有一个人说干呕是肺气不降引起的,或者说肝经不降、心经不降等等,跟胃气不降有关。那么你说桂枝汤所治的太阳表虚证,它跟肺有没有关系?跟胃有没有关系?但是胃是足阳明胃经,肺是手太阴肺经,怎么也跟足太阳膀胱经挂不上钩的。既然都挂不上钩,但硬生生把太阳证当成一个足太阳膀胱经,认为桂枝汤、麻黄汤是治疗太阳经的经证,五苓散是治太阳腑的腑证,这种区分,大家思考一下,是不是很令人费解?所以我们现在就不会用桂枝汤来治咳嗽。
有哪个医生会用桂枝汤治咳嗽呢?没有人会治,也没有想到桂枝汤能治咳嗽。实际上桂枝汤治咳嗽效果相当好。因为桂枝它本身就可以治什么?《神农本草经》里讲了,治什么?治咳逆上气,就有这个功效,它就可以治咳逆上气。那么以桂枝为主药组成的桂枝汤为什么不能治咳嗽呢?当然可以治。
大家可以看看那个唐步祺,也是个火神派的代表,他私淑郑钦安的,他有一本书非常好—《咳嗽的辨证论治》,他特别注解了郑钦安的三本书。那本书写得非常好,大家可以看一下。他的《咳嗽的辨证论治》里面,其中就有用桂枝汤治疗咳嗽,如果明显的水饮重的话,把芍药去掉,那就是桂枝去芍药汤治咳嗽。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只限于把桂枝汤所治的太阳病,理解为足太阳膀胱经所属络的经络走向的部位的疾病的话,那我们永远就想不到它能治咳嗽。所以这个非常关键,看我们如何对六经去理解。
《伤寒论》“六经”实质
其它各经也是一样的。我们随便举个例子,你看阳明病,它能治谵语,谵语如果我们一定要涉及到脏腑的话,跟心有没有关系?不管是热扰心神也好,痰扰心神也好,但是都跟心有关,但是阳明病跟心有关系吗?足阳明胃经是跟胃有关系,跟胃腑有关系。即使加上手阳明,它也是跟大肠(有关系),也挂不上心。还有阳明病,阳明湿热证,出现“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260)”,那么这个身黄,身目发黄跟肝胆有没有关系?还有小便不利跟膀胱三焦有没有关系?少阳病的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绝对不仅限在肝胆,有没有涉及到脾胃?有没有涉及到心?还有三焦?可以说都有涉及。从这一点,包括后面我就不一一举例了。
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什么问题?实际上张仲景在讲六病,我们不能谈六经,三阴三阳病-六病,几乎每一病,它所涉及的脏腑都是多个的,绝对不是它所相关的经络所属络的脏腑,有限的脏腑相关。这点如果不理解透,我们打不开思路。所以从这个我们可以看出来,首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六经中各经它均涉及到多个经络、多个脏腑,绝对不是仅局限于单个经络所属络的有限脏腑。这个结论可以下吗?我相信在座的听了我刚才这一段话的话,应该是可以下(这个结论)的。所以单纯按照《类证活人书》它里面的观点,引用《素问·热论篇》里面的六经,来代替张仲景的“六经”,恐怕是远远不够的。
《伤寒论》“经”的含义
那么《伤寒论》里面有没有“经”这个字?那就有了。虽然它没有谈六经,但是它有“经”这个字。有这个字就有这个概念。它这个概念包涵了哪几个方面?这里要顺带说一下。
当然它里面包涵了有经络的概念。比如说,“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124)”,这个可能讲的是经络,就是随着这个经络,由表入里;“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67)”,这个经,可能谈的也是经络,“苓桂术甘汤(主之)”,发汗,不恰当的发汗,最后导致病人产生了一个变证,“动经”,这个经络受到不恰当的发汗,受到了干扰,出现什么?“身为振振摇”,这个跟经络有关系。
但是张仲景更多的“经”不是谈的经络,他谈的是一个规律性的时间或者过程。这个规律性的时间或者过程,其实这个“经”我们大家很多人都熟悉、很多人都在用,但是已经变成熟视无睹了。
我举个例子,女性朋友每个月来月经,为什么叫“月经”?是经络的“经”吗?不是。月经又叫“月信”,为什么月信啊?它有规律性,每月一来,非常有规律。那么这个“经”,实际上指的是规律性,它的时间过程。所以古人把这种有规律性的时间或者过程,都称为“经”。
张仲景的条文里面有很多的“经”的含义,是指这个意思,不要把它理解为经络,理解为经络就望文生义了。“以行其经尽故也(8)”,不是说由太阳到阳明到少阳,再到太阴少阴厥阴,“七日以上”,“以行其经尽故也”,“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8)”,“针足阳明”这个可以理解为针足阳明经上的穴位,但前面“以行其经尽故也”是指的这个以六天为一个时间规律,到了第七天的时候,因为古人在观察这种外感热病,实际上很多外感热病跟我们现在所说的一些传染病,有很大的关系,古人观察到这些病的转归,大概是在六天,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果是六天过后,到了第七天的时候还没好的话,要做什么样的处理,这个“以行其经尽故也”,这个“经”是指的时间规律,并不是指经络。
“过经十余日(103)”也是一样的,到了十几天了,这个时间规律以六天为一段,两个六天就是十二天,就十余日了,也是指的过程。“过经谵语者(105)”、“到经不解(114)”、“欲作再经者(8)”、“却四五日,至阴经上(384)”,“至阴经上”绝对不是指的到阴的经络-手足三阴经络,不是这个意思,“至阴经上”是“出现三阴的病”。所以《伤寒论》里面“经”的含义,我们要做一个理解,对我们阅读和理解原文有很大的好处。
| 欧阳卫权简介 |
广东省中医院首批青年名中医。现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青年中医培养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经方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委员、广东省针灸学会理事、广东省针灸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外治法专业委员会常委,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继承人、南方医科大学“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基地”客座教授。
师承“国医大师”李振华、禤国维、“古中医流派”李可等著名老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0多年,学术上主张回归中医传统,遵循中医自身规律发展中医,用中医思维指导中医临床,坚持纯中医道路。致力于中医经典《伤寒论》的临床应用研究,强调以六经为纲,方证为核心,万病识机,活用经方。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各科疑难杂病,为国内系统性研究《伤寒论》六经辨证及经方治疗皮肤病第一人,多次受邀于国内外学术会议作经方专题演讲,尤其系统地讲授《伤寒论》经方辨治皮肤病的学术经验,影响了一大批中医皮科临床医师。出版个人学术专著《六经辨证新探——经方辨治皮肤病心法》,影响很大。
【擅长疾病】
皮肤病:带状疱疹神经痛、痤疮、荨麻疹、血管炎、红斑狼疮、特应性皮炎、湿疹、银屑病、白癜风、扁平疣、激素依赖性皮炎、斑秃、结节性痒疹、丹毒、黄褐斑、皮肤瘙痒症、过敏性紫癜、生殖器疱疹、毛发红糠疹等;
常见内科疾病:失眠、慢性鼻炎、慢性胃炎、腹泻、心悸、头痛、眩晕、更年期综合征、口腔溃疡等。
其他:小儿发热、咳嗽、肺炎、哮喘、厌食、消化不良、夜啼、遗尿等;痹证、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症等。
来源:欧阳卫权经方工作室公众号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
中国第一部全面《急性心肌梗死》防治电影,转发1次挽救1条生命★★★★★★★★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中医宝典微信公众号 zhongyida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