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个头脑风暴,说起中医,大家映入眼帘的第一个词是什么?会不会是阴阳、五行?很多没学过中医的人也都知道中医讲究阴阳、五行,甚至有外国朋友聊天时,也会有这样的印象。但往往,他们还会提出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说到中医就是阴阳,但临床上并没有见到你们对阴阳的应用啊?又或者,这阴阳、五行不是老玩意儿,不是些荒谬、迷信的东西吗?
对于第二种观点,想要解释清楚并不难,因为用目前最能接受的唯物论来讲,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换成中国的说法就是:事物都有阴阳两面,但阴阳又是互根互用的。还有“道生一,一生二”,万物都是从无到有,在“有”的阶段就分了阴阳。
关于第一个,在当下书生一度被问得哑口无言。是啊,经常说中医的基础理论就是“阴阳”,那临床中是怎样体现的呢?以下是书生的抛砖引玉,欢迎小伙伴们后台留言补充~
阴阳包罗了天地万物,只要是在“有”的层面上存在的,那就会有阴阳的出现,比如男女、左右、水火、动静、长短,生活中其实也离不开阴阳。
中医治病,阴阳是总机,“冲和”是治病的根本。无论虚实寒热的辨证,还是滋阴补阳的治疗,都是“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中医辨证有六经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八纲的表里虚实寒热与阴阳,都是一对对阴阳的体现。而脏腑辨证中所分气血阴阳的虚实之证,自然不必说,也都是一对对的阴阳。所以,大体从辨证方法上来说,临床辨证就是阴阳的应用。
其实辨证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在找到阴阳的失衡状态,治疗时该添添,该去去,只是后来为了方便大家区分,给出了具体的方法,如根据四诊合参得来的信息,如何如何定虚实、寒热、气血等,然后以此来补或泻或和。但方法多了,往往会忘了回归到阴阳这个根本上去。身体的复杂程度总超出我们的想象,很多时候四诊合参完,自己也会被绕进去,总会发现五脏六腑都有问题,气血阴阳也都有偏差。获得的四诊信息越多,越容易被迷惑,抓不住主证。
这种时候不妨回归到阴阳的层面,单纯以调和阴阳为目标。怎么做呢?举个例子,沈氏女科第二十代传人沈宁老师曾经为我们传授沈氏的辨证方法,有非常简单的几大原则,其中之一是舌苔定虚实,苔腻多实,无苔或苔少多虚;实证用温胆汤、四妙丸等,虚证用二仙汤、六味地黄丸等等。起初不甚理解,中医辨证不是要整体观吗,不是应当参照各种症候来进行综合判断吗,仅以舌苔来定,是否过于武断?这种以家传经验来治病的方式,是否是《伤寒论》序中所说的“各承家技,始终顺旧”呢?可是看着来往的病人的确起效,心下也会打鼓。而且平日交流,沈老师也都注重思考与发挥,并非一味顺旧。但今日想到阴阳,似乎有所启发。
大道至简,与其把全盘症候握入手中,一个个归类分析,有时候不如直接从一处入手,以阴阳坐镇大观,由此处进行调和。舌苔定虚实就是如此,虽其中或有武断之处,但从临床来看,如此简单化,又不失阴阳的根本,也是一种取效的“捷径”。
所以有一日,书生在被自己浑身上下无一处没有问题弄得心烦意乱时,决定试试沈老师的方法,看了看舌苔,又参照了其他几个辨别寒热的方法,给自己开出了温胆汤的方子,结果是有效的,虽然可能因为剂量、用药等的不力,并非有神效,但3剂下来还是看到了明显的好转。
由此想到,为何中医会有如此多的流派,不仅仅每个时代有不同的时气和疾病,还有就是医家从不同方面入手,最终只要回归到“阴阳”,甚至“无”或“冲和”上来,都能取效,有自己的发挥,成为一派。甚至于“桂枝”“柴胡”医生,单用一方,运筹帷幄,加加减减就能治疗多疾,也是这个道理。林林总总,根本就是抓住阴阳,从调和阴阳入手。
本文转载自“医界书生”微信公众号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
中国第一部全面《急性心肌梗死》防治电影,转发1次挽救1条生命★★★★★★★★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中医宝典微信公众号 zhongyida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