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民法典 | 孙宪忠:关于无权处分问题的几点看法 | 【孙宪忠民事立法议案建议集萃】

孙宪忠 中国法学网 2021-03-08


编者按


201912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首次亮相,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草案共7编1260条,按照民法典编纂工作计划,草案将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提请2020年3月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


“中国法学网”编辑整理了2013年以来,特别是2019年孙宪忠学部委员关于民法典编纂、民事立法的议案和建议,包括首次公开发表的议案建议,以及本公众号刊发过的多份立法建议(在文末以年份为序列表,点击标题即可查看阅读),供有识之士交流研讨,以期共同为中国民法典编纂事业贡献力量。


自从我国民法典编纂工程开启以来,立法机关不断地提出方案,征求意见,立法机关、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内的五个参加单位、法学界和社会的共识越来越多。但是直到现在,法典仍有一些明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民法这样体系庞大、科学性实用性极强的法律,如果出现疏漏、偏颇、有缺陷甚至错误的规定,那么这不仅仅是一种遗憾,损害的并不是法典本身,而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孙宪忠2013年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18年3月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当选首届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委员。六年多来,孙宪忠学部委员一直勤勉履职,领衔提出立法议案和立法建议超过四十件。2019年,孙宪忠学部委员本着对立法科学性、体系性的不懈追求,秉承审慎、乐观、积极、严谨的态度,呕心沥血,先后提交了针对民法典编纂的议案建议和立法报告十余份,字数总计达十余万字,内容涵盖了民法总则、物权编、合同编、婚姻家庭编、侵权责任编和人格权编等,充分彰显了作为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委员和一名民法学者极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本文系孙宪忠学部委员最新撰写的关于无权处分问题的报告,对当前争议较大的民法典编纂放弃“无权处分”制度的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并授权“中国法学网”首发。




作者:孙宪忠,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本文系作者应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管主任要求撰写,经孙宪忠学部委员授权,在“中国法学网”首发,转载请注明来源。



关于无权处分问题的几点看法


孙宪忠

(2019年12月23日)



所谓“无权处分”制度,指的是我国《合同法》第51条的规定。这个规定入法二十年来,一直备受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争议。虽然最初入法,得到中国法学界主要学者的热捧,但是理论上一直难以自圆其说,实践上导致显著消极后果。故最高人民法法院在2012年所做的司法解释,从实质上否定了这个制度。2015年开始民法典编纂工程后,法典合同编第二次审议稿也放弃了这一规定。这一做法,不但是我国民法立法“讲科学、讲法理”的体现,而且是立法体现司法实践要求、完善社会诚信建设的体现。近来虽然有学者提出对合同编二审稿这一做法的强烈批评,但是这种观点不应该采纳。以下是本人对这个问题的几点论证供参考。


第一,法理方面。《合同法》第51条规定的大体含义,就是要把标的物存在和出卖人享有所有权作为订立合同的前提条件。比如,当事人订立买卖合同时,出卖人一定要享有所有权或者处分权。如果出卖人此时没有所有权或者处分权,这种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就是“无权处分”的合同。依据《合同法》第51条的规定,这种合同不能生效。这就是无权处分制度的基本内容。


“无权处分”这个概念应用在这里,可以说是法理十分混乱的产物。因为,订立合同只是在当事人之间产生债权法的约束力的法律行为,根本就没有民法意义上的任何处分。将这个行为称之为“处分”,在民法原理上是完全无法立足的。我们完全无法理解把订立合同的行为,称为处分行为、无权处分行为。


订立合同,在市场体制下(不像农贸市场买东西那样),多数都是没有标的物、没有所有权的,这不是什么有瑕疵的行为,合同不能因为这一点而不生效。比如,一个企业在另一个企业里面订货或者商品房的购买人和开发商订立购房合同,合同基本上是在没有标的物的情况下订立的,这个时候根本就不发生标的物和标的物所有权的处分,而只是在当事人之间发生债权法意义上的约束力。这种情况订立的合同不受法律承认和保护是没有道理的。


订立合同,是典型的债权行为,不是处分行为,更不是无权处分行为。可以说,合同成立之后,在当事人之间产生了债权的法律关系,而不发生处分性质的物权变动,这本来是很正常的。由此可见,《合同法》第51条规定这种合同不能正常生效,这个规定显然严重不符合法理。


第二,实践方面。因为合同法第51条规定,结果造成了合同履行的结果规定成为合同成立的前提条件的情况,这就是一种严重的本末倒置。将这一规则应用于实践,造成了没有所有权的出卖人订立的合同不能生效,故大量的预售合同都不能生效的消极后果。这样就造成了司法裁判的重大困难。债权的本意就是诚信,英语里的债就是 credit。所以这个时候不让合同生效,无效的合同就不产生约束力,致使当事人违约不受法律制裁,这就造成了大量不诚信的行为。因此,2012年,最高法院在制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时,不得不放弃合同法第51条。该司法解释第三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以出卖人在缔约时对标的物没有所有权或者处分权为由主张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这个条文,受到合同法制定的参与者的批评。但是最高法院以司法实践需要应用区分原则为由,否定了这些批评意见。这一次民法典立法放弃这个条文是非常明智的。


第三,问题关键。问题的关键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一段时期的中国民法学界主导者们,认识不到“契约应该履行”不等于“契约绝对履行”这个道理。他们一方面受到前苏联法学的影响,认为订立了合同就应该履行合同;另一方面从农贸市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现象出发来理解市场经济体制,把那种自然经济情况下合同必然履行、不履行合同也无效的情形,当作法律上的常规。因此,他们从合同履行的结果出发来看合同订立问题。《合同法》第51条,就是把合同履行当作产生债权的条件。所以这就是本末倒置。本来,人们在交易中先订立合同,然后才履行合同。订立合同产生债权,这个法律关系约束着当事人,使其必须履行合同,不履行的要承担违约责任。到了履行期限的时候,当事人履行合同发生物权变动。但是,我们必须知道,实践中也有合同届时不能履行或者无法履行的情况。同时我们必须知道,没有履行的合同,也不是都应该无效的。从诚信原则的角度看,绝大多数合同也应该是生效的。否则,我们连违约责任都无法追究。


第四,区分原则的应用。我回国后,针对当时国内民法学界的理论混乱提出了区分原则,这就是:合同成立发生债权,合同履行发生物权变动;这两者作为法律事实要区分开。而且这两者发生的法律效果要区分开,一个是债权,一个是物权。接着,债权生效有债权生效的法律根据,物权变动有物权变动的法律根据。在现实市场经济生活中,一切法律上的交易都存在着订立合同和履行合同的基本区别,交易都是先订立合同后履行合同,这两个区分之后,法律上的分析和裁判会非常清晰明确。


综上,这次民法典编纂放弃《合同法》第51条的规定,是坚持民法科学性原则的体现。考虑到一切法律上的交易都有订立合同和履行合同的区别,所以法典草案的这个规定意义显著,应该得到坚持。


以上意见供参考。








//孙宪忠学部委员议案建议集萃//



2019年

对11月27日民法典审议稿的修改建议

关于改革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的调查和立法建议


关于无权处分问题的几点看法

关于《土地管理法》中“一户一宅”原则改革的立法建议

关于删除人格权经济利用条文的建议对民法典人格权编的审议意见   对婚姻家庭编(草案)的修改建议

 关于民法典物权编担保物权分编的修改建议


对8月22日提交审议的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草案的评审意见关于在民法典物权编规定自助制度的议案对民法典合同编(草案)的4条修改意见关于在《民法典物权编》增加“物尽其用”原则的议案对民法典合同编(草案)的13条修改意见对2018年8月公布的民法典物权编前三章的修改意见




2018年

☆关于在民法典侵权责任编中加强人格权保护条文的议案(上)

关于在民法典侵权责任编中加强人格权保护条文的议案(下)


2017年

☆关于民法总则是否应该把政策作为民法渊源的意见

☆坚持现实性和科学性相结合原则、积极推进民法典分编编纂的建议

关于民法总则(草案)的修改建议

就《关于增设民事伪证罪、促进社会诚信建设的议案》征询公众意见

☆关于修改我国《物权法》的议案

关于修改《物权法》第191条的议案


2016年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的议案

民法总则应该规定“客体”一章及该章编制方案的议案

☆对2016年1月11日《民法总则(征求意见稿)》的几点建议

☆对2016年4月《民法总则(征求意见稿)》的修改建议

关于《民法总则草案》“民事权利”一章的修改建议

我国民法典编纂中的几个问题

☆关于《民法总则草案》“非法人组织”一章的修改建议

☆关于在民法典侵权责任编中加强人格权保护条文的议案


2015年

中国民法典中民法总则的编制体例的议案

☆中国民法典编纂中的几个问题


2014年

☆将《民法通则》修订为民法总则并整合民法立法群体、在此基础上编纂中国民法典的议案

☆关于依法恢复、重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建议

☆民法典总则编“法律行为”一章建议稿

☆民法典总则编“法律行为”一章的结构和条文建议稿

2013年

☆修订《民法通则》为民法总则、整合其他民事法律为民法典



— 相关链接 —


孙宪忠:当前中国民法典编纂中的坚持与创新

第九届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法治 · 2019年)“新时代的中国民法典”成功举行

孙宪忠:民营经济所有权研究的六个问题

孙宪忠:关于提交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的民法典人格权编的审议意见

孙宪忠:对8月22日提交审议的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草案的评审意见

孙宪忠:对化解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相关的几个法律问题的思考

孙宪忠:婚姻家庭协议里的“学问”

孙宪忠: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应该解决的四个现实问题

孙宪忠:民法基本权利和基本分析方法 | “社科法律人”高级学术论坛暨“社科法硕”学术沙龙

孙宪忠:用法律捍卫英烈尊严

孙宪忠:对2018年8月公布的民法典物权编前三章的修改意见

孙宪忠代表对民法典合同编(草案)的13条修改意见

孙宪忠代表对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草案)的4条修改意见

孙宪忠:关于在《民法典物权编》增加“物尽其用”原则的议案

孙宪忠:民法典亟待确立民事自助制度

学部委员孙宪忠在法学所60周年所庆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孙宪忠入选《2017中国法治蓝皮书》人物篇首位

孙宪忠:“我参与了国家立法”

孙宪忠:让民法典编纂体现时代性与民族性

孙宪忠:做民法科学的坚定推动者和守望者

孙宪忠:民法典物权编的“四个一定要坚持”

孙宪忠:关于在民法典侵权责任编中加强人格权保护条文的议案(上)

孙宪忠:关于在民法典侵权责任编中加强人格权保护条文的议案(下)

孙宪忠:推进我国农村土地权利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孙宪忠:十九大科学立法要求与中国民法典编纂

孙宪忠被推选为重庆市第十三届全国人代会代表

孙宪忠:从国家治理角度看民法总则

孙宪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正案(草案)》修改建议

孙宪忠研究员出席全国人大代表座谈会并就民法典编撰提出建议

中国民法典的“精神引领”——孙宪忠谈民法总则基本原则

孙宪忠、徐蓓:《物权法》第191条的缺陷分析和修正方案

孙宪忠:从国家治理必要性的角度理解法官员额制

孙宪忠:固化农民成员权 促经营权物权化

孙宪忠代表就《关于尽快制定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建议》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孙宪忠代表就《关于增设民事伪证罪、促进社会诚信建设的议案》征询公众意见

孙宪忠:如何理解民法典编纂的“两步走”

孙宪忠:连续四年推动民法典编纂

孙宪忠:用民法通则的理性光芒指导民法典编纂

全国人大代表孙宪忠再次就《关于建立“科研友好型经费使用管理制度”的建议(第二次征求意见稿)》征询公众意见

孙宪忠:从基本法视角看民法典编纂

全国人大代表孙宪忠就民法总则立法议案征询公众意见

全国人大代表孙宪忠就“民法总则应该规定‘客体’一章”议案征询公众意见

孙宪忠:对民法典体系总体安排的几点思考

孙宪忠:我国民法典编纂中的几个重大问题

孙宪忠:住宅用地的“自动续期”是无条件续期|《人民日报》专访

孙宪忠: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需要解决的法律认识问题

孙宪忠:法律行为的概念——产生以及发展

孙宪忠:关于民法总则草案的修改建议

孙宪忠:我国民法典编纂中的几个问题

孙宪忠:关于民法总则草案民事权利一章的修改建议

孙宪忠代表就《民法总则草案(征求意见稿)》提出修改建议并征询公众意见

孙宪忠:民法总则里不能少了“民事客体”一章

孙宪忠研究员接受央视《新闻联播》采访 解读“两高”工作报告高票通过

孙宪忠代表接受专访表示:民法典编纂工作需要重视质量

孙宪忠代表建议城市违建拆除需做好各方利益协调

这部关系到每个人生活的法典将带来哪些利好? ——访全国人大代表、民法总则编撰者孙宪忠

社科院法学所孙宪忠代表的70号议案将在《民法总则》编撰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附议案全文)

孙宪忠:推进农村土地经营的“三权分置”的法律问题

荐书 | 孙宪忠:《国家所有权的行使与保护研究》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孙宪忠学部委员的议案建议





中国法学网


投稿邮箱:iolaw1958@cass.org.cn

来稿请注明姓名、单位和联系方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