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与谎言的对抗
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Paul Ekman)曾经说,诚实之所以是普世价值,在于谎言乃是普世现象。这是真话,尽管不新鲜。不管在哪种语言里,谎言的近义词都多于真话。一部词典,与谎言相关的词条多达好几页,留给真话的却少得可怜。
有人做过一个粗略的统计,英文中含有说谎之意的单词不下50个,相信汉语里这样的词语也不少。掩饰、隐瞒、搪塞、虚伪、两面派、夸张、歪曲、不实、捏造、伪造等等,它们既是谎言的近亲,也是欺骗的变体。从定义的角度看,说谎就是欺骗,一种隐瞒真实意图的误导他人的刻意行为。大多数谎言无需动口即可实施。譬如在考试中作弊,满脸堆笑地接受老板的呵斥,甚至不满周岁的婴儿也会有意扮出笑脸,以取悦他人。
相比之下,用嘴说谎的成功率似乎低得多,尤其在面对面的情形下。长期研究表情的艾克曼就发现,谎言之所以常被戳穿,是因为真实的情绪难以掩饰,伪装根本没有的情绪更加困难。比如一个人要假装生气,就得准备一整套相应的动作、神情和声调,即便是经过专门训练的演员也难免露马脚。如果要用假装生气的方式掩饰另一种情绪,比方说恐惧,那就难上加难了。因为生气时人的眉毛会不由自主地上扬,害怕时眉毛会下垂,两种矛盾的表情同时呈现,奥斯卡影帝也未必办得到。
在不少人的词典里,谣言是谎言的近义词。这一个严重的误解导致我们既对谎言缺乏深刻的认识,也对谣言缺乏足够的理解。实际上,这二者在概念上只有部分的交集,完全不可划上等号。说谎是以隐瞒真相与捏造事实的方式进行的刻意误导,而谣言要暧昧得多。假如一定要给它一个定义,其含义必然偏向于中性的“信息”,而非负面的“欺骗”。换句话说,谣言更像是一个漂流瓶,至于它的内容物是什么,打开才知道。在特定条件下,谣言是谎言的潜在对手,而说谎者往往以消除谣言为终极目标。下面这则故事很能说明问题。
1981年5月,密特朗赢得大选,成为法国历史上第一位左翼总统。刚上任,总统患有癌症的谣言就在巴黎传开了。谣言越传越盛,密特朗不得不亲自出面澄清。他换上便装外出散步,还打破常规公布了自己的体检报告,并向公众保证,今后每三个月公布一次体检结果。公开透明的举措打消了国民的疑虑,谣言逐渐散去。1988年密特朗连任总统,这一事实彻底消除了人们的担心。不料1992年9月,密特朗突然被送进了医院。消息见报,爱丽舍宫的发言人称,总统正在做一个前列腺手术,这重新唤起了公众的怀疑。不久,密特朗又做了两次手术,官方承认,总统被确诊为前列腺癌。
然而,这只是部分事实。直到1996年密特朗病逝,他的私人医生古柏勒才在《大秘密》一书中透露,15年前的谣言就是真相,1981年密特朗上任不久就已得知患绝症,并且癌细胞已经转移。真相让民众震惊,却使政界愤怒。一时间,无论左翼还是右翼,所有政治人物都一致抨击揭秘的医生逾越了“一定的界线”,甚至涉嫌泄露国家机密。很快,法院发布禁令,禁止《大秘密》出版发行,并以泄露医疗秘密的罪名判处古柏勒四个月徒刑。
可见,在体制化的谎言面前,谣言的力量正在减弱,但没有失去生命。作为人类最古老的传媒,谣言天生具有反体制反权威的特质,这使它仍然可以充当为真相的替代品或安慰剂。如果说,谎言视真相为死敌,那么它必然将谣言看作真相的盟友。当真相不易察觉,于是我们常常看见谣言与谎言的频繁对抗。这时候,谣言与谎言,你会站在哪一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