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村发现 184期:桂阳铁炉村
余田乡铁炉村牌楼下自然村依山而建,三面环山,门临百余平米的池塘。
村前屹立着曾瑀进士坊,牌坊就矗立在村口,与池水相映蔚为壮观。
牌楼里后通民居,外通村前大道。
壮丽的牌楼映入水中,绘成一幅五彩缤纷的风水画,映衬牌楼更为绚丽多彩。2007年,桂阳县人民政府公布该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牌楼于明代正德年间修造,呈楼阁式,砖木结构。左右马头砖墙,中立两排四根木柱,形成三门、二进,两重翘角飞檐,歇山式顶,覆以青瓦。
高约六米、宽五米余,前檐左右各立三柱,又各呈"品"字形,后檐左右各立一柱。柱之间有雕花横枋交叉相举,横梁与瓦檐间用如意斗拱托住,左中右各三层组成重檐山顶形。
前檐下,悬挂“进士”大木牌匾,下刻“弘治年(1561)举人,乙丑年(1505)进士曾瑀,任四川内江知事,升刑户二部主事”,牌下雕花,横梁相撑。据查,曾瑀字朝仪,号竹庵,桂阳州人,生而禀异、少负轶才。还是十六七岁时,就因学习《礼记》有独到见解,而被招入桂阳郡庠禀生。明朝弘治辛酉科举人,弘治乙丑(1505)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34名进士。官四川内江知县,后入为刑部主事。因为大胆提拔起用有才干的张潮等人,曾瑀被称为有“知人”之善。
背面右刻有“嘉庆乙亥岁孟冬月重修”,左刻“光前裕后”吉祥语。
牌坊的几个柱础还保留着简洁的明代建筑风格。
两侧墙上原有彩画和对联。
两边墙下立古碑五通,记述明万历四十一年、清康熙己未年、乾隆、嘉庆十五年、光绪十九年等历代维修事宜。
这块刻于嘉庆十五年的《流芳百世》碑上文字尚很清晰,仔细辨读了一下,刻有:“太祖公,卜居象形,前有笔架山,右有文笔峰,中又有月池塘。经云: 璧池婉环,秀才文章。余族占此形胜,掇巍科而登显宦者,代有其人。但池水盈满动冲激,出入之道,不免倾斜而崩圯。庚午秋,族人公议,操提四名,各房捐施祭银,兼有愿捐躯赀者,鸩工鞭石,约费六十余金,将见固尔,基址平尔,道途不惟利,有攸往兼,足为居处之壮观焉,功竣日,因为历序时人于石……”
牌楼右侧,门外檐下,窗花雕刻精致,保存完整,两边的对联是用精石灰,浮雕粉饰出来的凸体字,耗费的工艺成本很高,只是下联字迹遭到破坏,内容不全了。
神龛上有一方匾额,上有“珠辉画锦”四字。
托匾的是两条木雕的鳌鱼。
屋内是卷棚吊顶,这种做法在湘南部分地方才有。
村里其它古民居大多为晚清至民国所建。
村中还有半数民居是晚清所建,木雕、石雕、灰塑都有应用。
村里后期的建筑,有着中西合璧之风格。
在这些建筑上,因财力所限,相对简小,但通过其外部装饰的画面书题,无不渗透着风雅的一面,对于文化修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前提是绝对一致的。
村后原有一处官厅,但年久失修,已经垮塌,只留一处歇山顶的独立建筑比较特别。
建筑正面砖砌,中间有对开大门,门外荆棘遍布,残砖瓦砾堆积,无从适足,正墙面毫无粉饰,时光的洗礼,及岁月的沧桑,一阅无遗。
里面是抬梁式结构。进门入内,见八根粗大的圆柱,架构成一座亭楼,我想,这才是真正意义的官厅,或叫接官亭,据说是曾瑀进士接待来访官员和同僚的拜会之所。
墙上有两通石碑,分别刻有《义学碑》和《官厅碑记》。道光八年,接官亭闲置,其村人为了利用先辈遗产,把原来的接官亭,四面砖砌而围成一间"义学堂",供村人私孰幼教之用,左墙筑砌石碑,曰"义学碑",刻有捐资人功德名录。
沿着石阶街巷,走出古村,回望之间,屋宇宁静,到访的客人,除了几行散乱的脚印,并没能留下什么,而带走的,却是对明进士曾瑀,及其留下的家业,一份深沉的愁思…
最后请大家观看我航拍的铁炉村牌楼下。
声明:本文中所有原创图片和视频未经许可严禁转载盗用,违者必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