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丨一周德育观点摘要(5.14-5.19)
欢迎点击上方「中国德育」关注我们!
专家经典语录分享;
学者精彩观点呈现;
这里是一周德育观点精选——
与您分享上周内中国德育公众号发表的精彩内容,
每一篇都不容错过
☟点击下图查看原文
观点分享:
一个国家如果不真正具备超越各种实质性价值立场的公共性,不尊重公民的个人自由,就不配称为现代国家。也正因为这样,现代国家才可以说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它的国家认同不是基于实质性的相似,而是基于自由与平等。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如何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培养出真正有中国神韵的现代公民,并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吸引世界人民走进中国,始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件大事。
☟点击下图查看原文
观点分享:
梁启超将逆境带来的人生考验视为一种“天地眷爱”,鼓励子女和学生们欣然接受,以磨炼和成就自己的人格。这其实是继承和发扬了孟子的德育思想,所谓继承,体现在梁启超同样认为,不利的环境与条件,能够磨炼人的心性,造就人的能力。所谓发扬,则体现在梁启超从被动走向主动,强调要抓住一切机会磨练自己的意志。即遭遇逆境“无非借着外界种种困难,将自己的意志千锤百炼,炼成一种不屈不挠的作用。”
“快乐教育”的真正价值是要赋予子女正确的苦乐观,使其明确快乐的真正源泉:奋斗、创造、助人。“快乐教育”的实质是,让孩子在奋斗中“以苦为荣”;在创造中“以苦为乐”;在奉献中“助人为快”。
☟点击下图查看原文
观点分享:
教师要知道知识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一种能力,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譬如,我们常说“老师教给学生知识”,实际上,老师不可能教给学生知识,老师的教是引导,把学生头脑中本来就有的知识与道德引导出来。
把知识从学生的灵魂里引导出来,是从学生的头脑里向外“掏”出来;老师给学生教知识,是给学生的头脑里“装灌”知识。从学生的头脑里向外“掏”知识,和给学生的头脑里“装灌”知识,恰恰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哲学,这两种教育哲学对应的教育实践,那是完全相反的。
☟点击下图查看原文
观点分享:
儿童的德性也是处于生长的过程之中,不断地完善、不断地成熟,朝着“更好”的方向。儿童的德性有别于圣人的德性、完人的德性,甚至有别于多数成年人的德性,属于有待完善的,包括教育者在内的其他人不能对其要求过高,不能用“完美”去评价。
影响儿童德性生长的主因是儿童本人,生长是由内而外的,有原动力的,当然外界也能激发或抑制儿童德性生长的动力;儿童德性生长的过程是弯弯曲曲的、自然的,不是“走直线的”;儿童成长的过程也是其“积德”的过程,儿童的德性生长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社会各界还应建立“不阻碍和引导同样重要”的观念并认真践行。不阻碍儿童德性的生长,是社会各界的底线要求;引导儿童德性更好地生长,则是社会各界的积极作为。这两者从不同角度保障了儿童德性的主动生长。
☟点击下图查看原文
观点分享:
就理论建构的角度来看,在实质内容层面,围绕理念、价值的探究是一种出路,普及日常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是为另一种出路。在形式一面,既可以依托于关联度较低的跨学科渗透,也可以诉诸学生生活体验和主动参与的社会行动。
☟点击下图查看原文
观点分享:
法治素养则是在法制素养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动态的、规范化的“法”的运行机制,重视主体作为权利主体对立法、执法、司法活动的民主参与和主动监督,强调宪法的最高权威。
学生法治素养就是学生了解和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常识,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依法履行自身义务,能够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愿意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认同法治的价值追求和道路选择,树立法治观念并形成法治信仰。
往期精彩回顾
【微信编辑:崔倩倩】
本文系原创文章,版权属于本公众号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
观点丨“掩耳盗铃”还是“直面生活”?——社会事件融入中小学教育
推荐 | 教育部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1-36批全名录(建议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