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品读群书治要》42 用人七忌

▲点击上方[国学经典智慧语录]关注我们

42 用人七忌

《余莉开讲》第四十二集


尊敬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我们今天学习《用人七忌》。在《群书治要·六韬》中记载,周文王向姜太公来请教,君主非常重视举贤任德,但是国家却得不到治理,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姜太公说:虽然君主任命了贤人,但是却没有重用贤人,所以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而贤人之所以得不到重用,那是有原因的。所以我们在用人之中,要有一些倾向,要避免,要把握用人的七个大忌。哪七个大忌呢?


第一就是用贤而疑。在《刘廙政论》上说,自古人君,莫不愿得忠贤而用之也。既得之,莫不访之于众人也。忠于君者,岂能必利于人。茍无利于人,又何能保誉于人哉。意思是说,自古以来,当君主的人,没有不想得到忠贤之士,并且任用他们的。而得到这些忠贤之士之后,又免不了去向众人调查,向他们询问这些忠贤之士究竟如何。但是忠于君主的人,哪能事事都有利于他人呢?如果有一件事得罪了人,没有给人带来利益,那怎么能够让众人都称赞他,使得他在众人中赢得好的名声呢?所以君主如果自己不知道贤明,他就不知道什么样的人是忠贤之士。那么即使得到了忠贤之士,忠贤之士来到他的身边辅佐他,他也仍然怀着一种猜疑之心,向众人去调查。而这些人又不一定都是贤德的,不忌贤妒能的人。那就会对这一个贤德之人有一些偏颇的言论。如果君主听之任之,那就会对这个贤德之人产生怀疑,从而不予重用。


那么在《新序》中还说:贤明的人不被重用,是因为不肖嫉贤,愚者妒智,是贤者之所以隔蔽也。所以千岁不合者也。说不贤德的人会嫉贤妒德的人,愚钝的的人会嫉妒有智慧的人。所以贤明的人被阻隔,不能够被君主所用。以致于君主千载也难以碰到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有的是不肯用贤德之士,有的君主用了贤德之士,但是不能够持久,有的是用了很久但不能够善始善终。还有的是不肖的儿子,把父母的贤明忠诚给废弃了。这样所导致的灾祸和败亡难以一一地记录。但是重点在于什么呢?重点在于君主自身不明智,他分不清什么是贤德之人,什么是不贤德之人。什么人真正对他忠心耿耿,什么人来到这里是有利可图的。所以就一味地听从大家的评论,大家认为这个人好,他也认为这个人好。群臣对于一个人有诽谤,他就认为这个人不行,所以最后得了这样一个结论:故谮诉不行,斯为明矣。这个“谮”就是诬陷的话,这个“诉”就是诽谤的话。如果诬陷诽谤的话都不能够通行,君主能够判断什么样的人在说什么样的话,他说这些话是出于什么目的,这才叫明智。


在《群书治要·典语》上,把君主和臣子之间的关系,做了这样一个比喻,夫君称元首,臣云股肱,明大臣于人主一体者也。古代的人把君主称为什么呢?称为头脑,把臣子称为四肢。也就是腿和胳膊。这就表明了大臣和君主之间是一体的关系。就像一个身体一样,谁也离不开谁。互相配合,互相信任。从历史上看,这个尧帝能够明白地辨别德才兼备的人,而且让德才兼备的人去担任官位,这就如同是强健了四肢。这也就能够辅助他的身体,对自己的帮助怎么会小呢?如果一个人不符合选拔的标准,也不是合适的人才,就不要白白地授予他官位。如果这个人是值得信任的,德才兼备的人,那就要任用他没有怀疑。所以君主任用臣子,就像身体信任他的手一样,臣子侍奉他的君主,也就像这个手触摸身体一样。安则共乐,痛则同忧。他们共享安乐,共赴患难。确实是一体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所以你看古人他用头脑和四肢的关系,来表明君主和大臣的关系。


第二个用人的大忌就是求全责备。在《文子》中说,自古及今,未有能全其行者也,故君子不责备于一人。所以从历史上看,自古至今没有十全十美,德行无可挑剔的人。所以君子用人就不求全责备于任何一个人。后边他还做了两个比喻,夫夏后氏之璜,不能无瑕;明月之珠,不能无秽;然天下宝之者,不以小恶妨大美也。你看夏禹所佩戴的碧玉,不是没有瑕疵的,而夜明珠也不是没有污点的,但是天下的人仍然认为它们是宝贵的东西。这是为什么呢?不以小小的瑕疵来妨碍它们的大美。今志人之所短,而忘人之所长,而欲求贤于天下,即难矣。而现在只记得别人的短处,却忘记了人的长处,还想在天下求得贤才,辅佐自己,这是难上加难。那么这个故事,这个比喻告诉我们,即使是珍贵的碧玉,珍贵的夜明珠,都不是没有瑕疵斑点的。如果我们对人求全责备,还想求得贤才,那就太难太难了。


用人的第三个忌讳就是,能不当官任非其才。在《管子》中说,明主之择贤人也,言勇者试之以军,言智者试之以官。试于军而有功者则举之,试于官而事治者则用之。什么意思呢?你要考察一个人才,他到底有没有才能呢?不能听他说有才能就相信,你要给以相应的官位,要试验试验。所以明智的君主选择贤人,对那些说自己勇敢的,就应该让他去带领军队。说自己有智慧的,就让他试着去担任一个官职。他去率领军队,取得了功劳,就举荐他,任命他。他去做官,也能够把这个地方治理得很好,治理得很完美,那再任用他。这都是要试用的。所以这个试用期很重要。在试用的过程中,能够看出,这个人是不是真的有能力,有才德。如果一个人能力很低,那就不能给他一个高官。


在《群书治要·典语》中还讲,要“料才核能”地去任用人才。“料”就是要评估、估量。估量人才的才能,考核他的才能,这是治理国家的要务。你看在历史上,这个舜任命百官的时候,他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才能,给以不同的位置。比如说任命契为司徒,掌管“五伦”的教化。任命禹来治水,任命高陶来断狱,因为他们各有各样不同的特点,所以谁擅长什么,就让他去干什么。所以舜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舜他本身做什么了吗?他就是把自己做好,修身做好。给大家做一个表率,然后再任用贤才。这样就可以达到垂拱而治。


那么再看汉朝,汉朝在表彰功臣的时候,这个萧何、张良、韩信被称为“三杰”,也是根据他们的功劳给以不同的封号。张良这个人,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他很善于谋划,善于用兵,所以叫运筹帷幄。而萧何呢,“振国家,服百姓”,最擅长的就是治理国家,治理百姓。而韩信呢,“战必胜,攻必取”,他擅长的就是率军打仗,是一个很好的带队的将军。所以他们的才能不同,所以也给以不同的封号。更何况不是像他们这样的杰出人物呢,怎么可以对他们求全责备呢?要求他们做同样的事呢?这也是提醒我们,来到我们团队之中的人,都是有所擅长的人,有的人擅长治理事,有的人喜欢做具体的事,有的人善于出谋划策,有的人喜欢文字工作,他写文章写得特别好,有的人擅长讲课,有的人善于人际交往,搞公共关系。他们的才能是不一样的。所以要根据他们所擅长的不同,分配不同的任务,这样才能够各尽其才。


那么下面他又做了一个很好的比喻,他说你看这个马,马无辇重之任,牛无千里之迹。违其本性,责其效事,岂可得哉。这个马没有像牛那样,去负辇耕地的任务。这个牛也没有奔跑千里的能力。如果你违背了它们的本性去任用它们,还希望能够取得功效,这怎么可能得到呢?任用人才也是一样的道理。使韩信下帷,仲舒当戎,于公驰说,陆贾听讼,必无曩时之勋,而显今日之名也。他举了历史上几个人物,假使你让韩信对军队和战争的规划,运筹帷幄,使董仲舒去率军打仗,使于公到处去游说当外交官,让陆贾去断案。结果一定获得不了,他们以前所获得的功勋,也就没有今日的显名。因为韩信不善于筹划,只善于打仗。董仲舒他擅长博古通今,本人手无缚鸡之力。这个于公公正不阿,却不善言辞。陆贾善于辞令,但是缺乏断案的魄力和决心。如果将他们安插错位,结果自然不能尽如人意。那我们看了这个道理,也会想到现实的很多问题,比如说现在的很多毕业生,大学的时候学的是一个专业,但是毕业之后找工作,很多都是才非所用。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和他们所擅长的专业无法匹配。所以怎么样呢?很多人在这四年所学的东西都白费了。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各有所长,不可能尽善尽美,如果以一个统一的标准衡量人才,也很难把真正的人才选拔出来。那么有一些奇才,也会因为一个统一的标准而被遗漏。所以我们衡量人才,选拔人才,应该根据他们的不同才能,设定不同的标准给予不同的职位,这样真正的人才便会各得其所。


第四个忌讳就是德不当位,功不当禄。在《管子》中记载,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君主要审慎考虑的有三个方面,第一就是臣子的德行和他的位置不相匹配,第二就是臣子的功绩和他所享受的俸禄不相匹配,第三就是臣子的能力和他的官位不相匹配。这三者是治乱的根本。现在的法律规定,选举人才的官员不能够去见当事人。为什么不能够去见当事人呢?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徇私舞弊。对于这个观点,《袁子正书》上并不认同。为什么不认同呢?他说你看选官的人处在深宫之内,还要选天下的人才,并且要选得合适,不能够选“非其才”,这个人到底是不是贤明的人呢?怎么知道这个人是不是一个人才呢?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正常人都应该要做的,不能够断绝的。所以他说:故圣人求所以治交,而不求绝交人。先王之用人不然,不论贵贱,不禁交游。以德底爵,以能底官,以功底禄。具赏罚以待其归。这句话说得也很好,说圣人治理国家,不是让人断绝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是去追求怎么样使这个交往合情、合理、合法。先王任用人才的时候,不分贫富贵贱,也不禁止他们正常的交往。但是他们秉持了一个原则,就是根据他们的德行给以爵位,以他们的能力给以官位,以他们的功劳给以相应的俸禄。那么能够做到的就给他赏,做不到这些原则的就给他惩罚。那么便没有人敢背离正道。那么这告诉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是去简单地禁止人们交往。比如说我们现在的博士生考试,很多导师为了表明自己公正,在面试之前,拒绝与考生见面。谁都不见,以示自己公正无私。但是实际上我们想一想,真正认识一个人才是很难的一件事。你没有和他交流,没有和他交谈,你怎么知道他的德才如何,他的喜好如何,他有哪一方面的才能呢?所以古人的意思是说,你可以尽情地和这些人接触。只要是考生他想来见你,那你就接见他,而且要了解他。但是只要坚持一个原则就好了。就是你不是因为他给你送礼,或者不送礼,或者是亲疏远近,有没有人给你推荐,来选拔这个学生。还是以德才的多少来选拔学生,作为选拔的标准。你只要把这个原则把握了,那你所录取的人,一定是德才兼备之人。


那第五个用人之忌就是,偏听偏信,受人蒙蔽。在《群书治要·政要论》上指出,为人君之务,在于决壅;决壅之务,在于进下。君主最重要的就是要排除蒙蔽,不要被人蒙蔽了。而排除蒙蔽的关键是什么呢?就在于使下面人的言论,都能够传达的君主这里。而要想使下面的言论,都传达到君主这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贫富贵贱都一视同仁。使得做奴役的、做童仆的、放牧的、养马的这些基层人士,都能够畅所欲言。而他们的意见,都能够直接传达到君主那里。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君主所听到的,所看到的就很广泛。如果他所听到的,所见到的很广博,那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蒙蔽他了。


在历史上,有很多的臣子,为了蒙蔽君主,就观察君主的喜好,君主喜欢什么,他就顺着君主的意思去说,进而蒙蔽并且控制君主。比如说秦朝的赵高,他就是蒙蔽君主的一个佞臣。他看到皇帝很喜欢恣意游乐,放纵自己的情欲。于是就趁机对皇帝说:当皇帝的之所以尊贵,就是因为他们能够为所欲为。就是因为人们感觉他像神明一样,只有得到人们的仰望,君主才能被尊重。而神明有什么特点呢?神明是只能听说,而不能露面的。所以不能让大臣总是能见到皇帝,这样才能显示出皇帝的威严。结果这个秦二世就信以为真,从此,赵高专权。如果我们偏信一个人的言论,就容易被蒙蔽,而听不到下面人的意见,听不到实情。当秦二世最后丧身亡国的时候,才幡然醒悟。原来自己被赵高蒙蔽了。


第六点用人的忌讳,就是妒贤畏能。在《荀子》中说,明智的君主喜欢和大家共同商议事情,而昏庸的君主喜欢独断专行。明智的君主尚贤使能,进而使国家得到治理,人民安居乐业。而昏庸的君主妒忌贤德的人,畏惧有能力的人,于是就毁灭了功绩,甚至国败家亡。那这表明什么呢?妒贤嫉能的人做不了大事。


在《吕氏春秋》上就记载,卫灵公在天气寒冷的时候,他要开挖一个深池,这个时候,他的一个臣子叫宛春就进谏说:天气这么寒冷,还要征发徭役,恐怕会伤害到百姓。卫灵公就说:天气很寒冷吗?宛春说:您穿着狐皮大衣,坐着熊皮的垫子。所以您不觉得寒冷。但是老百姓呢?他们的衣服破了得不到修补,鞋子有了缺口也得不到编织。您自己感觉不到寒冷,但是百姓却能感到寒冷。卫灵公一听就说:你说得太好了,于是就下令不要再征发徭役了。但是这个时候呢,有左右的人就挑拨说:君主你要开挖深池,由于宛春的劝谏,您才下令不再做这件事。恐怕现在福德,都会归到宛春的身上,而怨气都会归到君主您的身上了。但是卫灵公这个人,他非常的明智,他说:你说的不对,我现在是让百姓通过这一件事,看到他的德行和能力,这就如同让百姓看到我的善行是一样的。所以这个《吕氏春秋》上评论说:人主之不通乎王道者则不然,自为之则不能,任贤者恶之,与不肖者议之。此功名之所以伤,国家之所以危。而那些不懂得君主之道的人,却不是像卫灵公这样做的。他们自己没有能力,又厌恶贤德的人,对贤德的人怀有忌心。并且还与不贤德的人评议忠良。这是功名之所以受到伤害,国家之所以危亡的重要原因。


那么第七个用人之忌,就是已树而择。什么意思呢?我们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鲁国的阳虎获罪了,他就跑到北面的晋国,去见赵简子。见了赵简子他就抱怨了。他说:你看朝堂上的大臣,我所培养的超过了一半,边境的守卫将士,我所举荐的也超过了一半。但是现在,朝廷上的官吏,亲自用法令来危害我,边境的将士,亲自用兵士来威胁我。所以从今以后,我再也不推荐人了。赵简子听了就说:唯贤者为能复恩,不肖者不能。什么意思呢?只有贤德的人才知恩图报,不贤德的人做不到这一点。所以赵简子劝他,自今已来,择人而树之,毋已树而择之也。从此以后,不要再把这些不贤德的人,举荐出来了。一定要先选择好,然后再培养他。不要等培养重用之后,才发现当初所选非人。


那么这七条用人的忌讳,在我们领导用人的过程中,都是应该注意避免的。这样才能够使真正德才兼备的人被重用。这个事业才能够健康发展。


那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谢谢大家!!


刘余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学士、硕士毕业。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客座教授,著述丰硕。曾获英国赫尔大学哲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并应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国香港等地进行演讲和研讨。2015、2016年,先后两次应邀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巴黎总部,围绕“从《群书治要》看圣贤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强道德教育”做主题演讲,对中国传统文化“东学西渐”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 看更多往期经典视频,点击下方小字即可跳转 *

▶ 《品读群书治要》01 认识群书治要

▶ 《品读群书治要》02 一阴一阳之谓道

 《品读群书治要》03 真正的风水在哪里

▶ 《品读群书治要》04 致富理财秘诀在哪里

▶ 《品读群书治要》05 发怒是拿别人错误罚自己

▶ 《品读群书治要》06 修身始于戒贪

▶ 《品读群书治要》07 贪色为淫,淫为大罚

《品读群书治要》08 好名之患

《品读群书治要》09 欲不可纵

《品读群书治要》10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品读群书治要》11 奢靡之害

《品读群书治要》12 谦德之效

《品读群书治要》13 君子欲讷于言

《品读群书治要》14 境随心转

《品读群书治要》15 交友之重

《品读群书治要》16 境缘无好丑

《品读群书治要》17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品读群书治要》18 君子四重

《品读群书治要》19 好学近乎智

《品读群书治要》20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品读群书治要》21 夫妻相处之道

《品读群书治要》22 为什么必须重视女德

《品读群书治要》23 至要莫如教子

《品读群书治要》24 教子之方

《品读群书治要》25 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品读群书治要》26 孝的四个层次

《品读群书治要》27 事亲当竭力

《品读群书治要》28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品读群书治要》29 兄友弟恭

《品读群书治要》30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品读群书治要》31 中国式管理的精髓

《品读群书治要》32 管理的三境界

《品读群书治要》33 道德教育的制度保障

《品读群书治要》34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品读群书治要》35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品读群书治要》36 高度艺术化道德教育

《品读群书治要》37 愧之,可使小人为君子

《品读群书治要》38 爱民而安

《品读群书治要》39 重农务本

《品读群书治要》40 用人的重要性

《品读群书治要》41 用人要用贤

请您转发分享,福生无量!

【微信公号:老子道德真经】


道德经解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转一转赞一赞看一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