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品读群书治要》43 西方民主选举的弊端

▲点击上方[国学经典智慧语录]关注我们

43 西方民主选举的弊端

《余莉开讲》第四十三集


尊敬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我们今天谈一谈《西方民主选举的弊端》。那么在现代社会,很多人都崇尚民主。认为民主选举是最先进的选举方式。那么实际上,我们读了《群书治要》才发现,其实现代西方的民主选举,至少是有以下五个弊端。难以避免。


第一个弊端就是以言取人,我们知道民主选举制,主要是通过候选人的演讲,来选举国家领导人。这样的程序就会导致古人所说的,“以言取人”的倾向。


在《论语》中,关于言语,有很多经典之谈,比如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一个人花言巧语,致力于言辞的好听,伪装出和善的面目,一味地去取悦别人,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之心。又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说君子在言语上应该迟缓,但是在行为上要敏捷,雷厉风行。


正是因为一个人巧言令色,很少有仁德之心。所以古人教我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能够因为他讲得很好听,就对他委以重任。而且“有言者不必有德”,这个言语讲得很好,但是他不一定有实际的德行。所以我们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


在《群书治要·汉书》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说这个张释之他任廷尉。他和汉文帝一起出行,这个文帝就登上了饲养虎的地方,叫虎圈,向上林苑的主管询问,关于禽兽薄上的各种事情。结果他问了十多个问题,这个上林尉左顾右盼,一个都回答不上来。而在旁边一位职位很低的啬夫,就代替上林尉回答了这些问题。皇上所问的关于禽兽薄上的问题,他非常清楚,而且为了让皇上看到他的才能,他是有问必答,滔滔不绝。给人的感觉,就是他对禽兽薄很熟悉,口才非常好。文帝看了之后,果然很欢喜。这个时候他也忘记了孔老夫子的教诲,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于是就说;当官吏的难道不应该是这样的吗?甚至准备下诏,拜这个啬夫为上林令。这个上林令是管理上林苑的最高长官。比上林尉的职位还要高。这就是越级提拔了。张释之看了之后,就赶忙上前来劝谏,他就问文帝一个问题。他说:“您觉得绛候周勃是什么样的人呢?”我们知道周勃是西汉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是西汉的功臣。因为他被封在绛县,所以被称为绛候 。那文帝就说:“他当然是长者了。”这个长者就是德才兼备的人。年纪很大,德高望重。那张释之又问了:“东阳侯张相如是怎样的人呢?”张相如也是因为有战功,才被封侯的。他在西汉的一百四十三为功臣中,位居第一百一十八位。文帝回答说:“他当然也是长者。”张释之就说了:“绛候,东阳侯,都是德高望重的长者,但是他们两个人在上书言事的时候,竟然说不出话来。您现在越级提拔这个啬夫,那不就是让人效仿这个人,喋喋不休的口辩之才吗?秦国任用了智慧舞文弄法的刀笔之吏,结果官吏们争相以办事迅急为能。以苛刻督责为能。然而这样的流弊是什么呢?这样的流弊就是,徒具官样文书的表面形式,但是没有怜悯同情的实质。所以秦始皇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秦朝逐渐衰败。到了秦二世的时候,这个土崩瓦解的局面就出现了。现在陛下您,因为啬夫伶牙俐齿,就超级提拔他,那我恐怕天下会随风响应,争相去追求口舌之能,而不求实德。况且下级顺从上级,这个速度就像响之应声,影之随形一样地迅速。因此,陛下您做的任何事情,都不能不谨小慎微。”那文帝听了之后,就称他说得好。于是就取消了,要任命啬夫为上林令的命令。


所以中国古人经常教导我们,比如说在《傅子》上说,“上好德则下修行,上好言则下饰辩。”如果在上的君主,喜欢的是德行,喜欢的是仁慈诚信之心,那么属下都会去纷纷修养自己的品行。如果上面的人喜欢言谈,下面的人就会争相地修饰自己的言辞,向能言善辩方向发展。“修行则仁义兴焉,饰辩则大伪起焉”。如果人人都重视修养,重视道德和品行,那么天下的仁义之风,就兴起来了。而人人都学习能言善辩,这个虚伪的风气就会兴起。而“德者难成而难见者也,言者易撰而易悦者也”。我们知道要修行德行,这是很难成就的。也很难被发现。而言语却很容易撰写,也很容易取悦于人。“先王知言之易,而悦之者众,故不尚焉。”古圣先王都知道,要让口才很好,让您的演讲术很高,或者文章写得很漂亮,这都是很容易办到,而且爱听好话的人又很多,所以并不崇尚言谈。“不尊贤尚德,举善以教,而以一言之悦取人,则天下之弃德饰辩,以要其上者不尠矣。”如果你不通过尊师重道,通过举荐和褒奖善人,教导百姓向善,却只以言辞动听,能够取悦于人来选用人才。那会出现什么结果呢?天下背弃道德,只以言辞的浮华,伶牙俐齿来博取君主封赏的人,就不会少了。“德难为而言易饰也”。这个德行是很难修养的,很难成就的。与此相比呢,这个言语却很容易粉饰。当然我们知道这个言语,相对于德行的修养而言,确实是容易的。但是要锻炼好的口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这里是说呢,它相对于德行的修养而言,是比较容易的。所以古人他看到了这些问题,告诉我们,不要因为一个人的言语讲得很动听,就对他委以重任。但是西方的民主选举,你了解一个候选人,是通过他的演说来了解的。


第二个弊端就是结党营私。我们说民主制依靠的是大多数人的意愿来选举。其实《论语》上孔老夫子早就提醒我们,“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如果有很多人都厌恶他,你也一定要去观察,为什么大家都厌恶他。也不要轻易相信众人的意思。因为可能大家都是贪污受贿,他特立独行,不愿意同流合污,所以才被众人所厌恶。也有人被众人所喜好,大家一谈起来都赞叹他,肯定他,那你也不要轻易去相信,也许他有了利益当了官,大家都是他的同党,跟着他一起收益,或者大家知道他要当领导是必然的,也不愿意在这个时候得罪他。所以你一定要考察他为什么被人而赞叹。


子贡就曾经问过孔子这样一个问题,他说“乡人皆好之,何如”,这个全乡的人都赞叹他,能不能判定这个人就是一个善人呢?孔老夫子说:“未可也”,还不一定。那子贡又问:“乡人皆恶之,何如?”如果全乡的人都厌恶他,可不可以判断这个人,就是一个恶人呢?孔老夫子仍然说:“未可也”,也不一定。后面他说了一句,“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不如乡里善良的人都喜欢他,而不善良的人都厌恶他。这样才能判断出这个人的善恶。


那么在《群书治要·史记》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齐威王刚刚即位的时候,九年之间,诸侯都来讨伐他,致使国家得不到治理,于是这个齐威王做了一个举动。他做了什么举动呢?他把即墨的大夫,也就是治理即墨的地方官给召来了。齐威王对他说:“自从你到了即墨之后,我每一天都能听到诽谤你的言语。但是我派人去即墨以视察,发现田野都得以开辟,人民丰衣足食,官府没有积压的公事。齐国东部地区,因此得以安宁。这都是因为你不会讨好我的左右,以求得赞誉的原因。”于是怎么样呢?他封了一万户的食邑,给了即墨大夫,给以重重的封赏。接着他又把阿地的大夫给召来了,对他说;“我自从派你去驻守阿城,每一天都能听到赞誉你的声音。赞叹你的声音不绝于耳。但是我派人到阿地一视察发现,田野没有得到开辟,人民过着贫苦的生活。赵国攻打甄地的时候,你不能够派兵去救援。魏国取得薛陵的时候,你居然连这件事知都不知道。这是因为你善于以重金,巴结我的左右,以求取声誉所导致的。”于是怎么样呢?他就烹杀了阿地的大夫,而且把曾经赞誉阿大夫的人,一同都给烹杀了。这样一来,齐国上下都感到很恐惧,人人都不敢文过饰非,做事务求真实,尽自己的本分,再也不敢弄虚作假了。最终齐国得到了治理。诸侯听到了这件事,再也不敢轻易地和齐国打仗了。


那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有很多人称赞一个人好,你也要考察一下,这些人是不是受了他的贿赂,所以才帮他说好话。即使这个人受了很多人的诽谤,也要考察一下,是不是这些人都贪污受贿,只有这个人廉洁有守,不愿意同流合污。或者他做得好,别人都嫉妒他,嫉贤妒能。


在《群书治要·晏子》中,也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给我们很深的启发。这个晏子开始奉命到阿城去当地方官,结果治理了三年,毁谤的声音都传到了齐景公的耳朵里。齐景公听了之后,当然很不满意了。就把晏子召回来,要怎么样呢?要罢免他。这个晏子的确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他就说:“君主,我知道我自己错了,请再给我三年的时间,让我重新去治理阿邑,我一定让赞誉的声音,传到您的耳朵里。”于是齐景公派他又回去治理阿邑。结果果不其然,三年之后,赞叹晏子的声音不绝于耳。齐景公就很高兴,这个时候就要给晏子封赏,这个时候晏子推辞不受。景公觉得奇怪啊,他说:“你治理有功,这个封赏应该接受,你为什么却要推辞呢?”晏子说:“三年之前,我刚刚到阿城的时候,我注意修理小路,注意家家户户的防卫,结果使那些邪曲不正的人,不得其便。比如说他想到人家偷东西,但是现在晏子要求人人都注重门户的防卫,这些人就不便利了。所以这些人就厌恶我。我又提倡节俭,兴起了孝悌的教育,告诉人要孝敬父母,尊重兄长,还要惩罚那些苟且偷懒的人。结果懒惰的人就不高兴了。他们也厌恶我。在判断诉讼的时候,我不对那些有权有势的人,有所偏向,结果这些权贵、豪强之人,就厌恶我。对于身边的人,他们有什么要求,合法的我才同意,不合法的我就拒绝。那我身边的人也厌恶我。对于那些权贵之人,他要到我们这个地方来考察,我是严格按照礼仪的规定,来接待他们。从来也没有给他们过分的招待,结果这些权贵之人就厌恶我。有三种邪佞之人,毁谤于外,两种谗曲不正的人毁谤于内。所以不到三年,这毁谤之声都被您听到了。当我再次重新回去,治理阿邑的时候,我改变了以前的做法,我不再修整小路,也不再加强家家户户的防卫,结果邪恶的人就高兴了。我不再提倡节俭,对那些懒惰的人,也不给以惩罚了,也不教导他们孝敬父母,友爱兄弟。那么懒惰苟且的人,也就高兴了。我断案的时候,偏向那些豪富有权势的人,结果那些豪强,有权势的、有财富的人,也就高兴了。对于我身边的人,他们要求什么,我就给他们满足什么。不管这是不是符合法律,符合制度,身边的人也都高兴了。当那些权贵来访问的时候,我招待他们,都是超规格的接待,大大的超过了礼仪的规定,给他们很高的待遇,结果这些权贵之人也就高兴了。因此,不出三年,赞誉之声就跑到您的耳朵里了。其实三年之前我所做的事情,是应该给予奖赏的。而三年之后我所做的事情,是应该给予惩罚的。但是您现在却要给我奖赏,所以这个奖赏我不应该接受,也不敢接受。”齐景公听到这里,深有所悟。他明白晏子是一心为公的人。所以他就提拔了晏子,并且委任晏子来主持国政。


那么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什么呢?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民主选举它依靠的是众人的意思,依靠一人一票的选举,往往把那些特别喜欢结党营私的人,选举出来了。特别是候选人,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让更多的选民了解和支持自己。必须依赖于大的财团进行宣传,那么一旦他们当选之后,你就必须要考虑,如何回报这些财团。要照顾到他们的利益。所以基本上是被大的财团所掌控。而这些财团的实质,就是唯利是图。所以在民主制度之下,结党营私是一个重要的特点。这也是导致西方国家政策虽然出现了病态,但是不能够更改的重要原因。


那么第三个弊端就是遗漏人才。因为民主制鼓励的是竞选,那么这种选举方式,往往会把最上等的人才给遗漏。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晏子》中记载,齐景公问晏子求贤之道,晏子把人才分成三个等级,哪三个等级呢?


“夫上,难进而易退也;其次,易进而易退也;其下,易进而难退也。”最上等的人才,他只考虑道义,他不考虑私欲。所以他是很难举进的。而且他很轻易的就退位而去。次一等的贤才,他很容易出来做官,同时也很容易罢官而去。你让他不做官也很容易。最下等的人,是最容易被举荐出来的,但是也最难以被罢退。为什么是这样的呢?真正有德行的人,他与人无争,于世无求。他没有私心,没有功利之心,就像古人所说的,“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那是进还是退呢?完全是看缘分,看条件。有德行的人重用自己。自己的德行能力能够为社会,为人民做贡献,他就出来做官。条件不成熟,他就退而独善其身,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品德。所以中国人有一句话说,“人到无求品自高”,无欲则刚。我们看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刘备要三顾茅庐,他看到刘备非常地真诚,确实想把天下治理好,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很有诚意。所以才出来辅助他,才愿意做官。那我们想,在现代这种竞争的环境下,能够把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选拔出来吗?所以最上等的人才,往往被遗漏了。


民主选举的第四个弊端,就是要引发对立。因为民主制的选举,带动的是竞争的风气。而竞争向上提升就是斗争,为了获得自我的利益,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还想方设法地谋算别人。那么我们看到竞选的过程中,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也就是必不可少的节目,那就是自赞毁他,称叹自己,抨击别人那么这样的结果,就是导致了不团结。斗争再向上提升就是战争,所以为什么现在世界各地,都有局部的冲突,甚至是战争呢?这都是因为西方的价值观,普遍流行所导致的结果。所以中国古人说“家和万事兴”,一个国家也像一个家庭一样,如果大家不能相互欣赏,互相团结互助,而是竞争,拆别人的台,说别人的不是,诽谤别人,那这个国家怎么可能治理好呢?


而上行则下效,上面竞选最高领导者的人,都是这样做的,那下面的人又怎么能够和睦相处呢?所以整个社会都有竞争的风气,这个社会也很难治理和谐。


第五个弊端就是对国家的大事谋划不当。我们知道民主,它要尊重广大选民的意愿。但是广大选民他的理性能力和道德水平不够,或者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考虑得不够长远。急功近利自私自利,这样就会导致对国家的大事谋划不当。比如说美国因为采取了高福利,高保障的政策,造成了财务透支。甚至导致了高消费、高浪费的现象快速蔓延。为了保持高消费的生活水平,那怎么办呢?它就必须靠借债过日子。到了2011年的时候,美国的国债达到了14.29万亿美元的这种历史新高。这也触及到了国会所允许的上限。那为什么借了这么多的国债,可是问题还不能解决呢?那就是因为西方的制度是民主选举。你为了获得选民,获得选票,那任何政党都不可能来增加税收,降低福利的这种方法。他不能够采取这种方法,那就不能够解决这个国债的问题。这个选民不同意,选民不投他的票。所以他采取了错误的治国理念。为了满足人们过分的欲望,不得不借债过日子。所以美国人一出生就背着债。


那现在又有人建议,要用战争的方式,解决国债问题,也得到了很多人的附和和响应。但实际上这更是一条死路。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在《群书治要·盐铁论》上说,“地广而不德者国危,兵强而凌敌者身亡。”这个土地广阔,但不实行仁政,这个国家就会危险。倚仗兵力的强大,欺凌别的国家,自己也会灭亡。


所以《群书治要》上有一句话,主席也经常引用。说“国虽大,好战必亡”。那么你让别的国家挑起战争,自己发国难财,这本身就是一件最大的恶事。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所以,如果大家呢,选民他的道德素质,理性能力不够,那么我们还依照选民的意愿,来判断这件事该不该做,应该采取怎么样的国策,就会导致国家的大事谋划不当。对整个国家也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所以《群书治要》上,对西方民主选举的弊端,其实是讲得非常的深刻。那我们今天就先学习到这里,谢谢大家!!


刘余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学士、硕士毕业。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客座教授,著述丰硕。曾获英国赫尔大学哲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并应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国香港等地进行演讲和研讨。2015、2016年,先后两次应邀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巴黎总部,围绕“从《群书治要》看圣贤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强道德教育”做主题演讲,对中国传统文化“东学西渐”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 看更多往期经典视频,点击下方小字即可跳转 *

▶ 《品读群书治要》01 认识群书治要

▶ 《品读群书治要》02 一阴一阳之谓道

 《品读群书治要》03 真正的风水在哪里

▶ 《品读群书治要》04 致富理财秘诀在哪里

▶ 《品读群书治要》05 发怒是拿别人错误罚自己

▶ 《品读群书治要》06 修身始于戒贪

▶ 《品读群书治要》07 贪色为淫,淫为大罚

《品读群书治要》08 好名之患

《品读群书治要》09 欲不可纵

《品读群书治要》10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品读群书治要》11 奢靡之害

《品读群书治要》12 谦德之效

《品读群书治要》13 君子欲讷于言

《品读群书治要》14 境随心转

《品读群书治要》15 交友之重

《品读群书治要》16 境缘无好丑

《品读群书治要》17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品读群书治要》18 君子四重

《品读群书治要》19 好学近乎智

《品读群书治要》20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品读群书治要》21 夫妻相处之道

《品读群书治要》22 为什么必须重视女德

《品读群书治要》23 至要莫如教子

《品读群书治要》24 教子之方

《品读群书治要》25 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品读群书治要》26 孝的四个层次

《品读群书治要》27 事亲当竭力

《品读群书治要》28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品读群书治要》29 兄友弟恭

《品读群书治要》30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品读群书治要》31 中国式管理的精髓

《品读群书治要》32 管理的三境界

《品读群书治要》33 道德教育的制度保障

《品读群书治要》34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品读群书治要》35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品读群书治要》36 高度艺术化道德教育

《品读群书治要》37 愧之,可使小人为君子

《品读群书治要》38 爱民而安

《品读群书治要》39 重农务本

《品读群书治要》40 用人的重要性

《品读群书治要》41 用人要用贤

《品读群书治要》42 用人七忌

请您转发分享,福生无量!

【微信公号:老子道德真经】


道德经解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转一转赞一赞看一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