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知识导学
16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课文朗读
♬点击上方绿标收听音频
课文知识点
一、生字组词
庆qìng(国庆、庆祝、欢庆、校庆)
庭tíng(家庭、庭院、法庭、门庭)
劝quàn(劝阻、 劝告、劝导、劝学)
搬bān(搬家、搬动、搬运、搬迁)
孙sūn(孙子、子孙、姓孙、长孙)
寄jì(寄宿、寄信、寄生、邮寄)
具jù(家具、文具、工具、玩具)
质zhì(质量、本质、变质、保质)
二、多音字
干gàn(枝干)gān(干枯)
种zhǒng(种子)zhòng(种地)
三、近义词
故居——旧居 粗壮——强壮 稠密——茂密
保持——维持 崇敬——崇拜
四、反义词
粗壮——细弱 稠密——稀疏 崇敬——鄙视
蓬蓬勃勃——冷冷落落
五、理解词语
故居:曾经居住过的房子。
四面八方:泛指周围各地或各个方面。
稠密:多而密。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保持:维持(原状),使不消失或减弱。
崇敬:推崇尊敬。
瞻仰:恭敬地看(多用于与逝者有关的事物)。
六、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樟树。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具体描写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可以永久保持香气的可贵之处。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写人们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作为纪念。
七、句子解析
1.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树。
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这句话以简洁的语言回忆往事,突出宋庆龄对两棵樟树的感情很深。写出了“人”与“树”之间的亲密关系,为借物喻人做了铺垫。
2.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作者抓住“枝干”和“树叶”来写樟树的外形特点。先从整体入手,通过“粗壮”和“伸得远远的”来表现樟树的“壮”和“大”;然后抓住树叶进行描写,通过写“稠密”和“绿得发亮”来突出樟树生命力的旺盛。“无论……总是……”表现了樟树的四季常青和蓬蓬勃勃。
八、问题归纳
1. 宋庆龄为什么不肯搬家?
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她舍不得庭院里的两棵樟树,可以看出她对这两棵樟树的珍爱。
2. 这两棵樟树有什么特点?
这两棵樟树具有枝干粗壮、树叶稠密的外形特点;具有四季常青的生长特点;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
3. 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因为这两棵樟树是宋庆龄的象征。樟树不仅外形美,生命力旺盛,而且本身有一种永久不变的拒虫香气,而宋庆龄正是一位外表秀美,具有高洁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精神的伟大女性。因此人们睹物思人,用在樟树前留影的方式,表达对宋庆龄的无比崇敬和深切怀念。
4.这两棵樟树与宋庆龄有什么关系?
这两棵樟树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与宋庆龄的伟大人格有相似之处,体现了宋庆龄崇高的人格和高贵的品质。文章写樟树的真正目的是借樟树赞扬宋庆龄的高尚品格。
九、课文主题
课文通过描写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们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十、写作练一练
同学们,课文通过赞美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生命力顽强,自身具有抵抗寄生虫寄生的香气,歌颂了宋庆龄的美好品质。那么,你喜欢什么东西呢?它有什么特点?生活中哪些人具有这种品质?请你试着用借物喻人的方法来写一写吧。注意:不要少于150 字哟。
蜡烛在别人的眼中是多么微不足道啊。但它却能给我们带来好处,在没电的时候,蜡烛能给我们带来一丝光明、一点浪漫、一些温馨。每次想到蜡烛就会想起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想蜡烛不仅是给我们光明,更重要的是它那种奉献、牺牲自我的精神。老师就如同蜡烛一样,把一生的知识毫不保留地传递给我们。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庆”“庭”等八个生字词;能用 “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了解宋庆龄的生平事迹及人物品质;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从文体出发,抓住相关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习得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宋庆龄的怀恋和敬仰之情,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樟树的特点和品质,感受状物散文的文质之美,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习作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樟树品质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同学们,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第16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下面我首先来检查一下预习的效果……
第1步反馈预习效果识字写字
1.指名朗读自己课本上,课前预习时组好的生字新词。(注意引导其他学生纠正字音和词语);
2.挑选表现好的学生做“小老师”领读、巩固生字词;
3.教师指导个别字形:庭、寄;
4.生描红。
第2步抓住课题名称辨析文体
1.齐读课题名称;
2.设问:从课题来看,这是一篇什么类别的课文?
(预设:生会答:“写物的。” 师:“什么物?”生:“写樟树”。“联系我们学过的课文,你们觉得这篇文章什么文体?”“说明文。”“不是所有写物的课文,都是说明文,大家还记得之前学过的课文《做一片美的叶子》吗?什么文体?”“散文!”“是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散文,而且有个特殊的名字,叫状物散文。”)
第3步浏览课文内容发现重点
从课题名称来看,樟树是本文的主角。你们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课文哪几小节重点描写了樟树。(课文第四、五节)
第4步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表达
1.学习第4节,体会樟树“旺盛的生命力”。
指名读,并思考:樟树给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长得粗壮、旺盛、生命力很强……)
你是从哪些词句读出这些感受的?引导学生抓住划出的关键词,有感情的读好该段。
结合文中的句子,引导学生体会“无论……总是……”的用法,并结合生活事例造句。
2.学习第5节,体会樟树“香气永存”的特点。
学生自由读,划出直接描写樟树的句子。思考:樟树具有什么特点。结合文中的句子,引导学生体会“只要……就……”的用法,并结合生活事例造句。
本段除了写樟树,还写了什么树?为什么写石榴树?(体会作比较的好处)
指导背诵。
3.借助“文字资料”,感受宋庆龄的人物品质。
请同学们再看课题,课题中不仅有“樟树”这个物,还有什么?(“宋庆龄”这个人)
出示“文字资料”,了解宋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对照樟树的特点,结合宋庆龄的事例,说说该人物具有什么品质。(永葆活力、一身正气)比较一下人物品质和樟树的特点有什么联系,感受借物喻人的写法。
4.阅读课文的第2和第6小节,体会人物心理。
体会宋庆龄对樟树的不舍,以及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之情。
5.指导朗读。
第5步适时拓展延伸举一反三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状物散文,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是借物喻人。文章表面上写的是物,但实际上写的是人。如果写的是别人,我们称之为“借物喻人”;如果写的就是自己,我们又称之为“托物言志”。这样的散文,我们读过的不多,但是古诗文却学过不少,谁能给大家背诵一首。
(郑燮的《竹石》、王安石的《梅花》、王冕的《墨梅》、于谦的《石灰吟》、陈毅的《青松》)
第6步回归课文整体加深体会
1.通读课文,感受散文的文质之美,进一步体会人物品质及借物喻人的写法。
2.课堂小结:学生谈学习收获。
课后作业:推荐阅读《白杨》《桃花心木》
附:教学板书
教后反思
教学本课第一课时,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词,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论……总是……”造句;感受樟树生命力旺盛的特点。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先借助宋庆龄故居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引导学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在字词教学上,我留出时间让他们读词语,读句子,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理解樟树形象和旺盛的生命力时,我抓住“作者是怎样写出樟树旺盛的生命力?”这个问题,让学生反复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突出“亮”、“不高”“粗壮”等字,以及用关联词“无论……总是……”来进行情境还原,让学生感悟樟树旺盛的生命力。
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遗憾的是在教学“四季常青”这个词语时,我一带而过,但是据以往经验,学生容易将“常”写成“长”,在教学中,我忽略了这一点,没有同学生讲解“常”的意思为一直,好加深他们的印象。其次是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我还有所欠缺。其中忽略了作业的布置,使整个教学过程没有有始有终,我应在最后留时间让学生写文中生字,加深记忆。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