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文天祥)《过零丁洋》朗读+知识点
3.短诗五首 12.词四首 课外古诗词 | 13.短文两篇 23.诗词曲五首 |
过零丁洋
[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我一生的辛苦遭遇,都开始于一部儒家经书;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整整四年的困苦岁月。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
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想到之前兵败江西,自己从惶恐滩头撤退的情景,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
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伶仃。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让我留下这颗未诚之心光照青史吧!
零丁洋:即“伶仃洋”,现在广东省中山南的珠江口。文天祥于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次年正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于是,文天祥写了这首诗。
遭逢:遭遇到朝廷选拔。
起一经:指因精通某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
干戈寥落:寥落意为冷清,稀稀落落。在此指宋元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
风飘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
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赣江,水流湍急,极为险恶,为赣江十八滩之一”。宋瑞宗景炎二年,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
丹心:红心,比喻忠心。
汗青:因竹片水蒸发如汗,故称书简为汗青。特指史册。
文天祥(1236- -1283), 初名云孙,字天祥,后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理宗宝祐四年状元及第。恭宗德祐元年,元兵进攻江南,这时文天祥拜右承相兼枢密使,奉使元营,和元丞相伯颜展开辩论,被拘,后逃脱,由海道南下。
宋末帝登基,官至右丞相,以都督出战江西,招集义军抵抗元军,转战浙江、福建、江西各地。后兵败潮州(今广东潮安)被元兵所俘,押送燕京,囚居四年,坚贞不屈,以身殉国,有《指南录》和《吟啸集》等。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誓死明志之作。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感两年前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
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最后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
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
诗词鉴赏
首联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遭逢:遭遇,遭受。
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
干戈:指抗元战争。
寥(liáo)落:荒凉冷落。
四周星:四周年。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
诗人回顾自己的仕途和征战的经历:(叙写了诗人一生中经历的两件大事)一是他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
颔联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絮:柳絮。萍:浮萍。
赏析:从修辞角度分析颔联的表达效果。
用形象的比喻,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表达了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
颈联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译文: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中的险滩。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赏析颈联
巧借“惶恐”“零丁”两个地名的谐音双关,暗示了形势的险恶、作者境况的危苦和对前途的忧虑。
尾联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采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丹心:红心,比喻忠心。
汗青:史册。
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译文),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感情)。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问题探究
有人认为作为英雄人物的文天祥,在诗感慨“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显得消极悲观,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诗人的惶恐、零丁是当时所处环境的真实体现,但作者并未因此而消沉、退缩,而是呐喊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表明以死明志的决心、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震烁古今。
中考真题解析
1.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首诗的颔联使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诗人的忧国情怀。
2.(1)诗中颔联运用比喻修辞手法,通过“ ”和“ ”这两个短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家破败的现状和个人坎坷的命运。(2分)
(2)诗歌尾联震撼人心,成为传诵千古的佳句,请从思想情感方面分析其原因。(4分)
【答案】(1)(2分)风飘絮 雨打萍(每空1分,顺序颠倒不给分)
(2)(4分)充分表达了诗人为国献身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以死明志的大无畏精神,以及高尚的民族气节。
3.(1)本诗表现了诗人的国家之痛和 的决心。(1分)
(2)说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两句诗妙哪里?(2分)
【答案】(1)以死明志(舍生取义、以死报国、为国捐躯)
(2)巧妙地借用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或巧用地名,写出了他日惶恐和今日的伶仃之感)。
4.(1)诗的第二联用“ ”和“ ”六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国家和个人的命运。(2分)
(2)这首诗叙述了诗人什么经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答案】(1)(2分)风飘絮 雨打萍
(2)(3分)示例:这首诗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坚定决心。
5.(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名句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取”和“照”的表达效果。(6分)
【答案】(1)(3分)D(地名的双关,不是拟人。)(2)(6分)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1分),加强语气,表达为国捐躯、舍身取义的意志与决心(2分)。“取”和“照”,普通的动词表达神圣的意义,简单、直接,有力度,情感昂扬(1分),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民族气节与生死观,有震撼人心的力量。(2分)
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儒家经典)。
(2)颔联用(风飘架)和(雨打萍)之景,运用比喻形象地概括了国家局势和个人经历,表达了作者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的悲痛感情。
(3)诗的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的意思是(史册),该联表达了(作者的以死明志的决心、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围绕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气节、决心、态度、精神等回答即可)
(4)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
(5)对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融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体,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B领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运用比喻,生动形象贴切。
C颈联运用“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典故,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对前途的忧虑。
D. 尾联直抒胸膀,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堪称千古绝唱。.
(6)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突出生平的艰辛,命运的多舛。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将国家局势与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沉痛述说国破家亡的痛苦,
C文中通过“惶恐”“零丁”两个词语,写出兵败被俘后内心的忧叹。
D.尾联自问自答,想到自己难选一死,充满悲愤无奈,只有以“丹心”表明自己对国家的忠诚。
(7)下面对诗歌的贯析不正确的一项(C)
A诗歌通过写过零丁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体现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B.本诗借景扦情,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深沉、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厂洋里叹零丁”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借地名表现内心孤苦无依的苦痛,
D.本诗风格慷慨悲凉。始为悲愤,终为高亢,表现了诗人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