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瓦法《当夜色来临的时候 》

迈·艾·瓦法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迈哈穆德·艾布·瓦法(1900-1963)埃及诗人。坎坷贫困的一生并没有在诗人的作品里投下过多阴影,他的诗洋溢着对生活的激情和向往。出版的诗集有《燃烧的呼吸》(1933)、《小草》(1933)、《歌》(1951)、《我的诗》(1962)。



当夜色来临的时候 


夜色来临

晚星四散

问夜晚,我的星

我的星何时出现?


繁星在天

闪若珠玑

问夜晚,心上人

他可知我的消息?


夜色里,每颗星

都依傍另一颗发亮

我的心,它依然

在地平线上徜徉


情人啊,我的生命属于你

我的一切属于你

我的生命是最美的天地

你的光芒辉映在那里


每当我,凝眸向

闪亮的脸庞端详

却未见,地平线

有一颗星朝我张望


夜啊夜,我能否

得到你的同情?

情人啊,我歌吟……

双手捧着憧憬!


郭 黎 / 译


依据达姆罗什关于世界文学首先是一种流通模式的解释,我们可以说,至少在中国,过去几个世纪的文化构想中,始终存在一种清晰的单向思维。这种思维热衷于谈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而很少注意到“世界文学”的建构,也同时包含外国文学和文化进入中国。当然,这种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文化个性和政治诉求,特别是进入19世纪中叶以后,社稷的颓唐,家国的不振,很容易让时人作出“中不如西”的判断或者假定。在这个层面上,外洋事物和理念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是要疗救时弊,进而与西方同步,而非建设世界文学或文化。归根结蒂,拿来主义是内政,而非外交。这种观念,从陈小眉的《西方主义》到刘禾的《跨语际实践》,概莫能外。这两本著作分别对20世纪中国不同时段内、那些出于本土需要而对西方话语进行有价值的扭曲(productive distortions)与戏仿(parodic imitations)的文化行为,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在作者看来,这些创造性的误用和发明(transcreation),或者为中国形塑了一种“翻译的现代性”,或者实践了一种对官方话语的批判,从根本上颠覆了东方主义视域下中国作为“沉默他者”的形象,赋予了其主体能动性。不过,针对这种正面、积极的解读,史书美还是反思性地提出了批评。

她说,这些研究显然轻易地遮盖了那种同时存在于“西方主义”之中的全球视角,而过于强调了它的地区意识。“西方主义既是在地区层面上对西方的策略性挪用,又是全球语境层面上的文化殖民场所。……地区从来都不会与全球无关,而后者往往制定了地区语境下西方的表现。即便在国内语境下,西方主义话语也不能被简单地看作是只针对某种明确目标的反话语。”它同时也可能是一种凌驾于大众和传统士人的文化霸权。尽管“西方主义”也同时包含了一种“东方主义”式的全球视角,但是,史书美也指出,至少在与帝国主义、文化殖民共谋这一点上,西方主义从来都不曾与东方主义同流合污。“的确,二十世纪中国思想界的一个共识是认为‘天下’应该是一个贤人在位的世界,而中国必须是世界核心的一个部分。”⑥可以说,无论是近代中国的国家主义,还是“天下”观念,从来都是以道德框架为前提,而非以武力和军事殖民为依托的。一方面,这种和谐的世界观可以上溯到传统的乌托邦思想⑦,而另一方面,也毫无疑问地关切到彼时的中国处境,以及由此而生的文化反思。尽管我们没有必要将这种反思无限上纲到一种初步的“后殖民”解构思维,但是,至少要承认它对殖民话语做出了最大可能的利用、疏离,甚至超越。



推荐阅读:

里尔克《时辰祈祷·贫穷与死亡》

里尔克《杜伊诺哀歌》

苏尔达斯诗8首

奈都诗4首

安莉塔·波利坦诗3首

伯勒萨德诗2首

尼拉腊《云之歌》

本德《鸟语》

特德·贝里根诗13首

三木露风诗6首

土井晚翠诗4首

柿本人麻吕诗4首

山上忆良诗3首

室生犀星诗3首

三好达治诗3首

鲇川信夫《船舶旅馆晨歌》

科恩诗12首

特德·贝里根诗14首

奥里维拉诗4首

拉莫斯诗3首

板顿诗7首

哈姆扎诗3首

伦德拉《人间的歌》

托埃蒂·赫拉蒂《孤独的渔夫》

叶芝诗15首

丁尼生《尤利西斯》

瓜尔兑亚诗3首

哲米勒诗2首

西都莫朗《早上的空地》

陶白《人们说》

穆海勒希勒《回忆仿佛沙粒》

马丁内斯《扭断那天鹅的脖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