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西非遗:山西布老虎的代名词——黎侯虎

2016-07-29 牛晓珉 太原道


 

我省黎城县古称黎侯国,商周时期,“虎”是黎城境域的图腾,从黎城西关村出土的西周古墓可以证实,虎形器在当时民众的日常生活以及祭祀、军事活动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是当时社会风俗与精神信仰的重要特征。黎城民间虎形器形态多样,从材质和制作上区分,有玉石、草编、剪纸、根雕、刺绣等多个类别。但是,最具有代表性、最富文化传统价值的当数布艺黎侯虎。黎侯虎布艺制作源于黎城县赵家山村谷驼一带,后发展到黄崖洞、东阳关、停河铺等地。


█ 黎城县谷驼村制作的黎侯虎


 

1 制作工艺  

 

“黎侯虎”制作工艺主要分六个步骤:选择代表喜庆、吉祥的红黄两种颜色的布料;将虎身的两大块布料和虎身花纹裁剪备用,剪的时候要精剪细裁,不能有丝毫的差错;将虎身两大块布缝得严严实实,有了那种虎虎生威的精神劲;再往虎身内填充木屑使之成形,填的时候要捣实,使虎有了性格,有了一种王者气度;将黎侯虎的眼、眉、耳等部位绣制好,尤其是用蓝缎缝制眉目,代表着虎的怒点。虎体纹饰是旋风图案,有“三、六、九”之分,取平平安安、顺顺当当之意;最后将事先裁剪好的花纹粘贴于虎身,再将事先绣制好的眼、眉、耳等缝制在相关部位,就完成了一件布艺黎侯虎。


█ 黎城村民在制作黎侯虎


 

2 特点   

 

“黎侯虎”肢体造型粗、短、胖,表现了敦厚、健壮的形态;四足微微外撇,呈扎地生根状;头微昂,从态势上塑造了虎虎生威的精神劲和孩子般的天真可爱味道;黎侯虎无尖角、硬刺,突出了团块美,符合民间玩具共有的造型法则,显现出一种简约美和质朴美。虎体前后两朵略带旋风状花纹,表示了动物皮毛生成的规律;在色彩上,外表用黄色棉布作底色,奠定了老虎的基本色调,腹颔配以红布,增添了吉祥与喜庆之感,尤其是虎蹄足端处饰以篆书体“心”字象征性标识的形纹。黎侯虎讲究雌雄配对,雌雄的区别在于虎脊的纹饰。由整块布料剪成一阴一阳、阴阳相合的波纹状,分别贴于雌雄两虎背上,从而区分其雄雌性别,表达了民间传统的阴阳结合、生生不息的生殖繁育观念。


█ 黎城村民在制作黎侯虎

 

黎侯虎最基本的一个特点是重神似而不求形似,用抽象的表现反映其本质的、内在的精神状态。“黎侯虎”五官形制特殊,眼睛以桃形为基形,选黑、白、红三色次第装饰,眼珠以金属泡盖钉镶嵌,下脸以长平针和盘针法装饰眼睫毛,眼上配以群青绸缎绪边花瓣眉,显得精神活泼。鼻子选用绿色绸子包填而成,从表面上看似一片树叶,又分明在鼻子的位置。嘴巴微张,红口白牙;虎须本是刚劲如针的,但却剪出一枝美丽的兰花,熨贴在老虎的嘴角,使本来龇牙咧嘴的凶猛之态,在这里却变为喜善之像。

 

3 寓意  

 

“黎侯虎”是黎城民间手工技艺的一个缩影,集历史传说、对虎的原始崇拜、图案纹饰和所昭示的信仰与审美观念为一体,民间赋予“黎侯虎”以赐福增寿、镇宅祛邪、安家生财等民俗功效,如当地有给出生的小孩“望满月”的习俗,在满月那天,由孩子的姥姥拿上“虎”,放到小孩怀中,寓意小孩像虎一样健壮,然后小孩母亲再把“虎”放在小孩的身旁,虎头朝向小孩身体,寓意这只“虎”能护佑孩子健康成长。


█ 黎侯虎,山西布老虎的代名词

 

4 入选生肖邮票  

 

1997年,国家邮政部门为发行虎年生肖邮票,在全国各地征集老虎图案样品。黎城县妇女高秋英用布料缝制的“布老虎”被选送到北京参加评选,在国内众多省、市送交的30多种图案样品中,黎城的“布老虎”以极具观赏性的独特造型和富有民间色彩脱颖而出,1998年被国家邮电部选为虎年生肖邮票图案。从此,“黎侯虎”走进了千家万户。“黎侯虎”的造型、色彩赏心悦目,是一件极富文化品位的民间工艺品,“黎侯虎”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不可多得的特性,在全国近千种布老虎中显得更具收藏价值,如今集观赏、收藏、馈赠功能于一体的“黎侯虎”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欢迎加入太原道微信群与大家交流,长按下图二维码或加太原道客服微信wwwtydao入群

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推荐内容:

山西非遗01:阅读阳城县皇城村重阳习俗

山西非遗02:阅读泽州中秋习俗

山西非遗03:左权开花调,独特的太行山歌

山西非遗04:清和元头脑,传说傅山调制的药膳八珍汤

山西非遗05:晋剧——山西人的中路梆子

山西非遗06:河曲民歌,民歌之乡的酸曲

山西非遗07:晋南威风锣鼓,威武雄壮的民间打击乐表演

山西非遗08:洪洞走亲习俗,延续千年的“接姑姑迎娘娘”

山西非遗09:蒲州梆子(蒲剧),山西戏曲的最早源流

山西非遗10:耍孩儿,雁北地区独特的“咳咳腔”

山西非遗11: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的北路梆子

山西非遗12:襄汾天塔狮舞,决战天塔之巅的狮王争霸

山西非遗13:源于宫廷音乐与庙堂音乐的上党八音会

山西非遗14:流行于晋东南的“大戏”上党梆子

山西非遗15:雁门民居营造技艺,造就有别于晋商大院的真正“民”居

山西非遗16:五台山佛乐,与五台山佛教共生共荣

山西非遗17:源自李世民《秦王破阵乐》的绛州鼓乐

山西非遗18:稷山县独有的走兽高跷

山西非遗19:火爆热烈的翼城花鼓

山西非遗20:文水鈲子,先民与命运抗争的独特表现形式

山西非遗21:阳城生铁冶铸技艺,中国式铁范铸造的“活化石”

山西非遗22:“天下独一团”的灵丘罗罗腔

山西非遗23:孝义碗碗腔与“无孝不成戏”

山西非遗24:孝义皮影戏,最早的光影艺术

山西非遗25:平阳木版年画,中国年文化的产物

山西非遗26:清徐彩门楼,春节里的街头艺术品

山西非遗27:璀璨绽放的民俗奇葩——榆次南庄架火

山西非遗28:红红火火的旺火,祈盼一年的兴旺发达

山西非遗29:广场舞的先驱朔州秧歌戏

山西非遗30:由汉唐道歌演化而来的晋北道情

山西非遗31:锣鼓杂戏,纯爷们的古老戏剧

山西非遗32:板式丰富旋律优美的潞安大鼓

山西非遗33:来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中阳剪纸

山西非遗34:手掌推出光亮如镜的平遥推光漆器

山西非遗35:源于远古祭祀仪式的临县伞头秧歌

山西非遗36:载歌载舞的原平凤秧歌

山西非遗37:被太谷商人带往全国的祁太秧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