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在太原:桥头街,我永远的乡愁

2016-09-03 王秋英 太原道



桥头街,我永远的乡愁

 

有一个地方

我轻易不敢回去

我怕那熟悉的一草一木

引发我对往事的缅想

 

有一个地方

我轻易不敢回望

我怕想起那幸福的时光

勾起我深切的怆痛

 

那就是太原市迎泽区的桥头街,

她带给我太多太多的乡愁和回忆。

 

1957年的中秋节,

一个女婴降生在桥头街56号大院

从此,这个酷像火车厢的悠长大院

成为培育她成长的摇篮

 

襁褓之中,父母的疼爱滋养着她羸弱的生命

牙牙学语,她回报父母的只有美丽的声音

家境贫寒,挡不住父亲驮她跑医院的滚滚车轮

儿女成群,妈妈做的小锅饭,让她偏吃偏喝十几年。

 

邻居都说,我能长大是个奇迹

我的双亲为我的成长费尽心血

我是父爱母爱最完全的体会者

我是六姊妹中最幸福的那一个

 

忘不了,小院的赵自修大爷家

与我家朝夕相处六十年

忘不了,大爷大娘全家如亲人一般

二老的恩德我们将缅怀永远!

 

忘不了,二十户手管局机关的叔叔阿姨们下班回院的火热气氛

忘不了,几十个小伙伴路灯下玩耍的壮观场面

忘不了,常常开会议事,彼此坦诚友善的大院文化

忘不了,大人温雅热忱、孩子礼貌团结的大院特色   

 

忘不了那箩筐、水桶、扁担、煤糕。。。。。。

承载着父兄年轻时的峥嵘岁月;

忘不了糖纸、羊拐、皮筋、沙包、鸡毛毽。。。。。。

美好纯真的童年又在眼前

 

我怀念大槐树下的麻叶和铜锅老豆腐

我怀念认一力的蒸饺和甜豆粥

我怀念银行对面的爆米花,

我怀念清和元的白米饭和油素饼

 

我怀念红卫照相馆晃人眼的“探照灯”

我怀念人民公园粼粼的湖和荡漾的船

我怀念在“少儿图书店”看连环画的忘情

我怀念玩捉迷藏时,文明池细细长长的胡同

……

乡愁是什么?

乡愁是什么??

 

乡愁,是大哥手里的绵绵九连环

乡愁,是二哥拉出的忧伤胡琴曲

乡愁,是姐姐用来编织的毛线团,

乡愁,是我笔下码不完的中国字

 

桥头街——兄弟姐妹萦萦的挂念

桥头街——我心中永远的乡愁!


桥头街记事


桥头街,东起五一路,西止于柳巷。往东可与上马街相连,往西便与钟楼街接壤。据说是由原桥头街和红市街两条街巷合并而成。



█ 桥头街


史载,桥头街与海子边交汇的地段,正是公元800年前新修建的宋太原城“朝曦门”外护城河桥的故址,街道为此而得名。

作为昔日太原市最热闹最繁华的街道,桥头街的北半爿在十多年前被拆迁,建成与香港同名的商业中心“铜锣湾”。如今,剩下的南半爿旧老街道和岌岌可危的民房,与马路对面簇新的现代化建筑面面相对时,感到的是非常不匹配与不和谐,而失却了以往桥头街的完美统一。我记得的桥头街不是这样的。


█ 桥头街公交站牌


我是桥头街的女儿。生于斯,长于斯。从呱呱坠地起始的23年生活,与它息息相关。

我们大院儿的西邻是家“鱼铺”。附近的孩子们常去“光顾”一番,就为了闻闻那股鱼腥味,或者花几分钱买条小猫鱼解解馋。这里的柜台是个长长的石槽,里面是浅浅的水,里面游动着黄花鱼、鲤鱼和墨斗鱼,也有带鱼、海带、虾米等海产品是单另放着的。工作人员都是脚穿雨鞋,腰系胶皮围裙,戴着胶皮手套。当有顾客从这里出去,提着两尾鱼时,正在大门口玩耍的小不点们,总要投去深情的一瞥。

水产门市部的旁边,便是“文明池”,这里既是大人们讲卫生的最佳去处,又因为它巷道深深,成了我们晚上捉迷藏的宝地。可惜,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文明池被填平,改建成了财贸系统的幼儿园。


█ 民国时期的桥头街


我们大院的斜对面“小濮府”,是我三姨家居住了几十年的地方。小时候,我们兄妹几乎都是由她帮着妈妈带大的。让我痛心的是,铜锣湾建好了,也能回迁了,她和我姨夫却再也回不去了。

有哪个小孩子不喜欢吃冷饮呢?烈日炎炎,问父母要下三分五分,就会朝着推白色保温箱的老太太跑去。而我们马路对面正是家冷食加工部,孩子们便充满向往而趋之若鹜。进去玩玩才知道,那呛人的味道与好吃的冰糕是很难划等号的。

桥头街中段分别有家乐器和戏装门市部。里面吹拉弹唱各种乐器应有尽有。比较便宜的有口琴、笛子、二胡、快板等。戏装店里的戏装、旱船、鼓乐、铙钹等,尤以大头娃娃,更能引起儿童的喜爱。每到正月十五,我们最喜欢关注的是大头娃娃跳舞扭秧歌。

桥头街虽然不是回民聚集的住地,却有两家著名的回民饭店。

一是坐落在桥头街中段、大濮府南口的“清和元”,具有三百余年的历史,经营的全是清真饭食。因为傅山为老母研制了以肥羊肉、莲藕、山药、黄芪、良姜、煨面、黄酒、酒糟八种药材和食物为原料的“八珍汤”传说,每到冬季,这里门庭若市,“头脑、帽盒子”常常供不应求。油酥饼子物美价廉,一两粮票三分钱,大大的一笸箩,很快就告罄了。



█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清和元与桥头街


距清和元大约百米的桥头街偏西,路南有一幢伊斯兰风格的中层建筑——认一力饭庄。它以久负盛名的羊肉蒸饺誉满晋阳。认一力的饺子,皮薄馅嫩,肥而不腻,越嚼越香。店里还有位服务员很有名,她叫李淑珍。人们去吃饭时,都想认识一下这位全国劳动模范。考虑到老百姓的消费需求,认一力还加工饺子馅外卖。我婆婆从这里买过几次,逢年过节,让家人品尝享受认一力饺子的风味。另外,豆豆粥、百合粥也是孩童们的美味佳品。认一力以其货真价实、服务精到的经营,博得了太原人的信任,生意兴隆,持久不衰。


█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认一力饭庄


“认一力”几步之遥的桥头街西口,则是中华老字号六味斋”酱肉店。据说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时期的北京天福号酱肘子。所谓“六味”,是酸、甜、苦、辣、咸、香。六味斋酱肉以“看着亮格晶晶,闻着香格喷喷,吃着美格津津”闻名遐迩。家里来了贵客,市民们的餐桌上,只出现一盘六味斋酱肉,便可香冠群芳


█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六味斋


太原风味名吃有十,桥头街就占了三成。

桥头街小学,是我接受启蒙教育的学堂。校长是文质彬彬的卓存义先生。1964年的学龄儿童可真多,光一年级就设了五个班,每班五十多人。因为学生多,课桌课凳不够用,我们最初都是从家里自带小板凳,把妈妈缝的书包往膝盖上一放,就在上面读书写字了。我们最喜欢唱歌课了!和蔼可亲的李老师每星期接我们一次,排着队去专门的音乐教室上课。她弹着脚踏风琴,同学们乐意扯着嗓子配合那美妙的伴奏,十分怕听到下课铃。刘国英、徐彦明和朱晋珍三位老师曾分段担任过我们的语文算术老师和班主任,日常学习还得靠老师的循循善诱和严格要求。其他还有体育、手工等教师。同学们和我的成长,离不开校长老师的教育和关怀。


█ 桥头街小学校徽


在我们学校的旁边,有珠宝店、图片社、火车票售票处。马路对面有妇女儿童商场、少儿新华书店,太原市新光文具店等。下了学后,同学们习惯就近先逛逛再回家。有需要时,或是见有喜欢时,就磨缠大人掏钱。有座基督教堂,那十年基本关闭,改作派出所。

大濮府南口的对面,是家主营科技类书籍的新华书店。里面光线暗,大白天也点着灯。知识分子光顾得比较多。倒是这座年代很久的老建筑,外面聚集过几次黑压压的人群,顺着别人手指处,翘首最楼顶的地方:“看蛇,头还动呢”!


█ 位于桥头街72号的晋绥新华书店太原总分店第二门市部,此店开业于1949年5月15日


驻于桥头街的太原市商业职工医院,分看病取药两个地方,属太原整个商业系统职工的专门医院。同时,也是桥头街居民看病的地方。别看这个医院门头不大,但名医不少,而且这里的妇产科也是很有名的。

我们街道的中间,现在“韩国城”的地方,原是一座上海人聚居的院落。那里住着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上海支援山西来的科技人员,确实为我省的建设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我的小学同学卢汉培就在这个大院。他们长得白白净净,常吃鱼大米,总穿肥短衣。说话叽哩呱啦,又快又难懂。院里绳子上,经常晾着剥了皮的青蛙。我们是去“茅房”,他们习惯坐“马桶”。跟北方人生活习惯迥然不同的上海人,头脑很精明。八十年代前后,我市第一家面皮店就是从这里破窗诞生。可以说,上海大院是我们街上的一道风景线。

回到我们大院。往东十米的马路对面是家医药门市部,中药西药一应俱全,不管头疼脑热,无论跌打扭伤,买药相当方便。现在买药得整瓶整盒,那时三两片也卖给。孩童们最钟情的,是穿白大褂的阿姨手里的药戥子,拉开一个药斗子,抓点柴胡,再拉开那个药斗子抓点枳壳、苦杏仁……有几付药就铺几张包装纸,分成几份倒上去……这个过程,让我看着特过瘾。


█ 1936年晋裕汾酒公司同人在桥头街门市前合影


挨过去有家食品店,叫“资成号”。那是我跑得最欢的地方。父母亲照顾我黄皮寡廋,体弱多病,给我的零用钱,都让我给这里作了“贡献”:买糖果,买饼干、买面包。

这个方向还有开窗式的蔬菜门市部,冬天的红薯山药蛋,夏天的西红柿都是热货,尤其是豆腐来时,每个号一斤,我们全家七口人的号,就交给我大哥二哥了,小姑娘根本挤不过去。

它的对面是家“德义昌”。虽说也卖副食,这里油盐黑酱味道很重。那柜台上是擦也擦不完的黑酱印子。人们买醋,都到马路对面的宁化府,那里有著名的“益源庆”。


█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益源庆醋厂


█ 现在的益源庆


如果想称茶叶,桥头街东家巷口,是另一个“资成号”;想喝咖啡,马路这边有咖啡店;想吃麻叶老豆腐或者蒸馍,可以找到大槐树。还有卖油漆的门市部,很多人想让家具见见新,或者刷个墙围子,就得投奔这里来。

桥头街的尽东头是家卖布的门市部。棉布府绸绫罗绸缎都有。每逢隆冬腊月,这里的顾客会很多,很多家庭主妇会带着儿女来选购过年的布料,花色并不是很多,但也会选花了眼,这个那个,一时拿不定主意。售货员交钱开票后,用头顶上的夹子夹住,用尺子敲一下,“唰”地就飞过去了。收款台再通过“空中索道”,让找下的钱和小票,“唰”地飞回来。


█ 桥头街基督教堂


红市街口有一圈由水泥柱和铁链组成的护栏。夜幕降临时,我们三姐妹常常坐在铁链上,一边欣赏街头晚景,一边等待正上十四中的大哥回家。

儿时最令人开心的莫过于玩耍了。下午放学后,我们先抓紧时间完成作业。晚饭后,看吧!大院里十几个比肩长大的小伙伴们便相互登门约请,偶有大人不让出去,就七嘴八舌地磨嘴求情,直到放行。然后呼啦啦一群就涌出大门,奔向街对面的路灯下。踢毽子、跳皮筋、点豆豆、捉迷藏、跳格子、攻城等等,直玩得轰轰烈烈,满头大汗。大人们不叫不回家。说到玩儿,我二哥喜欢弹玻璃球,推铁环,还是打“不改”(陀螺)的好手。小弟呢,迷上了洋片,常常把手拍得黑呼呼的。

让我最有成就感的,要数学骑自行车了。每当晚上八、九点钟,我就轮流求哥哥姐姐当师傅,推上父亲的“老爷座骑”,先溜、再掏、后跨梁,最后上座。尽管车子总是左右乱扭,跌伤腿、磕破脸的事常有发生,但有亲人保驾鼓励,胆子就壮,行动就更加勇敢……当我驾驭着自行车,稳稳地弛行于寂静的桥头东西街道时,那个爽劲简直无法形容!


█ 夜色下的桥头街


这条古老的桥头街,是一条立下汗马之功的街道。她像母亲一样,承载了当地居民的衣食住行和教育卫生。在这条街上,留下了我的兄弟姐妹和同学、伙伴们的成长足迹,也承载了我童年、少年和青年三个人生的重要时期。是她,带给我许多美好时光!是她,让我品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我缅怀儿时的街区旧貌,更希望我市政府的改造蓝图能惠及桥头街。衷心企盼母亲街的建设和谐完善,焕发青春,玉成其美!


直接点击以下链接,阅读推荐内容:

家在太原01:太原城,太原人

家在太原02:爱在太原晨起日落每一时

家在太原03:太原的那些老槐树,傲然风雨忆沧桑

家在太原04:那一碗老太原炝锅面

家在太原05:太原那些“福寿安康”之地

家在太原06:记忆中的五一路先锋百货商店

家在太原07:怀念我的母校——回民小学东西校

家在太原08:太原有条智家巷

家在太原09:半个世纪如云烟,太原十二中记忆

家在太原10:桃园那几条巷

家在太原11:桃园一巷的那些事

家在太原12:行走五一路,寻找昔日的记忆

家在太原13:大濮府煤场散记

家在太原14:住在桃园二巷的日子

家在太原15:远去的钟楼街副食品市场,近半个世纪的记忆 

家在太原:桃园三巷的记忆

家在太原:傅家巷与傅山

家在太原:桃园四巷忆吃穿

家在太原:桃园路往事

家在太原:豆芽巷往事

家在太原:老军营,相知相处三十载

家在太原:记忆里的西缉虎营 

家在太原:少年的五一广场

家在太原:家住桃园三巷

家在太原:迎泽公园的记忆

家在太原:西缉虎营院里的牵牛花

家在太原:我心中的解放路

家在太原:太原的夏天

家在太原:太原的醋

家在太原:梅山记忆

家在太原:三代人的青年路小学

家在太原:太原七中,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

家在太原:难忘上马街

家在太原:饮马河边

家在太原:记忆中的西华门老街

家在太原:悠悠文庙上官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