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郝妙海:晋源的儿时游戏打扳球

2017-03-30 郝妙海 太原道

打扳球,是儿时男孩子们十分喜爱的一种冬季游戏。现在到村里随便找个六七十岁的老年人问问,十有八九小时候都打过扳球。

儿时的扳球,全是拿木棍用小刀削成的。木棍可粗可细,细点的四五公分如断折的铁锹柄即可,粗点的七八公分的圆木棒也行。细点的截成六七公分长,粗点的则需十来公分。木棒截断后,下半部分要削成旧日的酒盅状,但不要平底,一直削尖。这个尖,十分关键,必须是在圆木的正中心,否则扳球就转不起来,或勉强转起来也是来回晃动,立不稳当。扳球削好后,还需要一个鞭子。家中养车挂马的人家,容易寻一截皮条做鞭绳。一般人家,则只能找一些结实点的布条来玩。有些大人为孩子玩得高兴,会将两三股细布条辫起来作鞭绳。




扳球的初始启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两手反向相扣,将扳球扣在除拇指外的八指中间,然后反向用力猛地一扳,将扳球扳的旋转起来并乘机尖端朝下立于地上。这或许正是将这个玩具叫作扳球的原因。由于这种扳法力度有限,扳球旋转速度不快,必须赶快补上几鞭才能保证其不倒。另一种,是将鞭绳顺时针缠绕在扳球上,左手食指在下拇指在上捏住扳球两端,右手迅速抽出鞭绳,随即左手松手,扳球落地就会旋转起来,此法力度大,扳球转速快,接下来消停点补鞭即可。但两手一抽一松需配合好,否则扳球会被鞭绳拉甩出去而前功尽弃。如扳球立在硬实的地面上或冰面上,而又补鞭及时得法,则扳球会一直旋转下去,直到你玩累了不想再打下去为止。



1956年,就在我村的村边上修起了晋阳湖。蓄水后,每到冬季,一尺多厚的冰层一直延伸到湖中心。很快,这块在孩子们眼中几乎是一望无垠的冰面,就成了我们打扳球的乐园。而解放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也使孩子们能接触到一些新鲜玩意儿,比如有些孩子已能找到一颗自行车或平车轴承换下来的旧钢珠,然后在扳球的尖尖上掏个小窝,将他镶上去。有些小朋友则用五颜六色的蜡笔将扳球涂上色,这样,扳球转的更快,也更好看了。在宽阔的晋阳湖冰面上,打扳球时的互动也多了起来。有些孩子一鞭甩过去,旋转的扳球会一直向前冲去,准准地撞在另一个孩子的扳球上,而两只扳球仍旋转不停。如果有一大群孩子同时在冰面上打扳球,即便是寒风飕飕,奔走挥鞭的孩子们也是一个个汗水津津。那热腾腾的场面,让人至今难忘。


玩陀螺,幸福雨拍摄


扳球,有些地方叫不改,但通用的名称应该叫陀螺。这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游戏。明代刘侗,于奕正所著《帝京景物略》即有描述:“陀螺者,木制如小空钟,中实而无柄,绕以鞭之绳而无竹尺。卓于地,急掣其鞭,一掣,陀螺则转,无声也。视其缘而鞭之,转转无复住”竟与我们小时候的玩法一模一样。据有关资料介绍,曾在我省夏县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过石制的陀螺。如属实,则早在八、九千年前,我们的古人就打扳球玩了。

如今,在公园的晨练场上,仍会发现一些抽陀螺的老年人。不过,那种利用现代技术和现代材料制作的陀螺,有碗口来粗,玩的人以健身为目的,和我们儿时打扳球已不尽相同了。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郝妙海更多作品:

郝妙海:晋源的儿童游戏“簪簪簪”

郝妙海:老鹰捉小鸡,几代人共同的童年游戏

郝妙海:晋源的儿时游戏“丁悠儿”

郝妙海:晋源话里的“藏门门”

郝妙海:晋阳湖赞

郝妙海:通往晋祠的那条“汽道”

大年初一烧懒香

晋源的隔年捞饭

过年说说天地爷

晋源的“年气气”

记忆中的“忙年歌”,一部实用的春节生活指南

太原童谣:雁儿雁儿排溜溜

晋源的土地爷洞洞

郝妙海:远去的水西关

郝妙海:太原的苇

郝妙海:社家鼓,太原锣鼓的根

郝妙海:“拉锯、扯据”,温暖的儿时回忆

郝妙海:乡村事筵,从未走远的浓浓乡俗

郝妙海:从《太原县志》看村庄兴衰

郝妙海:“毛鬼神”是个什么鬼?

郝妙海:五十年前我去太原十五中上高中

郝妙海:夏日虫戏,太原的乡村故事

郝妙海:太原话里变幻多端的“圪”字


太原道三晋文化微论坛开通,直接发帖,深度讨论,永久留存,全网互动,点击页面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