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科学与极乐世界
佛法、科学与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
人物简介
潘宗光是香港著名科学家,曾在1985年和1991年两度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提名为诺贝尔化学奖候选人。他是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担任香港理工大学校长18年之久。同时,他也是一名虔诚精进的佛弟子。
作为一位佛弟子,潘宗光有一个心愿:“精进修行,有一个安乐自在的心,有一个安乐自在的人生。同时也希望真的在临终时可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一
当科学家遇见佛教
1991年,潘宗光受聘担任香港理工大学校长。第二年,他在偶然之间发现桌上有一张佛学会的讲座通知,刚好那天晚上他有时间,便应邀前去听讲。
那是潘宗光第一次真正了解佛教。做讲座的是一位学佛多年的陈家宝医生,他从医生治身和佛家治心入手,讲得非常精彩。潘宗光听了以后很震动,对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请陈家宝医生给他介绍一些佛学方面的书籍。
从此,潘宗光埋头于经书之中,潜心研读佛经。他就像遇到一个科学新发现,一心要去了解它、掌握它、证明它。在看了很多佛经之后,他开始认识到,佛教完全不是迷信,而且是非常科学的。
虽然佛教和科学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在他看来,两者背后都贯穿着对因果的探索和学习。或者说,佛教与科学对因缘的探索是不谋而合的,甚至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开始尝试利用自己对科学的认识,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佛教义理。
随着对佛学理解的深入,潘宗光也开始体验修行的生活。
二
以科学推论出的六道轮回与极乐世界
当年在英国求学时,潘宗光获得了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及科学博士学位。这样的经历,使得这位科学家如今在研习科学与佛学之间的关系时,有着独特的视角和深度。
潘宗光认为,佛教不仅与科学相契合,甚至有许多超越科学的智慧理论。为此,他曾以科学的推论,来演说佛教的六道并非迷信。
在我们的经验世界里,有一个长、宽、高的三度空间。在此三度空间里,我们只能看见“人界”和“畜生界”。那么佛、菩萨及其他四道众生是否存在于另外的三度空间呢?或者在超越我们认识的四度、五度空间而不被我们所察觉呢?
生活在深海的生物,海是它们的生活空间,它们却不了解,还有一个陆地上的三度空间。同样,陆地上的动物,也无法知晓深海里这另外三度空间的存在。但是我们人类可以透过科学和聪明才智,穿梭于海、陆、空在内的三度空间。那么宇宙中是否只有一个三度空间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只是不知道,但不知道不等于它肯定不存在。
佛教在2500多年前就提出了三千大千世界。用现在的话语来讲,一个太阳系为一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所以称三千大千世界。佛教认为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刹国土。这样的表述,是不是和当下发现的宇宙非常一致,甚至要超出我们的认识。
《阿弥陀经》说:
从是西方,
过十万亿佛土,
有世界名曰极乐,
其土有佛,
号阿弥陀,
今现在说法。
也就是说,在离我们很远的太空,有另外一个阿弥陀佛的世界。我们目前的科学只知道在太阳系外,还有无穷无尽的太阳系和星云。我们无法知道其他星系与星云的情况,亦无法否定佛教的三千大千世界可容纳诸佛、菩萨和六道众生。
我们也不能否定还有许多另外的三度空间,与我们的世界并存于一个超乎我们想像的四度空间。假如真有一个另外的三度空间里有佛、菩萨的存在,而这个三度空间与我们生活的三度空间是可以相融相通的,佛、菩萨便可以透过这两个三度空间的会合处穿梭到我们这个世界来了。
这样的推论与科学并无冲突,因为我们目前的科学不能否定(或确认)其他三度空间或四度、五度空间的存在。
在2500多年前,佛陀的宇宙观已经超越了现在的科学。佛经说:
佛观一钵水,
八万四千虫。
当时没有任何科学仪器,佛陀已经认识到小小一钵水里有无数微生物。可见无论是宏观或微观的层面,佛陀的智慧都是不可思议的。
三
最新科学理论“弦论”与佛教的空性
上世纪以来,许多顶尖科学家在探索科学奥秘的同时,都曾或多或少地关注过佛教。爱因斯坦说:“如果世界上有一种宗教能够解答科学上提出的疑问,这个宗教一定是佛教。”
对此,从事科学研究几十年的潘宗光亦有精妙的观点和感受。
当下对物质世界的科学研究,由最早的牛顿力学,到量子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而至以霍金等为代表的弦论,科学的脚步仿佛在印证佛教的正确。
在我们的世界里,牛顿定律曾经规限着我们的思维。任何可触摸到的东西,也可以准确测量其长度、高度、重量和速度。但是,到了很微小的领域,牛顿定律就不适用,要用量子力学才能了解它的运作。
量子力学最基本的假设告诉我们,在极微观的空间里,物质是无常的、无我的。同样,在极大的空间里,我们也能体会到无常和无我。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告诉我们,当飞船的速度接近光速时,整个宇宙在不断缩小,物质的质量会增大而体积会缩小,我们认识的宇宙会依我们飞行的速度而变幻。
既然微观与宏观是无常、无我的,中间便不会恒常不变。爱因斯坦认为物质的质量与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变的,世上很多事物和现象,也确是能量、质量互变而产生出来的,例如核电。所以世界是变幻的,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个体,一切事物是无常无我的。
潘宗光说,二十世纪后期以来,物理学研究前沿领域——弦论的发展,使我们对物质的看法更进了一步,它表达出来的对于宇宙和自然的理解,与佛教讲的“空”是很近的。但还没有像佛教那样的深入。
在弦论之前,组成物质的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基本粒子组成。它们被当作是物质实体,是组成物质世界的“超级砖块”,因而可以把物质世界看作是物质实体。
在弦论之中,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弦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看起来像粒子,但它们实际上都不是物质实体,而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或振动激发态。它们就像是水中的泡沫,不断在产生,也不断在湮灭。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真的成了《金刚经》说的那样: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前沿物理学到此已进入了“自性本空”的境界。
潘宗光认为,佛家讲空,是至高的智慧,是非常科学化的。空并非一切虚无,这就像我们对“0”这个数目字的错觉一样。表面看“0”好像什么都没有,其实包罗万象,变化多端,说有似无,说无实有。在“100”后面加个“0”,马上增大十倍。如果你把一个数目乘以“0”,便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如果以“0”除一个数字,则它又变为无限大。“0”又可以对其他数目保持中立,任何数目加“0”或减“0”,都不会改变其数值。“0”就像空一样,富于包容性、可变性。但空远远超越“0”,是不可以用任何文字解释透彻的。真能证悟明白“空”,我们就不会执着,思想境界也大大超越,更没有任何烦恼。
关于科学与佛教的关系,潘宗光喜欢用朱清时的那句话来总结:“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诵读:佛田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