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人回顾 | 我的哑剧我的戏
2017年3月3日晚51人活动现场的观众
我能成为“51人”其中之一纯粹是偶然,我偶然在一个空闲的下午偶然游览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网站偶然发现上海双年展有一个“51人”项目在招募人员,又鬼使神差地想要排演一部橱窗哑剧便给定海桥发了邮件,就这样偶然地又加入了“51人”工作组直至整个活动结束。但每当我踏入通往定海桥互助社那条狭长幽深犹如夹缝散发着人间烟火气息的小路时,却觉得这一切又是我人生的必然。
不知何时起,我意识到自己对于喜爱的东西有着莫名的执着,因为喜欢杏花楼的点心,我在肯德基制霸小学生午餐的年间拉着同学去书城隔壁的杏花楼吃饭,乃至于后来杏花楼重新改建为正经八百的饭店后有一阵神伤,但有外地的朋友来上海我还是会带他们去杏花楼吃饭,即使儿时的回忆如同豆沙包里的流沙仅化为食客嘴里的一汪糖水。
第一次我写的剧本被搬上舞台还是在刚入大学时期,受到学长推荐给话剧社写个有关辛亥革命的剧本。我至今记得首演那天我坐在黑压压的观众席中,看着舞台上演员深情地念着我写的台词,倾情演绎着我笔下的故事,我的内心想法正通过演员传达给礼堂中的每一位观众,他们亦或感动,亦或愤怒,亦或哄笑,亦或沉默,无论哪一种情绪的反馈都是一个群体与我个人之间的同步交流,这种奇妙的体验令我从此爱上了写作剧本。
钢筋水泥总对我有着莫名的吸引力,可能源于我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崇拜。相较于生机盎然的田园山水我更喜欢广厦林立的现代都市,即使它总被人诟病成冷漠、乏味、压抑。我记得曾在宝山中环的高架上被落日余晖中一座座宛如丰碑的塔吊惊艳,逆光里的塔吊剪影像一座巨大的由人类自我意识所铸造的十字架,我从这座“十字架”上感受到来自现代文明的信仰。因此我很喜欢那些有关工业的遗迹,那些过去老旧的厂房,包括改造后的1933老场坊、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所有的这一切串联起来让我觉得自己会参加“51人”是一种必然,若不是喜欢逛上海当地艺术博物馆就不会在空闲时关注博物馆的网站看到招募信息,若不是因为喜欢写剧本就不会想要演一出剧,若不是因为在百货业工作就不会想要在橱窗里演哑剧,所以有些事也许真的是命中注定,当收到了邮件回复后我便下定决心,既然是注定的事无论之后遇到何种困难一定要把这件事进行到底。
陈歆汝上班的南京东路
初稿的剧本理念主要基于南京东路东方商厦的沿街的橱窗,这面橱窗的空间不仅大而且非常宽,正对南京东路步行街很适合作为一个演出舞台使用,并且这面巨型橱窗并不租赁给品牌商仅仅用来展现企业自己的风采。初期构思方案时我想自己设计演出橱窗,将橱窗背景和哑剧更完美契合起来,使得演出更具有观赏性,演出结束后橱窗的布置也可以保留成为活动遗迹。
南京东路的人流量非常庞大,即使是工作日仍然有络绎不绝的游客在橱窗前驻足观赏甚至拍照合影,我时常在思考为何人们喜欢在南京东路的商店拍照,而在别的商业圈比如徐家汇、五角场不会有很多人去拍百货大楼,我意识到南京东路对于上海这座城市而已不仅仅只是一条购物街,它体现着上海百年商业底蕴,见证着上海的沧海桑田,它最能够体现出上海这座都市的繁华、包容、多元化以及魅力。因此最初剧本中我就想表达上海之所以能吸引成千上万的人来此并不是商店里卖的东西有多么好,百货大楼多么宏伟而是上海自身所持有的魅力,而这种魅力也源自生活于这座城里形形色色的人。
《逃之夭夭》排练场景,陈歆汝(右一)江湾镇家的地下室
但是剧本在创作时并未考虑太多实际操作问题,后来在与商店就方案沟通时遇到很多困难,因为橱窗位置的特殊性导致无法按剧本设定橱窗内外两拨演员一起共演,所有的演出必须只能在橱窗内部进行,这使得我不得不放弃初稿剧本重新撰写一个新的剧本,但是我对初稿剧本的核心思想有执念,因此在后来的《逃之夭夭》中还是融入了一部分进去。
《逃之夭夭》的剧本基本上是我早晨挤地铁时想到的,开始就想构思一个有关“伪装”的故事,设定几名角色被迫伪装自己真实的身份,由于一个意外大家互相撕开伪装泄露出真实自我。我先是想好了故事的大纲,几个准备离开上海的人因为要救一个跳江者不小心撞晕了一名修路灯的电工,从而引发了一连串的事件。然后主角团中歌手和舞者这两个角色我最先定下,因为非常容易伪装,一个被生活所迫放弃歌唱梦想去卖唱,另一个受人蛊惑放弃舞蹈事业去跳了大神。再是确定了自杀者是医生,一方面为了能够衔接扭转剧情;另一方面我也想探讨一些社会问题。摄影师的角色是我最艰难定下的,能够被迫伪装自己的职业不太多,并且要能够和剧本其他角色相和谐,所以我想了三天才决定是一名放弃新闻记者梦想而去专职偷拍的摄影师。快递员是最单纯的一个角色,他是主角团中唯一一名没有伪装自己的人,他与其他几名收到挫折而放弃自己原本梦想的角色不同,他始终如一贯彻热爱自己的工作,他是其他人的对立面,也是用来撕开伪装的重要一环。大纲和角色确定后写剧本只花了一天时间,我之前从未写过哑剧的剧本,角色完全没有台词全部是动作与神态,因此写作时我脑中如同放电影一般出现影像,再尽可能地将影像细致地记录下来,与其说是做编剧倒更像是做导演。
陈歆汝原来设想的布景草图
由于《逃之夭夭》的故事部分脱胎于初稿剧本,我把“上海为何能够吸引年轻人不断纷至沓来“这样一个主题也安置在其中,这很像亚当斯在《美国史诗》中提出的“美国梦”——“美国梦远远超过,美国梦就是让个人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实现自我。”正是这样一种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的社会秩序,给予了人们极大的实现自我价值的希望。但“上海梦”又不同于“美国梦”,它属于“中国梦”的范畴之内,“美国梦”强调个人的价值实现,“中国梦”是国家的富强和民族振兴,因此除了个人价值实现更多的是全社会的提升,所以在剧本中我加入很多社会矛盾内容比如:医患关系、年轻人就业难、媒体传播堕落等,这些矛盾成为了剧本中主人公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阻碍,他们在克服阻碍的同时预示着社会自我的进步,然而剧本中帮助主人公克服障碍的是一个我蓄意而设的“意外”,现实中并没有这样的“意外”,因此这些矛盾仍然存在,我希望通过这出哑剧能呼吁大众关注这些社会矛盾,并且将这些矛盾化解。
《逃之夭夭》的剧本在11月中旬定稿,那时“51人”活动已经开始启动,我原本设想于1月1日元旦这一天在橱窗公演,但是与商店运营方洽谈橱窗场地的租用十分不顺利,对方迟迟无法给予我肯定的回复,我不得不把公演日期挪到活动临近尾声的日子。等待回复的日子可谓十分煎熬,因为场地的不确定使我无法展开排练,也无法按设计稿制作安放橱窗中的装置道具,并且身边的上级和同事都认为在橱窗中演出戏剧的可能性不大,牵涉到消防安全、公安部门报批等。父母也不太理解我做这个活动。
等待的两个月时间里我非常焦虑,时常会在夜深人静时反思自己是否真的异想天开,即使最后能够演出呈现的效果是否差强人意沦为一场闹剧,我不过是站在自认为的道德制高点实际只是个高台的小丑而已。但每次坐在定海桥参与“51人”工作会议时又让我稳固自己做这出哑剧的决心,大家都在为“51人”的活动而努力,其余的50人也都面临不同的困难,我又怎能半途而废?所以我不敢缺席会议,我害怕一段时间不去定海桥我的决心会动摇,会放弃。
在定海桥互助社讨论方案
终于在1月底过完年后我得到了回复,商店运营方拒绝了我租用橱窗的请求,这也是我预料之中,我准备了应对这种情况的备选方案,我不得不放弃南京东路把演出地点移动到南京西路上G2000的橱窗。从“东路”到“西路”,虽然都在南京路上,气质却相差非常大。原本想体现初稿剧本中有关上海商业气质的内容只能舍弃了,把重心放在“上海梦”上。新的地址有两面并排的橱窗,后来经过丁博的建议将两面橱窗同时作为舞台公演,右边的主橱窗演出时间轴为“现在”的故事,左边的副橱窗演出时间轴为“过去”的故事,既能够更清晰地表述故事也缓解了橱窗面积不够大这个缺点。新的橱窗虽然不够大但是与人行道没有高低落差,这一点我非常满意,对于橱窗哑剧我的理念就是能够与观众进行互动又不会相互影响,有了落差会和观众产生距离感。针对橱窗的尺寸我将剧本中演员走位进行了修改,哑剧没有台词,所有的动作和走位必须严谨,否则会出现表演混乱的现象。
在演员选择上原本想在商店招募职工来演出,但是由于场地的改变这样做的意义已不大,这也是我这部哑剧另一个遗憾的地方。最终是我的朋友和亲人参与了《逃之夭夭》的演出,而也正是从排练开始我觉得自己不再是孤身一人为这出剧努力,演员们的存在使得我心中踏实很多,焦虑感像地下室遁巡的寒意随着排练的升温而消散无踪。
由于更换了演出场地导致我无法按设计图制作大型装置安放橱窗内,只能简单地将橱窗进行场地布置。原本演员们建议我上网购买演出道具,但因为无法完成设计图中的布景装置,想这份遗憾就用制作道具来替代吧,所以演出道具有一部分是我手工制成的。演出前一晚布置橱窗时发生了件意外,我的朋友也是主角之一被人台砸伤了脚,脚趾肿的五颜六色,我从未在人体表皮看见如此多的颜色混杂一起,但她受伤后却对我说:“我这个角色反正是卖唱的,要不要改成残疾人?”听她说出这句话后,这段时间以来我第一次觉得自己坚持做橱窗哑剧是无比正确的一件事,我无愧于朋友的期待,能够将演出完整呈现也许是对所有支持我的人最好的回报,而最终结果的好坏我已释然因为我的人生戏剧已在此刻得偿所愿。
2017年3月51人演出现场(下同)
最终我于半年前一个普通的下午偶然迸发出的臆想成了真,我的哑剧《逃之夭夭》在南京西路的沿街橱窗得以成功上演,感谢这段时间所有陪伴我、支持我、帮助我的人们。
*感谢本次演出的所有演职人员:陈歆汝、陈斯文、朱方舜、朱方琦、胥佳运、张权、潘太、陆慕溪、胡巧龙(排名不分先后)
~后续~
51人之后,陈歆汝受邀参加其他的橱窗演出…
希言自然剧团最新演出
演出剧目:哑剧《虚镜》
演出时间:2017年5月13日周六 14:00 -17:00
演出地点:上海梅龙镇广场南京西路沿街橱窗
故事简介:怀揣梦想来到城市打拼的底层男女在街头相遇,他们期初以为彼此吸引是因为自己虚浮的外在,最终他们发现吸引彼此的是自我人格。 《虚镜》故事中心思想:城市的繁华不是因为商店里贩卖的商品,而是城市自己本身的魅力,而城市的魅力则来源于生活在其中的人。我们不要像被困在橱窗中的假人一样去追求虚假浮华的表象,而是用心正确地审视自我本质。
《虚镜》彩排,2017年4月30日
相关活动
过往回顾
定海桥互助社地处历史性的工人社区之中,现在,移居人口为这里注入了新活力。互助社是一个自发组织,也是用于社员共同学习、会谈、待客、反思、组织、创作的活动现场。通过对集结与创造艺术/知识之方法的探索,互助社意在促成邻里或同志之间在互惠的原则下互动、互助、合作。互助社会举办讲座、游览、出版、地方特色的晚餐、学者驻地、放映活动和城际交换等项目和活动。欢迎关注我们的网站dinghaiqiao.org。
“51人”由Raqs媒体小组总策划,策展组成员陈韵带领定海桥互助社“51人工作组”共同执行。项目探索生活的可能性,为双年展赋予日常生活的诗意。在上海双年展的17周时间里,每周将有3个关于上海“人物”的活动在城市里以流动或固定的形式发生。敬请关注本微信账户,了解最新活动信息。
51人网站:51personae.shanghaibiennal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