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人回顾 | 公交车上的城市旅行
一个话筒,一辆车,一个人,两个小时。原先对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的体会,在于小众的爱好不仅不会被歧视,而且能找到一批志同道合的人。而在这次51人活动之后,这种城市精神的体会又更上一层楼,那就是能够有一种机会,向社会展示自己的爱好。不仅对公交车迷,还有收集糖纸的、湿地守望者、甚至只是一个九星村的村民。
“51人”公交专列
这次活动,对于坐了数千条公交线路的我来说,是信手拈来,也是一种挑战。为何说是一种挑战?因为这次的受众对象是普通的市民。他们可能知道上海有四位数的公交线路,却不知道最大的数字公交线路是1849路;他们可能知道郊区有些线路风景好,但不会对松江70路的曲径通幽处有切身感受;他们可能知道有些地方城乡差异很大,但也不会体验过华新6路从双向6车道的康庄大道直接开进田埂去。因此,从线路选择到内容上,都需要和往日的沟通有所区分。
51人之“胡恺的公交故事车”
我们的线路从人民广场出发,经过了人民公园、东新桥、外白渡桥、外滩、当代艺术博物馆、徐汇滨江、中环、北蔡、新天地等地,最后回到了人民广场。
人民公园门口,有着上海运营时间最长的单一票价线路451路,首班车4:50从周东南路出发,末班车24:50从南京西路西藏中路出发,全程27公里。而人民公园门口每天队形不一但井然有序的长队,则是451路排队上车的队伍。
东新桥,是14路的终点站。14路是中国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开通于1914年11月15日,至今已经超过102年。14路开通伊始,往返于郑家木桥(今延安东路福建中路口)与老闸桥(今福建中路北京东路口)间,线路全长仅1.1公里。而如今的无轨电车,即使降下两根小辫子,也能跑上十多公里,机动性大大优于之前。而近日新开通的71路,也是无轨电车复苏的标志吧。
51人公交车活动现场
车辆还依次行进了当代艺术博物馆和龙腾大道。原来的江边码头、铁路南浦站、龙华机场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已然只存在了人们的记忆中,而替代他们的,是当代艺术博物馆,龙美术馆,西岸艺术中心等现代化的场馆,还有触手可及的黄浦江。然而这些地方几乎都是公交的盲点,这次行程也让不少乘客开了眼界。
车辆经由中环线,罗山高架路等城市快速路后,往左一拐拐入了高科西路。这段高科西路也让车上的乘客眼前一亮,或者是说一震撼。眼前的道路从双向十车道平整的柏油路,突然变成了宽仅7米,地上只有碎裂的水泥路,没有车道划分的农村小道,所见之景穿越了40年。此情此景对我而言是行程上的一部分,然而在乘客看来则是惊讶溢于言表,难以置信中环内,离世博园区仅五六公里之遥的地方竟有如此破败之处。
除了在车上所见之景之外,我们还谈及了些普通乘客关注的问题,比如为什么957路往往一来一大串,而865路却相对准点;除了576路之外,闵行12路,虹桥枢纽10路等也是飙车的好手;华夏中路的夏,上海话是读wu还是ya;即使是在市区,仍然存在公交比地铁快的地方,比如芳华路到跨龙路。
在51人公交车上讲故事的胡恺(右一)
短短的两小时,对于乘客而言,所见所闻与平日坐车略有不同,而对我而言,则是大量积淀后的释放。
相关活动
过往回顾
定海桥互助社处在上海市区东北部一个历史悠久的工人和移民社区之中,紧邻定海路马路市场,被公房、私房、厂房、拆迁地块和开发商楼盘所环绕。互助社是自发性组织,也是一个学习、讨论、接待、反思、创作和沟通的活动场所。通过对集结与创造艺术/知识之方法的探索,互助社在邻里和同志之间,在互惠原则下互动、互助、合作。互助社持续举办定海谈、雁过定海、民煮食堂、工作坊、放映和城际串联等活动,并策划短期项目如“工厂史”、“晚托班”、“定海桥照相馆”;长期关注地方知识的累积、生产和转化,关心中国和亚洲其他从地方出发的工作者,并积极探索青年同现实问题的关系。互助社的工作注重在地的长远互助关系,以从本地得到知识和能量为认知和判断的前提,在地方环境中反馈,乃至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51人”由Raqs媒体小组总策划,策展组成员陈韵带领定海桥互助社“51人工作组”共同执行。项目探索生活的可能性,为双年展赋予日常生活的诗意。在上海双年展的17周时间里,每周将有3个关于上海“人物”的活动在城市里以流动或固定的形式发生。敬请关注本微信账户,了解最新活动信息。
51人网站:51personae.shanghaibiennal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