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PR】苏南乡村闲置资源再利用与空间整合研究

2016-11-09 秦振兴 杨新海 等 规划师杂志
点击上方“规划师杂志”可订阅哦!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镇撤并的推进,我国乡村出现了土地、建筑闲置的现象,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苏南地区作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腹地,其资源利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乡村规划中如何对这些闲置资源进行再利用,实现其经济价值,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作者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秦振兴,苏州科技大学副校长、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杨新海,温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郑无喧,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张艳在《规划师》2016年第9期撰文,文章通过对苏南地区乡村闲置资源的分类剖析,提出“生态经济”的发展策略,为乡村闲置资源的生态化再利用提供参考。
“生态·经济”—   修整生活闲置资源
“生态·经济”突出生态可持续和经济可持续的协调发展,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平衡。乡村闲置资源中生活闲置资源比重较大,主要为乡村内部空置房屋和闲置土地,引用生态经济的思想,对条件允许的闲置房屋和土地进行土地整理、功能置换,以生态化处理手段发挥其经济价值。
1
功能置换建筑质量较好的空置房屋
在具体实施中,可由政府介入鼓励已搬迁至城镇和一户多宅的村民将空置房屋与村内经济条件较弱、住房条件较差的村民进行宅基地置换,以避免扩建房屋,达成节约土地的目的;对于区位条件便利的空置房屋可以通过流转的方式进行功能置换,改造为卫生室、商店与乡村文化交流站等村庄公共服务设施,供乡村居民进行文化活动和娱乐休闲;对于在居房屋宅院内大面积的闲置区域,可以种植蔬菜、花卉等,发展庭院经济,以实现村民的自给自足,同时优化庭院景观,形成良好的生态经济庭院。例如,在对桐庐县环溪村进行村庄规划时,通过将空置宅基地和农宅改造成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服务设施或促进其在村内流转等方式,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向可持续发展;鼓励村民拆除自家围墙,增加庭院绿化,见缝插针地植入观赏型、经济性强的植物,建设美丽庭院18处,在提高景观生态性的同时强化其经济性 ( 图 1)。此外,对于环境较好的村庄、闲置院落可结合当地特色建设庭院景观,设置花坛、花架与休憩娱乐设施,打造农家特色庭院,发展农家乐旅游,这既可提升村民的生活品位、带动副业发展,又能改善乡村的整体生态环境。以苏州市东山镇西巷村为例,2014年之前村内人口为211名,是典型的“空心村”,且房屋闲置问题突出。随后,规划依托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青蛙资源,积极打造青蛙特色,发展旅游,将村内闲置房屋改造成主题民宿(图2),成为人们重返乡村、慢读生活的驿站,并通过闲置房屋的改造,美化了村庄形象,增加了村民经济收入,也带动了村庄人气,使得村内人口增至 745 人。
2
整理建筑质量差的空置房屋和闲置土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条规定:乡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对于一户多宅的空置房屋,可以依法收回,房屋拆除后可以进行土地整理,在政府合理的审批下作为新宅基地划批用地、留作建设备用地、建设成村民活动休闲场所或整理为菜地,以避免无序建设和布局散乱。对村庄内部建设用地中的灰色空间,宜采用生态化复建方式。由于这些空间常年堆放杂物垃圾,土壤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在土地整理之后建议采用植物修复的方式对其进行土壤修复,通过种植优选的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吸收、挥发、分离、降解污染,恢复重建自然生态环境和植被景观。对于道路两旁,可采用自然设计手法,结合乔木、灌木搭配配置,构筑网络状的街巷空间;对于建设死角、村内闲散地块,应因地制宜地设置组团绿地,实行见缝插绿、见空补绿,并发展“果树+菜园子”的模式;对于不能与水网相连的水池,可开挖成莲池,作为莲花观赏空间,形成水景,丰富村庄的景观环境;也可将空闲地进行平整修复,增加休憩设施、健身器材等,鼓励村民相互之间的交流,促进村民之间的和睦相处,创造生活和谐的村庄环境。例如,苏州西巷村在空闲地中通过设置休闲座椅、健身器材,并辅以青蛙雕塑,改善了村庄风貌;又如,富阳市洞桥镇大溪村现状土地闲置明显,公共空间布局无序,在对其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时,通过梳理院落肌理、整合闲置空间,在村庄内部植入休闲功能,深化公共空间建设,并构建景观系统,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果 ( 图 3)。
“生态经济化”—   改造生产闲置资源
生态经济化是开发利用一个区域的生态资源来促进该区域社会经济增长和人类福利增加、提升区域社会经济价值的过程。生态经济化强调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在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挖掘生态资源的资本与价值,体现其社会及经济价值。苏南乡村生产闲置资源中的河道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要素,工业的功能置换也强调回归自然,因此引用生态经济化的思想进行河道清理、厂房置换有利于在保护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实现经济价值。
1清理河道,进行滨水景观设计
坑塘河道的整治与盘活应依托乡村整治,进行统一规划实施,进行生态复位,并应处理好养殖、灌溉、防洪等功能与经济、景观价值的关系。对于尚且满足补水和排水条件,并符合相关使用功能的废弃坑塘,可采取拆除障碍物、清理坑塘、疏浚坑塘进出水明渠、改造相关涵闸等措施,恢复其基本功能;对于受污染的坑塘,应进行截污处理,通过截污管道,将污水排入集中处理场地,使用旱地作物肥料进行清淤,并在岸边种植芦苇、水中种植荷花等喜水植物进行水体修复。驳岸可进行滨水景观设计,治理驳岸环境,以形成自然优美的岸线景观,打造优美的步行休闲走廊。在坑塘河道的后期维护中应严格禁止倾倒垃圾、渣土等,并制定相应的维护管理条例进行管理维护和定期清淤保洁。例如,苏州高新区树山村对贯穿村庄的花溪进行疏浚沟通,对水岸进行景观整治,形成了4种驳岸类型,创造了一条线性景观自然水轴,串联村内部分景点,并与半闲街结合形成商业文化水街。河道的清理改善了村内生态系统,也使原本毫无利用价值的河道充满活力,提升了商业价值 ( 图 4)。
2修整厂房,进行空间置换
影响工业闲置地生态修复与再利用的因素主要包括受污染程度、地理位置、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结构调整等几个方。针对苏南模式转型后出现的闲置厂房应进行整理归类,对于建筑质量好、污染性小的工厂可以根据乡村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发展需求,通过流转、租赁等方式继续作为无污染的工业用地,发展成生态产业基地,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原有资源进行再利用,又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对不宜作为工业用地的,可对其进行生态修复后,结合苏南当地的农业特色,改造成为农业用地,实现生态、经济双丰收。例如,昆山市原南港镇乡镇撤并后将区位条件好的闲置厂房根据当地产业特色进行租赁,每年收益四十余万元,剩余工业用地改造成农业用地,发展特色农业,是昆山市完成苏州“四个百万亩”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如桐庐县环溪村积极发展莲产品特色产业,改造周永华厂房,将发展前景不佳的桐庐永加塑料制品厂、申科医疗器械厂改建为旅游接待中心,将伟利箱包、飞洋箱包等厂房改建为精品农家乐、宾馆。

“经济生态化”—盘活公共设施闲置资源
经济生态化是从产业经济角度考虑,增加生态成分,在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进行人类生产、消费活动,降低经济系统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提升区域自然价值,实现经济稳步发展通过经济生态化思想,在公共设施闲置资源中引入产业,实现对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使经济发展趋于生态化。
1将商业街区与传统集市结合,通过产业集聚激发商业街活力
乡村集市多为长期以来自发形成的集市,虽然其承载着村民日常生活交换的功能,但是也存在着时间限制和占道经营影响交通的问题。可以将集市迁移至商业入驻率低、人气不足的商业街区,结合当地产业特色进行商业集聚发展,并促进产业市场化,吸引更大范围区域的商业活动,从而激活空置的商业建筑,并提高乡村商业的规范性和便利性(图5)。这样既能合理利用商业建筑,又能带动产业规模化发展,提高当地经济水平。苏州市相城区莲花村作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利用其自身资源发展大闸蟹养殖,并建设高效渔业养殖示范场和渔业循环水养殖场,成立农民合作社5个,与大闸蟹产业相关的公司35家、网店36家,使年销量额达到5628万元,并解决就业人口853人,产业的集聚形成了具有规模的商业场所。
2整合公共建筑资源
对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严重超标的公共机构,应进行适当的公共设施资源整合。可以通过政府引导,将服务功能类似的单位适当整合在一个建筑单元内,且各有独立的办公场所,互不干扰,对于腾挪出来的建筑单元可以进行功能置换用作他用(图6)。资源的整合既可以节省单位开支,又能节约建设用地和土地资源。例如,在对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界首乡鳌山村进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时,将因空间结构的调整而闲置的原村委办公楼改造为村民活动室、图书室等;乡镇撤并后,对昆山市被撤并乡镇行政管理体制进行调整,精简部门、人员,对腾挪出的公共机构场地进行充分利用,如石浦、南港等被撤并镇区的办公大楼入驻了办事处、总支委员会、民兵连、社区服务中心和有线电视营业厅等公共机构,实现了公共建筑的资源整合。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16年9期苏南乡村闲置资源再利用与空间整合研究
近期文章推荐

【PR】山水环境场地分析与选址的参数化方法研究

【PR】高密度地区城市环境气候图编制及应用

【PR】基于风环境分析的珠三角地区城镇 空间规划引导

【PC】可持续运营导向的休闲旅游型村庄设计

【PC】众创时代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困境与转型

【PC】产业园区存量型城市设计 —以江宁高新园区二次开发为例

【PD】古城保护语境下的地块更新路径探索 —《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东南部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思路解析

【PD】旅游核心价值取向下的海岛滨海空间管控 —以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片区为例

【PD】沿海产业转移背景下中国中部地区产业园区 综合规划探讨

【PD】基于“耦合网络化”的可实施性城市设计 —以武汉市五里界城镇核心区城市设计为例

【PC】长者经济特区的规划策略与实践 —以绵阳仙海乐龄城为例

【PC】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阿坝片区保护规划探讨

【PC】基于城乡发展的规范编制应对 —《城乡建设用地竖向规划规范》修编侧记

【PM】契约理论视角下的城乡规划决策机制改进

【PM】治理能力现代化视角下的城乡规划法治化建设挑战与思考

【规划师沙龙】本期主题:高铁周边地区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

【PF】南京都市圈孵化器多尺度空间区位模式研究

 【PF】不同空间维度下的众创空间供给模式及规划探索

【PF】众创空间的内涵、功能搭建与机制 —对广佛智城的实证

【PF】众创空间的非正式创新联系网络构建及规划应对

【PF】城市众创空间的特征、机制及其空间规划应对


购买《规划师》或图书请拨打电话:0771-2438012
 转载须知由规划师杂志原创文章请遵循以下转载要求:微信公众号请于文章发布两天后转载,转载时后台回复“转载”二字,无授权图片的童鞋会被举报的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