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媒介图像信息的多尺度城市夜景意象研究
欢迎点击以上蓝色字体
关注规划师杂志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深圳市建筑环境优化设计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云,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赵渺希,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副研究员徐勇,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陈玉兰在《规划师》2017年第9期撰文,城市夜景意象作为一个完整城市意象的必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形象建立与空间特色展示方面的作用正日渐受到规划界的重视。网络媒介的发展与数据信息传播的多样化,使城市意象不再依赖于个体的亲身体验,突破了传统空间的物理约束,在广域范围内被受众所感知。研究以珠海为案例,重点探讨两个议题:如何基于网络媒介(图片)数据包含的信息,对城市夜景意象作出基本特征识别与大众选择倾向?昼夜城市意象的时空差异如何体现?基于“四个空间尺度+两个时间维度”的分析架构,研究借助夜间遥感光强度数据和互联网搜索引擎中的图片景观数据,对珠海的城市夜景空间意象进行量化研究,分析人们对珠海夜间环境空间意象的感知差异。研究发现,城市夜景意象的城乡差异较大,市域与中心城区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并具有更为强烈的大尺度认知、地域城市特色倾向;人工标志性构筑物元素与山、海要素是夜景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空间意象;城市夜景;互联网图片;珠海
[文章编号]1006-0022(2017)09-0105-08
[中图分类号]TU984.11 + 9
[文献标识码]B
[引文格式]李云,赵渺希,徐勇,等.基于互联网媒介图像信息的多尺度城市夜景意象研究[J].规划师,2017(9):105-112.
一
理论前提
(一)关于城市夜景
在城市夜景的既有研究方面,国内外研究的侧重点往往局限于景观照明规划技术领域,重点针对夜景规划与地区空间特色营造的相关性。例如,Yuan H从城市设计的视角对城市夜景规划设计和夜景照明进行研究;汪幼江等人通过天津夜景规划案例表述了城市肌理与城市夜景规划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刘金川、Shah P H等人分析了上海主要夜景地区的空间特征和构成元素。在城市夜景的主体感受与体验研究方面,Kim S H 尝试通过市民意愿调查来指导夜景设计理念的表达;也有学者探究了夜景的公共设计元素及城市街道的夜景设计对城市形象和满意度的影响,甚至将眼动仪跟踪方法、动态照片曝光校正工具、移动方法等运用于研究当中,丰富了夜景研究的技术领域。
从以上大量对城市夜景的研究看,虽然涉及地域广泛、分析方法多样,但是主要集中于夜间照明规划、城市设计等技术应用方面,对现有城市夜景环境的评价仍以经验判断为主,虽逐渐借助技术手段弥补规划目标确 32 47136 32 15231 0 0 4574 0 0:00:10 0:00:03 0:00:07 4573的不足,但缺乏系统地从城市空间感知和意象层面研究城市夜景的内容,这也为本研究从该角度深入提供了可能。
(二)关于城市空间意象
城市空间意向是指人们通过观察城市的建筑形体与空间秩序等物质环境,对城市产生感性认知,进而形成的主观意象与特征判断。在研究城市空间感知和意象方面,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开创了先例,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城市意象空间调查及研究方法,被认为是当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该理论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城市研究,并被后来的学者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例如,Francescato D等人对米兰和罗马两市的意象感知进行了研究,认为两个城市都是高度可识别的,但识别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别;Reitan M D对美国规划协会所列的100本规划重要书籍中的图片进行内容分析来研究城市意象。Askari A H通过对历史建筑外立面的照片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历史城区的意象。
(三)城市夜景意象的网络媒介研究视角
(1) 城市夜景意向研究的时空差异性。现有城市空间意象研究更多关注日间状态下城市空间的构成要素、空间结构及现有城市意象特征等方面,较少涉及城市夜间空间意象研究。然而,后工业社会的发展使得居民的夜晚休闲时间增多,城市空间夜景在展示城市形象和满足居民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的“夜”与“昼”是其存在的两种不同状态,人们在昼、夜间对城市空间的使用有明显的差异,以致活动场所大多会发生空间转移且同一个城市空间在昼夜间所承载的功能也很可能不同。例如,意大利米兰市基于手机基站数据而进行的城市移动景观研究表明,对不同时间尺度的居民活动时间节奏的分析能够间接反映出城市土地利用特征和强度,如通过日间和夜间活动强度的不同而判断商务办公区与居住区 。正如Lefebvre所说,城市空间作为社会表达,在不同时段有着不同的景观空间意象 。
因此,从时间维度看,由于人类活动规律的时间差异性,城市居民在日间与夜间的活动空间集聚特征存在很大差别,这也直接导致日夜城市意象之间既有联系又存在显著差异。比如从珠海的分时段百度热力图看,居民的日间活动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而夜间活动地区则明显发生集聚现象(图1)。因此,仅研究日间的城市意象是不完整的,城市夜景意象是城市意象研究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2)网络媒介数据的研究视角。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承载方式发生了变迁,网络媒介信息成为人们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空间已经获得了更丰富的认知方式。城市意象的表达载体——认知地图,也可以不再局限于凯文·林奇所提出的受访者的经历体验这一前提,而在很大程度上转向大样本的网络媒介的间接传递和数据表达。网络媒介作为城市意象的传播渠道,不仅超越了本体提供传播的基本功能,更带给人不同于以往的感知;同时,网络又已然成为城市意象存在的本身,它对城市意象的展现和重构,实际上是一种符号化的拼贴与重组。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网络媒介进行数据挖掘和可视化分析来研究城市意象。例如,Choi S等人通过各种旅游相关网站的文本挖掘和视觉图片分析,探索了互联网中的澳门意象;冯捷蕴利用旅游者博客进行多维话语分析,探讨了中西方游客对北京旅游目的地意象感知的异同;赵渺希等人以经济新闻和百度贴吧文本中的地名词频为分析对象,来建构不同互联网媒介中所蕴含的城市空间意象;Liu 基于地理信息的网络照片测度和分析人们的城市感知地图;戴光全等人通过网络旅游营销图片分析了城市管理者、旅游开发商对广州上下九的空间意象;赵渺希等人以广东 21 个城市的网络图片为数据,研究了互联网媒介中的城市意象表达。
网络媒介正成为研究城市空间社会过程的重要素材,网络媒介素材的“众酬”代表了网民对于城市感知的集体记忆和表达,因此网络媒介素材的普及应用拓展了城市意象的感知方式。正如凯文·林奇认为,任何一个城市都有一个由许多个别意象重叠而成的集体意象。这种集体意象是不同体验者心中的共同感知 ,鉴于此,本文尝试以网络媒介产生的图片作为实证分析对象,来建构互联网媒介中所蕴含的城市空间意象,试图通过研究城市空间在日间和夜间的城市意象差异,对城市夜景的意象实现活动空间分布、环境要素及主要景点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人们对城市夜间景观的意象感知特征。
二
案例城市概况
(一)城市基本情况
珠海位于广东省珠江口的西南部,南与澳门相连,市域面积为1696km2,下辖香洲、金湾和斗门 3 个行政区。珠海是中国最早设立的国家经济特区之一,是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和滨海风景旅游城市。经过30多年的特区之路探索,珠海已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探索具有珠海特色的宜居城市建设。
(二)已有夜景规划实践
珠海的山海格局特色鲜明,城市空间格局及景观环境具有极强的自然生态特质,因而当地城市夜景照明主要围绕自身的景观特色元素建设,如海岸线沿线夜景、贯穿板障山的迎宾大道南北灯光带等。城市夜景作为珠海市政府打造新世纪宜居城市的重要举措之一,从近些年来的多个照明及夜景类规划设计项目中可以看出不同阶段的规划思路。早在 2006 年,珠海市就编制了《珠海城市照明规划设计》,通过对重要道路及景观区域、景观轴线、海湾河道及重要城市节点的处理,提出了“锚”形的夜间照明体系。该规划属于传统的技术型照明规划,缺乏对城市自身空间景观特色与地区功能属性的关联分析。自2015年开始,更加注重城市空间设计与环境景观体验的夜景规划开始出现,其中包括《珠海市夜景景观规划》《珠海前山河城市空间和夜景灯光规划》《十字门地区照明详细规划》《珠海市情侣路夜景灯光详细规划设计》等。
从已有夜景规划成果看,尽管已经突破传统的照明技术工程,强化了城市空间设计对灯光照明设计的指引,并注重城市夜景而非仅仅市政照明,但在规划研究方法方面,依然依赖主观经验判断和概念先导设计方法,忽视社会大众的主体感受与意见收集,对于社会大众的审美倾向与喜好缺乏足够认识。
三
研究方法设计
(一)研究框架与研究问题
基于上述理论认识与珠海当地实践进展,笔者明确了本次研究的主要议题:如何基于网络媒介 ( 图片 ) 数据包含的信息,对城市夜景意象作出基本特征识别与大众选择倾向?日夜城市意象时空差异的具体体现如何?针对这个议题,笔者设计了“四个空间尺度+两个时间维度”的分析架构,以及相应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1) 城市外围区域层面——对城市整体夜景现状作出水平指标判断,并通过城际间横向比较作出基本判断;考虑到城乡差异对样本地理分布的影响,确定出核心研究区域。
(2) 城市市域层面——通过网络媒介夜景素材的空间数据提取,对全市夜景意象进行数据分析与空间分析,得出全市夜景意象空间分布的整体特征。同时,为更好体现日夜城市意象的差异,日景的网络媒介素材也将一并采集并进行日夜两个维度的意象对比。
(3) 核心研究区域——对核心区域内各类型夜景要素进行分类识别与空间特征分析、日夜两个维度的意象对比,并对主要成因给予判断解释。
(4) 夜景认知节点——基于空间分布样本的统计结果,按照一定阀值确定夜景认知节点,进行相应的日夜两个时间维度的视线观察分析,从个体微观视角探讨夜景景点的吸引力。
(二)基于遥感光强度时空差异的研究范围界定
为了更好地了解珠海城市的整体夜景特征和地域差别,项目组采用浮动光强法对珠三角地区的3个主要城市——珠海、广州和深圳的月平均光强度 ( 也称为“辐射亮度”,单位为 Watts/cm 2 /sr) 进行测算。该方法的数据来自于 NGDC 的公开夜景遥感数据,空间精度约为 500m。本次选取了 2014 年6、9、12 月和 2015 年 3 月的夜景遥感影像,反映了连续4个季节月份的光强度月平均水平(图2)。将测算结果以各城市的行政区为统计单元进行了单位面积计算,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从珠三角3个城市的数据结果看,光强度差异反映在城市间、城乡间和季节间三方面。①从3个城市的比较看,珠海的整体平均光强度明显弱于广州与深圳,城际差异显著;②从各城市市域内光强度衰减程度方面 (中心与外围差异 ) 看,珠海与深圳比较接近,广州衰减最明显,一定程度上与广州乡村腹地范围较大有关。③珠海与深圳的最大光强度出现在9月,广州则出现在12月。基于市域内城乡区域差异性显著及珠海市作为旅游型城市,景点吸引力较大,本次研究将分为3个层面:市域范围、核心研究范围和节点地段,其中市域范围包括珠海全市的1711km2,核心研究范围锁定在珠海市中心城区40km2的范围,主要涵盖香洲区的主城区部分。
(三)基于网络媒介的图片数据分析方法
网络图片是网络媒介的重要元素之一。关于城市夜景的网络图片,其可意象性是通过网络媒介进行城市空间感知、构建城市意象的基础。一般来说,可意象性是指“使每个特定的观察者产生高概率的强烈心理形象的性能”。对于特定的城市在搜索引擎中通常能找到大量与之相关的城市图片素材,构成了网民感知城市意象的研究基础。研究尝试通过对网络图片数据的搜索、收集、处理和信息挖掘,得出网络媒介对于珠海城市夜景意象的特征,进而为珠海的城市空间建设、城市形象的塑造及城市夜景设计提供一定的引导及建议。
每张图片的意象特征具有 3 个维度:①时间维度 ( 日间或夜间 );②行为维度,即人们为实现某城市意象内容而选择的空间位置 ( 拍摄点 ),反映了城市意象的实现空间;③目标维度,即城市意象的对象和包涵内容。研究将主要从以上3个维度进行数据和空间分析。
(四)数据采集与整理
(1) 数据采集。2015 年 8 月 5 日通过百度图片网络搜索引擎以“珠海”和“珠海 + 夜景”为搜索关键词搜索图片,获取珠海共计1645 张图片景观。经过筛选、剔除无关图片,最后每个关键词分别下载有效图片为珠海日间照片662 张,夜间照片 634 张,共计 1296张有效图片,分别建立珠海市域范围日、夜两个图片数据库。日夜景数据库的建立,有利于两个时段的空间意象差异分析,以便更好地分析城市夜景意象的特殊性。
(2) 数据检查与 GIS 录入。对所下载的图片进行场景内容分析判读,对图片逐一进行要素识别和类型分析,并于2015 年 8 月 8 日采取现场踏勘之后,将日间和夜间两组图片根据图片拍摄地点进行空间定位,然后导入GIS中进行空间分析。
(3) 数据类型信息识别。进行图片要素的内容识别时,主要是根据城市的特点而设定,根据珠海特点项目组设定了山、水、海、乡村景观、都市景观、建筑、公园广场、雕塑、历史文化民俗、交通设施、城市活动和澳门要素等 12类空间景观要素,并将每张图片按照各要素逐一录入表格中,这些内容由研究人员根据对实际场景内容进行的分析予以判读。因本研究并不关注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故要素的定义不会对最后的研究结果产生影响。
研究将上述图片数据的空间落点及要素识别数据表在GIS中进行链接,通过要素查询选项工具可得到每一类图片要素的分布情况。运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以判断日间和夜间两种情况下各类要素是否存在差异性。
四
研究结果
(一)市域尺度的夜景意象分布
1.夜景意象实现活动的空间分布
在珠海市域范围,通过日间、夜间图片目标维度属性的空间落点生成的核密度图。从图3可以看到,日间珠海市域内的百度图片在香洲区、斗门区和金湾区3个区域分布都比较集中,分布范围比较广,以香洲区最为集中。
与日间相比,珠海的夜间意象空间分布呈大幅收缩,城乡差距明显加大,外围郊区热点地区减弱或消失,中心城区吸引力显著,中心城区意象占图片总量比例从日间的47%升至夜间的78%。从空间节点看,海岸线及中心区市级景观节点的意象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包括珠海渔女、拱北口岸、板樟山森林公园、迎宾南路和圆明新园等。
2.夜景空间意象的特征要素分析
目标维度是理解图片城市意象内容的重要步骤。基于日景、夜景网络图片内容特征的12种要素对比(表2),其中灰色数值表示夜间比例高于日间比例的城市意象要素,说明该要素在夜景意象中显著度更高。另外,经过卡方检验,P(Sig)值小于0.05,说明同一要素在日、夜两种情况下存在差异性,且P值越小,表明差异性越大。另外,为更好地反映不同景观要素在夜间相对于日间的显著性,研究设定评价指标为:夜景显著指数=景观要素的夜间意象图片占比/景观要素的日间意象图片占比。
当比值为1时,表示该景观要素在日、夜间的显著性相当;当比值大于 1时则表示夜间显著性强于日间;当比值介于0~1时则反之。
分析结果显示:①绝大多数空间意象特征要素的日夜时段差异显著。除“山”要素的P值大于0.05,在日景、夜景对比中不存在显著差异性外,其他要素均有明显的日、夜景差异。②从日、夜景空间意象照片的占比看,实体城市景观要素(建筑、交通设施)和当地自然要素(水、海、山)五要素成为城市日、夜意象共同的主体对象,对网络媒介的影响具有主导性。夜景意象要素以建筑(84.1%)、水(56.6%)、都市景观(45%)、海(43.8%)、交通设施(30.6%)和山(28.1%)为主,日景意象要素则以建筑(65.1%)、水(41.4%)、雕塑(32.1%)、海(31.4%)、山(29.8%)和交通设施(24.6%)为主。其中,重要交通设施和交通枢纽作为很多游客进入城市的第一站,在夜景意象中也具有相当显著的吸引力。③各要素的夜景显著指数为都市景观(4.64)、澳门(4.49)、海(1.39)、水(1.37)、建筑(1.29)和交通设施(1.24)。可以发现,除了“山”元素外,夜景显著性主要体现在城市实体景观要素与海、水自然要素,与夜景主体元素大体一致,与珠海的滨海城市特色高度吻合。其中,夜景显著性最高的两个景观要素 — “城市景观”与“澳门”,表明网络夜景意象更倾向于整体城市视觉效果与地域特色,同时由于澳门紧邻珠海,视野通畅,其丰富的夜景自然成为了珠海城市夜景的重要部分。④部分城市公共活动类要素的夜景显著指数明显偏低,如历史文化民俗(0.31)、雕塑 (0.25)、城市活动 (0.07) 和乡村景观(0),这也反映在珠海城市空间中缺乏更丰富的、关于城市地方文化的活动制造与空间安排,而城市活动对一个城市关注度的影响也对城市夜景关注度的提升具有一定启示性。同时,乡村夜景生活的缺失也是未来城乡夜景一体设计的重要方向。
(二)中心城区尺度的夜景意象实现活动分布
基于珠海日景、夜景图片景观库,利用 GIS 逐张对图片的观景 / 拍摄地点 ( 即人们为实现某夜景意象的活动地点 ) 进行空间定位,从观景点空间分布图 ( 图 4) 可以看出,珠海的城市夜景意象空间与日间相比,呈现出强烈的空间收敛特征,与上述的意象目标维度空间特征一致,并主要集聚于沿海地区、凤凰山南侧、主要交通枢纽地区(拱北口岸、前山河桥 ),登山、亲水、近海的特征显著,呈现出强烈的空间结构特征——夜景图片的整体实现空间分布勾勒出一个半“锚”型,以迎宾南路至拱北口岸为轴 ( 中间被凤凰山分割 ),沿情侣路往北为右侧锚尾,沿前山河一带的左侧锚尾不甚清晰。总体与《珠海城市照明规划设计2006》所规划的“锚”型城市夜景照明结构基本一致,但由于受到山体和特殊建设用地影响,还存在明显的非连续性,如沿情侣路的夜景意象的完整度受到九州机场用地的打断,无法形成连续海景体验。珠海日、夜景意象的实现空间分布差异,主要体现在人的活动规律和空间需求上。人们在日间的活动范围受外界约束性较小,活动多样性高、分布相对广泛;而夜间,人们的行为以休闲等夜生活为主,场所选择倾向于休憩景观空间,受城市灯光及夜间活动的引导显著。观景点的选择与本地的特色环境要素紧密相关,珠海的自然山海特征十分显著,在山体制高点和连续海岸线沿线更易于观赏城市整体夜景,如夜间的情侣中路沿线海边集聚明显(图5)。
(三)夜景认知节点的空间意象实现分析
(1) 夜景认知节点筛选。基于图片景观进行拍摄景点的识别,归纳出现频率较高的地点或区域,并对其在图片中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以获得它们的关注度。本研究将关注度较高的地点或区域视为认知节点。对比珠海日间和夜间关注度较高的 10 个景点,两个不同时间段景点关注度排名存在着一定变化。情侣路 ( 不含“珠海渔女”) 在两个不同时段始终排在前两位,而日间排名较高的“珠海渔女”、圆明新园在夜间景点排名中则有所下降;日间排名不高的拱北口岸则在夜间上升至第二位(表3)。日、夜景点关注度排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不同时段的活动规律,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日夜景的不同审美倾向,如人们对夜景的欣赏主要体现在大尺度的空间感受方面。在夜景设计过程中应该把握好这些区域的夜景建设,构建人们对城市夜景空间的意象感知,塑造出珠海城市夜景的独特性。
(2) 夜景认知节点视线分析。在微观空间尺度,夜景认知节点的意象实现途径 ( 观景视线 ) 也是本次研究的内容之一。研究对上述主要认知节点进行了视线分析和日夜对比,从中反映夜景意象形成方式的主要特征。以渔女雕像为例,日间拍摄渔女的观景区域主要分布在渔女雕像附近及景山公园、海滨公园情侣路区域。拍摄视线经过的区域也主要集中在渔女雕像附近。可以看出,拍摄渔女的区域比较集中,表明日间拍摄活动比较有目的性,专门来此游玩的人群较集中,也更愿意靠近渔女雕像。而夜晚观赏渔女的区域较日间明显向海岸线集聚,拍摄点有所减少,除了分布在渔女雕像附近之外,大部分明显向沿海岸线的远距离扩散,大尺度夜景欣赏需求增加(图6)。
四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基于夜间遥感数据与互联网媒介的图片数据采集,从城市空间识别和意象认知层面研究了珠海城市夜景的主要空间特征。主要结论与建议如下:
(1) 乡村地区依然是珠海夜景空间意象的盲区。从市域夜间遥感数据分析结果看,珠海与广州、深圳在整体光强度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且在市域范围内的城乡光强度衰减显著,城乡差异明显。“乡村”要素的夜景显著指数为 0,反映出乡村夜生活与夜环境建设依然严重滞后于城市。未来应进一步提高城乡夜景一体化的规划建设,通过乡村旅游与城乡便捷化交通设施的建设,丰富近远郊区的文化夜生活,增强城乡居民及外来游客的活动联系。
(2) 从夜景意象的景点对象空间分布与观景点空间分布看,日间意象图片的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而夜间意象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具有强烈的结构性特征;同时,实体城市景观要素 ( 建筑、交通设施 ) 和当地自然要素 ( 水、海、山 ) 五要素成为城市日、夜景意象共同的主体对象,相比于日间,城市夜景主要偏好于标志性人工构筑物与海/水自然要素的组合,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夜景设计的核心空间取向。随着珠海城市规划展览馆和珠海音乐厅等滨海标志性建筑的建成,未来珠海的海岸线沿线夜景意象仍将继续强化,建议合理控制标志性建筑之间的空间距离与夜景效果协调,营造整体夜景效果与观赏节奏。
(3) 大尺度空间视觉效果与地域特色是珠海夜景意象区别于日间意象的最显著特征,集中体现在夜景显著指数最高的两个景观要素 —— “城市景观”与“澳门”。因此,未来珠海城市夜景应综合考虑近邻澳门的夜景环境,整体构建双城夜景体系,同时提高海岸线沿线夜景意象的连续度,合理置换部分滨海特殊用地,完善海滨公共空间建设。
(4) 从意象节点的观景营造看,现有景观节点的观景空间存在空间局促和夜景光环境缺乏设计的问题。例如,作为情侣路重要认知节点的渔女雕像,受周边的整体城市灯光环境制约,加上背离主城生活区,夜间标志性和受关注度反而略有下降;同时,雕塑元素在夜景意象中的显著性明显偏低。未来应注重加强夜间城市雕塑的建设,改变目前仅有珠海渔女雕像的单一格局,从大尺度视觉的形成条件方面,丰富海岸线的视线关系,并适当设计与增加具有观赏性的公共活动空间,如山体的登高平台等。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网络媒介中的夜景意象生成属于碎片化的符号拼贴过程,本研究存在数据来源与生俱来的局限性,由此也涉及到城市意象感知的社会差异问题,结论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所有民众对珠海城市意象的真实感知,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特定群体的意象特点。特别是老年群体上网较少,依据互联网素材得到的夜景意象必然是有偏差的,不足之处需要在后续研究中加以探索。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2017年9期
《基于互联网媒介图像信息的多尺度城市夜景意象研究》
《规划师》近期文章推荐(点击蓝字可查看原文)
【规划师论坛4】包容性发展理念下的苏州新移民集宿区公共空间营造
半城市化地区规划实施的困境与路径 —— 基于深圳土地整备制度的政策分析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规划师》杂志社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邮箱:planner@21cn.net
网址:www.planners.com.cn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