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绛:读书是一生的信仰

2016-05-26 一千零一课

2016.5.26,一千零一课,1001天。

周四,第220天,还剩781天。


《杨绛:“九蒸九焙”的传奇》呈现了杨绛先生一百年的人生轨迹,开掘其高贵雅洁的人格内涵。伴随命运多舛的中华民族的20世纪,杨绛秉持读书人的本分,超越苦难,潜心一志,树立了一种持久坚定的人生姿态。

  

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没有信仰的人就是没有灵魂的空壳,唯有信仰才能让人们扎根于实地,唯有信仰才能让人们战胜一切困苦,唯有信仰才能让人们体会到什么是幸福。


睡前辗转反侧间,我读起一本书《杨绛:“九蒸九焙”的传奇》,提起最为感触的一段,莫过于作者杨国良写道,“杨绛一生最本初、最纯粹、最持久的信仰是:读书。”


通读整本书,你会发现,这位世纪老人自小受父亲杨荫杭之读书启蒙,青年时以读书为挚爱兴趣,与钱钟书共同读书结为连理、终生不弃,艰苦岁月时有书籍相伴而内心强大、苦中取乐,直至年岁大了除却读书也没有其他多余的事可做……杨绛的一生,读书贯穿始终,死生相随,忠于信仰,可谓幸事。

  

写杨绛,就一定要讲到她与钱钟书的爱恋故事,《杨绛:“九蒸九焙”的传奇》也概莫能外。作者用翔实的细节,生动再现了这两位老人从相识到相恋、结婚、生子,相濡以沫的一生,而贯穿其中的便是他们两位共同的爱好—读书。


诚如书中那段文字,“钱、杨之恋有着知识分子式的古典和书香气,最初唤醒他们共通的人间情怀的启示也来自书籍。”读书,是他们共同的追求、最大的缘分,这种默契让他们自然亲近,治学、探讨、比赛谁读书多,都成为两人婚姻生活中常有的情趣,而这些怕是那些沉浸在俗世红尘、物欲社会中的人们所不能理解与体味的。我相信,这种有别于世俗的爱情,纯净而不可破。


钱钟书已经往生,在杨绛心中此生也无他人可以取代,他们的爱情早已跳脱出情欲的狭隘限制,实现了真正的心灵碰撞。或许正因为如此,即使他们也要过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凡日子,杨绛甘为“灶下婢”,他们也不似常人夫妻间为俗务没玩没了地争吵,他们需要更多时间读更多的书。

  

杨绛的婚姻生活如此和谐,我想应该得益于她父母感情融洽的熏染。杨绛父母是旧式夫妇,但却没有不满、争斗或猜忌,他们感情很好,无话不谈。在父母的对话中,杨绛“发现了父母精神生活里风雅之情的耀眼亮色:两人一生中长河一般的对话,听来好像阅读布吕耶尔的《人性与世态》”。


理解了父母间难得的默契,她也将这一点移植到自己的婚姻生活中。而父亲杨荫杭对她的影响不仅限于此。当杨绛的女儿钱瑗中学毕业后考上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其志愿是“当教师的尖兵”,杨绛学父亲的榜样,孩子自己决定的事,不予干涉。身为父亲,杨荫杭没有留给子女遗产,只教育了他们能够自立,教育了他们读书以养浩然之气。


作者在撰写这本书的过程中,在杨绛与其父亲相异又一脉相承的性格中“发现了某种文化上的血缘关系”,可见父辈、家学对杨绛的影响之深,“虽‘九蒸九焙’,不改最初的纯粹,不变种子之志,这是杨绛百年治学及创造世界的基点和灵感之源。”

  

此外,书中悉心记下的小细节让人读来忍俊不禁。例如,读上海启明女校时的一个暑假,父亲让9岁的杨绛读《三国演义》,结果读了一肚子“白字”,后来她听钱钟书说,自己阅读的孩子都有一肚子“白字”,有时还改不掉;1926年,杨绛在振华上高中,一次学校请章太炎先生来谈掌故,她负责上台做记录,可章太炎高深莫测的演讲加上一口浓重的乡音,她根本听不懂,只好把章先生的讲话“看”到眼里;一日,钱钟书午睡,杨绛临帖,她一个人写字困了,就睡着了。“他醒来见我睡了,就饱蘸浓墨,想给我画个花脸,可他刚落笔我就醒了,没想到我的脸皮比宣纸还吃墨,洗净墨痕,脸皮像纸一样快洗破了,以后他不敢再恶作剧”……这样有趣的段落数不胜数。

  

总的来看,这本书不失为一本了解杨绛生平及其思想形成、发展、成熟的好书,作者忠实记录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段传奇故事,给至今还前路迷茫的人们以指引。


(摘自网易新闻:http://news.163.com/13/1115/00/9DMCLG4R00014AED.html)


《钱钟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杨绛》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他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Bodleian——他译为饱蠹楼)读书时养成的。因为饱蠹楼的图书向例不外借。到那里去读书,只准携带笔记本和铅笔,书上不准留下任何痕迹,只能边读边记。钟书的“饱蠹楼书记”第一册上写着如下几句:“廿五年(一九三六年)二月起,与绛约间日赴大学图书馆读书,各携笔札,露钞雪纂、聊补三箧之无,铁画银钩,虚说千毫之秃,是为引。”


第二册有题辞如下:“心如椰子纳群书,金匮青箱总不如,提要勾玄留指爪,忘筌他日并无鱼。(默存题,季康以狼鸡杂毫笔书于灯下)”这都是用毛笔写的,显然不是在饱蠹楼边读边记,而是经过反刍,然后写成的笔记。 


做笔记很费时间。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 


钟书读书做笔记成了习惯。但养成这习惯,也因为我们多年来没个安顿的居处,没地方藏书。他爱买书,新书的来源也很多,不过多数的书是从各图书馆借的。


他读完并做完笔记,就把借来的书还掉,自己的书往往随手送人了。钟书深谙“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有书就赶紧读,读完总做笔记。无数的书在我家流进流出,存留的只是笔记,所以我家没有大量藏书。 


钟书的笔记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几经折磨,有部分笔记本已字迹模糊,纸张破损。


钟书每天总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常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我听。我曾想为他补裰破旧笔记,他却阻止了我。


他说:“有些都没用了。”哪些没用了呢?对谁都没用了吗?我当时没问,以后也没想到问。 


钟书去世后,我找出大量笔记,经反复整理,分出三类。 


第一类是外文笔记(外文包括英、法、德、意、西班牙、拉丁文)。除了极小部分是钟书用两个指头在打字机上打的,其余全是手抄。笔记上还记有书目和重要的版本以及原文的页数。他读书也不忽略学术刊物。


凡是著名作家有关文学、哲学、政治的重要论文,他读后都做笔记,并记下刊物出版的年、月、日。钟书自从摆脱了读学位的羁束,就肆意读书。


英国文学,在他已有些基础。他又循序攻读法国文学,从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而二十世纪;也同样攻读德国文学、意大利文学的历代重要作品,一部一部细读,并勤勤谨谨地做笔记。这样,他又为自己打下了法、德、意大利的文学基础。以后,他就随遇而读。


他的笔记,常前后互相引证参考,所以这些笔记本很难编排。而且我又不懂德文、意大利文和拉丁文。恰逢翻译《围城》的德国汉学家莫宜佳博士(ProfessorDr.MonikaMotsch)来北京。我就请她帮我编排。


她看到目录和片断内容,“馋”得下一年暑假借机会又到北京来,帮我编排了全部外文笔记。笔记本共一百七十八册,还有打字稿若干页,全部外文笔记共三万四千多页。 


钟书在国内外大学攻读外国文学,在大学教书也教外国文学,“院系调整”后,他也是属于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组的。但他多年被派去做别的工作,以后又借调中国古典文学组,始终未能回外文组工作。


他原先打算用英文写一部论外国文学的著作,也始终未能如愿。那些外文笔记,对他来说,该是“没用了”。但是对于学习外国文学的人,对于研究钱钟书著作的人,能是没用吗? 


第二是中文笔记。他开始把中文的读书笔记和日记混在一起。一九五二年知识分子第一次受“思想改造”时,他风闻学生可检查“老先生”的日记。日记属私人私事,不宜和学术性的笔记混在一起。他用小剪子把日记部分剪掉毁了。


这部分笔记支离破碎,而且都散乱了,整理很费功夫。他这些笔记,都附带自己的议论,亦常常前后参考、互相引证。以后的笔记他都亲自记下书目,也偶有少许批语。中文笔记和外文笔记的数量,大致不相上下。 


第三类是“日札”———钟书的读书心得。日札想是“思想改造”运动之后开始的。最初的本子上还有涂抹和剪残处。


以后他就为日札题上各种名称,如“容安馆日札”、“容安室日札”、“容安斋日札”;署名也多种多样,如“容安馆主”、“容安斋居士”、“槐聚居士”等等;还郑重其事,盖上各式图章。我先还分门别类,后来才明白,这些“馆”、“斋”、“室”等,只是一九五三年“院系调整”后,我家居住的中关园小平房(引用陶渊明《归去来辞》“审容膝之易安”)。以后屡次迁居,在钟书都是“容膝易安”的住所,所以日札的名称一直没改。 


日札共二十三册、二千多页,分八百零二则。每一则只有数目,没有篇目。日札基本上是用中文写的,杂有大量外文,有时连着几则都是外文。不论古今中外,从博雅精深的历代经典名著,到通俗的小说院本,以至村谣俚语,他都互相参考引证,融会贯通,而心有所得,但这点“心得”还待写成文章,才能成为他的著作。


《管锥编》里,在在都是日札里的心得,经发挥充实而写成的文章。例如:《管锥编.楚辞洪兴祖补注》十八则,共九十五页,而日札里读《楚辞》的笔记一则,只疏疏朗朗记了十六页;《管锥编.周易正义》二十七则,共一百零九页,而日札里读《周易》的笔记,只有一则,不足十二页;《管锥编.毛诗正义》六十则,共一百九十四页,而日札里读《毛诗》的笔记二则,不足十七页。 


钟书在《管锥编》的序文中说:“……遂料简其较易理董者,锥指管窥,先成一辑”、 “初计此辑尚有《全唐文》等书五种,而多病意懒,不能急就。”读《全唐文》等书的心得,日札里都有。他曾对我说:“我至少还想写一篇《韩愈》、一篇《杜甫》。”


这两篇,想是“不易理董者”,再加“多病意懒”,都没有写出来。日札里的心得,没有写成文章的还不少呢。 


这大量的中、外文笔记和读书心得,钟书都“没用了”。但是他一生孜孜石乞石乞积聚的知识,对于研究他学问和研究中外文化的人,总该是一份有用的遗产。我应当尽我所能,为有志读书求知者,把钟书留下的笔记和日札妥为保存。 


感谢商务印书馆愿将钱钟书的全部手稿扫描印行,保留着手稿原貌,公之于众。我相信公之于众是最妥善的保存。但愿我这办法,“死者如生,生者无愧”。 


杨绛敬序 二零零一年五月四日 


(此文为《钱钟书手稿集》序,主标题为编者所加。《钱钟书手稿集》,商务印书馆出版)




欢迎关注,持续更新中...

往期文章:

第219天:月收入与原创能力、阅读量的关系

第215天:大树与流浪狗

第214天:女人什么部位最性感?

还有多少真相?

第207天|关于时间的质量与时间的密度的思考

每个人都是坚持高手|第200天小结

第198天:稀缺

两种螺旋方向|运用这个方法论,你会越来越好

如何让巧合越来越多?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笔记1

你不用讲,我知道你晚上干了些啥

点、线、面

《运动改造大脑》近2万字笔记

张五常:思考的方法(下)

关于自我提升与店铺优化的类比思考

南京德基广场

从精致的个人主义者到城市、国家的综合实力提升

《品味》姚谦|笔记

《十四堂人生创意课1》笔记2

网红网紫是怎样炼成的?

年终奖发什么?|奖励与惩罚

杂货铺与专卖店

时空观与三观

时空观与格局

优劣

标签与筛选

一零零一阅读基金

模糊的目标与明确的目标

一个关键词就是一个世界

从买iPad说开去

那些读书人|3个月总结

拟人拟物

三十年河西

升级

《投资哲学》笔记3|完结

你真的准备好旅行了吗?

《MBA教不了的创富课》笔记1

先后顺序

海绵城市|大脚革命

《罗杰斯环球投资旅行》笔记15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笔记1

仰视,平视,俯视

旅行箱

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

读书多少

凯文凯利《必然》|笔记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