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净心就能证得实相

净空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摘自空法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之十 显见离见

【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见犹离见】,是说真见的自体,尚且离见「精明元」,尚且不是见分之见以及见闻之见可及啊,所以说,【见不能及。】这个话要一下体会不过来,这还用前面这个月亮的比喻,捏目所见的二月,以及水里面现的月影,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啊。水中之月,跟那个捏目所见的二月啊,都比不那个真月之体啊,这是说「见不能及」啊。下面话则是责备阿难尊者。【云何】就是为什么你还要说因缘生或者是自然有,及和合相啊。

到下文,佛又举了一个比喻,比喻什么呢?见与眚,眚就是眼睛有病啊。说:「眼眚之时,眼非是眚,眼犹离眚,眚不能及。」跟这一段这个句子非常相似,但是意思很容易懂。但是,见精带一分妄,已经不是因缘自然和合,它带了一分妄了。这一分妄是迷,带一分迷情而已呀,也就是不觉。大乘起信论里面所谓,一念不觉而有无明,它是带了一念不觉啊。

那一念不觉不是自然的,也不是因缘的。如果要是因缘,那就不叫妄了,那就真事啦。没有因缘,这才是假的呀;有因有缘,这个事情就是真的啦,那就不是假的了。非因非缘,也不是因缘自然和合有的。那么这是讲这个带这一分迷的见性,带这一分不觉的见性,都是如此。何况纯真、不带不觉的那个真性呢?真实的见性,在此地也不得以给它安个名字,叫清净实相啊。我们千万不要执著这个名相,一执著这个名相呢,那个真性就又带一分妄了,这个名相就是妄。所以我们是循佛的言语,要去悟入,不可以死在句下,不可以随语生解。要紧在此地。

经里面常讲,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啊,譬如真月,不带二月之相啊。即一切法,譬如二月,就是真月之体。那么这个【见见非见】之性,亦复如是。

【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阿难尊者在楞严会上,所示现的是小乘的身份。那么佛陀在这里责备他,就是责备二乘、权教菩萨,气量太小了,【狭劣无识】啊。为什么说他气量太小了呢?他们是处处著相,佛过去所说种种教诲,拿现在的话也真是好学生啊,都是记在心里头不忘啊。那我们看看是不是算作好学生呢?老师的教训啊,都是记得不忘,在世间法里面是好学生,出世间法里头是笨学生。世间法普通来讲是好学生,世间法第一等这个教学里头啊,也不是好学生。世间法,诸位看看《礼记-学记》里面,「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你看看,你记得再多,博闻强记,不算高明。可见得世出世间高明的教学,是叫你开悟,不是叫你记得多。说多说少都没有关系,要紧的是开悟。有些人久闻才开悟,有些人一闻就开悟,要紧的是在悟啊,不在多闻啊。我们看看坛经,真正是发人深省。坛经上所记载的,六祖大师见五祖,只谈了几句话啦,这一问一答只三次啊。而且问得也简单,答得也简单。就派他做苦工去了,这一做,做了八个多月,都没有见过面。第二次见面是隔了八个多月,五祖跟他头一句话就说,我想想你的见地很管用。诸位想想看,八个月以前谈的几句话,五祖记得那么清楚。那个见是什么见呢?诸位要晓得啊,那是正知正见,那是佛知佛见。我们要是轻易就看过了,那就对不起祖师了。可用,用在哪里呀?用在日常生活当中。

佛知佛见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个日常生活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啊。那么五祖这一句话,就是给他证明了、印证了,你已经入一真法界了。所以他那个话,那个几句话,言语那么简单,其味无穷啊,你要是细说,说不尽啊。绝对不是一天到晚在那里博闻强记,在那里研究讨论之流,像神秀大师他们那一帮人。

他们那一帮人就是干这个,天天研究,天天在讨论,搞了三十几年,还没有入境界,还是障碍。那么这就叫「狭劣无识」,「狭」是见地不真;得少为足,这个叫「劣」啊。既狭又劣,所以叫无知、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清净实相」,就是真如本性,就是一真法界,那个名字不一样啊,意思完全是一样的。

那么在这一大段经文,这是末后的这一番,从「见见非见」这个四句开始,都是讲纯真无妄,就是指引我们契入清净实相啊。实相就是真性,可是我要说这个真心啊,这两个字很难懂。那么一般人乍听呢,听了这两个字,也是随语生解。真心,我的心很真啊,不假啦。实际上心在哪里呢?

你看看楞严经前面,七处征心,心在哪里?心在哪里都不晓得,这不要说真心妄心了。不管它真与妄,心在哪里?你看楞严会前面七处,阿难在找。找内,内也不是;找外,外也不是;找中间,中间也不是;有也不是,无也不是。

可是这个东西真有,不是没有啊。既然有,为什么找不到呢?那么阿难跟释迦牟尼佛在楞严会表演的那一套,就是叫我们觉悟啊。心在哪里呀?尽虚空遍法界无不是啊,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经前面我们念过啊,大而世界,小而微尘,无不是因心成体啊。心是一呀,不是二啊。不是说说,我有个心,他有个心,你也有个心,那是妄心。真心是一,不但一切有情是一个真心,无情也是这个真心变现出来的。所以华严经里面才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要不是一心为理体,诸位想一想,怎么能同圆种智呢?这个是事实的真相啊,实相啊。实相本来就是清净的。那么换句话说,不清净就见不到实相。

那么由此可知,佛在金刚经上教诸菩萨摩诃萨,那个诸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到等觉,通通包括在其中了。佛那么郑重地来告诫,应生清净心啊。为什么呢?清净心就能证得实相,实相就能彻底地悟解了,大彻大悟了。那么怎么样才能够生清净心呢?佛又慈悲教给我们,「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这个心就是清净心了。那么可见得,我们这个心不清净,就是住境生心,我们生的是妄想心。心里面有一物,永不得清净。不但是世间一物不能住啊,那个色声香味触法,那个法里面包括着佛法,世间法、出世间法、佛法都包括在其中,佛法也不能住。所以佛才告诫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们把这一些大经大论摆在眼前,佛是横说竖说,深说浅说,长说短说,无不是说这么一桩事啊。

所以给诸位说啊,一经通一切经通啊,一门入一切门都得到了。现在就是最难的,最麻烦的,那就是如何叫我们心不住在六尘上,这个就是平常讲的放下啦。把六尘放下,六尘包括六根,因为六根是属于色尘。念佛人常说,放下身心世界,就是金刚经所讲的无住生心啊。那个生的心就是一心不乱啊,一心不乱,你就见到清净实相了。

所以我们一想到自己这一身,就迷了。想到是我明天生活怎么办?给诸位说,你迷了。觉悟的人决没有这一念,迷才有这一念呢。孔夫子在陈绝粮,释迦牟尼佛三月马麦之报,这试问一问,释迦牟尼佛那时没饭吃了,会不会是担心:我这么大团体,一千多人,没有人供养,这明天怎么办呢?佛如果要动这一念呢,那就是堕凡夫地啦。不但佛没有这一念,佛那一些弟子当中也没有这一念。那么我们行吗?

所以想想,人家为什么悟?我们为什么迷?这个真是要紧关键的所在。人家不要说是没饭吃,他不动心啊,你看僧肇大师所讲的,「将头临百刃,犹如斩春风」,如如不动啊。他被杀头的时候,头一伸,砍吧,就像砍春风一样,他不动心呀。正是金刚经上所讲「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所以他心总是清净的。

给诸位说,清净心中没有生死,一心里面没有生死啊,生死了啦。怎么是没生死呢?生死不二。他到这个境界了,确实是不二。我们现在怎么样?为什么贪生怕死呢?因为生死是二,不是一。肚子饱,跟肚子饿是二,不是一。什么时候,我们能把这个迷情打破。破了之后,你得大自在,你跟从前完全换了一个人啦,超凡入圣啊。那么这个圣是大圣,这个地位在二乘、在权教之上。为什么呢?二乘权教还没有这么洒脱。

你看看小乘,虽然是出了三界了,他不度众生。为什么呢?众生太麻烦、太难度了,刚强难化,算了算了,还是少惹他好,还是做自了汉去了,不惹这个麻烦。这就是心依旧不是真正的清净啊,比起我们,他是清净,他是放得下了;比起那些大菩萨,他还是放不下,他不肯随缘。所以佛在这段末后说:

【吾今诲汝,】这一句话,总包括前面十番显见。不要听了「吾今诲汝」,就是上面这几句话,不是的,是整个十番显见。这是一会所说的。【当善思维】,这个「善思维」,是说要善自体会。体会,一个迷妄要舍弃;真性,要赶快证取。【妙觉明性】,这是真的呀,我们赶紧要取啊。

【无得疲怠妙菩提路。】这个「无得」就是因循苟且、悠悠忽忽,这是众生学佛之所以不能成就的大毛病。放逸不认真呢,不晓得在道上精进啊,天天去搞名闻利养。不晓得了生死,而贪生怕死。这都是把方向搞错了。走入了歧途了。好像我给你们诸位说过几次,我过去在香港讲经,有些年轻的人要来跟我学,我就告诉他两个条件。他问我是哪两个条件?我第一个条件就是啊,学讲经、学弘法,第一条件要不怕死,怕死不能学;第二个条件,要不怕穷。为什么?走这个路子没有人供养。心里不要求着将来有人供养,名闻利养要放下,生死要看破,人能下这样的决心,一定能学成,那就不难了。

这两个条件不具足,诸位晓得,香港那个地方花花世界啊,诱惑的力量太大了。在那里搞经忏佛事,我们当年在那个地方的时候,普通一个出家人,刚刚出家两三个月就去搞经忏,每一个月的收入,港币大概三千块的样子,你说这个诱惑力量多大?那经忏佛事三个月就行了,就学会了。马上就可以赚钱。攒个一年,自己就可以买一个房子了,公寓房子。搞两年,买两幢,还可以一幢出租,所以香港法师哪一个不是几百万的财富啊?港币几百万的财富啊。富僧啊,不是贫僧啊。从前是贫僧,这是富僧啊。

那么你要是学讲经、学教,最低限度要学十年。人家三个月就赚钱,你学十年还未必能赚钱。为什么呢?你要是没有法缘,讲了半天把人都讲跑掉了,哪里能赚钱呢?这是天天准备要挨饿啊。所以我告诉他:“要不怕死,要准备挨饿,才可以学。否则的话,还是搞他们那一套,那还是很现实”。那么这是学佛的先决条件,你有没有这个认识?你愿意走哪一条路子?随你选择。

那么这个地方:【无得疲怠妙菩提路。】该放下的要放下,该取的要赶快取。取得什么?一心,明心见性,取这个。绝对不要起一念,唉呀,这个是有道德的人,他还会挨饿吗?他还会受人瞧不起吗?你有这一念就错了。释迦牟尼佛当年瞧不起他的人多得很,提婆达多处处找他的麻烦,六群比丘那是他的学生内部捣乱,外有障碍,佛都如此嘛。六祖大师得了衣钵,你看多少人要追他,还要杀他。我们的德行能比得上佛吗?能比得上六祖吗?我们今天受这点儿难,算什么啊?这一点苦难都熬不过去了,还想有成就吗!所以这是应当要反省,要检点。

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不但是研教啊,他一生的遭遇,就是身教,给我们做榜样的。那个时代,人心都厚道啊,还如此。我们现在,生在这个时代,给诸位说,人骗人的时代啊,最凶险的一个时代。我们要经得起考验,要真正去抱定一个决心,学一个「与人无争、与世无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把我们自己的脚跟站住,决不同流合污,宁死不争,这样在道业上就有成就,才能解得如来真实义啊。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摘录历史目录(点击进入)

所谓成就,就是分别执着没有了,平等性妙观察现前了

这个悟与不悟,就是我们心能不能做到一

不起念则已,起念就是阿弥陀佛,这就有能力往生

迷悟,就在我们六根门口,凡圣也在这个门口

所有的言说全是世间戏论

经的意思,懂了就懂了,不懂不要去想它,不必去研究它

被人骗两事:一是还过去欠他的债;二是放利息,他将来还加倍地奉还的

因缘生一切法,因缘不会生一切性的

正路就是离心意识去读诵经论

凡是有因有种子的皆是生灭法;无因无种子的才是真正的无为法

历史文章选读目录一(新关注的师兄入)

历史文章选读目录二(新关注的师兄入)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祖师大德悟道因缘 集 链接

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

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102 (全)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01--90目录(点击进入)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摘录历史目录(点击进入)

大悲咒的妙用及修法 

阿弥陀佛的故事十集链接

宣化上人教念楞严咒,万佛城教读慢诵楞严咒

慧律法师教念楞严咒,文殊讲堂唱诵楞严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