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大意61:大乘佛法与我们的生活决定不脱节,生活就是佛法,佛法就是生活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妙法莲华经大意(净空法师)
请掀开讲义,第十九页前面下半段。昨天讲到「依实相中道成就涅槃四德」,这个地方特别就是要注意到的,这个涅槃四德是属於果地上的境界,但是要想证得一定要依实相中道。下面这是经里面有些表法的意思,我们应当要晓得。
【由舍外道邪见之执。】就执著。【堪趣法空。故有宝床。】这是有『法空』的意思,床是床座,『宝床』就是宝座,诸佛如来是以「法空」为座。要证得法空实际上就是前面讲的「实相中道」,必须将外道邪见的执著要放下。【舍婆罗门之骄慢。得忍辱衣。故有天衣。】说到忍辱,忍辱是对『骄慢』来讲的,「骄慢」特别用『婆罗门』,也就是说明佛陀住世的时候,一般「婆罗门」都是贡高我慢。我们晓得,在印度四种阶级当中,婆罗门是属於第一级,第一等的,等二等才是刹帝利。所以贡高我慢对婆罗门来讲这是很普遍的现象,佛教我们要舍骄慢,成就忍辱。
【四德具。邪慢舍。则得成就报身。】『四德』是常乐我净,常乐我净这个四种净德具足,『邪慢』舍离,『报身』就证得。经里面常讲的「圆满报身」,圆满就是没有欠缺这才叫做圆满。其实四德圆满的报身,我们从来也没有失去,可惜的是什么?我们现前不能证得。在诸佛菩萨是已经觉悟了的人看我们,我们三身四德实在是具备。邪慢、忍辱确实与自己不相干,凡夫之所以变成凡夫,就是对於虚妄不实在的这些法,妄起分别执著,将自己的三身四德在没有障碍里面,自己制造了障碍。一有障碍,三身四德好像是不现前,哪里晓得根本就没有离开!邪见、骄慢,三身四德里面统统没有,这是虚妄的;三身四德是本有的,是实在的。我们对於这些道理,要能够体会到一些,对於自己成就圆满报身就有了信心。因为圆满报身本来没有失去,只是我们现前有些虚妄的执著,这些虚妄的执著离开,三身四德就现前。
所以下面说:【洞悟自心本具佛果。容易成就。迥出有为。】『洞悟』就是彻底的觉悟,悟个什么?悟你『自心本具佛果』。如来的果报你自心本来具足,所以你要想成个佛不难,容易,『容易成就』。成个佛都容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有什么难处?没有难处!往生西方比成佛,说老实话容易得太多,所以我们要是说没有把握往生西方,这个事情冤枉。永明延寿大师所讲「万修万人去」,这句话不是欺骗人,是千真万确的事实。问题就在我们自己,有没有觉悟自心本来具足?问题在此地。所以你只要真正彻底觉悟,一切法都是自心本自具足,这个时候你就超出有为,超出有为证得无为。但是在此地要注意到,有为跟无为是不二的;假如你把有为跟无为看作两桩事情,认为有为跟无为是相对的,这是你迷而不悟。
诸位记住,六祖大师所说的一句话,「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所以我们在一切境缘里面起心动念,如果这个念头是二,是相对的,自己要起警觉我迷了。我对人可以说相对的,那是假说;自己真认为是相对的,这是迷惑颠倒。也许要问自己既然真正觉悟了万法是一,对人为什么要说二、说三,这算不算妄语?对人说二、说三是因为他没悟,你给他说真实话他不懂,反而迷惑了,他不能接受。他认为是二,我也给他说二;他认为是三,我也给他说三。佛菩萨虽说二、三,必定是渐渐诱导他契入一真,这就叫佛法。绝不是叫他住在二、三里头,是要从二、三里面超出;换句话说,要从相对里面超出,这就是佛法。
底下给我们说明下面一尊佛号:【佛号娑罗树王者。】『娑罗树王』是阎浮提的大树,这个树特别的高大,所以称它作王,树中之王。此地是表法:【表妙庄严成佛。超出人天三乘也。】表这个意思。这个下面说:【轮王出家。佛法增辉。故国名大光。】这就是大光明的意思。【依正相等。故劫名大高王。八万四千岁行道者。前则带八万四千尘劳以入正智。此则即八万四千尘劳以为行门。】这几句话意思很深,你看看『八万四千尘劳』,是不是真的离开?没有离开。以前叫「八万四千尘劳」是你迷的时候,迷的时候就叫做八万四千尘劳,悟了就叫做八万四千法门,这个地方讲是八万四千正智,六祖大师说的智慧。由此可知,这个问题实在讲就是在迷悟之间,悟了我们这个生活就得大自在,就离苦得乐;迷了就处处束缚,起惑、造业、受报,迷了就是这个相。所以佛法实在讲,就是讲的一个迷悟。
底下说:【修行妙法华经。深悟方便为益。】《法华经》的宗旨,就是在「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深悟』,说的不是浅悟,『方便为益』,「益」是利益,在十波罗蜜里面讲方便波罗蜜,通一切世出世间法无不是方便波罗蜜。方便从哪里来的?方便从真实生起,方便就是后得智。对根本智来说它叫后得智,对般若波罗蜜来说它叫方便波罗蜜。换句话说,前者是体,后者为用,方便就是德用,有体有用活活泼泼,此地要紧的就是在悟。我们想到法达禅师诵经三千部,那是个专门学《法华经》的人,念了三千部,一天念一部三千部也得十年,三千部。可是没悟的时候被《法华》转,这死在《法华经》里头;被六祖点醒了之后,大彻大悟,从此之后转《法华》。你看不悟的时候被境界所转,悟了就转境界,在境界里面得大自在,佛法里面所说的「离苦得乐」,你能转境界就离苦得乐。若不能转境界,本来没苦、没有难,自己找来的苦、找来的难。像《太上感应篇》所说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自己找得来的,这个东西有没有?实在说根本就没有。所以悟了的时候,你得的乐是真乐。
底下有一句给我们说明,文我念一念好了:【故曰。此二子者是我善知识。饶益我故来生我家。佛印许者。证其供养持经功德不虚也。】这句话很重要,有些人不晓得『供养持经功德』,不知道,所以他就不肯修。世间人有个习气,所谓是锦上添花这种人多得很,真正持经修行的人没有人理会他。哪里晓得供养这种人是真正功德,「功德不虚」,这是供养一个真正修行人。像妙庄严菩萨在前一世供养他这三个同修,牺牲自己,成就他们三个人。到此地我们来看到这个「功德不虚」,供养的果报现前。
在倒数第三行有几句话:【以万行因华。庄严涅槃四德。】这个『万行』是什么?就是我们自己从早到晚起心动念、一切作为,悟了就是菩萨「万行」,迷了是尘劳烦恼。迷的时候你是随境界所转,所以这是尘劳烦恼;悟了你能转境界,就变成菩萨万行。老实说我们读《四十华严》五十三参,不容易看出它的妙处,五十三参就好像善财童子的游记一样,今天到这里,明天到那里,见不到什么特别。这是什么原因?是我们自己境界没有转得过来,所以看佛菩萨也是凡夫。我们眼睛当中看善财是凡夫,看五十三位善知识也是凡夫,这就是凡夫眼睛里面看诸佛菩萨都是凡夫。如果你一旦是开悟,这个境界转过来,情况就不相同,再看一切境界都是佛菩萨,这个时候你才能看出妙处,法法皆妙,无有一法不妙。这个两句话,诸位要能够体会到,你也就会修行了。「万行」,刚才讲就是一天到晚起心动念、一切造作,我们凡夫在那生烦恼、起惑造业干这个事情,招来的生死轮回不如意。菩萨修行怎么个修法?就是在日用平常起心动念、一切作为里头,修什么?修常乐我净修这个,『涅槃四德』修这个。同样一个境界,你看看是两种用心,一个是用的真心,真心与「涅槃四德」就相应。一个是用的妄心,妄心与无明烦恼相应,境界没有两样,境缘是依他起。
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一个相,一个平等清净相,为什么?譬如说我们讲到西方极乐世界,那里面一切建筑是七宝,地面上所铺的是黄金,黄金为地。虽然这么殊胜、这么庄严,你要记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依他起的,既然是依他起就没有自性,当体即空。我们看看地狱,刀山油鼎污秽不堪,那个境界相也是依他起的,同样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天堂跟地狱是一不是二!所以在佛菩萨眼睛里面是一个相,清净寂灭相。现在科学家讲的,我们更容易体会了,所谓是方程式组合不一样,物质的元素是相同,组合不相同。除了这个方程式组合不一样之外,其他的没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把黄金、把宝石看得那么贵重,怎么这一把扇子跟黄金、宝石,你说它的质料是相同的,没有不一样,只是方程式组合不相同,如此而已。所以你看开了它的价值是相等的,没有高下;佛说一切法平等,生佛平等,众生与佛平等,没有一法不平等。我们在一切境缘上能够见到这个事理,心就平净,就平等、就清净,成就涅槃四德,涅槃四德现前了。
下面说:【一切众生具有八万四千尘劳之病。】这是迷,迷了就叫病。【非方便慈。莫能救济。】所以佛菩萨种种的言说设施,无一不是『方便慈』,正因为它是「方便慈」,我们不能够染著,这个道理就在此地。《起信论》里面给我们提了个总纲领,教我们受持佛法「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为什么教你离这三相?因为一切法是方便慈,你要不离,你就把方便当作真实,那就错了。佛为什么不说真实而说方便?真实是一般人无法接受的,真实法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是一切众生没有办法接受的。所以必须用方便慈,以方便慈诱导你趣入真实。
所以底下说:【方便为药。则知真实之慈。本觉智光圆照法界。】这是真实,真实法里面没有言说,也没有思虑,像六祖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那是真实的,这就是讲的真如本性。我们学佛要晓得佛教学的意趣,他教学的意思,他教学的宗旨、趣向,我们才有个入门之处。末后两行说,这品的末后两行:【当知圣人设教。事理兼备。非事不表其理。非理不成其事。理事相扶。自他兼悟。方称法华之旨。】这是应当要明了的,佛所说的一切经,无有一句、无有一字不是『事理兼备』。所以,经上往往说起事的地方,我们要能体会它的理;说理的地方,我们要能够融会在生活日常事相当中。所以大乘佛法就是我们实际的生活,与我们的生活决定不脱节;小乘佛法与我们生活,有的时候还真的脱节。大乘佛法决定不脱节,生活就是佛法,佛法就是生活,如如事一定称如如理,如如理一定显如如事。所以《法华经》里面讲的十如是,天台大师把它展开为「百界千如」,那就是说明理事兼备,唯有理事兼备,我们才得到真实的受用。凡事都有理,凡是理都有事,所以说『非事不表其理』,理要靠事来显,可是事一定是依理而成,这是互为表里的。『理事相扶,自他兼悟』,假如我们说理悟,事没有悟,你在事上就有障碍,事上就有不通的地方,就有障碍;说事要悟,理没有悟,你在事上必定有疑惑,这是一定的道理。以我们念佛来说,我们举这个例子来说,念佛的事不难,二六时中这一句名号念念相继。如果理要不明就有疑惑,我这个念行吗?临命终时真的能往生吗?真有个极乐世界吗?释迦牟尼佛有没有骗我?就怀疑。诸如此类的那真是不胜枚举,这就是你晓得事不晓得理,你有疑,你的信心不能够建立。
你看《要解》里面跟我们说的,能不能往生,就在你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决定在念佛功夫的浅深。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基本的条件就是真信切愿。如果我们的信愿要是动摇,里面产生了疑惑这就障碍,虽然念了一辈子佛,也不容易往生,这就是事上虽然是没有间断,理不明他有障碍。又说理上明,这个念佛的道理都通达,事不明,所谓是执理昧事,事上怎么样?事上不修,佛也不念,所谓是「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佛号他不念。这样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所以给诸位说,事理两头你说是悟了一头,那头没悟,跟诸位说这不叫真悟,真正悟了二是一;一变成二,这二是理与事是相对的,这没有悟。所以悟了的人理与事一定是一,理如其事,事如其理,是一不是二,这叫真正开悟。《法华》是以悟事理为宗旨,所谓「开示悟入」,开示,这是佛给我们的增上缘,开好比是开启,原来这个门是关的,把门打开;示是什么?是指示,告诉我们。
老师给我们的增上缘,只能够到此地,做学生的态度就要有悟的能力,有入的能力。老师一开示你自己就悟,这在佛法里面讲,根机成熟。如果老师开示你在那听,听了不悟,不悟就不是当机者,这个经、这个法会的当机,你就不是当机,为什么?因为你的根没熟。没熟有好处,所谓是薰习,根性之成熟是不断的薰习。所以根熟的众生言下大悟,那是根熟的;听了不悟那就得多听,一遍一遍的听。没有机会听怎么办?读,读诵大乘,一遍一遍的去读。所以假如我们要是能抱住一部经典去苦读,读它个十年、二十年,这就是以这么长的时间来薰习,必定有开悟的一天。这种例子,在我们中国古德可以说太多了,我们不肯去发愤,不肯去用功、去苦读,那就没有法子,你这个根性永远是生疏的;换句话说,你没法子开悟。悟是解悟,入是证入,入就是证果,我们世间所谓是得道,证了果入了境界。像《八十华严》的末后「入法界品」,入就是证入,整个法界与自己是一体,不是二体。我们到这个地方,是将「妙庄严品」给诸位介绍完了。后面还剩下一品,这一品文比较上长一点,这里头有很多重要的意思,我们下一点钟再讲。
净空法师妙法莲华经讲解(非法华经大意)mp3音源下载网址:http://pan.baidu.com/s/1eSrMFSI (注:复制网址打开后选择下载,并需要用到百度网盘)
净空法师法华经大意目录
法华经大意33:平等心就是法身,清净心就是报身,慈悲心就是化身
法华经大意35:世间人的造作都是善恶混杂,哪个造得多比例重,就哪一种先受报
法华经大意36:法门从八万四千烦恼而来,没有烦恼要对治法门也没有
法华经大意37:娑婆世界修行一天,就抵得在西方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
法华经大意40:劝人往听的功德跟讲经的人功德一样大,没有两样
法华经大意42:佛法修学重要的是在心地和修学的态度,方法实在是其次
法华经大意43:纵然是学佛每个人的见解也不相同,这就是没入一乘,没得一心
法华经大意44:阿赖耶识不落印象这个业叫净业,落了印象就有善业、恶业
法华经大意46:不能拿戒律尺码去量别人,量自己是对的,量别人就要造罪业
法华经大意48:选择要以理智选择,不能用感情的选择。魔王外道感情就丰富
法华经大意49:你还要断不了贪爱、见解这两种障碍,两种执著永远不能够突破
法华经大意51:许多人都有『离染求净』这个想法,都是有这个心,这就叫小乘心
法华经大意52:法华经就是自己的妙心,因为一切法是自心变现出来的
法华经大意53:不管你修哪个法门都离不开总纲领,就是一定要求内心的清净
法华经大意54:天魔要不藉烦恼、五阴、生死做内应,他一点力量都没有
法华经大意55:能在一切诸法人事环境里面没有界限、对立,你这一生不遭灾难
法华经大意56:修布施很欢喜很痛快,没有妄念,将来财富的果报不操心自然来
法华经大意57:苦乐忧喜舍这五种受都不是正受,这五种受统统都离开叫三昧
法华经大意59:真正开了智慧才能修大乘法;智慧不开修大乘法就会造很多罪业
法华经大意60:大乘经典你只管听,阿赖耶识里头薰习大乘佛法的种子,久了会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