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10 为道日损,为学日益,我们应当守住这个原则

净空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摘自净空法严经讲义下210

会通四科之三 十二处即如来藏性 意法处

那么下面佛就以这个为前提,叫我们从中来勘验,也就是从这个地方来觉悟。【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意是根处,善恶无记这个三法是法尘处,就是尘处,意是根处。意所缘的境,就叫法尘。那么这个法尘呢,实在讲是意思所变现的,它与意识的关系是不即不离。不是意识,但是它是意识所变的;虽是意识所变的,又不是它本人。所以佛在此地叫我们审察审察,它到底是心所生的,即心所生的,还是离心它另外有一个所在。

那么下面呢,佛就这两个前提,来给我们说明事实真相。【阿难,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这个意思是说明,如果说这个法尘呢,就是心。心是能缘,尘是所缘,如果说法尘就是心法,心不能缘心,就好像眼不能见眼,一样的道理。可是这个现象呢,事实这个现象呢,善恶是缘虑心,清清楚楚。而无记却是昏沉的心,无所谓善恶,不辨善恶。通通是意识所缘的。佛在本经里面给我们说,所谓是吸撮内尘,成所缘法。那么现在佛在此地叫我们勘验,如果这个法尘就是心,法全都是心了,那么就不叫尘了,所以说,【若即心者,法则非尘】啦。不是尘,当然就不是心所缘之处,它怎么能叫做处所呢?!那处所就不可得了。必须心有所缘,才会成立一个处所啊。这个地方这个心呢,就是意根。

那么【若离于心,别有方所】,这个也讲不通。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呢?它要果然是真的单独有一个处所,那么换句话说,它就有自体啦。有自体,那么我们就要问了,它到底是有知还是无知呢?如果要有知,【知则名心】,他要有知的话,那它就是心法,它不能叫法尘了,它本身有知啊。这个意思是说,如果法尘是有知的话,换句话说,它也是一个自心。末后这两句,【异汝非尘,同他心量】,假如这个有知的法尘,不是我们自己的心,那么换句话说,等于它像别人的心一样。别人的心有知,所以不是我的心,我心有知,他的心也有知,所以同他心量。如果同他心量,与自己又没有关系啦,可是现在这个事情,与自己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诸位在此地要细细地去想,法尘与我们自己有密切的关系。那么由此可知呢,如果说它是一心,真的那就好像是别人的心量,与自己不一体。

【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前面这个不能成立啊,再看看底下这个前提,能不能成立?如果说这个法尘是有知,有知,而且还不是自己,那么这个事情还是不能成立。为什么不能成立呢?如果自己的知,这个知是一,不会是二,更不会与自己相违背。所以佛在此地说,为什么我们一个人,会有两个心呢?可是我们常常说,哎呀,我们三心二意啊,好像还不止两个心那唯识里面不是讲八心、五十一心所,都是心啦。但是诸位要晓得,说那么多心啊,那个知是一,不是二。与自己的觉知性,实在是无二无别,不同此地所讲。佛在《大集经》里面说,如是心缘,为异不异?若心异缘,则一时中应有二心。若心即缘,不应复能观于自心。好比这个自己这个手指,不能搓自己的指,我们这个手指,可以搓另外一个指头,不能搓自己,道理是一样的,跟我前面所讲的眼不能见眼的情形是一样的。那么这个就是如果说法尘有知啊,这是在理与事上都不能成立。

那么法尘要是无知呢?【若非知者】,非知就是无知,【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确实啊,法尘在哪里呢?是为意识所缘,意识是能缘,它是所缘,换句话说,它必定有一个所在啊。可是它不像前面色声香味,乃至于虚空,在我们感官里头,真有个所在啊,现在这个法尘在哪里?我这一问呢,诸位心里应该有数,你对楞严要是熟的话,你看前面七处征心,七处征心的意思明白了,这个地方你就可以能够想象得到了。不要说法尘在哪个处所,就是第六意识这个意根,在什么地方?!意根是心法,七处征心。实际上这些道理,前面都给诸位说过,总希望诸位能够体会到,希望诸位要觉悟。你说我听了之后我记住,记住不行,要悟入才行啊。你记住,是死的啊,所谓是记问之学啊,你不开悟啊,要紧的是开悟。

前面实在说得很多了,无在无不在啊!这个无在无不在,要给诸位说啊,不但是讲我们这个心,能缘的心,所缘的法尘,无在无不在,就是我们现前呢,大家感觉到好像有这个实在的根身器界,给诸位说,也是无在无不在。我们凡夫真的不晓得这个事实真相啊,迷了啊。这个扇子是阿赖耶的相分,我放在此地,这是阿赖耶的见分变现出来了。我把它移到这个地方来,你不能说,这个地方的扇子没有了,这个地方的扇子生了。你也不能说,此地的扇子已经拿到这边来了。你这些说的,都不是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什么呢?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再给诸位说是,生则无生,灭亦非灭。这才是事实的真相。

那么换句话说,我们这个根身就是尽虚空遍法界,没有生灭啊,随缘现相。因为我们现在这个缘,能缘的这个心,它继续不断,所以这个相分,它也继续不断。缘的这个心一断了,这相分也就变了。我们今天称这个能缘的叫什么?称它叫命根。在凡夫呢,这是业力。所以业力啊,在这里支持住,使它继续不断地现相续相,保持这个相续相。业力一没有了,这个相续相就没有了。我们说这个相啊,有生有灭,其实这个相不生不灭,没有生灭。这个意思是相当的深,可是是事实真相,就是在眼前。可惜啊,你见不到,这个是真相。所以我们的根身,也是尽虚空遍法界啊,何况意根,何况法尘。

【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这一节经文,就是意法处,这个说到的是十二处里面中心的问题,也是最关紧要的一个问题。此地所说的意,就是指的第六意识心,一般人,把这个心误会当做是自己的真心,因为这个心的功能非常的广大。我们一切众生,自无始劫以来,可以说无时无刻不用它,我们能够思维,能够想象,都是它的功能。它能够缘过去,能缘现在,又能缘未来,十方三世没有它达不到的。所以在这个作用里头,它是最为广大的。我们在唯识里面一说起它,与它相应的心所有五十一个,你看其余的几个识相应的心所都没有它那么多,它的相应心所最多。换句话说,它这个衙门办事的人员最多啊,可见得它势力之广大。同时还有二十四个不相应的心所,也是它的外围,也是它的作用。相应的作用,不相应的作用啊,那是通通具足啊。无怪乎一般人啦,把这个东西当做真心。

如果用这个心,来从事于世间任何一种法,没有问题,都能成就,都可以成就。如果用这个心呢,要想求证无上菩提,求明心见性呢,那就坏了,那问题就大了。所以这个佛法的修学,与世间法的修学,有一个根本不相同的处所,这是我们必须要记住的、要明了的。这个佛法讲修道啊,连老子他也懂这个道理,为道日损,为学日益,我们应当守住这个原则。这个为道日损,损是什么呢?损就是离开啊,就是舍离啊,益就是增长。所以为道是以舍离为精进,世间学说是以增益为精进,这个不一样啊。虽然都讲进步,可是那个学道的人啊,看到那个世间学说的人,他退步,他不是进步。世间人看学道的人,他是退步,他也不是进步。为什么呢?两个方向,向两个方向走。那么这些道理,我们一定要懂得。

那么舍什么东西呢?就是舍这个妄心啊。佛在楞严会上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真相,其目的,正是交光大师所讲的,劝我们舍识用根,也就是唯识家所说的转识成智啊,这目的在此地的。所以学佛最怕的啊,是颠倒。怎么颠倒呢?转智成识,这就颠倒了,最怕的这个。最怕的是你在佛学里头什么进步了?哦,你记得很多,听得很多,博学多闻,完了,博学多闻就完啦!这个话不是我在此地说的,我们本经里面,阿难尊者就是博学多闻,所以在楞严会上一示现的时候呢,博地凡夫,一点用都没有。阿难代表的是多闻第一啦,代表的是什么呢?在知识上,不断地在求进步,在求增长,这是示现一个在学佛上发生了严重错误的典型人物,这是阿难尊者所示现的。世尊灭度之后,你看那些大弟子,个个都证阿罗汉了,只有阿难还在二果,不能成就。所以阿难尊者证阿罗汉,他的老师,已经不是释迦牟尼佛了,是迦叶尊者,在迦叶手中成就的。他在释迦摩尼佛会上,没证果啊。为什么没证果呢?拼命学,拼命地记,你提起什么,他都知道,他给你说得天花乱坠,干的是这个啊。

我们今天如果都学阿难这个样子,那完啦,生死轮回决定不能超越啊,所以这是我们要晓得的。佛教给我们的四依法,叫我们依义不依语。依义不依语是什么呢?语言、名相,可以舍离的啊。正是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教给我们,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这个东西是可以舍离的啊。义理明了了,就行了,着重在义理,不着重在这些东西上。

那么话虽然是这么讲,可是我们看看佛法教初学,为什么它要教背诵呢?我给人说话都说真话,我不骗人。过去人学佛,人家是怎么成就的?现在人学佛,为什么不能成就?过去人学佛,有根基啊,有基础啊,所以容易成就。今天你们看到的,哎呀,诸佛菩萨、大善知识,都不出世。这些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啊,逐渐逐渐凋零了,一代不如一代了。这个事情,你要把这个事实真相看清楚啊,理所当然。为什么呢?从前人肯学,所以这个佛菩萨都来度世了,都来做老师了。现代人不学,不学来了也没用处啊,来了也没办法,所以他不来了。老师教学就是这样的,学生肯学,老师教得欢喜啊;学生不肯学,老师去啦,再也不回头啦。

那么什么叫肯学,什么叫不肯学呢?凡是肯如理如法地修学,这个叫好学啊,这叫肯学啊。不依规矩,不依方圆,要想例外,自以为聪明的人,这不是好学的人,所以这个佛菩萨不来啊。那么依照这个规矩来学,这个学佛啊,最初一个阶段,是五年学戒。五年学戒,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就是等于现在你考取了大学啊,新生训练。佛门里头这个教育时间长,因此新生训练的时间也长,它这个训练的时间是五年,你愿不愿意接受这个新生训练呢?新生训练的科目,就是训练生活教育。生活教育,就是沙弥律仪,这个十条戒,二十四门威仪,学这个,五年当中学这个。其次的呢,就是背诵经典。

在从前我们佛教,这个各宗啊,等于都是专科学校。你看看贤首专于华严,天台专于法华,慈恩专于唯识,它都是专科学校。你在哪个学校呢,你就习诵哪个学校它的经典。你要在天台山,那你就是背法华经。那么这就讲了,为什么要背诵呢?诸位必须要知道,这个我们在讲席里讲得很多,背诵,不是为记诵啊,意思不是叫你记的。背诵是什么呢?背诵是三学、三慧一次完成,它修这个。用背诵作为手段,成就戒定慧三学,它目的在戒定慧。所以这个背诵啊,目的不是在把经文记得很熟,里头的意思都明了,问你都答得上,不是的,那这个就变成世间法了,这个不是学道了。

它背诵的目的,是叫我们二六时中心里头不起妄念,天天背着经嘛,妄念就不生啦。这个妄念不生,这就是戒律,诸恶莫作嘛。什么一切念头,不但是坏念头不生,好念头也不生,善恶念头通通都离了,这是诸恶莫作啊。经文,是佛从心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语言,是善中之善。你念经,众善奉行,世出世间所有的善法,通通都在里面了。你看看,念经的目的,人家是修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修这个啊。你诵经的时候要专心,不专心的话,这个经文一定就忘失了,专心就是修定。所以这个目的,在于修定,在修戒、在修定。经文从始至终,字字清楚,一个字也不掉,一个字也不颠倒,这就是智慧,一切明了,绝不含糊。所以,同样是背诵,其目的是在修戒、修定、修慧,跟世间背书目的不一样啊。世间背书,老师来考试,来考默写,来考这个你背给我听,来给你打分数,考这个啊。佛法不考这个,如果你这一部经从头到尾默写得一个字不错,你这个心里头还是乱七八糟的,你还是得个零分。为什么呢?目的没达到嘛。

佛法考的是什么东西?不考你经文,也不考你对这个经懂得多少,不问这个。看你戒定慧的功夫达到什么程度,考这个,这是在初学五年当中应当奠定的基础啊。我们今天哪一个人学佛,一开始学佛,从这个方法学起呢?!所以我们学一生,不能成就。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解mp3音源下载网址: http://pan.baidu.com/s/1eSrMFSI  (注:复制网址打开后选择下载,并需要用到百度网盘)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摘录01-200目录(未完)

201 凡是因缘所生法,它就没有自体,就是虚妄的

202 佛陀的教学是三世的教育;孔子的教学是一世的教育

203 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你不疑就不悟

204 因为我们动念心不清净,开口便错,动念皆乖

205 我们燃香里头没有观照不能见性,真正的功德就是能入观

206 障碍在自己的心,障碍不在境界不在别人,要牢牢记住了

207 听闻佛法要这样听,这个音声一历你的耳根立刻消融没有痕迹

208 戒定慧这个尺码,是天天量自己,不是量别人的

209 没有开悟、没有恢复我们的五眼圆明,我们身心就是带着重病

历史文章阅选读一(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祖师大德悟道因缘 集 链接

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

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102 (全)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视频目录01~154 (未完)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摘录01-200目录(未完)

阿弥陀佛的故事十集链接

历史文章选读目录二(新关注的师兄入)

大悲咒的妙用 (宣化上人)

大悲咒的妙用及修法(仁清法师)

盂兰盆节的故事——目连救母

宣化上人教念楞严咒,万佛城教读慢诵楞严咒

慧律法师教念楞严咒,文殊讲堂唱诵楞严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