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讲解359:任何一个学佛的人有极端的情绪,这个都不是佛法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五十阴魔06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610z84g49&width=500&height=375&auto=0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视频讲座:

五十阴魔 06

(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

诸位!拥抱不代表拥有,拥抱,自性本空!这个觉受,众生所执着、依靠的这个觉受,其实是虚妄、坚固的一种妄想,没有他,会死啊!活不下去啦!所以学佛,会让我们更理性!有智慧的人:他可以前瞻,他可以顾后!比如说,你这样子男女卿卿我我的时候,又这么难的去突破,冷静想一想,这个是:迷迷糊糊,一直痴迷,愚痴就迷,叫做痴迷,冷静观照一下!你所执着这个色身到底是什么?会永远存在?不可能!会不会臭?会!会不会烂?会!会不会长虫?会!会不会流出不净?会!要不要洗澡?要!要不要洗耐斯澎澎(沐浴乳)?要!头发要不要梳理?要!是不是?统统要啊!死了以后要不要火化?要!所以,所有的电视上的,包括歌唱,十首歌里面,九首歌都是在感情;写小说,十本小说里面,七八本,都跟男女的感情束缚都有关系,这是暴力跟男女,这个就是最好的题材,可是这个在佛法里面,一眼就可以望破了!就可以去突破了!因此,这个世间当你了解“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时候,你就不会对这个觉受非常的在意!

整段师父再解释一下:若着这个魇寐鬼已经休歇了,也就是受阴尽的时候,他的心便能离开他的身体,而且能够回过头来看到自己的面,自己的脸,得到意生身,来去自由的意生身,去住自由,无复留碍,这个是能发自在用,名受阴尽,就是打破了受阴,这个人就可以超越了见浊;见浊就是知见之浊,所有的感受都有种种的看法。简单讲,太多的意见,叫做见浊,太多的意见,都是由你的感受,去发诸的正面跟反面的觉受,发诸于意见。所以意见太强烈的人,太多意见的人,简单讲,这个人就没办法离开这个受阴,叫做见浊,也没办法超越这个见浊。

在座诸位!如果你能了解一切的意见,其实也是空无自性,因此见浊就是:我对生灭无常的世间,彻底没有意见!因为我不落入觉受;我没有苦受;也没有乐受,不忧受、喜受,也没有舍受;我没有是、也没有非的觉受;我没有好、也没有坏的觉受,统统没有,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我这个见浊——见浊就是知见之浊——就停止啦,停止了!所以人家讲:“慧律法师,你对这个有什么看法?”“没看法!”“慧律法师,你对这个某某道场有什么批评?”“没批评!”“有什么意见?”“没意见!”它跟我生死没什么关系。

那么就能够超越见浊,反观其受阴所起之由,受阴怎么来的?都是知道:全部都是领受前境、前面的境界后,所生的虚明妄想,以为其受阴生起之本,所以破这个受阴,就是一切法不受!能得受阴,能够破这个受阴,所以虽然有苦受、乐受、忧受、喜受、舍受之觉受,但是这个受阴的其体,其实是虚妄、不可得的。这个体看起来好像这个觉受是实实在在的,其实是虚妄的,众生就是因为突破不了这个觉受,所以,唉呀!男女感情突不破就跑去自杀;是非、好坏、善恶啊,这个统统是觉受!纯是妄想颠倒所成的。

[前受阴所覆,如人被魇,今受阴既尽,若魇咎顿歇也。其心离身四句,即能发自在用也。良由众生,自从无始以来,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心本不局身中,由迷执故,非局而局,生]时[局现]五[阴,死]后[局]限于[中阴,无时不局于身,安有离身之自由分哉?今受阴才尽,其心便得离身,且能反观其面,而得意生身,去住自由,无复滞留隔碍也。《正脉》云:当知此不同坐脱,]坐脱就是立亡,坐下来立刻脱,就是坐脱立亡,立刻就往生了,就是回不来的意思啦!这个不同于坐脱立亡回不来。[而不能复来者;彼但于前幽暗位中,凭定力以坐脱耳。]前幽暗位中,凭定力以坐脱耳。[所以九峰不许泰首座也。]

这是一个公案,我把这个公案简单讲一下:九峰禅师,这个是出自于《五灯会元》,这个《五灯会元》:宋朝普济,普济禅师所写的。这个叫做瑞州,瑞州九峰道虔禅师,福州人,九峰禅师曾经作石霜禅师的侍者,因为每一位禅师都会有侍者,后来等到石霜禅师入灭了,大家因为要换首座,来继任这个住持,大家就选嘛,选选看有什么首座呢?但是这个瑞州九峰禅师说:要做住持是不容易的!一定要先了解我们师父、先师的用意、心境,才可以坐在首座上;如果不领悟师父的用心、用意啊,怎么能够坐呢?有的人旁边就问说:先师有什么交代啊?他在世的时候,有什么意思呢?九峰禅师就说:先师在生前有这样子讲,修行人要休去、歇去,冷湫湫的去!一念等同万年去,就是一念万年去,寒灰枯木去,古庙香炉去,一条白练去。再念一遍:我们师父以前讲:休去、歇去,冷湫湫的去,一念万年去,寒灰枯木去,古庙香炉去,一条白练去。来!你能够体会吗?其余的就不用问那么多了!来,我现在问你:什么叫做一条白练去?被升为首座的人讲说:这个只是明一色边事,色、受、想、行、识,只是色法而已啊!这个九峰禅师就说:原来你并没有体会到我们师父的用心啊!(没有)悟意、悟明心意啊,我们师父一辈子都教导人开悟,你不明了师父的用心,你不明了他开悟的用意啊!

在座就说:你不认同我这个首座吗?你不认同吗?(因为正要选啊!)好!那么你点一支香,这一支香还没有烧尽的时候,我就断气,如果不如是,我就不是师父的弟子。他说:拿香来。就拿这个香,点下去,开始起坐,这支香烧......烧......烧......二个小时内,坐化,出去,神识脱离了,当然就不会再回来了。他说:你拿香来,这支香烧完,我若不去,就没有体悟到我们先前师父在世教我们的开悟的用意,开始点香!香就开始烧了,香烟还没有断处的时候,还没有断,还在烧......烧......烧......最后的时候,这个准备要继任首座的坐脱立化了。这个瑞州九峰禅师来到他的后面,轻轻的拍拍他的背,抚座背曰,这个是《五灯会元》里面讲的文言文,因为我现在用的统统是白话文,这文言文讲起来要解释很多。他就来到他的背部,坐的那个地方,背部摸一摸:嗯!坐脱立亡,即不无先师意。那就是你能够有这种功夫,嗯!确实有先师的悟意啊,开悟的用意啊,你真的有体会到了,实在是没想到你有这种功夫。所以古人那种功夫(真了不起)。现在不要讲一支香,你就是再点五十支,他都死不了,一定坐在那说:是点完了没?现在人没有这种功夫,没有这种功夫!所以说了生死不是闹着玩的,是真枪实弹的!

前受阴所覆,如人被魇,今受阴既尽,若魇咎顿歇也。其心离身四句,即能发自在用也。良由众生,自从无始以来,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心本不局身中,由迷执故,非局而局,生局限于五阴,死后局限于中阴身,这个阴底下加一个“身”就更清楚,生局限于五阴身,死又被受限于中阴身。无时不局于身,安有离身之自由分哉?今受阴才尽,其心便得离身,且能反观其面,而得意生身,去住自由,无复滞留隔碍也。《正脉》云:当知此不同坐脱,立亡,...这个就是师父再重复讲一遍,用意就是在这个地方。坐脱立亡跟这个境界是不一样,这个境界是随去可以去住自由的,跟前面讲的坐脱立亡是不一样的。而不能复来者;彼但于前幽暗位中,凭定力以坐脱耳。前幽暗位中,就是色阴。所以九峰不许泰首座也,这个是公案,九峰禅师不允许泰首座,就是刚开始不认同他,后来泰首座有这种功夫,说:嗯!你这样确实有一点功夫啦,确实有体会到先师的本意,啊!实在没有想到你有这种功夫!

接下来,[名受阴尽者:此当圆通,闻所闻尽也。]能闻与所闻,尽不可得。[问:色阴先尽,云何复有身面?答:所言尽者,但尽其阴,非尽其色],注意!尽其色阴,是什么意思?就是不会被色阴稀奇古怪的现象所捆绑住,就脱得过去,但尽其色阴,并不是一定要除其色相,非尽其色。[若必令尽色],如果一定要把色相去除,叫做色阴尽,那么就糟糕了!岂不是修行人统统把色法统统打破,进入无色界吗?不是这样子。所以但尽其色阴,是什么意思啊?意思就是内四大、外四大,都不可得,透视它;不是一定要除去这个色法,不一定说除去这个内四大,还是除去外四大的色法。一定要令尽,若比令尽色,如果一定要除去这个色法,[则色阴尽者],变成一个什么世界?就等同没有颜色的世界啦!不是岂,难道全同,难道不是全同于没有颜色的世界了吗?([岂全同无色界耶?])

[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者]:因为这个觉受统统放下,[此经前见浊文云:汝身现抟四大为体],汝这个色身,抟就是混合,你这个色身是混合地、水、火、风为体的。[四性壅令留碍],这个地、水、火、风让你留碍,你的知觉跟感官、灵性,完全被困住了![四大旋令觉知],又像是心法,又像是色法,所以我们有神经系统啊,就是看起来又没办法纯一个大圆觉,可是又有觉知,这个觉知又是错觉。哎呀!真的是很复杂![相织妄成,名为见浊;今受阴既尽,性大不织],这里字太简单了,看不太懂!“性大”就是四大之性,地水火风四大之性不再交织,不再交织就是我有观照的能力,能透视此四大是空性,叫做性大不织,就是有智慧的人,能透视四大之性是虚妄的,是空性的,不再被它交织所迷惑。[身见亦亡],为什么身见亦亡?身见是由四大交织而成的嘛!有种种的感受嘛![故能超越。观受阴之所由生,领纳前境,虚以发明,颠倒妄想,以为其本;纵具苦乐等名,曾无实体也。初具示始终竟。]

1387页,【壬二中间十境(分十)癸初  抑己悲生  至十著有恣淫  癸初分三  子初  发端现相】经文:【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发明,内抑过分,忽于其处,发无穷悲,如是乃至,观见蚊虻,犹如赤子,心生怜愍,不觉流泪。】这个就是觉受产生的极端。看看,解释一下:阿难!彼善男子当在这个受阴区宇当中,修行一定的定力,当他已经破除了色阴的时候,到受阴继续修这个三昧定,结果心中得大光明,都是禅三昧的功夫,其心发明,发明什么呢?见诸佛的心如镜现像,不知尚有受阴所覆,未能发自在用。内抑过分,内抑就是里面,内心里面责,抑就是责,责备自己啊!说:为什么我不发度众生呢?所有的众生都跟我是一体的。内抑就是责备的意思,内心开始责备自己,而且责备得......叫做没完没了,责备得太过分了,就是自责心太强的意思啦,叫做过分。

内抑过分,就是太过于责备自己了,我为什么不度众生呢?众生都是我心性的众生。因此责备了,产生了严重的情绪,于其处,就是只要众生之处,叫做忽于其处,忽然只要有众生的地方,就发无穷的同体大悲。结果这个悲心无法克制,好像一切都是他的责任,如是乃至怎么样?观见蚊子、虻,这个虻,有的人念máng,有的念méng,虻就是昆虫的名字,它看起来像苍蝇,但是比苍蝇大,喜欢吸人、畜的血液,常常看到有牛虻,指牛身上的虻,牛虻危害家畜。犹如赤子,赤子就是小儿子,因为小儿子的色身是赤色的,依据皮肤的颜色来说的。心生怜愍啊,不觉流泪,好像都是他的深责重任,因此悲心不止,一直流泪,一直流泪,好像一切都是他的责任,没有好好的度众生!因此就是随着这个爱见魔,怎么样?掉眼泪,就着了这个爱见魔了。所以啊,在座诸位!我们念佛、念咒,到一个法会受到感动,我们常常会掉眼泪,一次,二次,可以啊!但是如果常常掉眼泪的话,就小心会着这个受阴魔,克制一下!

[此下别示,受阴十种魔境。此第一抑己悲生,抑责自己,悲愍众生,行人修定,当在色阴已尽,受阴未破之中。得大光耀者:即指前十方洞开,无复幽暗,虚明体露,故以大光耀称之。其心发明者:即指见诸佛心,如镜现像,不知尚为受阴所覆,未能发自在用;谓心既同佛,悟得一切众生,本具光明妙心,枉受沦溺,却乃自责],为什么[不早发度生之心,故曰内抑;若一向如此,是为过分]。过分的自己责备自己。在座诸位!这个也不好,虽然责任在你,没有完成,一直责备自己。简单讲:就是好像亏欠了别人,亏欠了良心。简单讲,就是一种责任的良心苛责,苛责到受不了了。[忽于其处,发无穷悲者:谓忽于有众生之处,发同体大悲之心,悲哀不能自己];无法控制。[如是乃至,观见蚊虻,皆如赤子],好像就是他的责任,就是我的儿子。[小儿始生,赤色未退,咸生怜愍之心,不觉流泪,即堕爱见矣!如是展转过甚,未免招致魔附也。]

【子二  指名教悟】经文:【此名功用,抑摧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消歇。】解释一下:此名功用,就是你确实修禅三昧,有功用之心,你真的是有在下功夫,抑就是责,摧就是会伤害,压抑自己,责备自己,过于越,就是超过本份了,以致成悲,类似着了悲魔。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这不是圣人之证,圣人实证是同体大悲,境界一证永证,你这个偶尔看到有这样子情绪上的东西,只要觉了,不要着这个悲魔,即不迷,就是渐悟渐止,渐渐悟了就渐渐停止,这个只是短暂的啰!你这个觉受是不对的啰!还复正念,就是觉了,只要觉了即不迷,渐悟就会渐渐停止,慢慢又会恢复正念,久了这样子的情绪,久自消歇,就没有了![此名有功用心,抑责摧伤,过於越分,以致成悲。若能速悟,则无过咎,非是圣人,实证同体大悲境界;从此觉了不迷,渐悟渐止,还复正念,久自消歇矣。]

接下来,【子三  示迷必坠】经文:【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失于正受,当从沦坠。】唉呀!讲得真是好!佛就是佛!讲得真是好!看一下中间那个字:“失于正受”,就是佛是一切法不受的,没有这种情绪上的,哎呀!一直掉眼泪的,一直哭泣的。解释一下: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因为你悲,你不止嘛!就有悲魔来到他的心腑,见人就哭,就悲,啼泣无限,无限就是看到什么就哭,失于正受,完全不受佛所教导的正觉之受,是邪受,是悲受,是魔受,当从沦坠,这样子继续轮回的。[若作圣证之解,自谓同佛大悲,自以为是,悲愍不止,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遂失正受,而成邪受,种种颠倒,非惟不能增进,定当从此沦坠矣。初抑己悲生竟。]

接下来,【癸二  扬己齐佛(分三)子初  发端现相】哇!这个“生无限勇”,也是情绪的作用。经文:【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胜相现前,感激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祇,一念能越。】解释一下:阿难!又彼修禅定,禅三昧,禅定的当中,诸善男子,见前面的色阴已经消了,透过了前面色阴的十种境界,受阴也开始明白了,这个时候,胜相现前。记住!受阴十境是同时的,同时存在的,但是为了解释,所以才说: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其实这个是同时的。简单讲,就是无关于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不必管它次第,每一个觉受都是同时,只是因为这个觉受不一样,发出来的感受也不一样。受阴明白,胜相现前,感激过分,怎么样?就像见到佛心的镜中之像,一向虽闻,心就是佛,尚未亲见,现在色阴尽了,亲见实见,生感恩的心,感恩的心,叫做感激过分,结果抑制不了,念头是好的,却克制不了自己,忽于其中,生无限勇,阿勇啊!心就跑出来了,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我就跟佛一样,其心猛利,其志顿齐诸佛,谓三大阿僧祇劫,只不过在一念,一念不生,就是如如佛。

看一下注解:[此第二扬己齐佛。誉扬自己],就称誉赞叹自己的境界,[顿齐诸佛,又彼进修,禅定之中,诸善男子,见色阴已消,如脱去第五重衣服。受阴明白者:露出一种虚明境界,如现出第四重衣服也。胜相现前者:如见佛心,镜中现像。感激过分者:谓一向虽闻,心即是佛,尚未亲见,今色阴既尽,亲证实见,故生感激之心,虽属好念,然而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气,其心猛而且利,其志顿齐诸佛,谓诸佛修成佛位,必经三大阿僧祇劫,我今一念,即能超越,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也]。这个无限勇。

【子二  指名教悟】经文:【此名功用,陵率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消歇。】佛要好好的告诉大家:有这种功夫,很好!但是这问题出在哪里?此名功用,这个时候是修禅的三昧的功夫,太用功,志欲,志气,怎么样?发大愿欲陵跨佛乘,陵就是越过,结果还没办法超越佛乘,就轻率的,过就是自任为,自己自任,自任过分,就是太看重自己的意思,自任过分,然后呢?越,跨越了。自任过分而且超越了,就是没有那种功夫,结果把自己看得太重了,认为我跟佛一样了。则悟者无咎,因为依照理来讲的话,你现在不过是受阴十种阴魔的第二种境界啊,在理来讲,你根本就没有成佛。悟者无咎,非为圣人的证量,一证永证,只是暂时如此啊!你只要能够了解,说:这不是圣人的证量,只是暂时如此,觉悟了,而不被它所迷惑,久自消歇。

1390页,[此名功用太锐,志欲陵跨佛乘,轻率自任],自任就是太看重自己了,自任有一点类似自负,只有我行,你不行!自任就是十方三世一切佛,我自己跟佛一样了,[未免过分越理]。就是目前只有受阴十种境,依理来讲,你还没成佛啦![若悟尚为受阴所覆],如果你觉悟了,这个只是受阴的区域所覆,[依旧逆流照性,则无过咎。非为圣人,实证境界,觉了不迷,渐悟渐止,还复正念,久自消歇矣]。

接下来,【子三  示迷必坠】经文:【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在座诸位!末法时期,这个最多!一讲起来,统统有自己的一套!没有一个人比他更有修行。释迦牟尼佛真的太伟大了!太了不起了!二千五百多年前,他就告诉我们,末法时期会发生什么状况,统统就讲出来了。

这一段看一下,慢慢地看:若作圣解,如果是把它作为是圣人的证量之解,则有疯狂。狂就是不甩他人啦!就这个人疯狂,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见人赞叹,我慢无比,在座诸位!还有的人执笔,批判所有的出家人,要找人辩论,在座诸位!这个是圣人的作风吗?圣人是无诤,圣心是平等,圣心是谦卑,圣心是包容,找人辩论就有:是法有高下啦,就不是佛的心。所以既然证得第一义谛的究竟没有能所,这个人的心就有佛的气氛,就有佛的涵养,就有佛的胸量,不会有那种情绪上的东西。见人自夸,我慢无比,自己赞叹自己啊,否定全世界所有的修行人!在座诸位!这个是不是被释迦牟尼佛猜中了?各各自谓得无上正等正觉,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上什么?上不见佛,不看在眼里了!下不见人,就没有一个人比得上他,我一念顿超,没有人比得上我。这个人我慢无比,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若使作为圣证之解,则有狂魔],就知道这个人要抓狂了![得其方便,乘间]乘隙,间就是间隙,乘这个空间、空档[而入其心腑,]你那么狂妄嘛!那我来附在你的心腑里面,让你更狂。[摄其神识。见人则矜夸己德,]就是自赞毁他,统统毁谤别人,赞叹自己是最有修行、最有德性的,你们统统听我的就好!听别人的,统统是杂修,听我的叫做专修!矜夸己德,[我慢无比,因我起慢,无有比伦,其心乃至,超略三乘贤圣。上不见佛者:]不见佛,什么意思?(他)连佛都不看在眼里,那还用讲吗?[纵使成佛,尚要经历三祇,何如我之一念顿超乎?]十方诸佛比不上我啦![下不见人者:]所有众生也不过如此嘛!哪有像我这种利根器的?一点都不谦卑。[下至一切众生,不悟本来是佛,岂能知我所证乎?]底下的境界,太差了!十方诸佛还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我一念就顿超,所有的众生悟的,都不比我高!哪能够了解我这种证量的功夫境界呢?完了!麻烦大了![由此失于正受,]释迦牟尼佛有叫你这样发狂吗?大我慢心吗?[起诸邪见,]为什么邪见?心着魔当然起邪见啊!所以,在座诸位,什么是着魔?自己着魔的人,自己不知道自己着魔,完全不知道!起诸邪见啊![当从沦坠矣。二扬己齐佛竟。]

【癸三  定偏多忆(分三)子初  发端现相】1391页,经文:【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归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迥无所见,心中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时,沉忆不散,将此以为,勤精进相。】这一段不容易了解,一定要把它好好的解释一下!又彼定中,修禅定之中的诸善男子,见色阴已经消了,受阴明白,这个时候前无新证,向前无有新证,就是因为受阴未破,没有新证啊,到这个区宇,被受阴这个房子关住了,向前无有新证,因为受阴未破,归,就退回来,失故居,因为色阴已尽,色阴已破,受阴未破,叫做前无新证。色阴已尽,色阴已破,叫做归失故居。退回来,又失去了故居,就是因为色阴已经破了,没有它居住的地方了。

这个时候怎么样?定强慧弱,定太强,智慧太弱,所以智力就衰微了,因为这是修禅定当中,没智慧力,这个时候麻烦大了!入中隳地,隳地就是灰色地带,入中隳地,在旁边写四个字:叫做“进退维谷”,进退两难的意思。入中隳地,入于中间灰色地带,叫做入中隳地。受阴未破,进不去,向前没有新证;可是退回来,色阴已破,糟糕了!也没有他安住的地方,这个时候定强慧弱,所以智力衰微,入于怎么样?中间灰色地带,迥无所见,什么都没有,此时因为没有智慧来相助——中间要加这几个字,要不然你看不懂的,迥无所见,加:此时无智慧相资助。就是这个时候因为没有智慧来帮忙,所以迥无所见,此时无智慧相资助,这个时候如果有智慧来相资助的话,就不会发生底下这个问题:这个心中忽然生大枯渴,完全绝望了,枯渴就是进不去、下不来啊,好像枯木死灰啊!于一切时,沉忆,就是沉静其心,怎么样?落入中隳之境,灰色地带,不散,叫做沉忆不散,沉静其心,忆念中隳之境,沉就是沉静其心,忆就是忆念中隳之境,卡在中间,吐不出来,吞不下去!进不了,也退不了!将此以为,勤精进相,因为没办法了,进退维谷了!进退两难了!没办法了!

[此第三定偏多忆。又彼进修禅定之中,诸善男子,见色阴已消,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归失故居者:向前,则受阴未破,无有新证之境;退归,则色阴已尽,而失故居之所。当此之时,但应定慧等持,方能无失。今则定强慧弱,故曰智力衰微。入中隳地者:在此色受两楹之中,]楹就是柱子,二根柱子的中间,[进退两难之际,二念俱隳,]两面不是人啊!受阴也没破,色阴又退不回来,因为已经破了,所以,[进既不能,退亦不得,]就像喉咙哽住一块东西,吐不出来,吞不下去![自是迥然一无所见,]没有新证啊![由此定心之中,无智慧相资也。所以忽然,生大枯渴,如枯待雨,如渴待水,于一切时,沉静其心,]就用这个方式来修行,[忆念中隳之境,]进不去,就用这个进不去、退不来的这种心境修行,[时刻不敢散乱;意谓沉忆之久,必有所得。]认为这个方式是最好的,[遂即以此为勤勇无间,乃是精进之相,]误认为这个是可以破受阴的。(【可破受阴也。】)

【子二  指名教悟】经文:【此名修心,无慧自失,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解释一下:此名修心,因为偏用定力,无慧自失,太偏用于定力了,就没有智慧,观照的智慧不够,自失。如果你知道说定多慧少,怎么样?悟了就无咎,慢慢调整回来,让它定慧均等。非为圣证,诸位!再补上八个字:“觉了不迷,久自消歇。”补上这八个字,因为它这个经文漏掉了,“觉了不迷,久自消歇。”  [此名修心,偏用定力,无有智慧相资,自失方便,悟知定强慧弱,故改沉忆枯渴,一旦顿舍沉忆,定慧等持,则无过咎。非为圣人,实证境界,前后坐断,中亦不立也。文缺觉了不迷,久自消歇两句,]所以刚刚大家都抄进去了。[谅抄写者之漏落也。]已补上去了喔!

【子三  示迷必坠】经文:【若作圣解,则众忆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悬在一处,失于正受,当从沦坠。】如果你把这个沉忆这种修持方式,进入灰色的二边地带——进不去,下不来,用这种灰色地带来修行沉忆,若以沉忆,作为圣证之解,那么种种的众忆魔,就借着乘间,乘着这个间隙入其心腑,中间要加四个字,“拘其神识”,就把他的神识绑起来。则种种众忆魔,乘空隙入于其心腑,拘其神识,这样子才真正的、意思才完美。旦夕,早跟晚。撮,就是聚集。他那个心悬在一处,就是悬挂在一处,就是进也不得、退也不得,沉忆不散,好像心悬挂在一处,失于正受,完全不受如来所教的正受,因为没有慧来帮忙。因此当从沦坠。

那么整句贯穿起来的意思就是说,看经文:如果以沉忆来作为圣证之解,那么种种的众忆魔,就会乘着空隙来到他的心腑,拘其神识,早晚都把他的心,撮就是聚集起来,挽,好像有一种东西被手抓住一样,撮心就是把它聚集起来,然后把它压住,这个心就是不舒服,我们现在所讲的:被压得死死的,气喘不过来!或者把心把它挽在一起,撮在一起,集在一起,压得他心喘不过气来,心就悬在一处了,进退不得,沉忆不散,心情真是不好受,就失于正受了,当从沦坠。

[若以沉忆,作为证圣之解,则有忆魔,乘间而入心腑,拘其神识;故令旦夕撮心,]就是早晚把他的心绑在一起,你的心肝......我的心肝绑在一起......就是撮心,就是把它聚在一起,集合在一起,然后把它挽住了![悬在一处者:]所以这个撮就是挽的意思啊!就像有人抓住你的心脏那么的痛苦。[谓日夜撮取其心,悬挂在一处,即中隳地,沉忆不散,]就像一个人手拿起来,拿一件东西,挂在这个钩子上,把东西拿起来,挂在墙壁的一个钩子,这个就是撮其心,那颗心把它挂起来就对了![失于正受,无慧自济,当从沦坠矣。三定偏多忆竟。]今天我们还是要再继续看一点。

【癸四  慧偏多狂(分三)子初  发端现相】经文:【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慧力过定,失于猛利,以诸胜性,怀于心中,自心已疑,是卢舍那,得少为足。】这个也是很麻烦!这个疯狂的觉受,就产生了得少为足,看一下解释:又彼定中,修禅定之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了,受阴明白了,这个时候诸善男子,怎么样?色阴消,受阴明白,怎么样?慧力过定,就是慧的力道超过定的力道,失于猛利,加二个字:“过”猛、“过”利,如果不加,猛利,猛利本来是好的呀,但是它加一个“过”,超过的“过”,这样语意才知道它在表达什么,就是慧力过定,智慧的力量超过定力,结果失于过猛、过利,以诸胜性,因为智慧高,定力少,以诸胜性,怀于心中,自己的心已经怀疑了,嗯!我是不是卢舍那佛呢?结果你看!才受阴区,第四个啊!就把自己当作是佛了,还早得很呢!得少为足。

1393页,[此第四慧偏多狂。又彼进修,禅定之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慧力过定,失于猛利者:谓慧强定弱,失于过猛过利。以诸胜性,怀于心中者:以见心佛一如,自性本来是佛,故曰胜性。恒作是念,怀于心中,此是过于尊重己灵;]什么叫做过于尊重己灵?太看重于自己啦![即古德所谓:太尊贵生也。]意思就是太尊贵之念头应运而生,没有人比我更尊贵了!我就是卢舍那了!就像井中之蛙啦,不晓得成佛有多么的难!多么的遥远!还离得太遥远了,就自己认为自己是卢舍那佛了![自心已疑,是卢舍那者:自己心中,恒常怀疑,己身即是卢舍那,不假修成也。得少为足者:于五阴中,才透过色阴十境,色消受现,]就是色阴消,受阴现,诸位!中间不加一个“阴”,还看不懂呢!什么叫做色消受现啊?要不然你跟这个中文系的博士来看看!看他看得懂吗?色消受现,色阴消,受阴显现。[便以佛自任。讵非得少为足耶?]

[《正脉》问:宗门皆言,]就是禅宗的宗门都这么说:[本来是佛,不待修证,何不为过?]那么这样子有没有过失?太过于骄傲呢?因为照禅宗的思想,本来是佛,不待修证,为何这样没有过失呢?这是会不会太过骄傲呢?[答:祖师为人,]祖师的作法,[惟执修成,]只是一定要执事相,有所修成的,怕理上来讲,[孤负己灵,]这理上来讲是不用修的,我们理上来讲,我们的己灵是不必修的,本自圆成的,就是说只是那些执事废理的,不了解理性的圆融的人,[故抑扬之耳。]就是向下压抑,所以说:不可以这样子!扬就是把自己看得太尊贵了,这个就是一定要这样子,把你压一下!所以整句的意思就是:祖师的作法,只是怕这些执理、执事,有所修持的人,怕辜负了己灵而不修行,认为我们理上来讲是佛,可是不修行也不行,执理废事也不行;执事废理也不行;所以必须告诉他,说:你虽然是佛,但是不事修,就不行!虽然你是事修,你有佛性,你是事修,但是如果你不体悟到本不生灭的圆满的清净自性,那就没目标了!拼了老命要修,要修什么呢?所以不可以执事废理,不可以执理废事,生大我慢,当然要压一压了!把自己看得太尊贵了。[然亦有时令人,大死一番,竿头进步,极尽今时,如是一类之语,不可胜纪,何尝偏重己灵,]就是理,[全拨修证哉。]而全拨、就是拨无修证,怎么可以偏重己灵?偏重,在理上来讲:我就是佛!而全拨无修证的事相呢?是不可以的!

【子二  指名教悟】经文:【此名用心,忘失恒审,溺于知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此名用心,忘失恒审,忘掉了恒常的观照,让它定慧均等,溺于,溺于什么知见?沉溺于自有如来的知见,沉溺于自己认为自己有如来的知见,却不晓得这是魔见,溺于自有如来知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此名用心偏僻定力微弱,忘失恒常审察,自己分位。溺于知见者:一味过信身中,自有如来知见,执性碍修,]执着我圆满的清性,却碍于事相的修行。[故至于此。若能省悟,色阴才破,受阴方现,如镜现像,不能得用,依旧进修本定,则无过咎,非为圣证。]

1394页,【子三  示迷必坠】经文:【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于正受,当从沦坠。】你看看,多可怕!若作圣解,尤其现在末法这个时期,得少为足啊!很多人都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有的人自称得第一义谛啦,失于正受,当从沦坠。[设若作为圣证之解,以舍那自任,迷不知返,则有下劣易知足魔,乘间入其心腑,摄其神识。见人则言,我已得无上菩提,第一义谛之理。失于正受,心随魔变,当从沦坠矣。四慧偏多狂竟。]

接下来,再讲一个。因为我们今天要讲25个page,定调是这个,再耽搁大家五分到十分时间。接下来:【癸五  历险生忧(分三)  子初  发端现相】经文:【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所证未获,故心已亡,历览二际,自生艰险,于心忽然,生无尽忧,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喔!这一段太重要了!这一段情绪陷入了完全的低潮,可怕的低潮,一心求死,希望早一点死,很可怕的!这一段。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所证未获,就是受阴显现,但是不能发大自在用,所证还没有、未获大自在用。故心已亡,故心就是色阴已经破尽了,叫做故心已亡。历览二际,前面更前一步,受阴还没破,后面呢?怎么样?已经尽了,历览二际,怎么样?自生艰险,历览前后二际,二边,怎么样?二际就是二边,前后二际,前际跟后际,心自生进退维艰,临危险之处,自生艰险,就是进退维艰,进不得,退也没办法,濒临危险之处,在这个时候心忽然生:糟糕了!那怎么办呢?进不去,退不下来,生无尽忧,怎么办呢?我成佛无望了,这时候活着一天比活着一百年更痛苦!犹如坐这个铁床。诸位!这个铁床不是铁做的床喔!铁床是有一百度、几百度的、火红的铁床,这个铁床是指火红的铁床喔!坐下去,屁股烂掉喔!如饮毒,就像喝了毒药一样,心不欲活,恨不得早死啊!早求于人:拿刀子来!令害其命,把我砍死算了!我不想活下去了!早取解脱,早死早解脱啊!完了,一个修行人修到这样子了,就很麻烦了!情绪上变化到,低潮到极点!

[此第五历险生忧。又彼进修,禅定之中,诸善男子,见色消受现,新进未获,故心已亡者:受阴显现,而未能用,故曰新进未获。色阴破尽,至此无余,故曰故心已亡。历览二际,]前际跟后际。[自生艰险者:谓经历遍览前后二边际相,无所用心,自生怖畏,进退维艰,]前也没办法突破,后面也没办法退,[如临危险之处。于心忽然,生无尽忧愁。]唉呀!干脆死了算了![如坐铁床,如饮毒药者:譬如坐卧铁床,]火红的铁床,[饮食俱各不安。心不欲活,恨不速死,以至求人害命,]来!拿刀子来!要不然拿绳子来!我感恩你!把我断命吧![早取解脱也。]

佛在世,就是有这样子的。佛在世,有一群比丘,修到观不净观,修到一个功夫,唉呀!这个色身太痛苦了,全身都是虫,来吃我们这个身体,全身都不净,苦、空、无常,这个色身留着只有痛苦,没有好处,请那个慈悲的比丘,拿刀来,拿刀来!说:你断我命!我这个衣跟钵供养你!在比丘戒里面有这样,我这个衣跟钵供养你!拿这个刀子杀了这个比丘,啪......啪......一下子砍了几十个人,他到河边洗这支刀的时候,那个魔王现身:嗯!杀得好!杀得好!嗯!你帮人家解脱,鼓励你。这个比丘又回来就说:有没有人要供养我衣钵的,我断其命!你若要供养我衣钵,我砍死你!又砍死了几个比丘。佛就制定了这个不杀戒,知道吧!修行陷入低潮的时候,不知怎么办。放心,这个时候我带你去韩国走走,看青山绿水,不用烦恼!我带你到木屋,去爬山!有的人修行到一半就掉进去,掉进去。

【子二  指名教悟】经文:【此名修行,失于方便,悟则无咎,非为圣证。】什么叫失于方便呢?失于智慧的观照的方便,修行就失于智慧观照的方便,悟则无咎,非为圣证。[此名有心修行,恐惧过甚,失于智慧观照之方便。悟知改过忘忧,]千万不要掉进去人生的低潮![则无过咎,自可复归本修,非为圣证境界。】在座诸位!如果你有朋友,修行修到一半是这样子,类似得重度忧郁症的时候,一心想去跳河,在座诸位!要拉他一把,一定要帮助朋友,稳住!因为修行有时候会变成这样子的,要去跳楼,赶快拉住!

【子三  示迷必坠】经文:【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解释一下:若作圣解,修行修到这样子,则有一分,常忧愁魔,他的心就是不舒服,类似得到重度忧郁症,莫名其妙的忧愁,入其心腑,完全失控!一心想舍命,诸位!入其心腑,后面那一句更重要:一心想舍命。严重的时候,因此手执,手就拿着刀,自己割自己的肉,心欢欣的舍寿,活在这个世间,也不过是四大构成的色身,留它何用呢?一心想舍命,手执刀子自己割自己的肉,欢喜地要舍寿;或常忧愁,轻微的时候。前面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这个是严重的时候,如果是轻度的呢?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全世界的男人都一样啦,全世界的女人也都是一样,统统一样啦,是不是?唉呀!这个时候太痛苦了!没有人了解我啦!不耐见人,就是他就是唱一首歌,全世界的人不会有人了解我......自己内心里面不喜欢见人,这个时候完全是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后面是师父交代的,七个字,一辈子的座右铭,这是师父修行四十年来,七个字,你一定要背下来:极端人不是佛法!极端人不是佛法,师父这四十年来体悟了这七个字,你一定要好好的奉为圭臬,任何一个人有极端的情绪,这个都不是佛法

[设若作圣证之解,以舍命为解脱,魔得其便,]极端之人不是佛法!设若作圣证之解,以舍命为解脱,魔得其便,[则有一分,常忧愁魔,乘间入其心腑,增其忧愁,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速死,早取解脱。或有轻微,常怀忧愁,走入山林,深厌世故,]活着没有意义啊!我到没有人的地方嘛,[不耐见人。失于正受,妄起邪念,当从沦坠。五历险生忧竟。]记住师父的话:极端人不是佛法!我们今天达到了师父要讲的范围。

请合掌!愿以此功德,(师父开始单独念:)消灾在座诸位法师、诸位护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拔度者,回向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回向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一齐念: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未完)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300~340链接(未完)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200~300链接(未完)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01~200链接(未完)

首楞严神咒注解整理(慧律法师版)

楞严经讲解340:你没有忘掉这个色身,就一定会感得三灾,没有办法出三界

楞严经讲解341:今天听经闻法没看出什么结果,可是在你证阿罗汉果时就分利钝

楞严经讲解342:不管你在哪个时空扮演什么角色,记住要做最有利益众生的事

楞严经讲解343:在生灭无常的世间背叛与被背叛是很正常的事情,大智慧才是一生最可靠的

楞严经讲解344:淫欲是坠入三途的重大力道,你淫欲不断就是一直往下掉升不起来

楞严经讲解345:不管孝子贤孙有多好、夫妻感情多深,时间到时业力一转你走你的我走我的

楞严经讲解346:谁都不想看到对方傲慢的态度跟心态,傲慢只是自己麻醉自己而已

楞严经讲解347:要是掉进了地狱,除了佛和圣人能救你,世间人为你做功德诵经都没用

楞严经讲解348:在中阴身的人他不想去投胎,但中阴身最长的生命就是四十九天

楞严经讲解349:世间没有冤枉的事情, 业力是最公平的上帝,所以不用怨叹

楞严经讲解350:本经修楞严大定以淫欲为生死冤家,想要好的果报就一定要断淫

楞严经讲解351:从今天起绝对不发脾气,绝对不恨任何一个人,你的相似三昧就现前

楞严经讲解352:心中没有爱也没有恨就接近圣人的境界,喜欢的不执着、不喜欢的也不排斥

楞严经讲解353 : 只要你护持三宝,发愿弘传正法,就是大大的善业力

楞严经讲解354:五十种阴魔是楞严经最大的特色、卖点,是末法的重要的一面镜子

楞严经讲解355:所有的问题都是你自己内心的问题,都不是别人的问题

楞严经讲解356:死亡是人类最无法掌握的讯息,来不及没办法预测的

楞严经讲解357:我们生命其实来自于太阳的能量,说你跟我这样分别其实是多余的

楞严经讲解358:不管见没见到佛,只问你现在心是不是定在这一句阿弥陀佛的身上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一(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净空法师《法华经大意》目录01-66(全)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 01-287目录

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102 (全)链接

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01-23目录(全)

宣化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目录(全)

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90链接(未完)

净慧法师僧伽吒经浅释01-18目录(全)

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01~340链接(未完)

梦参老和尚地藏经浅释(全)

师大德悟道因缘 集 链

阿弥陀佛的故事十集链接

首楞严神咒注解整理(慧律法师版)

宣化上人教念楞严咒,万佛城教读慢诵楞严咒

慧律法师教念楞严咒,文殊讲堂唱诵楞严咒

《寿康宝鉴》原名《不可录》白话版 全

太上感应篇目录01--52(完)

修福者必看:文昌帝君阴骘文大意(净空法师讲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