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严经浅释159 : 修十迴向法門的菩薩以他所積修的种种善根回向众生

宣化上人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宣化上人主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菩薩爾時作是念言:一切众生在生老病死,諸苦難处,隨业流轉。邪見无智,喪諸善法。我应救之令得出離。

菩薩在这時候,又作这一种的观想:一切众生,都在生生死死,老殘病苦这些地方旋洄,相繼不断,隨著自造的善惡业,流轉於生死諸苦難处,起惑造业,种善因得善报,种惡业得惡报,各隨其业受报,六趣四生,如遊園林。众生都是邪知邪見,沒有眞正智慧,因之喪失了一切的善法,实在是可怜愍!我应該救度这一类的众生,令他們都能脫離生老病死的苦難之处。

又諸众生,愛網所纏,痴蓋所覆。染著諸有,隨逐不捨。入苦籠檻,作魔业行,福智都尽。常懷疑惑,不見安隱处。不知出離道,在於生死,輪轉不息。諸苦淤泥,恒所沒溺。

再者,菩薩又見所有众生,都被愛網所纒,不知被纒的苦。众生都是從愛欲而生,又因愛欲而死,由无明生出的情愛心,就像一張罗網,把众生纒得迷糊顚倒,不知道出離这個生死的愛網,还常常打愛的妄想,情的妄想,執著得不能解脫。內心为情所縛,痴迷得发狂。痴就是愚痴,愚痴就像一個大蓋,把众生的心眼都遮蓋得甚么都不明白,就染著三界中的廿十五有,追逐不捨。就等於入到痛苦的籠子裡,好像坐監獄一样。在这樊籠裡,所作的业行,都是魔所作的魔事。福也沒有了,智慧也喪失了,就常常在苦難中受苦。因为沒有智慧,就常常对眞理生懷疑心,生疑惑心,生顚倒心,到甚么地方也感到不平安。觉得危險,但他並不知道避免,更不知想方法出離三界廿五有,或者尋求善知識領他到出離三界的道路上。永遠在这個樊籠裡生了死,死了生。在六道的輪迴中有時做畜生,有時墮地獄,有時轉餓鬼,有時作人,有時作阿修罗,有時生天上。如此在六道裡輪轉,循環无端,永无停息。在这些苦道裡就像一個人掉到淤泥中爬不出來,以至於被淤泥淹溺而死。众生墮在愛網裡,被愛網所纒,愛水所淹歿,被众苦的淤泥沒溺。

菩薩見已,起大悲心、大饒益心,欲令众生悉得解脫,以一切善根廻向,以广大心廻向。如三世菩薩所修廻向。如大廻向经所說廻向。愿諸众生普得清淨,究竟成就一切种智。

菩薩見到众生沒在淤泥中不知出離,而受种种苦難,因之激起他的大悲心,发愿要把这些受苦的众生,從淤泥中拔救出來。有发愿心,不光只拔救他們,还要給这些众生种种的利益,使令他們都能得到解脫,享受眞正的自由之乐。菩薩用他所修積的各种善根,來为这些受苦的众生作迴向。他以最广大的菩提心迴向與众生,也希望受他廻向的众生也发菩提心。菩薩像过去世的菩薩一样迴向,像現在世的菩薩一样廻向,像未來世的菩薩一样迴向。像大迴向经上所說迴向法門,菩薩依著它的方法为一切众生迴向,愿一切众生普徧得到清淨的境遇,身心安乐。成就眞实正確的正知正見的种智,早证佛果。

復作時念:我所修行,欲令众生皆悉得成无上智王。不为自身而求解脫,但为救济一切众生,令其咸得一切智心,度生死流,解脫众苦。

菩薩又作这样的思念:我所修行積聚的善根,是为了使众生都能得到最殊胜、最高上,无以等比的智慧之王——就是希望众生都能成佛。並不是为我自已求得解脫才修行,才愿代众生受苦,才作迴向的。只要众生都能成佛,我就是受最大的苦,我也愿意的。諸位善信!我們聽到这段经文,知道修迴向的大菩薩們的悲心切切、大公无私,为众生而受苦難的精神,我們都应該見聞隨喜,把我們的自私心趕快捨離,自利心趕快消滅。一定要发大菩提心,普为一切众生迴向!如果人人都能发这种心,人人就都是菩薩。假使不能发这种心,假使凡夫,就是众生。菩薩愿意救度一切众生,为的使令一切众生都能得到无上智慧——般若智慧。众生有了这种智慧,就可以了脫生死,把一切苦也沒有了,所謂「度生死流,解脫众苦」。

復作是念:我當普为一切众生備受众苦,令其得出无量生死众苦大壑。我當普为一切众生,於一切世界,一切惡趣中,尽未來劫受一切苦。然常为众生勤修善根。

修十迴向法門的大菩薩,又作这样的观想:我应該普徧为九法界一切的众生來備受众苦。備,是完全的意思。意謂所有一切众生的苦,我都愿意完全代他們承受,希望他們因而能脫離生死的大壑。山澗深不見底的地方,地的低窪处,都叫壑,大坑。譬喩生死众苦就如一個大坑,众生墮在裡面受无量苦,沒有出離的時候。菩薩发愿代替众生到生死众苦的大壑中受苦。令众生能出苦壑,所謂「拔众生於苦壑之中,令得解脫」。菩薩又发这样的愿:我应當普徧为一切众生到十方世界中的四惡趣——阿修罗、畜生、餓鬼、地獄——裡去,代替众生受沒有穷尽時劫的苦。縱然这样,我还是要常常为所有的众生勤修种种善根,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將自已所修積的善根功德,毫不吝惜的完全迴向給十方世界的众生。菩薩这种作为,发如此大誓愿,心恒不捨众生,不忘众生,饒益众生,愿代众生受无量苦,因为他心中已沒有了自己,從不为自己計算,一心一意只希望救众生出苦海,了脫生死,得毕竟快乐。所以他雖身受众苦而心恒快乐,他仍然为众生勤修善根,精进求佛道,一切为众生迴向。我們修道的人,应該学菩薩捨己为人的精神,不能自私,不能懶惰。否則,善根就不具足了。普賢菩薩在十大愿王中第九大愿是「恒順众生」,很清楚的告訴我們說……「若无众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无上正觉」。因为菩提觉道是屬於众生的。所以我們要为众生勤修六度万行,用以栽培一切善根和菩提觉果。这是修行的人,应該時時刻刻不可忘記的。

何以故?我寧獨受如是众苦,不令众生墮於彼地獄。我當於彼地獄、畜生、閻罗王等險難之处,以身为質,救贖一切惡道众生,令得解脫。

是甚么緣故使菩薩勤修善根迴向法門呢?菩薩是以众生的苦視为自己的苦,屬於他愿意代替众生受苦,一他自己所应享受的安乐,而布施迴向給一切众生,因之他說:我寧愿单獨一人來承受众生所受的苦,決不愿意眼見众生墮落到地獄。我应當到地獄,畜生、閻罗王,那些最危險、最苦惱的地方去,用我的身子來作質。也就是用我的身体作抵押,來換一切受苦的众生。贖,是用錢把被扣留的东西換囘來。菩薩是用他自己的身体去換囘那些受苦的众生,而甘愿自己留在惡趣中代替众生受地獄和畜生的苦,令众生得到自由安乐,得到解脫。

復作是念:我愿保護一切众生,終不棄捨。所言誠实,无有虛妄。何以故?我为救度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不为自身,求无上道。以不为求五欲境界,及三有中种种乐故,修菩提行。

菩薩又作这样的思念观想:我愿意保護一切众生,不令他們受到外來的侵害和不平安。即使因保護他們而受到任何麻煩和打擊,我也決不会拋棄他們不顧,或者變更初衷,終於捨離他們不管了。我決不会这样做的。我一定要救助他們,離苦得乐,因为我所說的化一定要做到,我所說的都是誠实話,眞誠不虛的。我決不打妄語,說假話,或說好聽的話。我发的愿必要达到目的,決不半途而廢。为什么呢?因为我是为救度一切众生而发大菩提心,並非为我自己的名譽地位,讓人人來恭敬供养我才发大菩提心。也不是为自己要成佛,成就无上的道果而发大菩提心的。也不是为了貪求五欲的境界,想自己享受五欲之乐而发菩提心,或者貪求三界中种种的快乐,才修菩提行的。五欲是財、色、名、食、睡。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

諸位善信!我們聽到这一段经文,应當生大慚愧心,想一想我們无始劫以來,经常在四惡趣裡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菩薩親到四惡趣裡,在四惡趣的主管者的面前,用他的身体作抵押品,把前我們贖出來。他代替我們在那兒受罪受苦,而我們來到人間,不知行善,更不知发菩提心,救助他人,仍然犯舊病——貪瞋痴,起惑造业,轉而又墮入四惡趣裡去。像这样菩薩一再救助我們,他雖然一再代替我們受苦,而終不曾生厭棄救護众生的心。他默默的修菩薩行,行難忍能忍的苦行。我們如果再不发菩提心修行向道,怎能对得起菩薩对我們的以片慈悲愛護的悲心?現在我們能聽到这一段经文,知道了菩薩这种捨身救護众生的偉大精神,我們应該趕快发大菩提心,以方面为懺悔自己的业障,发心救護众生;一方面也是报答菩薩贖我們的恩德。这样既可減少一點菩薩的負担,同時也为自己積聚一點善根功德。尤其在現在已经出家了的二众弟子,不能再在名譽地位上來用功夫,要效法菩薩「不为自身求无上道,也不为求五欲境界和三有中种种乐而修菩提行」。要有代替众生受苦的精神,要有普救一切众生的平等心,要沒有親疏、愛惡、美醜、善惡、人和非人的分別心。希望六众弟子,努力向菩薩学習,特別注意这點,才不辜負聽到者一段经文。

何以故?世間之乐,无非是苦。众魔境界,愚人所貪,諸佛所訶,一切苦患,因之而起。地獄餓鬼,及以畜生,閻罗王处,忿恚鬥訟,更相毁辱。如是諸惡,皆因貪著五欲所致。耽著五欲,遠離諸惡,障礙生天,何況得於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什么緣故菩薩不貪五欲的境界,和三有中种种的快乐,而愿意修菩提行呢?因为菩薩了知世間上所有一切事都是苦的因,所謂快乐都是短暫的,不究竟的。由於貪圖这种短暫、不究竟的五欲之乐,最后所得的却是苦果。譬如世人都喜欢穿美麗的衣服,常常花費数千元製一身最美好的衣服,鮮艶奪目,穿起來眞是增色不淺。可是一不小心,就弄骯髒了,或者弄壞了,这時心中就出生了煩惱,老大的不開心。本來是一團高興,結果懊惱的要命。这不就是「乐为苦因」的明证嗎?再如世人最喜欢吃美味的飲食,一遇上好吃的东西,就狼吞虎嚥,大快朵頤的飽餐一頓,結果有許多人因貪嘴而喪身,或者大病小病、奇奇怪怪的病不知若干。这不是一場快乐而惹來的懊惱嗎?这不也是乐为苦因的眞证嗎?人生有關衣食住行以及五欲的享乐,三界中种种的快乐,无一不是苦的因,所以說:「世間之乐,无非是苦」。「众魔境界」,即是所有一切的境界。能令你高興的,令你发脾氣的,令你不高興、憂愁、痛苦。煩惱、悲哀的,种种七情六欲的境界,都是魔的境界。还有忽然发生一种境界,令你迷糊,不認識他的眞象,而又放不下,看不破,被它所轉,这也可說为魔的境界。諸如此类事相,則为愚痴的人所最喜欢,貪戀執迷,还自得其乐。諸佛对这种境界,是洞若观火,最清楚明白的,所以他不希望众生執迷在这中間。他教导众生,也不許可众生犯这种愚蠢病。世間一切的乐,都是苦的因,我們所遭受的种种苦患,就是由此而生起的。

众生为什么墮地獄?因为貪瞋痴的心太多了。为什么会做餓鬼?因为貪瞋痴的毛病。为什么会做畜生?还是因为貪瞋痴的緣故。众生執著一切的境界,貪戀一切五欲的享乐,所以墮入地獄,或做餓鬼,或轉畜生。这些貪瞋痴过分的众生,一旦到了閻罗王的法庭,便好像打官司的人,兩方面对頭見面,还是脾氣暴躁,忿忿不平,鬬訟紛爭,各執一辭,互相毀辱。本來的貪瞋痴的惡習氣,还是那么重,一點都不能忍讓,仍然放不下,象这样只有在諸惡道裡流轉,就是因为貪著五欲的境界所造成的。因为放不下五欲的境界——耽著就是放不下,和諸佛也就遠離了。因为放不下五欲的境界,也障礙住不能生到天上。既見不到佛,又不能生天,那怎还能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位呢!像这样的遭遇,要不是一個大愚痴的大笨人,他怎会去貪戀这种短暫的快乐,而把永恆的究竟眞乐都失去了呢?

菩薩如是观諸世間,貪少欲昧,受无量苦。終不为彼五欲乐故,求无上菩提,修菩薩行。但为安乐一切众生,发心修習,成滿大愿,断截众生諸苦罥索,令得解脫。

修十廻向行門的菩薩,像这样观察所有世間上的一切众生,看到他們为了貪圖暫短的欲乐,沉迷五欲,受无量苦,在三界惡趣裡流轉不息,不知苦因,不明白出離的道路。菩薩他決不会受五欲的引誘,被三界之乐所迷惑。菩薩修菩薩行,求无上佛道,他也不是为貪圖財色名食睡的享受,也不是为追求色声香味觸的滋味。这种短暫的,不究竟的世間欲乐,菩薩是眞实的了解,早已大徹大悟了。他是为了令众生得到眞实安穩,毕竟大乐,才发心修菩薩行,求无上菩提佛道。他必須修習六度万行,才能圓滿成就他救護众生的大愿。他要以他成就的神通智慧,为众生斬断苦因,那种像罥索般的五欲的誘惑魔力,和三界中的貪瞋痴的业力,把众生緊緊束縛。菩薩乃用他的智慧劍將它斬断,把众生從束縛中解脫出來,令众生見到佛、聞到法、親近僧、得到自由安乐。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我當以善根如是廻向。令一切众生得究竟乐、利益乐、不受乐、寂靜乐、无依乐、无动乐、无量乐、不捨不退乐、不滅乐、一切智乐。

諸位佛的弟子!修廻向法門的大菩薩,他又作这样的思想:「我应當用我修積的善根对众生作这样的廻向:希望一切众生得到了我的廻向以后,也像我一般得到眞正的快乐。能受得利益而有助於他們的快乐。能永遠不受痛苦束縛的快乐。離一切苦的快乐。能領受清淨无染的寂靜之乐。能從此不必依賴於人,自立自強的无畏之乐。能了达如如不动,不受境界轉移的定慧之乐。能得到无量无边、无貪无求的法乐。能堅定信心不捨菩提心,不受威脅利誘,不退菩提心的向道之乐。能知道精进修道,慈悲修慧,永不断滅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心地平安之乐。以及能得到一切智慧的快乐。」

復作是念:我當與一切众作調御師。作主兵臣。執大智炬,示安隱道。令離險難。以善方便,俾知实義。又於生死海,作一切智善巧船師,度諸众生,使到彼岸。

这位修廻向行門的菩薩,又作这样的思想。他說:「我应該发愿做一切众生的調御師」。古時駕駛车的人,叫調御師。「調」是調和、調伏。「御」駕御,統御。此处是喩菩薩調伏剛強众生,教化使其馴服,並領导众生走上佛道。佛是調御丈夫、天人師。这兒說的調御師,是調御三界的一切众生的导師。是領导三界的众生超出三界,令其了脫生死的一位大善知識,大导師。領导众生出三界,領导众生入湼槃,領导众生成佛果,这都是調御師的意思。因之菩薩要发愿作众生的导師,領导众生由生死的此岸,经过煩惱的中流,到达湼槃的彼岸。菩薩又想到要作众生的兵部大臣,掌管國家的軍事,捍衛國土,保護人民,降伏一切天魔外道,令众生悉皆安乐。这即是轉輪聖王的宝之一的兵宝。亦即如今各國的三軍統帥。菩薩又作这样的思想:我应當为众生作一個執智慧火炬的人。因为智慧的火炬可以照破一切的黑暗,可以照明危險、崎嶇不平的道路。當我高举著智慧的火炬時,那些在黑暗业海中浮沉的众生,可以見到光明而走出生死的苦海,在痛苦的深淵中的众生,可以走到安穩的大道上,使令一切众生遠離困苦險難。如果沒有智慧的火炬,众生將永遠沉淪在困苦中,所以菩薩要作众生執大智炬的人,菩薩深知众生根器不等,難於教化。所以他用种种善巧方便的方法,为的就是要令众生明白眞实的義理。菩薩又想到应該在生死的大海中,作一個最有经验的舵手,有充分航海的知識與技能,有大智慧,会運用善巧方便,如遇著狂風大浪時,也能平安渡过。領导众生出生死的业海,平安地到达湼槃彼岸。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廻向。所謂隨宜救護—切众生,令出生死。承事供养一切諸佛,得无障礙—切智智。捨離众魔。遠惡知識。親近—切菩薩善友。滅諸过罪,成就淨业。具足菩薩广大行愿,无量善根。

    諸位怫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以他所積修的种种善根。对众生作这样的廻向:我应該隨時隨地,遇著任何受苦的众生,便立刻救護他們,令他們都能出離生死的苦海,渡过煩惱的中流,到达湼槃彼岸。並且能於彼岸承事供养十方諸佛,而得到无所障礙,一切智慧中的最高智慧。捨棄邪行,遠離种种不正當的邪魔,不作魔王的眷屬。不接近邪知邪見、思想荒謬的人。親近所有菩薩,以及菩薩的善友。也可以說親近所有的菩薩,與菩薩結为道友。因为親近了菩薩和諸位善知識,所以便消滅一切过去的罪惡和过失,從此再不会犯过失造惡业,而自然成就清淨的道业。具足了菩薩曾发的广大行愿,圓滿了菩薩无量的善根功德。这雖然說是菩薩为众生廻向,而无形中也獲得了自利。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正廻向已。作如是念:不以四天下众生多故,多日出現。但一日出,悉能普照—切众生。又諸众生不以自身光明故,知有晝夜,遊行观察,興造諸业。皆由日天子出,成辦斯事。然彼日輪,但—无二,菩薩摩訶亦復如是。修集善根廻向之時,作是念言:彼諸众生不能自救,何能救他。唯我一人,志獨无侶。修習善根,如是廻向。所謂为欲广度—切众生故。普照—切众生故。示导—切众生故。開悟一切众生故。顧復一切众生故。攝受—切众生故。成就—切众生故。令—切众生欢喜故。令—切众生悅乐故。令—切众生断疑故。

諸位佛的弟子!修十廻向法門的菩薩中的大菩薩,他作了以上不违背正道,合乎眞实義理,諸佛所讚歎的,正確的廻向之后,乃靜默思惟,作这样一個意念:他想到並沒有因为世間上有生命的众生多,就也有許多的太陽出現。其实还不是只有一個太陽出來,就能普徧照到一切有情无情、高山幽谷嗎?再者,一切众生並不是他們觉得自己身上有光明的緣故,而知道有晝夜的差別,也不是因为他們各处行走,到处观察研宄,而興起若干的思想,作出种种种不同性質的业行,乃是因为太陽出來,照徧大地,一切众生在陽光普照之下,才造出各种善惡业行,成辦了种种善惡事体。然而造成斯事的日天子,却是獨一无二的,並末因众生多而增加。菩薩修廻向法門,救度众生,也是这样。並未因众生多而感到疲勞奔命。雖然菩薩只有一位,但他仍然乐於普救众生。當他修集善根,为众生作廻同時,他不禁感歎得自言自語地說:「这些可怜愍的众生,自救都无能,怎样还能救他人呢?因为他們從无始以來,被无明遮蓋著眞心,沒有大智慧,如盲瞽者,故覓不著出離三界火宅的門路。唯有我一人,愿意救度他們,也沒有與我志同道合的同伴,发同我一样的愿心的人。」

菩薩修集善根,作以下这样的廻向:就是(1)我要广度一切众生,不生分別心。(2)我要像太陽一样普徧照一切众生。(3)我要作众生的響导,为其指示正道。(4)我愿意教化众生,令他們都能開悟,得到眞正的智慧。(5)我要照顧所有众生,好像慈母照顧子女一样。(6)我要攝受一切众生,以免他們归於外道。(7)我愿意尽力輔导众生,令他們成就善业,使未來善者令生,已生善者令增長,已增長者令他們早日成就圓滿。(8)我愿意領导众生常在正法的熏習中,得到眞正的法喜。(9)我愿意令一切众生常行於八正道,常住在眞正的快乐中。(10)我愿意对一切众生常闡揚諸佛的正法,令他們断除一切疑惑,生起广大的智慧。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我应如日,普照一切,不求恩报。众生有惡,悉能容受,終不以此而捨誓愿。不以一众生惡故,捨一切众生。但勤修習善根廻向,普令众生皆得安乐。善根雖少,普攝众生。以欢喜心,广大廻向。若有善根,不欲饒益一切众生,不名廻向。隨一善根,普以众生而为所緣,乃名廻向。

諸位佛的弟子!菩薩中的大菩薩,又作这样的意念:我应該行菩薩道,像太陽一样普徧照耀万物,令一切有情无情都得到我的溫暖。但我並不希望众生对我有如何的酬报、对我有所感恩。众生如果有甚么罪惡,有什么过錯,或者对我有何輕慢,我都能原諒他們。容忍他們的无知无禮,不以他們的罪惡为罪惡。我決不会因为他們犯了过錯或者難於教化,就放棄我曾发的誓愿,退失初衷的。我也不会因为一個众生犯了罪惡的緣故,而捨棄一切众生。我仍然精进勤勉修習善根,为一切众生廻向,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得到平安快乐。我所修的善根雖少,我仍用以普徧攝受一切的众生。我要用欢喜心來作广大的廻向,把我所修集的一切,統統廻向給一切众生。假設我有了善根,不愿情意給众生廻向,不意使众生得到利益,那就不能叫做修廻向法門。我应該不拘泥於善根多少,而普徧順应众生的欲求而为他們廻向,这才能名之为廻向。

安置众生於无所著法性廻向。見众生自性不动不轉廻向。於廻向无所以无所取廻向。不取善根相廻向。不分別业报体性廻向。不取业廻向。不求报廻向。不染著因緣廻向。不著五蘊相廻向。不壞五蘊相廻向,不分別因緣所起廻向。

上面的经文,說菩薩修集的善根,不拘多少,都廻向給众生。这一段经文就是敍述菩薩所廻向給众生的种种廻向。「安置」的意思,就是实際。实際也就是法性。法性本來就是无所著的。(1)「安置众生於无所著法性廻向」——是說菩薩所廻向給众生的善根,皆能契合实際的廻向,令众生明瞭法的自性,是本來无著的。这一句是總括下面的各項廻向。菩薩对於众生,无時不在關心,他想到应該給諸众生作了达实際,不著於法性的廻向,既平等的廻向。菩薩修廻向法門時;(2)見一切众生的自性,平等无著,凝然不动,隨緣不變,本來就是恆常寂滅的相,所以不动不轉。(3)於廻向无依於悲,不取於相,悲愿双遣,行所无事。(4)不執著我所有的善根之相,但一概廻向实際、廻向菩提、廻向众生、廻向虛空。(5)不著於所造的业,不計較於將來所受的报之体性,不加分別,統体廻向。(6)不著住於五蘊色法之內——色、受、想、行、識之內廻向,因为「即眞故不著」。(7)也不必把五蘊的相破壞了,惑空了來廻向,因为「即俗故不壞」。(8)不存希望报答的廻向,決不会以为我將善根廻向給众生,众生將來就应該报答我。(9)不沾染汚穢的因緣來廻向,要本著能成諸事的清淨因緣來廻向。(10)不執著分別一切因緣怎样生起,以及將來又如何結果,不在这些枝節上著眼來廻向。

不著名称廻向。不著处所廻向。不著虛妄法廻向。不著众生相、世界相、心意相廻向。不起心顚倒、想顚倒、見顚倒廻向。不著語言道廻向。

菩薩修廻向,把自己所修集的善根都廻向給众生,饒益众生,他並沒有希望因此得到人人的讚揚,使人人都知道他在修廻向。菩薩是不著於虛妄名称而修廻向的。菩薩把善根廻向給众生,既不求名,也不執著於廻向的处所和对象。他決不堅持一定要有個地方或目的來廻向。他不著於「有」,也不著於「空」,不著於「虛妄法」上廻向。他也不著住到众生相上,或世界相,或心意相上來廻向。他心中於一切時、一切处,都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從來不会生起顚倒的心意,或者思想上生起顚倒,或者見解上发生顚倒的廻向。也不落於語言道,而是作離著詮名的廻向。

观一切法眞实性廻向。观一切众生平等相廻向。以法界印,印著善根廻向。观諸法離貪欲廻向。

菩薩修集善根廻向時,他观一切法,不空不有,即空即有,二義不二,了諸法实相,以眞实性來廻向。又观一切的众生,其相平等,无有分別而廻向。因为明白妄空,一切皆空。实有,是一切妙有。即前之空,是此之宝,二義不二,为眞法印。所以以法界的印,來印证諸善根廻向。換一种說法,菩薩修一切法,都是即相離相,即法非法,无所執著,不像凡夫做了一點善事,就執著的以为有了甚大功德。菩薩的心,常处空寂,行所无事的,所以他能以法界印,印一切善根廻向。菩薩观察諸法,了达諸法,故不執著諸法而生法執。菩薩離了一切貪心、欲心,所以他能平等廻向,印諸善根廻向。

解一切法无,种种善根亦如是。观諸法无二,无生无滅,廻向亦如是。以如是等善根廻向,修行清淨对治之法。所有善根,皆悉隨順。出世間法,不作二法。

 明白一切法,都是不一无二的,所以說不見有少法生。也不見少法滅。种植善根也是这样。「善根」可以獨修,但說「种植」。菩薩观察一切法无二,瞭解「眞有本有,湛然不生。妄惑本空,空无可滅」。本著这种認識,修集廻向法門,行所无事。用前面经文上所說的无著无礙,无染的善根廻向,而修集清淨法行。因为清淨法是对治染汚法的。所修集的一切清淨善根,都是合乎出世間的宗旨——即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等法。法是不二法門,相也无二相。不但无二相,連一相也沒有,所以說「不作二相」。

非即业修習一切智。非離业廻向一切智。一切智非即是业,然不離业得一切智。以业如光影清淨故,报亦如光影清淨故,一切智智亦如光影清淨。

菩薩並不是在业行上修習一切的智,可是又不是離開了业行而廻向一切的智。因为離业則无可廻向。如所造的善业,就不会離了善业廻向一切智。一切的智並不依著业,智不是业。然又不能離開业,而得到一切智。因为離了善业,就得不到一切智。所以說不即不離,不即业,才能得一切智。是什么道理要这样說:业不離智,智也不離业呢?譬如这個业,如同光和影一样清淨的話,那么,报也一定和光影样清淨。报能如光影一样清淨,那么一切的智,最殊胜的智,自然也像光影一样清淨。

離我我所,一切动乱,思惟分別。如是了知,以諸善根方便廻向。菩薩如是廻向之時,度脫众生,常无休息,不住法相。雖知諸法无业无报,善能出生一切业报,而无违諍。如是方便善修廻向。

菩薩通达上面经文研說的道理,所以他能離我。不存「唯我獨尊」的观念。亦離了我所,沒有一切为我所有的佔有欲。又離了一切若隨若離的动乱思想。这种思想,就像微尘在虛空中不停动盪。毫无秩序,沓雜紛乱。又離却对事对物的主观分別意識。也已明白了业和智都像光和影一样沒有一個实体,清淨也沒有個形相,都是如幻如化。如果說光是眞实的,能否拿個光來看看?如說影時是眞实的,能否把影子拿來?清淨也是如此。菩薩明白这种道理,所以他能以他所修集的善根,離相離分別,而又不壞相,來作方便的廻向。廻向於众生,方便廻向菩提,方便廻向实際,方便种种廻向。當菩薩作这种廻向的時候,他不求报酬,祗要認为有利於众生的,便不怕艰难辛苦去做。所謂「但知耕耘,不問收穫」。也不管众生对他如何,他是只知利人,從不想到利己的。他救度众生離苦得乐,得到解脫,晝夜匪懈,從不好逸惡勞,放棄受苦的众生,自己尋求安適休息。他如此做法,非为有所希求,只是觉得救度众生是自己的本分,应該如此。不特如此,他更不以此为在修功德,而著住於一切法相上。菩薩雖然已经知道一切法的本体,也沒有业,也沒有报,開始在这個法上却又能出生一切业和报。由一切法上出生一切的业和报,而法的本体又沒有业和报;可是它能出生。这個道理和本來无业无报的道理,並不相违背,或者发生衝突而起諍论。这种相互的因素,是圓融无礙的。因之菩薩能總攝如是多的道理,任運无礙,而能善用方便方法,來善修一切的廻向法門。

菩薩摩訶薩如是廻向時,離一切过,諸佛所讃。佛子!是为菩薩摩訶薩第一救護一切众生,離众生相廻向。

菩薩中的大菩薩,遵照像前面经文所說的道理,修廻向法門的時候,於事於理,都能通达无礙,認識清楚,所以絕对不会有违背眞理的过失。而又能不執著度众生的法相,是既度众生而能離众生相。因之十方諸佛,在常寂光淨土中,也非常讚歎这位菩薩,認为他所表現的,都能契合諸佛所說的法。諸位佛的弟子!这就是菩薩中的大菩薩所修的廻向法門中的第一种廻向,名为「救護一切众生,離众生相廻向」。主要的意思就是救護一切众生,而不執著於救護的功德,要掃一切法,離一切相,行无所事归无所得,所謂離相廻向。如果有了執著,觉的自己救度了若干众生,有了不起的功德,应該人人知道,为他歌功頌德,称讚他是位了不起的大善人,活菩薩。一旦有了这种思想,不僅是沒有功德,簡直完全不懂得廻向的眞正意義!所以我們应該明白;饒益众生,代众生受苦,这是每個修道人应有的本分,不必執著於我度众生的相。(未完)

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150链接(未完)

华严经淺释150 : 不被世間法所动搖,不被境界所轉變,是出世間法的要素

华严经淺释151 : 現在是末法時代-鬪爭堅固的時期,魔最喜欢的就是鬪爭

华严经淺释152: 欲令大乘法存在,必須讀华严、拜华严、修持华严、流通华严

华严经淺释153 : 從十方世界來的菩薩中選出的上首菩薩用偈頌來讚歎佛的功德

华严经淺释154 : 修道的人必須生生世世立功、立德、立言

华严经淺释155 : 誰能見到我的过錯,誰就是我的師父

华严经淺释156: 各方代表菩萨用偈頌來說明佛的功德和佛的境界

华严经淺释157:  菩薩所修行的廻向有十种之救護一切众生離众生相廻向

华严经淺释158: 行菩薩道一定要在众生的身上修,才能積聚所有的功德

历史文章阅选读二(点击标题观看)

历史文章阅选读三(点击标题观看)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