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15 : 如果还卡在观念和知解上,那就不算是真修行人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短视频目录(2019.10.02)

近期的目录链接(2019.10.26)

慧律法师楞严经目录(全)

慧律法师《唯识简介》全

慧律法师楞伽经(全)

慧律法师华严经一至四目录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1-70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全 )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全)


楞严经四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15

楞严经四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 15
慧律法师

《讲义》76页,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76页,【第四卷:阿难请示华屋之门,即是悟后请修。】所以,这儿就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悟就是见性,开悟是很重要的,开悟就是慧眼开,也就是说:门路才会走对,就不会盲修瞎练。悟什么呢?悟了法法毕竟空;法法都是如来藏性;法法都是不生不灭,那么这样子慢慢的来磨掉这个习气,就开始起修;如果不悟,就会头上安头。所以,这个就是悟后请修。【以此证知,前三卷半,乃说性,不说修,】  所以,性要靠悟,参禅是为了悟,所以,不说修。【故独属奢摩他,开解照了,如来藏性,本具之定体。】

【此四卷后半以去,佛答妙三摩,佛云:“阿难,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一、决定以因同果,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这个非常明显的,【此舍识也明矣!】这个“识”包括三层:一、执着心;二、分别心;三、颠倒见,统统称为识,是我们生死的根本,而一般众生很难去觉察到。

【二、决定从根解结。教以悟后起修,须于六根,选择一根下手,】意思是说:六根同归于一心,你只要从一根见性,根根都是不生不灭。所以,选择一根下手,【但从一门深入。此用根也,】这个就是用不生灭的根性,【又明矣!】已经很清楚了!【行起解绝,自可入一无妄,】诸位!这一句的意思就是: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也就是说:语言、文字,这个解是让我们懂得放下的,如果还卡在观念和知解上,修学佛道还卡在一个知见、卡在一个意识或者是观念,那么,就不算是真修行人。所以,行起解绝,这个意思就是说:真的起动真如修行的人,是要万缘放下;解绝就是所有的知见,包括圣见、凡见;迷、悟,统统要放!如果你讲自己是正,别人是邪,这个也是邪,大悟的境界里面,没有邪正、迷悟、圣凡,统统没有,因为本来无一物,无一物就是绝对嘛!所以,真如行是不立任何的知见的。所以,自可入一无妄,一无妄就是绝对的心性了。【一根返源,】只要你从一根,回到不生灭的心性,那么,所有的【六根解脱。】因为六根统统同一个心。

【然后文殊特选耳根,从闻、思、修,即为妙三摩,依正因佛性,略兼缘因佛性,从根修证,乃性具即慧之定。】这个性具,也就是每一个人本来的面目。换句话说:本来我们每一个人都很富有,都拥有大般若的智慧;但是,很可惜,不会用!【佛要阿难,多闻之人,仍向耳门,就路还家。文有三卷余,即题中修证了义是也。】

【第七卷末,佛答妙禅那,】所以,这个名词,就是我们“禅”这个字的来源。所以,“禅”具云应该是“禅那”二个字;但是,中国人好简,就称为一个“禅”。这个“禅”已经普遍生活到我们每一个佛弟子的心中的观念了。譬如说:喝茶也是禅;生活也是禅;禅堂是禅;参禅还是禅;禅修是禅;禅坐还是禅,统统加一个“禅”字。所以,禅在我们中国和台湾、日本、韩国修行人,几乎奠定不可动摇的地位,大家都知道这个字是禅;但是,又有几个人,他到底深入了体悟“禅是佛心”的道理是什么?除非你大悟!所以,大家都会讲:行住坐卧都是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大家都会讲;但是,这个“禅”字,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因阿难白佛言:“我辈愚钝,好为多闻,于诸漏心,未求出离,】“诸漏”就是种种的烦恼心,未求出离。【蒙佛慈诲(指奢摩他显圆理之文),得正熏修(指三摩教圆修之文),】所以,注意看!奢摩他就是妙悟;三摩就是妙修;禅那就是妙证,一步一步来,悟、修、证。【身心快然,获大饶益。”再请禅那修位,】为什么讲“位”呢?“位”就是有证才有位,前面的悟跟修,他没有位;有证量,他才能讲有位。【佛为说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迷、悟、凡、圣之分,】六祖讲的:本来无一物,无一物,哪里有迷?哪里有悟?哪里有凡?哪里有圣?【因众生一念妄动,】这个就是无明的因:一念妄动。所以,禅宗里面讲:动念即乖,动念即乖。

诸位!如果要论修行输跟赢,用赌博的观念就最清楚!赌博,不是输就是赢;修行,不是输就是赢,用这种观念来解释,更有力道!哪一种修行是输呢?动念就输;如如不动就赢,现在就看谁的功夫厉害了?如果你每天起贪、嗔、痴,那么,表示你这一场修行就每天都输,动到执着的念头;动到分别心的念头;起颠倒见,时时刻刻统统输,嫉妒别人,就输了!如果你长得很丑,又嫉妒别人、排斥别人,就输二次!丑已经很惨了,就输一次了;再起嫉妒心,输二次!所以,长得丑的人,要有弥补的工作:好!我长得丑;但是,我很温柔!刚好平反!长得美丽的、漂亮的,起骄傲的念头,说:我比别人行!就刚好又输!本来漂亮就赢,还动这个念头,狂妄的念头,看不起别人,又变成输!修行就这样子。

如果你时时刻刻保持平常心,马祖道一禅师讲的:平常心是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就这样坚固如如不动,达摩大师讲的:心如铜墙铁壁,可以入道。铜墙铁壁就是如如不动了,你怎么来,我就是如如不动。诸位!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所有任何的时间、空间修行,统统赢!动念即乖,也就是:动到执着的念头,微细的念头,嫉妒、嗔恨、贪爱,或者是着相、我慢,不管你动什么念头,就统统输!为什么?清净自性没有这种东西。因众生一念妄动,

【故佛先对示染、净缘起。】染、净就是环境,你碰到了恶知识,或者不好的环境,就是染,就干这个杀盗淫妄的事情,就堕落了!净缘起就是碰到善知识,你本身有善根了,就能持五戒、行十善,生天;那么,多念佛,又可以往生净土了。所以,这个要看你有没有福报碰到大善知识?看你有没有这个好的环境,给我们增上缘?因此,你第一个选择可是非常重要!第一个要选择大善知识,这个是很重要的,英文讲的叫做very important,而且是最重要的!因为大善知识他像指南针,不会迷茫,在最短的时间,你就可以悟到最究竟的,大善知识很重要!第二个,要有很好的环境,也就是好的道场。有了大善知识,我们又有好的道场,再加上你自己的发心,这净缘统统具足!换句话说:为佛的弟子,不好的地方统统不要去;恶的朋友也不要交,那么,你要解脱的机会就99%,因为大善知识也碰到了;好的环境也碰到了;恶的朋友统统远离了,你的心完全都是清净的,再来,你只要稍微自己用功一下,提起正念,发菩提心,很快了,也许今生就能够成就!因此,善知识、善的环境、发善的菩提心,很重要!

【示染缘起,从真起妄,则成十二类生】【示净缘起,返妄归真,则成五十五位】就是有相当的证的功夫了。【由前三摩,证圆通体,】圆满,通,无所不通,遍十方。【则安住圆定,】圆定就是说:不必刻意的说:我要忍耐,我要求定,我现在要把心定下来!譬如说:人家侮辱你,你就:我要定,我要定!这个是用克制的定。人家侮辱你,你发现说:没有侮辱你的这个对象,都没有;也没有能够忍辱的这个心,能所双亡,圆定就现前,自自然然的,万法本来就是幻,五蕴本来就是空。他来侮辱我们,我们如果会观照,就:你自己负因果了!我们心安住在无生法忍,这个就是圆定,不必刻意的要忍耐;不必刻意的......能够观空,自然能忍,那个忍辱,很自然的契入不生不灭的体性,叫做安住圆定。

【称体起用,万行繁兴。】称体起用,依不生不灭大般若智慧,起种种的救度众生的用,这个用就是包括行住坐卧,无所不用,所有的用都是体,叫做体用一如。所以,万行繁兴就是无妨,“繁兴”就是六尘;也可以讲:所有的种种的度生的事业了。万行繁兴,只要依体起这个妙用,那么,所有的万行,再怎么样都可以建立,再多都无妨,因为已经是大悟了!

【双蹑前之定慧,】双蹑,“蹑”就是依据,双双根据前面的定跟慧,【中中流入萨婆若海,】什么叫做中中?就是不着二边,着空、着有,就不叫做中。中中流入萨婆若海,用一句更直接了当的,叫做念念见性,叫做中中,念念见性就流入了萨婆若海,就是一切种智,就是佛的智慧,你可以知道,明心见性有多么的重要!第一个步骤,没有大悟、没有明心见性,你根本就没有办法成佛!什么叫做明心见性?就是明本心,见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没有开发这个,修行,门儿都没有,你不可能成就的!【乃如来一切种智之海。】

【文云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住持本定,历位增进,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文云:文章里面说:从这个时候,渐修,就是一步一步来。随所发行,只要你随时动这个修行的念头,发行就是由这个信进入解,由解入行,动用到信、解、行的第三个步骤——“行”了。那么,有了行就有证,所以,就安立圣位——五十五位。所以,住持本定,“本定”就是本体之定,就是如来藏性的定。历位增进,虽然是圆定,但是,不妨害次第性的增进。

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诸位!大悟,悟到什么?大彻大悟的人悟到什么?悟到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就是空;这个空,其实本来就现前在每一个人......时时刻刻在大家的眼前,只是众生没看到,见不着。看,不是用眼睛那个看,是体悟到眼见就是性,见就是性,见一切物,所有的心性时时刻刻都显现智慧。这样有什么好处呢?这样就是黏不着啊,但无妄念,别无圣解,每一个念头出来,都是般若智慧;每一个念头,都不会被境界染污,也就是所有的境界都黏不到你,那么,你的心性就有免疫系统了!万法既然无所得,贪什么?起什么嗔恨心?骄傲什么?又狂妄什么?有什么好留恋的?有什么好嫉妒的?有什么好攻击的?说好、说坏;善、恶,统统空,归无所得。

【即为妙禅那,依正因佛性,双兼缘、了二因,乃性具圆融之定慧。】

【阿难自云:“顿悟禅那,修进圣位。”文只半卷,即题中诸菩萨万行是也。此是自他两利,上求下化之行。】一切佛弟子也应当这样子,要自利、要利他;要上求、要下化。【合此三定别名,成一首楞严总号,即阿难所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之定,请答相应,】“请”就是阿难;“答”就是佛陀回答,相应了!所以,请答相应,【啐啄无违也。】这个啐啄,我在这儿解释一下,是比喻禅林师家与学人二者之机宜相应投合。也就是说:学人请求禅师启发,譬如叫做啐,啐就是小鸡在里边,因缘成长,小鸡成形;可是,还没有破壳,这个壳就是表示无明,最后一层无明;禅师就比喻作母鸡,这母鸡听到小鸡在里面叫,小鸡的声音,这个母鸡在壳的外边,叫做啄。小鸡在里边往外叫做啐;母鸡由外往内叫做啄,也就是一定要打破那一层无明的意思。就是禅师启发学人叫做啄。

据《禅林宝训音义》记载,啐啄,就像母鸡抱卵,小鸡欲出,小鸡的嘴有这个叫声,名字叫做啐,一点点,碰到这个蛋壳,dou......有这个声音了,母鸡想要让小鸡出来,就用这个嘴啄这个壳,名叫做啄。所以,小鸡在蛋壳里边成长,快孵出来的最后一刹那,小鸡由内往外,叫做啐;母鸡由外往内,听到了小鸡的声音,叫做啄。意思就是要把那个蛋打破,这小鸡才跑得出来,才能成长嘛!我们也是啊,师父讲经说法,就是要打破在座诸位的无明,你们譬如说小鸡;我譬如说是母鸡了,中间横隔了什么?就是一层无明,这无明是指你们喔!你们就是啐,师父叫做啄。这个比喻就听得懂了!所以,禅林师徒之间机缘相投,都是以“啐啄”一词比喻来称之。若修行者、师家机锋相应投合,毫无间隙,称为“啐啄同时”;而与禅者机锋相应之机法,则称为“啐啄机”;机就是根机的机。

 《碧岩录》第十六则说:大凡行脚人,须具啐啄同时眼,意思就是说:你真的要去参学,行!你必须要碰到大善知识,同时,你要参的人,要有相当的功夫!不是像现在这样说:我要出去参!你自己本身,要到无明快破未破的那个时间,你来参;差一点点嘛,碰到了大善知识,一下就可以把你打破!现在不是,要参什么呢?我们的无明烦恼一大堆,说要去参,其实是游山玩水,到处游山,到处玩水,回来还没见到本来面目呢!所以,大凡行脚人,就是有心行脚,要参学的人,须具啐啄同时眼,你必须要有啐啄同时的用,作用的用,方称衲僧。意思是说:才够资格成为一个准备参禅的人,“衲”就是我们讲的出家人,叫做衲僧,破衣叫做衲。如母欲啄,而子不得不啐。子欲啐,而母不得不啄。所以啐啄之机,皆是古佛家风。所以,一定要同时,无违。

(《楞严经表解》)  好!诸位打开《表解》第一九页,看底下,这个正宗分在讲什么呢?一、阿难请定,  二、如来答定,看下来,如来答定: 1、正说经,说总定——就是(首楞严经)令得圆证,妙庄严果。  2、说别定——1、说妙奢摩,令悟妙心,本具圆定。2、说妙三摩,令依妙心,一门深入。3、说妙禅那,令住圆定,历位修证。三、阿难证悟。 ()、叫做经后别详初心紧要——一、叫做精研七趣,就是你不要堕入六道轮回,七趣就是六道轮回,警告你:这个会淹没你的!二、详辨五魔,也就是五十种阴魔,护堕就是保护你,千万不要堕落五十种阴魔里面的假相。

楞严大定总别名义(与经题会合表)——(一)、总定——叫做首楞严——证圆果,也就是佛所说的“大佛顶首楞严王”,总三定成一定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依此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为诸佛成菩提之“果”法也。(二)、别定——一、妙奢摩他;二、妙三摩;三、妙禅那。什么叫做妙奢摩他呢?诸位!把笔拿起来,妙奢摩——悟圆理,这三个字画起来,你只要记住这个观念;妙三摩——起圆修,这三个字要画一线;妙禅那——得圆证,画一线,那这样子,整个正宗分就有正确的观念了:喔!就是悟;就是修;悟圆理,起圆修,得圆证,先有一个正确的观念。

看底下,妙奢摩他——悟圆理,也就是佛说“如来密因”藏性“理”法,而能“微密观照,开解照了”,是名奢摩他,依正因佛性(如来藏性)略兼了因佛性(大开圆解),乃即定之慧,定就是圆理;慧就是圆悟。悟彻法流源底,为菩提之最初方便,注意那个最初方便一个“最”字。妙三摩——起圆修,也就是佛所说的“修证了义”大乘“教”法,而能“依解起行,从根解结”,是名妙三摩。依正因佛性(六根中性)略兼缘因佛性(称性起修),乃即慧(圆悟)之定(圆修),俱依一门深入,为菩提之初方便。前面是“最初方便”,这里少一个字,剩下“初方便”,要注意看的,后面只剩下二个字:叫做“方便”,注意看这个!妙禅那——得圆证,也就是佛说“诸菩萨万行”中道“行”法,而能“带果行因,历位修证”,是名妙禅那。依正因佛性(证圆通体)双兼缘了二因(起智运悲,上求下化),乃是性具圆妙定慧中中流入果海,为菩提道之方便。

好!翻回来,77页,中间,【最初方便者:即奢摩他,为首楞严定之最初方便也。以奢摩他中,破识非心,显见是心,令悟根性,】这什么意思呢?破识非心,就是破除意识心,如果加一个字更清楚:破“识”心非“真”心(破“识心”非“真心”),这样你才看得懂,叫做破识非心,破除意识心不是真心。显见是心,“见”底下加一个字:性,显见性才是我们的真心。意思就是:你要见到我们每一个人的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那才是我们永恒的般若心,识是刹那生灭的执着,这个在《楞伽经》讲得很清楚了,识毫无逗留之处,你要找,找不到,觅心了不可得嘛,就是识;歇即是菩提,就是真。所以,转识成智怎么转呢?就是识,看到的,你继续看,记得!无所住,性就显现,不离本处,转识成智是这样转的,你一样起精神作用,见闻觉知,一样行住坐卧,但莫于相上住着,性就显现,歇就是菩提,就是这样子的。

不要一直想说;我们一个同学,妄念起来的时候,我说:那你怎么处理呢?他说:烦恼、妄念一起来,我就观想一把关刀,把它杀......我说:那一把关刀也是妄想,多一支关刀出来,关公拿的那一把大刀。他起烦恼,克制不了,他就是想尽办法要把它灭掉,烦恼一直起来......想尽办法,硬压,但是,没有办法,他说:唉!更多!所以,这方法错误!因此,在你眼见的时候,起分别心的同时,没关系,同时见到不分别的心性,虽分别不作分别想,虽闻一切尘,无有能闻所闻,本性就显露。你运用百千万种种的方法,想要克制你的烦恼,到最后就是没有办法!所以,用克制的方法,只能暂时,或者是初学,习气克制一下,这个讲是对的;到最后那一念的时候,用克制的是绝对没办法见性,克制的就是有所造作,叫做有为法,永远没有办法进入无为法;无为法一定要跟空相应。

就像广钦老和尚在比喻的最了不起,人家说:老和尚啊!您这个庙建到一半了!老和尚笑一笑,广钦老和尚已经证入无为了,庙盖到一半,那也是空啊,就放着,看你的因缘,他也不会刻意的说:我庙建一半!说:老和尚!您这个道场建好了,好庄严啊!老和尚也不执着,老和尚的观念就是:庙建一半跟建好,在一个大悟人的心是一样的,是一样的!知道吗?因为它只是过程,可是,大悟的人已经结果了,因是结果、缘是结果、果也是结果,为什么?因是真如、缘是真如、果还是真如啊!

所以,你动土建,他也是大悟啊;庙建到一半,他也是大悟,也是不增不减啊;庙盖完了,搞得很庄严,广钦老和尚也是如如不动啊!对一个大悟的人,没有起点;没有中,中间的中,没有中间的点;也没有最终的点啊!大悟的人,没有始,也没有终,这个就是真如自性,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开始就是结束;起点就是终点。有量就是无量啊!为什么?有量就是相,见一切有量,心就是无量。“绝对”,就是任何一个事相它都是绝对,“绝对”不能比较,“绝对”没有任何语言;“绝对”离一切文字相;“绝对”离一切心缘相;“绝对”就是空;空就是绝对;“绝对”就是无诤;“绝对”就是平等;“绝对”就是无为;“绝对”就是绝对,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讨论,歇就是菩提,如实悟了。慢慢学习放下。

譬如说一个人讲说:我讲话很客观!这个就是主观。是不是?你就是主观嘛,因为你还卡在一个我嘛;我认为我这样讲很客观!他这样讲,他认为他很客观啊!你说他:你很执着!他说:你不执着,怎么会说我执着?那这样要吵到什么时候呢?所以,你一动念,就会患有无穷的过患。所以,真正有功夫的人就是:你要来跟他吵,他不会跟你吵的。

有一个人懂了一点佛法,男众,对这个佛法很有心得;但是,很骄傲,有一天,他跟一个居士讲,跟周罗汉讲说:周罗汉!有因缘,我要去跟慧律法师辩论!周罗汉就跟他讲说:你去一定赢!说:啊?他很高兴喔!他说:你怎么知道我一定会赢!因为师父根本不会理你,你当然一定赢啰!你去了,师父连理都不会理你,他连理都不理你,你就一定赢了,你去了,师父根本不会理你,你就一定赢了!他说:说得也是!(笑)所以,我们要了解,大悟的人,他不会跟你辩这个东西的,他就是叫做真实境,真实境就是:歇就是菩提,你要跟他辩,要辩什么呢?没有语言、没有文字,人家已经进入绝对的真空的心灵状态,他已经在享受所有的生命了,他时时刻刻都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从此,公主跟王子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所以,大悟的心,没有所谓的顺境,也没有所谓的逆境;没有所谓的圣,没有所谓的凡;没有所谓的生,也无所谓的灭;无所谓增,也无所谓的减;也没有来,也没有所谓的去,因为都是如幻的东西,如幻就是不实在的。意思就是说:父母还没有生我们的时候,你怎么知道有圣凡、善恶、迷悟、是非、对错?这是生出来以后,后天的感受,产生了强烈的挫折、错觉。生命是一种错觉;悟了,不离开错觉,放下错觉就是正觉,记得!不离本处。

所以,我们现在就是戴了一支黑色的太阳眼镜,在看这个人生跟宇宙,什么都是黑的,为什么?什么都是执着啊!我们现在就是戴了一支太阳眼镜,在看这个世间,二六时中都着一个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父母没有生我们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这个。所以,为什么要体悟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就是照见五蕴皆空,观念空、善恶空、圣凡空,就是绝对空;连绝对的观念也没有,这一句也是多余的,这样就永远享受你永恒的生命了。

所以,佛陀当时在世的时候,有驯马师,训练马匹的,这训练马匹的来,顶礼佛陀,世尊就问他了:你训练马匹,用哪一些方法,让你的马匹听你的话?他就说:我用三种方法,说:哪三种方法呢?第一个就用硬的啰!我用硬的,这马不听话,就用硬的,皮鞭就打了、抽了,第一个方法,它就服我!那第二个呢?第二个我就用软的啰,软的就常常跟马洗洗澡、拍拍马屁,马的这个屁屁,喜欢人家拍,拍拍马屁,还拍得很响,拍得en......还有声音!用软的安慰一下,调伏它,那还有没有其他的啊?他说:第三种方法叫做软硬兼施,训练这一匹马一定要听我们的,用硬的,要不然就用软的,第三种方法就是软硬兼施!

佛陀就说:硬的无效、软的无效、软硬兼施也无效,那你怎么训练这一匹马?他说:那就把它杀掉了!他说:世尊!那您是用什么方法,来训练、教导您的徒弟呢?佛陀说:我也是用三种方法。驯马师就问:世尊!哪三种?第一个,用硬的,硬的就是僧团白四羯磨,开僧团会议,做最后的默摈、驱离,这个就是用硬的。那第二种呢?第二种就是用软的,软的就是说:哎呀!你有善根,有佛陀的般若智慧,人难免会有缺点,提起正念,发一下菩提心。佛就用软语安慰他,所以说:我是用软的来训练我的徒弟,感化他!那第三种呢?佛陀说:第三种叫做软硬兼施,软的跟硬的同时用!那驯马师就说:世尊!那如果硬的、软的、软硬兼施都没有效,世尊!您怎么办?世尊说:我也是把他杀掉啊!那个训练师说:啊?沙门瞿昙也杀人喔!佛说:不不!我是杀掉烦恼。杀掉烦恼,就是把我们内在的烦恼彻底杀掉!这是一种比喻,就在《阿含经》里面有这一段。所以说:杀掉烦恼,就不需要硬的、软的、软硬兼施,所以,训练徒弟就是用这三种。

好!底下,说:以奢摩他中,破识非心,显见是心,令悟根性,【不动摇,不生灭,即是天然本定,如来藏性。依此根性,不生不灭,为本修因,即为得成菩提之因地心,故为最初方便。】【三摩为初方便,以三摩中,如来问诸圣文云:】问诸圣文章里面说:【“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以此而观,悟理为最初方便(奢摩他悟圆理),修行为初方便(三摩修圆行),独选耳根,反闻入流,得证圆通,而登初住,而为初发心住之方便,故为初方便。】

【禅那为方便,以禅那中,已得圆证,定慧均等,中中流入之行,为入萨婆若海之方便。论云:“十地菩萨,满足方便,得成菩提。”故以圆定行位为方便,正由如来巧答,乃见阿难之巧问也。佛教以方便为门,今奢摩他最初方便,是悟门;三摩初方便,是修门;悟修超出生死之门,禅那方便,是证门,经历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证入涅磐之门也。】

【又三种别定,】就是奢摩他、三摩、禅那。【各有最初方便、初方便、方便。】所以,最初方便、初方便、方便,就是三种次第。甲、【妙奢摩他,以破识显根,为最初方便;会四科全事即理,说七大全相即性,为初方便;究三种生续之因,明五大圆融之故,为方便;是圆悟三如来藏理性之方便。】看第二段,前面妙奢摩他,就是第一大段甲。再来看乙,【妙三摩,】标号乙:妙三摩。【以建立道场,加持神咒,为最初方便;佛嘱以不生不灭之根性,为因地心,为初方便;文殊为选耳根,反闻自性,一门深入,为方便;乃圆修证入初住之方便。】

底下,丙,标号丙:【妙禅那,以三渐次为最初方便(由戒生定);干慧地,是合十信为干慧,】这是他们的解释,有的人解释不是这样子,认为十信是初住前的准备工作,所以,把十信统统列为住。十信为干慧,【为初方便;五十五位为方便;是证入妙觉之方便。】所以,这个统统是讲阶位,三渐次、干慧,还有合十信为干慧,为最初方便;五十五位是方便,证悟愈来愈深,就是证入妙觉的方便。【从始至终,如分九品,行布昭然,】“昭然”就是明显的样子。【方得圆满无上菩提。】

(《楞严经表解》)诸位先看《表解》二0页,把它归纳起来就更清楚!诸位看,楞严三定的方便——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禅那,各有最初方便、初方便、方便。念一下:妙奢摩他——一、破识显根为最初方便;二、会四科融七大为初方便;(未完)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一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二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三套(全)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1:有才干的人,一定要懂得避开灾难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2 :你情绪都控制不住就很难入道,因为这是基本盘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3: 一直强迫对方来接受佛法,佛法有时候会变成毒药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4 :往生是现在的事情不是临命终;布施是现在的事情不是临命终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05 : 你以为有一种境界可以追求,就染污了清净心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6 :守住口业紧闭你的嘴巴,阎罗王也拿你莫可奈何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7 :很有修行功夫的人能瞬间降伏这种瞬间的爆发力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8: 佛灭度之后要以戒为师,戒在佛在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9 : 若你常接近烦恼的众生,你的频率也被感化变成很烦恼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10 : 法是绝对,绝对就不能说;说了,就统统叫做方便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11:修行不是等待,修行必须回归当下,现在就必须解脱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12 : 如果不是欢喜心布施出来的,也得不到功德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13 :  我们三皈依也要如法观想才得纳受戒体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14:处理任何事情,你愈执着愈让自己的心伤害愈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