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13

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13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13

慧律法师主讲

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楞严经义贯》第1827页, 3.第三渐次:违其现业(现前不逐外尘,旋元自归)。就是说修行人,能够了境界本来就是空,而且是毕竟空寂,所以不要去追求外尘,因为万法唯心现量,慢慢的回复到本性,这个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本性,叫做旋元自归。经文:【“云何现业?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

【注释】:“现业”:现行之惑业。这一句话,重点在哪里?“惑”就是我们为什么会活得这么的痛苦,就是因为我们不了解,欲望本性是空性的东西,所以拼了老命,也要贪着财色名食睡,尤其这个淫欲,男女的事,就更加的迷惑。亦即是依现前之六根,缘六尘境界,因而起惑、造业。诸位!起惑就是造业的业因。那么造业就是缘,到最后一定有果报的。1828页,“心无贪淫”:在所有的贪欲之中,淫欲是最足令人心动乱的,因为淫欲一法之中,即具足色、声、香、味、触、法,且极其强烈,故能引生死;是故于破坏禅定,力量最强大的,莫过于淫欲。又,修定之人心若一起念贪淫,心即生大动乱,因此不必等到他发动身语去行淫,便早已失定。

“于外六尘不多流逸”:“流逸”,随流而放逸。“不多”,指此时系初修,偶有小违,立刻觉知,当即将其散心摄回,还住于正念;在座诸位!这个社会,一次一次的这样做,将来就会习惯了。为什么说修行,它是点滴的功夫,为什么这样讲?是因为,我们要想一下子就让他回归我们不生不灭的本性,这个一般众生是没有办法的,所以叫他一点一滴的,慢慢的学习,因为平常生活就可以落实到修行,那么平常生活,就会发生这一些让你动念的事,那么你每次收回来,了悟境界本空,知道这个世间全是无常,不净、苦、空、无我,慢慢一步一步把它摄回正念,但是这个正念,仍然不是佛门所讲的涅槃妙心,这个还没有办法达成这样,这个正念仍然是有念,务必要修行到,妄念没有,正念也没有,到这个时候,才叫做真正的无功用行。所以只要你还是有正念,那么当然就是破除妄念的一个方便。如是修习,久久便至纯熟。此境界相当于耳根圆通法门的“入流亡所”。这个所就是境界,所还原的境界,把它放下。

“旋元自归”:“旋”,回旋。“元”,本元。谓旋复本元而自归本明。此境界相当于耳根圆通之“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本明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本元都是本明,本来就是清净。但是因为我们从出生到长大,没有人告诉我们,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而且我们一直认为,这个境界是实在的。佛陀说:会变化的境界就不是实在。譬如说:你到六合路,去吃一点好吃的东西,心就一直放在这个饮食里面,这一摊吃完,换下一摊,今天吃不完,明天再来这一摊吃。这个是无常法的东西。不要在吃里面下功夫,要在心性里面下功夫。如果有人点醒我们,境界本来就空,因为它是会变化的,不能永恒。有人启动我们这一个念头,那么看看这全世界的任何东西,都是这样子的,一座山都会增,都会减,火山也会爆发,会造陆地,那陆地也会地震而摧毁,那么就这样子知道,万法,没有一种东西可以执着,慢慢就用本性来生活。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诸位!这个寂,还不是佛陀所讲的寂灭,寂灭,只是不受动静的这个摇动而已,这个寂,不是究竟的寂灭。“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偶”,就是对象,我们说配偶,配偶,找一个对象。“偶”,对,即摄取的对象。既不缘六尘,则六根没有能执取的对象。这境界相当于耳根圆通的“闻所闻尽”。能闻跟所闻都不可得。“反流全一”:六根反流,全归一闻性。“六用不行”:“六用”,六根之用,即见、闻、尝、嗅、觉、知。以已全归一闻性,故六根之区隔已破,因此六根区隔之用已不存在,故言六用不行,即所谓“入一亡六”。这个一就是我们讲的心性。简单讲:六根见闻觉知,六根之用的见闻觉知,其实是同一个本性,在眼叫做见性,在耳叫做闻性......入一亡六,但此时仅得“六销”,犹未“亡一”。还存在有一个一,一是对六讲的,六是对一讲的嘛!又,“流逸”奔尘即是“现业”,“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即是“违其现业”。又,前面“不多流逸”属“小违”现业,因为功力未到,妄习未尽。诸位!注意那个习气,习气是最难改的东西,习气起现行,习气就是种子,就是种子。那么,现在功力成熟,“旋元自归,反流全一”属于“全违”。

【义贯】:“云何”为修定者违其“现”行惑“业?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之“人”,其内“心无贪淫”欲之念,而“于外”之“六尘”境界,亦“不多”随境奔“流”纵“逸;因”能修“不流逸”之功,进而得“旋”复本“元自归”本明;如今于外六“尘既”已“不”再攀“缘”,故内六“根”即“无所偶”之对象(既无所取,能取自寂),境界本空,了不可得,既然没有所取的对象,那么能取,“能取”后面加一个“心”,就更清楚了,能取的识心分别执着,自然就寂灭。能取的后面,如果能够加“分别执着”,那么自己就更加清楚。因此六根“反流”照性“全”归“一”闻性,于是“六”根分隔之作“用不”复现“行”,而达到入一亡六之境。

所以禅宗里面讲,我们的六根门头,有一个无位真人,没有阶位的真人。诸位!安立圣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其实都是佛方便讲,叫做方便安立圣位。在座诸位!如果你看过《楞伽经》就知道,佛建立的这个阶位,是为了让众生有次第可循,知道成佛不容易,但是十地菩萨,初住,初地到十地菩萨,所用的都是真如心,都是用的第一义谛大空修行,那么就没有分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十地。所以到最后,佛陀所建立的这个圣位的阶位,全部否定;初地就是八地,八地等同二地,二地就是三地,三地就是四地,五地、六地就是等同二地,七地菩萨就是九地;全部没有阶位。所以十方三世一切佛,讲三乘也是善巧方便,讲五乘也是善巧方便,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在座诸位!当成佛的时候,是回归到真如的现量境界,并没有众生可度,也没有佛陀可成。诸位!所谓的成佛,是他的内心回归到完全绝对能所不二的真如心性,我们说这个人叫做成佛。所以,那个不是论人,是论法,法界的真如心,当然是由人来证,所以真正论到涅槃的真如妙心、第一义谛,没有任何阶位,《楞伽经》就讲得非常清楚。所以佛陀先建立这个果位,然后再彻底的摧毁,就是告诉你,何有阶位之分呢?唯是一心,唯是真如,法界平等,不增不减。所以到这个时候,法界性即是佛性,佛性即是众生性,平等不二。何以故?不增不减故。

1829页,最后一段经文:【“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所以在座诸位!看到,先看一下那个无生法忍。在座诸位!如果没有证量的人,没有大悟的人,看到无生会作无生解,后面,若一切法无生,在《楞伽经》里面讲,若一切法无生,如何生诸妙义呢?如何生涅槃妙心呢?所以在这里,如果后面补上一句,就会更圆满;一切法无生,但是即此刻便生大般若智慧,了悟没有能所,此时此刻,便生大般若妙智。所以,无生莫作无生解,应当了解佛的名词,每一句话都有强烈的含意。那么安立圣位,就是方便安立,到究竟义就不存在这些。

【注释】:“十方国土皎然清净”:“皎然”,洁白明彻、洞开,历历在目。因为此时行者不住内之自觉境界,因而法执荡然无存,法执的意思是,范围比较大,六根、六尘、六识统统叫做法,我执的范围比较小,是因为对五蕴身的执着,那么法执是对人生跟宇宙的执着。对人生观不明了,就叫做我执;对宇宙观不明了,就叫做法执。因而法执荡然无存,于是与世界相融,而达到情器不分之境界,情就是有情众生,器就是器世间,因而十方洞开明彻。这相当于耳根圆通的“尽闻不住”的境界。

“譬如琉璃内悬明月”:琉璃本身是透明的,而在琉璃中有一明月,即犹如在琉璃中有一盏灯,则此琉璃不但透明,且通体光耀熠熠。那么这个熠熠是光明的样子叫做熠熠,此表示行者此时不但能见自身及世界明彻,且通体皆光华熠熠。就是光明的样子。不言琉璃中有灯,而言有明月,一则因为明月是圆的,二则明月全体皆有光,灯光则否(灯座即无光);又明月虽有光,但其光清凉,并不灼热,亦不刺眼,不同灯光。在座诸位!这是站在我们地球上看月亮是这样子,但是如果我们有因缘登陆月球,那就不是这样子,可以上升到百度,然后到零下一百多度,那不是你想像的这么样清凉的。“密、圆、净、妙”:秘密、圆融、清净、神妙。此指一切如来之神变。这些统统建立在哪里?统统是建立在本性,本性。“发行”:发起之修行。“安立圣位”:皆得安立于圣位之上。“圣位”,指初住以上之位。“得安立于圣位”指必有果证,真实不虚。

诸位!既然阶位不存在,佛为什么要安立这些圣位?很简单,佛陀是最懂得善巧方便谆谆诱导。你要修到佛果,才有一点点成果是不是?那每一个人修到一半都会退心,觉得太遥远了,这个三大阿僧祇劫,离我太遥远了,所以佛一下子给你安立初果,断见惑安立初果,然后再来建立二果、三果、四果,诶!有一点成就了,就像一个凡夫,一个凡夫就是,不及格的修行人叫做凡夫,贪嗔痴具足,当他开始起身的时候,佛陀说:嗯!不错,你这次考了六十分,老师勉励勉励,给你一个初果。下一次考试再进步五分,六十五分,再给你一个二果,再来,七十分,三果,七十五分,四果,再来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慢慢慢慢究竟成佛果。佛就是最懂得人性,人性的那一念,如果有了信心,信心是生命之水,一个人失去信心,比身上没有钱更糟糕,活不下去。失败,事业失败,转业失败,没关系,只要对自己的生命有信心,这个人一辈子,在他心中,从来没有失败过,佛陀最了不起的,就是建立人家的信心,最能够鼓励人家的信心。所以有的人讲说:师父啊!你也是,在讲经说法里面,你就提出重点,就是一直跟人家鼓励,要来听经闻法,说:我就是拜佛陀之赐,就是学习佛陀给人希望,给人信心,给人方便,给,给这三种,不一定要给钱;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方便,这是基本的一个修养。所以安立圣位也就是佛的谆谆教诲,以慢慢的引导你。

【义贯】:此时行者得见“十方”世界之“国土皎然”明彻“清净,譬如”于“琉璃”之器中,“内悬明月”,即内外明彻;“身心快然”,微“妙、圆”满、“平等”,心得自在“获大安隐;一切如来”秘“密、圆”满、清“净”、神“妙”一切神变“皆现其中;是人”速“即获”证“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起之修“行”,皆得“安立”于诸“圣位”上。“是则名为”修三昧者“第三增进修行”之“渐次”。

1832页,第二节   干慧地(入正位前)。经文:【“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蓥十方界,干有其慧,名干慧地: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诸位看看!欲爱干枯那四个字的经文,这四个字,根境不偶,这个就是持戒清净的意思。所有对外界的期盼、执着,完全放下,内心里面因为爱,欲跟爱,它是生死的根本。所以在座诸位,如果你今天还贪着这个财色名食睡,还贪着这个男女的欲爱跟感情,简单讲,你今天来学佛,这个叫做结缘学佛,不能称为真正叫做修行人,无论有人看到,或者是没有人看到,无论是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真正的持不淫欲戒,这个欲爱就慢慢慢慢的干枯,那么在这里也包括同性恋,包括男的也是一样,女的还是一样。为什么呢?只要有假设对方,有一方是男是女,统统叫做欲爱,不管男女。根境不偶,在座诸位!我一直强调,如果一个比丘,能远离女色,这一辈子有了正见,那么这个比丘修行,这辈子将立于不败之地,这个就是欲爱干枯,根境不偶,这是鼓励大家,一切出家修行人。那么在家居士,有在家居士常常自己的观照,在家居士如果说,我们的责任已经完成了,那么就全力以赴的,放在正法上面,以法为乐,不以男女的欲望为乐,这个是了不起的在家居士。

底下是,【注释】:“干慧地”:梵语s/ukla-vidars/ana^-bhu^mi。即菩萨修行阶位中,“三乘共十地”之第一地;此地有慧而无定,故称干慧地。又作过灭净地、寂然杂见现入地、超净观地、见净地。盖三乘圣人,初修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等三观,虽有观慧,然未全得真谛法性理水,故称为干慧地。据《大智度论》卷七十五载,“干慧地”有二种,即:()声闻,乃独求涅槃,故勤精进、持戒,或习观佛三昧、不净观,或行慈悲、无常等观,集诸善法,舍不善法等;虽有智慧,不得禅定水,则不能得道,故称干慧地。()菩萨,则为初发心,乃至未得顺忍。又据《摩诃止观》卷六上载,将十地配合菩萨五十三位,而以其中之外凡三贤为干慧地,称为十信。(参阅“十地”419(《佛学大词典》)(术语)三乘共十地之第一地。其智慧干燥而未淳熟,故云干慧。《大乘义章十四》曰:“虽有智慧,未得定水,故云干慧。又此事观,未得理水,亦名干慧。”(《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欲爱干枯”:“欲爱”指欲爱之水,此水能润生,滋润长养来生。谓此欲爱之水今已干枯。“根境不偶”:内根外境不相对,故心境绝待,种子习气干枯、现行习气销亡,三界之生缘泯灭。“现前残质”:“残质”,即最后身。谓现前之父母生身系最后身,更不再受轮转。“不复续生”:因为续生须以欲爱为因,而以根境相偶为缘,今既欲爱干枯,根境又复不偶,故内因与外缘双绝;因缘既绝,果报无托,故不再续生。在座诸位!想要下辈子不转世、不投胎,简单讲,就是放下,放下人类所有的欲望,用平实、平淡、平凡的心态过日子。诸位!平淡的生活接近真理,佛陀在经典里面讲,我们的生命,其实很单纯,但是我们把它搞得非常的复杂,也非常的痛苦,这是因为不了解单纯的生活接近真理的原因。

“执心虚明”:“执”,执著,指人法二执。人法二执之心虚而无障,明而无碍。“纯是智慧”:“智慧”,指人法二空之智。人空,就是破除对五蕴身的执着。法空,就是破除根、尘、识的执着。以人法二执之心虚明,故其心纯是人空与法空之智。“蓥十方界”:“蓥(yíng营)”照也。“干有其慧”:因为此慧尚未得如来萨婆若大智水润泽,故自己尚且未得润泽,当更不能兴法云、雨法雨以润泽他人,称为干有其慧。“干慧地”:世间之欲水已干,而出世间之大智水未至,故此地位之慧名为干慧。“未与如来法流水接”:“法流”,法身之流。“接”,衔接。若已与如来法身萨婆若(一切智智)之水流衔接,即得源源不断,无有穷尽。然今只是欲习初干,尚未破俱生无明,故自己法身尚未全露,因此仍不得与如来大智海水衔接。所谓俱生就是先天性的,与生俱来的无明,这个最难断,与生俱来的无明。

什么叫与生俱来的无明呢?举个例子,小朋友、小baby一出生,他就会找奶吃,不需要人家教,所以小孩子二、三岁,就知道要贪,玩具给他,哇!他就会雀跃,玩具给他没收起来,这个小朋友就哭得要死。小男孩玩战车,小女孩就玩洋娃娃,把小女孩的洋娃娃抢来,芭比娃娃抢起来,这二、三岁的小女孩,哭得没办法控制。有一个小男孩,三岁,他看电视,看那个海绵宝宝,他的奶奶看不下去,因为一看,他看整天的,就把电视关起来。你晓得吗?这个三岁的小男孩哭到什么程度?哭到死去活来,哭到昏厥,后来送医院,死了!哭死,真的!才三岁而已,才三岁而已喔!不给他看电视,海绵宝宝哦!我有一次看到这个新闻报导,把它打开,看看海绵宝宝在做什么,咦!看不懂!卡通里面,看不懂它在演什么?结果那个三岁的小男孩,电视一关,他贪着那个境界,哭到死去活来,他真的死了,报纸有登的。你看!所以人类这种贪,他不是说年岁很大叫做贪,才二、三岁而已,他怎么知道那个世界是什么?他就是要看。因此我们就了解,修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善根的人没几个。

【义贯】:“阿难,是”第三渐次位之“善男子”,其分段润生之“欲爱”之水已“干枯”,故其内“根”与外“境不”相“偶”,因而心境绝待,种现俱销,三界生缘已尽,故“现前”之“残质”(最后身)即决定“不复续生”,人法二“执”之“心虚明”,无障无碍,其心“纯是”人空与法空之“智慧,慧性明圆,蓥”照“十方”世“界。干有其慧,名”为“干慧地”菩萨,以其世间之“欲习初干”,而犹“未与如来法”身之“流”萨婆若大海之“水”衔“接”。诸位!这个欲习初干,就不得了的人。诸位听《楞严经》这么久了,你的欲习,欲望跟习气有干了吗?没,对不对?还很炽盛。不但没干,还很炽盛。就知道,单单这个三渐次,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何况成佛?

【诠论】:十信位前的“三渐次位”及“干慧地”,以及地前的“四加行位”为本经法门所特有的,因为本经解行并重,且特重实修实证,故于修证门更加具体实际开演。由于“信位”系菩萨之正位,故于入菩萨正位前,须有充分的实修,而三渐次位及干慧地,便是为行者明指入于菩萨正位的具体方法,此亦足以显示菩萨正位非同泛泛,这不是那么简单的,非徒托空言,而须有一定的真修实证之境界,方克入于菩萨位。

其次,本经法门,于十地前又加“四加行位”,亦是为十回向满心之菩萨宣示入地之方便,亦是表显十地圣位之庄严、不易得。由此可见本经主体虽是顿教法门,然于修证门上,则非常圆满,此亦表显经中所说:“理可顿悟,事须渐修”。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道理你可以立刻、马上就知道,哦!原来佛是证得我空、法空还有空空,对不对?道理你都知道,但是要修行起来,这就难了,是不是?难了。叫你不要吃一些好吃的东西,就没办法控制了。所以这个事相就是习气,要慢慢一步一步的断,事修,所以事修就是难。所以,这个见思二惑,之所以见惑好断,见惑是站在理上的,思惑是站在真枪实弹的,要去贪嗔痴慢疑,所以,思惑之所以难,就是因为习气,是因为真枪实弹的实修。解结之方便为后后先解,初初为后,次第而解,这个后后跟初初,其实就是排列的顺序,信、住、行、向、地,往后叫做后后位,可以先解,初初就是事相上,要慢慢慢慢一步一步来。所以初初为后,次第而解,非可一时并解。贤圣之地位亦如是,由外凡而内凡,由内凡而贤位,由贤位而登圣位,由圣位而入大圣。那么就是佛了。

又,有人说:“所含十信总成一位……合十信为干慧”,那么这个成观法师是指说,这种是错误的,这样说是说不通的。又说:“含十信于三渐,合三渐为干慧”,则有因果相混相滥之过。既然十信位比干慧要高,干慧地又如何能含十信位?(哪有低阶反含高位?)又,若干慧地既已包含了十信位,为何还须再立十信位?干慧地后面还要立一个十信位呢?那样不是重叠?又,既说“合十信为干慧”,又说:“含十信于三渐”,岂不三渐与干慧又变成一样?(A=BB=C,∴A=C)。在座诸位!如果念过大学都知道,那三点就代表所以,高中也知道。A等于BB等于C,那三点表示所以、是故、可以推论,所以A等于C

再者,若说“合十信为初住”恐怕比较有道理,因为合十信的总功德,往前推,得更高果位,这是有道理的;若说合十信为干慧地,或甚至三渐次,岂不是越修反而越后退了?如说:“合三年初中为高一,合三年高中为大一。”这是有道理的。若说“合三年初中为小学六年级;合三年高中为初三”乃至“全四年大学为高三”,此说是否合理?一看就知道不合理。读者请详。

底下是,地前诸位。

1.  十信位。(1)初信:信心住。经文:【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在座诸位!你可知道初信位有多难?看看中间那里,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你看这个有多难!所以不要动不动,就在菩萨你好,对不对?你是什么菩萨来的。才初信位哦!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不能随便说自己是什么菩萨再来的。

【注释】:“即以此心”:“此心”,指干慧地所证之心。有人说“此心指十信满心,因含十信于三渐,合三渐为干慧。”实在不通。因为现在只在初信位,为何以“十信满心”之功德,再回头来修证而入于“初信”?于理实在不通(逻辑颠倒)。至于“含十信于三渐,合三渐为干慧”,令法紊乱,如前已说,不赘。“中中流入”:第一个“中”是中道智;第二个“中”是中道理。以中道智契会中道理,称为“中中”。“流入”,流入本元心地;也就是回归到本性,流入,用流入来讲,倒不如用回归,回归本元心地。简单讲,所有修行,统统要叫你明心见性,回归到本性的现量境界。所以很多的念佛的人,忽略了这一点,不晓得开悟见性是特别的重要。“流入”一词表自然,无功用行之义。“重发真妙”:“重”,更加。谓更进一步显发真精妙圆。

“妙信常住”:“常住”即不退。以此位之信心,妙合真如,依真如而起,故曰“妙信”。在座诸位!配合真理的修行,叫做妙修行,配合真如智慧,叫做妙智。那么没有真如,就不妙了,叫做妄心,妄想心就是不妙。所以,歌仔戏演得真好,大事不妙了,就是凄惨的意思,就是修得不好,大事不妙。“一切妄想”:指我执、法执及空执之妄想。“中道纯真”:以一切妄想灭尽,故唯中道纯真之理显现。

1838页,【义贯】:此菩萨“即以此”干慧之“心”,以“中”道智契会“中”道理,而“流入”本元心地。“圆”通“妙”性重重“开”发“敷”放,于是于干慧后心“从真妙圆”之境,“重”更显“发”进一步的“真妙”真圆。其“妙信”即得“常住”不退,“一切”我执、法执、空执之“妄想”皆“灭尽无余”,以诸妄尽故,唯“中道纯真”之理彰显,是“名”为初信位菩萨之“信心住”。

2)二信:念心住。经文:【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才二信而已,就更不得了了。那个阴界入,就是五阴、十二处、十八界,不能为碍,就完全贯通,五蕴身就是色受想行识,色阴,就是坚固的妄想,后面有讲到。受阴,虚明的妄想;想阴,融通的妄想,还是妄想。行阴,幽隐的妄想;识阴,罔象的妄想。所以五阴统统叫做妄想。简单讲,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个色身?就是因为我们有种种的妄想,所以来投胎、来转世,继续结种种的色,而这种种的色,其实,都是如来藏性里面的妄动的种子所起的现行,所以我们轮回得非常的冤枉,人生活得苦,苦得非常的冤枉,因为一辈子都没听过佛法,也没有因缘碰到正法,现在有因缘碰到了,自当珍惜。

1839页,【注释】:“真信明了”:“真信”,指中道纯真之信。“明了”,智决明了。“舍身、受身”:以此菩萨已离轮回,故其舍身、受身皆是随愿力而行,以圆满普贤大行,成就无上菩提。这个才二信位而已,就已经生死自在,随愿力而行。“一切习气”:一切应断的习气。“得无遗忘”:即证得宿命通智,过未之事皆能现前知见。

【义贯】:此菩萨中道纯“真”之“信”决定,智慧“明了”,故得“一切圆通”;五“阴”十二“处”十八“界三”科一切诸法“不能为碍”;不但现在生中,“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为圆满无上菩提,依愿“舍身、受身”及“一切”应断之“习气,皆现在前”,现前知见,“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证得宿命通智,“名”为二信位菩萨之“念心住”。

3)三信:进心住。经文:【“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惟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无始的习气,都把它集合起来,变成为一个精明。精明就是,如如的智慧之体叫做精明。这个时候,完全用智慧妙明的心性在修行,所以用精明进趣真净。【注释】:“真精发化”:真精之体开发显化。“惟以精明”:“精明”,即真精妙明如如智体。“进趣真净”:“真净”,为如如之理体。以精明之如如智体,进而契入如如之理体。简言之,以“智”契“理”,令二体合一。【义贯】:此菩萨已得“妙圆纯真”之后,“真精”之体开“发”显“化,无始”以来的“习气通”于“一精明”,不复隔碍,故“惟以”此真“精”妙“明”之如如智体,“进趣”契入“真净”之如如理体,“名”为三信位菩萨之“精进心”住。

4)四信:慧心住。经文:【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注释】:“心精”:本心真精。由于已契入真净之体,故本心真精得现前。【义贯】:此菩萨由于已进趣真净之体,故“心精”得时时“现前”,故能“纯以智慧”用事,此“名”为四信位菩萨之“慧心住”。这个纯粹就是用无间道在修行,烦恼隔阂叫做间道,那么烦恼、执着隔阂不了真如智慧,这个就叫做无间道。所以我们现在修行是有间道,就是,我们现在心情好一点,就多念一点佛,心情不好,就不念佛、不拜佛,就会这样子。进进退退,退退进进,这个就是凡夫的修行。

1842页,(5)五信:定心住。经文:【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注释】:“执持智明”:即指以定力执持智慧精明。诸位!这个定力特别的重要,定力,持续的意思,念念不忘就叫做定。如果一个人,所有五欲六尘都放下,只有内心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也坚持求生净土,那么这个人念佛就相当的有定力了。所以一般人不了解,认为我念念佛就可以往生;那不一定!你念得能够去贪,念得能够去嗔,念得能够去愚痴,同时念到有一点定力,就是一心不乱。所以这个定,对一个修行人是非常重要的,定力对一个成佛道、修行人,尤其是临终要往生的人,这个定是非常重要的。定才能够一心,才能够不乱。所以念佛的人,能不能一定往生净土?那不一定,这要看功夫!再来,有没有具足因缘。一个人临命终要具足三种因缘:一、本身有没有人给你助念,工夫强的,不需要人家助念,来去生死自如,那像六祖,你那个念,多余的!要有人助念。第二、自己本身一辈子所修的善根、福德、因缘,有没有具足,这个人临命终,有没有提起正念。第三、有没有准备往生被、咒轮、金光明沙。这三种因缘统统具足了,不得了了,那往生,胜券在握了。“寂妙常凝”:“寂”,即定,为体。“妙”,为用。“凝”,不动。其体寂湛,常施妙用,且能凝定不动。

【义贯】:此菩萨以定力“执持智”慧精“明”,故其智得“周遍寂湛”,其体“寂”湛,常施“妙”用而“常凝”定不动,“名”为五信位菩萨之“定心住”。

6)六信:不退心住。诸位!这个不退心住,最重要的就是要明性深入,明性深入才有办法,要不然很快就退了。经文:【定光发明,明性深入,惟进无退,名不退心。】你没有见性,很快,智就不明,智不明,性也没办法深入,因此这是一体两面的。性明智就入,性明智就明。

【注释】:“明性深入”:以定力增进,智明之性亦更深入。简单讲,你那一把善根的火烧起来,记得,要让它烧得很旺!懂得师父的比喻吗?在座诸位!你现在大家已经有善根了,诸位的善根已经燃烧起来,你内在的善根已经燃烧起来了,注意底下这个动作!一定要燃烧得让它旺起来,火一定要让它旺,不能退,退了可惜。我问你,什么东西值得让你用生命去追求?你告诉我:打麻将、跳舞?最会跳的Michael Jackson,再来呢?Whitney Houston,对不对?I willalways love you.WhitneyHouston唱的歌,现在呢?她用的药,跟Michael Jackson一样的药,结果二个人......MichaelJackson是五十嘛,她才四十几而已,是不是?那一种歌声,Whitney Houston的歌声实在是好,那没话讲。还有,现在有一个女神Lady Gaga,那个听起来就怪怪的,我实在不会形容,不然她的粉丝会攻击我,那个我听起来不是很流畅,卡卡的,难道不是卡卡的吗?你看啊,英年早逝,所以说,在座诸位!你要讲成就的话,(未完)



短视频目录(2020.05.02)

近期的目录链接(2020.06.20)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全)

慧律法师《楞伽经》01-152目录(全)

慧律法师华严经一至四目录

净界法师法华经讲记01-106(未完)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全 )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全)

慧律法师《唯识简介》全

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388(全)
净界法师楞严经要义目录(全 )

慧律法师楞严经(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一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二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三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四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五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六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七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八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九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十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十一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十二套(全)

慧律法师楞严经 第十三套(全)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1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2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3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4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5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6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7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8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09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10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11

楞严经14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12

慧律法师百法明门论表解(全 )

慧律法师金刚经讲解(全)

慧律法师《唯识简介》全

慧律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要解(全)

慧律法师佛学十四讲表(全)

慧律法师圆觉经讲座

慧律法师地藏经讲记1--55(全)

慧律法师唯识二十颂、三十颂

化上人法华经(全)

慧律法师《入佛正见》
律法师八识规矩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