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斌教授、唐本忠院士: 聚集诱导发光(AIE) 研究的历程回顾与未来展望

老酒高分子 高分子科技 2022-05-02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为庆祝聚集诱导发光 (AIE) 研究二十周年的到来,新加坡国立大学刘斌教授与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共同撰文回顾了AIE研究历程中的若干里程碑工作,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相关论文发表在Cell旗下的《Chem》期刊上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How Far Have We Come, and Where Are We Going Next? Chem, 2020, 6, 1195)。

在二十世纪的光物理学研究中,聚集导致荧光猝灭(aggregation-caused quenching 或concentration quenching,ACQ) 犹如悬挂在荧光材料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一时期的研究学者发现,大部分的有机生色团在高浓度或聚集态时都会发生荧光猝灭,而这一痼疾严重阻碍它们作为发光材料的实际应用。2001,唐本忠院士团队偶然发现,1,2,3,4,5-五苯基噻咯在其单分散溶液中几乎没有荧光,而在聚集态时表现出强的荧光发射,该团队将这一反常现象命名为聚集诱导发光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而正是这一偶然发现为光物理领域打开了一扇亮窗,赋予了发光材料新的生命和活力。二十年的辛苦耕耘使AIE在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本文中,作者从如下三个方面介绍了这二十年间为AIE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的里程碑工作: 


(1) AIE概念的提出; 

(2) AIE概念的进一步巩固及其优势应用的开发; 

(3) AIE研究向实际应用中的拓展 (图1)。


图1. 二十年间在AIE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工作部分罗列。


在第一阶段的发展中 (2001-2003),AIE的概念被提出并逐渐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同时,伴随着分子内旋转受限 (restriction of intramolecular rotation, RIR) 机理的提出, 使大家意识到这一概念背后隐藏着的巨大科学问题。在第二阶段的研究中 (2003-2010),AIE的体系扩展到高分子领域,并且AIE领域中的明星分子四苯基乙烯 (TPE) 也在这一阶段被报道。借助于TPE优异的AIE性能和简单的合成步骤,人们发现通过在传统ACQ分子中引入TPE分子可以将其转化为AIE生色团,这极大改善了传统材料的应用困境。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有众多的AIE衍生现象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如结晶诱导发光 (crystallization-induced emission, CIE), 基于CIE的室温磷光 (room-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 RTP), AIE的力致发光和机械变色等。同时,AIE材料逐渐被应用到生物和光电领域并表现出极大的优势。在这一阶段,AIE的发展日臻成熟并逐步进入国际研究舞台,这在整个AIE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在AIE发展的第二个十年中 (2010-2020),AIE的机理被不断完善并逐渐形成了以分子内运动受限 (restriction of intramolecular motion, RIM) 为核心,其他机理为辅助的理论模型。同时,AIE研究也开花结果繁衍出诸多自成体系的新分支,如: 簇集发光 (clusterization-triggered emission, CTE)、空间共轭 (through-space conjugation, TSC), 基于固态分子运动的光热和光声效应和聚集诱导产生活性氧物种 (aggregation-induced genera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IG-ROS) 等。而这些新领域的出现极大地加快了AIE研究向实际应用转化的步伐,尤其是在临床前的诊断和治疗方向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二十年的发展使AIE具有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力,目前有超过80个国家的1600个研究团队在从事AIE方向的研究。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又对未来AIE发展中存在的机遇与挑战作出了展望。首先提出了目前面对的五个挑战: 


(1) AIE分子扭转的结构导致较短的吸收波长; 

(2) 激发态柔软的分子构象导致较宽的发射光谱; 

(3) 依赖于分子堆积方式的发光强度; 

(4) 无规的固态分子运动导致不理想的发光和光热效应; 

(5) 固态下的强荧光发射限制了AIE材料作为点亮型试纸条的使用。


针对这些挑战,作者也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1) 通过引入供-受体结构或利用非线性光学效应实现长波激发; 

(2) 利用福斯特共振能量转移 (FRET) 或光子晶体窄化发射光谱; 

(3) 通过纳米晶化效应增强荧光强度; 

(4) 通过有效调控固态分子运动去优化发光和光热效应; 

(5)通过引入光致电子转移和扭转的分子内电荷转移效应来实现点亮型的固态荧光。


同时,作者也总结了未来最有潜力的三个研究方向: 


(i) 合理的分子设计策略以及多功能AIE材料的开发;

(ii) 从最基础的角度出发去全面阐述AIE的相关性质; 

(iii)大力开发AIE在能源、环境和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继续保持并扩大AIE的研究优势。


新加坡国立大学Kenry博士,现哈佛医学院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研究员为本文第一作者,刘斌教授唐本忠院士为共同通讯联系人。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新加坡国家研究基金竞争性研究计划、新加坡国家研究基金Investigatorship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项目以及单位的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451929420302412 


相关进展

香港科大教授唐本忠院士、新加坡国大刘斌教授、华南理工赵祖金教授: 高效近红外荧光基团用于靶向光动力疗法和体内双光子荧光生物成像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郑海荣研究员团队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刘斌教授合作:脑肿瘤近红外二区聚集诱导发光探针研究获进展

新加坡国立大学刘斌教授课题组:基于自发光的AIE纳米工具,特异性示踪并杀伤肿瘤

唐本忠院士和钱骏教授:AIE材料用于大体积动物的长波长NIR-II大深度高分辨率活体成像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AIE/CB[8]超分子荧光聚集体,大数据思维的细胞系鉴别与细胞污染追踪探索

唐本忠院士团队深大AIE研究中心王东副教授:掺杂AIE全纤维气凝胶实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界面水蒸发

唐本忠院士团队《Nat. Commun.》:利用推拉电子效应调节有机发光体由荧光向磷光转化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发展了基于内炔的C(sp3)−H活化胺化聚合反应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 无催化剂的炔-胺多组分串联聚合制备非传统发光的聚氨基马来酰亚胺


《Adv.Mater.》:高效聚集诱导发光(AIE)染料的合成及其在三光子荧光穿颅脑成像中应用的重要进展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和南开大学丁丹教授:具有最优发光亮度的近红外AIE材料用于精准手术导航

“有生命的发光材料”?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提出一种新型构建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策略

聚集诱导发光20周年综述:聚集诱导发光从分子科学到聚集态科学

英国诺森比亚大学徐斌/西工大孔杰/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Nat.Commun.》:一种超高对比度柔性拓扑光传感技术

西工大孔杰/深大黄龙彪等《AFM》:基于人体红外热效应自修复的柔性自供能传感器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新型自发炔-胺点击聚合反应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与浙大钱骏教授《Nat. Commun.》: 调控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结构及形态,实现近红外IIb窗口活体成像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与深大王东副教授《ANGEW》: 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三重攻击强化“1+1+1>3”协同光动力治疗效应

唐本忠院士团队《Coord. Chem. Rev.》: Self-assembly of AIEgens

唐本忠院士团队深圳大学AIE中心王东副教授《Chem. Soc. Rev.》:基于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超分子发光材料:构建与应用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AM》:可同时改变发光颜色、强度和形状的AIE之花

香港科技大学杨晶磊教授和唐本忠院士合作:巧妙构建自修复-自预警双功能防锈涂层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ACS Nano封面:巧妙调控固态单分子运动实现可控荧光图案

唐本忠院士团队和浙大张兴宏教授团队《Materials Horizons》综述:聚合诱导发光(PIE)

唐本忠院士团队深圳大学AIE研究中心王东副教授《Biomaterials》:利用刺激响应性和AIE特性纳米颗粒提高光动力治疗效率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在选择性活细胞成像上取得新进展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课题组在三键聚合方法学领域取得新进展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课题组在序列可控超分子聚合上取得新进展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秦安军教授团队综述: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的合成与应用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首次揭示激发态分子运动在 “簇发光”中的重要作用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联合海内外多个课题组发表“簇发光”研究的综述

江科大李为立教授、澳洲国立Mike Tebyetekerwa和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合作:AIE原理应用于智能荧光纳米纤维膜研究

西安交大孟令杰教授、党东锋副教授团队和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合作:聚集诱导发光材料实现纳米螺旋组装体的超高分辨成像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JACS封面:调控温度构筑结构多样化的丙烯腈类聚集诱导发光材料

香港科大唐本忠教授等人主编的英国皇家化学会图书《 高分子合成化学:创新与展望》正式出版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发展了基于C(sp3)−H活化的内炔与醇类单体的新聚合反应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AM》:可控宏观组装构筑新型AIE水凝胶材料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秦安军教授等发展了二氧化碳和炔类单体的新聚合反应并制备了环状碳酸酯基聚合物
弗林德斯大学唐友宏副教授、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和川工大周亚宾博士综述:AIEgens在基于细胞的复用荧光显微成像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芳香性翻转驱动分子内振动用于构建振动受限型聚集诱导发光体系

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秦安军教授团队:基于聚集诱导发光特性实现了“点亮”型的细胞成像和对细胞的原位杀伤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JACS:一锅法合成含氮阳离子的多功能聚电解质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综述:手性及潜在手性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的结构、组装及功能研究

湖南大学曾泽兵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合作在有机发光材料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让细菌带着荧光飞: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课题组提出一种无金属参与、无预修饰的一步法生物偶联新策略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与山东大学于晓强教授团队:新型超低浓度的AIE材料用于特异性双光子脂滴成像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南开大学丁丹教授提出“分子内运动诱导的光热转化(iMIPT)”新概念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和林荣业教授系统评述:聚集诱导发光聚合物的合成及应用

香港科大唐本忠院士团队:基于活化炔的无金属参与、无预修饰一步法生物偶联新策略

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与南方医科大学郑磊教授合作:单一波长激发双色荧光AIE探针用于动脉粥样斑块成像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与中科院化学所王树研究员团队合作:基于AIE分子构建一系列荧光传感器阵列用于快速准确鉴定病原菌

香港科大教授唐本忠院士和浙大钱骏教授合作:AIE材料用于1300 nm近红外II区激发和近红外I区发射的活体双光子成像

唐本忠院士团队:聚集诱导发光的基本理解及未来发展 

吉林大学田文晶教授课题组和浙江大学钱骏教授课题组合作:基于聚集诱导发光分子和近红外染料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纳米粒子及其双光子成像


高分子科技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