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Chem. Sci.》提出手性调控聚合诱导自组装(CC-PISA)新方法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杜建忠课题组 Author 杜建忠教授课题组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可降解高分子纳米材料在生物医药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其宏量制备可控降解仍属重大挑战。近年来新兴的聚合诱导自组装Polymerization-Induced Self-Assembly, PISA)集聚合与组装过程于一体,可在高固含量(10-50wt%)条件下制备纳米材料,但目前采用的聚合方法主要是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由于该方法合成的聚合物具有碳–碳主链,因此难以被生物降解。

针对以上挑战,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于2019年率先开发了一种氨基酸环内酸酐开环聚合诱导自组装新技术(NCA-PISA),在空气气氛中宏量制备了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囊泡等纳米材料,并初步研究了多肽二级结构对NCA-PISA的影响(ACS Macro Lett. 20198, 1216)。随后,法国波尔多大学Lecommandoux教授在水相中实现了其他环内酸酐单体的NCA-PISA(Angew. Chem. Int. Ed. 202059, 622; Polym. Chem. 202112, 6242),表明该技术可以拓展到多种溶剂和单体体系。然而,目前对NCA-PISA的组装机理、调控因素还缺乏深入研究。

传统PISA的驱动力主要来源于聚合物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在聚合过程中,随着疏水的成核链的增长,其溶解度逐渐降低,从而诱导自组装。另外,高分子链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氢键、结晶、静电、主客体作用等,也可以驱动PISA。然而,对于NCA-PISA体系,由于聚合过程中成核链段为多肽,其二级结构对PISA的影响更为重要。因此,关于以下两个科学问题的研究对推动NCA-PISA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是否可以通过单体手性调控NCA-PISA的自组装行为并揭示其自组装机理?

(2)是否可以通过单体手性调控纳米粒子的生物降解性能?

针对上述问题,同济大学杜建忠团队提出了手性调控聚合诱导自组装Chirality-controlled polymerization-induced self-assembly, CC-PISA)新方法。研究思路如图1所示:通过在CC-PISA过程中改变苯丙氨酸环内酸酐对映体(L-Phe-NCA和D-Phe-NCA)的比例来调控聚合物的手性,宏量制备了具有不同形貌、结构和降解性能的多肽纳米材料。同时,深入探究了单体手性对多肽二级结构以及自组装行为的影响,并提出了CC-PISA机理。

图1.手性调控聚合诱导自组装(CC-PISA):通过改变氨基酸环内酸酐对映体单体比例,利用开环聚合自组装调控纳米材料的形貌、结构和生物降解性能。

团队设计了44组实验以研究L-Phe-NCA含量和L-/D-Phe-NCA聚合度对CC-PISA的影响(图2)。实验结果表明,100%的L-Phe-NCAD-Phe-NCA单体反应后可得到囊泡,而L-/D-Phe-NCA混合单体反应后,所形成的异手性聚合物自组装为囊泡或复合胶束。值得注意的是,等量的L-Phe-NCAD-Phe-NCA单体在聚合过程中,不发生聚合诱导自组装。
图2.利用CC-PISA制备的纳米粒子TEM形貌相图(D/L-仅表示聚合物手性,而非纳米粒子的手性)。

FTIR实验结果证明,异手性单体聚合后,形成的聚合物的二级结构中的α-螺旋含量会降低,而β-折叠含量会增加。这是由于每一个螺旋状的旋转需要大约3.6个氨基酸残基,当多肽链具有多个空间结构和化学性质相似的氨基酸残基时,其分子间作用更强,易形成α-螺旋。结合TEM 结果进行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当聚合物中α-螺旋含量大于β-折叠时,聚合物能够原位自组装形成纳米粒子(即α-螺旋含量>50%时,发生CC-PISA);当β-折叠含量大于α-螺旋时,聚合物不发生原位自组装(即β-折叠含量>50%时,不发生CC-PISA)。紫外/可见光谱表明,通过不同手性单体的CC-PISA所制备的多肽纳米材料的分子间作用力(如π–π堆积作用)存在显著差异,即同手性多肽比异手性多肽具有更强的分子间相互作用。

基于上述实验结果,团队提出,CC-PISA的主要驱动力是聚合过程中多肽分子间相互作用,而非传统PISA中的聚合物链与溶剂的相互作用(即聚合物的亲疏溶剂性)

图3. PEG45-b-P(D/L-Phe)10 聚合物的二级结构分析。

针对第二个科学问题,团队研究了CC-PISA纳米粒子的体外酶促降解性能(图4)。实验结果表明,D型氨基酸的引入会降低纳米粒子的酶促降解程度与降解速率。譬如,完全由D-Phe构成囊泡膜的囊泡在8天内仍然保持稳定的囊泡形貌,而完全由L-Phe构成囊泡膜的囊泡,则通过两步降解机制实现了约71%的降解:首先囊泡分解为更小的粒子,之后进一步降解。此外,由20% D-Phe80% D-Phe构成胶束核的复合胶束降解速度变慢,仅分别实现了约36%12%的降解。这些结果表明,通过调控单体手性,可以实现CC-PISA纳米材料的可控降解。
图4. 酶促降解 PEG45-b-P(D-Phe)10 和PEG45-b-P(L-Phe)10 纳米粒子的TEM图。

该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提出了CC-PISA新方法以宏量制备可控降解纳米材料。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通过调节成核单体的手性对映体比例,可调控聚合物分子间的二级结构与分子间相互作用,进而调控CC-PISA的自组装行为和纳米材料的结构;

(2)CC-PISA的主要驱动力是聚合过程中形成的多肽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而非聚合物链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3)通过调节手性对映体比例,可调控所制备的纳米材料的生物可降解性能。

总之,该研究为可控生物降解纳米材料的宏量制备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成果以“Chirality-controlled polymerization-induced self-assembly“为题发表在英国皇家化学会著名期刊《化学科学》(Chem. Sci. 2022, DOI: 10.1039/D2SC05695J),同济大学高分子材料系硕士研究生李浩澜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杜建忠教授和Erik Jan Cornel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19255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2101207)、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No. 21520710100)、国际博士后交流引进计划等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9/D2SC05695J


相关进展

同济大学杜建忠课题组 Chin. J. Chem.封面:高分子囊泡 - 从大分子自组装到粒子自组装

同济大学杜建忠/朱云卿/范震教授团队 Chem. Mater.封面论文:在纳米尺度下“磨杆成针、变针为杆”

同济大学杜建忠/范震团队 ACS Nano:声致变形凝胶治疗三阴性乳腺癌

宁夏大学孙辉&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Nat. Commun.》:柱状胶束活性横向生长

同济大学杜建忠/范震团队 JACS:提出 “非药物疗法”双管齐下治疗耐药肿瘤 - 阻断微管抑增殖,限供能量促凋亡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团队《Chem. Mater.》:抗菌又产硫化氢,囊泡疗伤溃疡停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团队Nano Lett.:骨靶向囊泡治疗骨质疏松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通过融合诱导粒子自组装构建巨型晶格膜囊泡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自荧光多肽基囊泡将抗菌过程可视化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Macromolecules封面论文:完全非对称冠囊泡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可方便快捷制备纳米凹球的新方法

同济杜建忠教授团队《ACS Nano》:抗菌又祛活性氧功能的高分子囊泡,实现糖尿病溃疡快速愈合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一边聚合一边组装的PISA技术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宁大孙辉博士:分子内环化诱导结晶驱动自组装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团队AFM:护肾血管造影囊泡:血管成像不是梦,三重防护保肾康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团队:骨靶向囊泡治疗骨肿瘤

同济杜建忠教授/范震研究员课题组和安大唐汝培教授提出逆转顺铂肿瘤耐药新策略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提出 “酸诱导吸附”和“亲和强化吸引”原理以高效包载生物大分子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JACS:  融合诱导粒子自组装构建四臂囊泡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双冠囊泡治疗牙周炎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提出氨基酸环内酸酐开环聚合诱导自组装(NCA-PISA)新方法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以糖控糖”高分子囊泡新进展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在均聚物自组装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为高分子囊泡安上“双门控”系统,实现质粒等生物分子的包载与递送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和海军军医大学许硕贵教授设计一种新的仿多肽抗菌囊泡: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一箭双雕”促进骨修复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 重力坍陷法构建聚合物纳米碟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基于聚谷氨酸囊泡的抗菌水凝胶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综述:可供脂肪干细胞生长的各类水凝胶支架

同济杜建忠教授提出 “以糖治糖”的糖尿病治疗新策略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高分子科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