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师课堂 | 赵为佳-第六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翻译)二等奖-035

小芳老师 2020-09-18

提示:点击↑上方"小芳老师"免费关注哦

本文转自外语教学网,仅供学习 

名师课堂

名师课堂是为英语教师准备的营养大餐,教师可以通过观看课例,学习优秀教师的组织课堂的形式、方式和技巧等,语言学习者也可以通过观看课堂教学,去体会各位名师的教学艺术,从中汲取营养和知识。 看完记得留言,发表感想,告诉我们这位老师哪个地方最打动你


 

第六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

总决赛获奖教师教学风采

获奖者:赵为佳

奖项:翻译组二等奖

赵为佳,口译硕士,江汉大学文理学院英语专业教师,国家人事部二级译员。

参赛感言

翻译组大赛:“译”教,“译”理,“译”未来。

比赛心得

教学大赛已完美落幕,但比赛紧张而激动的场景仍历历在目,评委们的提问与点评也一直萦绕脑中,引发我这些日子来无数次地反思与挖掘。不论多少文字都说不完也讲不清我对这次比赛的强烈感情。2015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是我年近三十之际成长最迅速的几天。短短两天的决赛与总决赛的感悟将伴随我的教学生涯,站上领奖台的一瞬间让我看到了今后无限的发展可能。


回想当初系部推荐参赛时,我并未奢望走到最大的舞台上,心想能在全国范围内与同行们切磋一下就很幸运了。在领导与同事帮助下,我经过一番努力,有幸进入全国决赛和总决赛。领导与同事们认为这是对我们独立学院教师的一次巨大鼓舞,也是难得的机会。感谢组委会提供的平台,也十分感激系部组织的专项小组,在备赛过程中尽心尽力,让我大受感动。


全国决赛极大程度上锻炼了我的心理素质。我第一个出场,看到译界“大咖”们坐在台下,给我打分的时候,激动紧张得要灵魂出窍了。能进全国十强的老师都十分杰出,大家风格各异,对同一篇文章挖掘的重点也不同。一个上午的观摩,让我对翻译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交流与互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将课堂中心转移到学生身上,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去选择有益于他们吸收的内容。在进行课堂提问与互动任务时,老师不能一味追求“难”,而应该从开放性的问题入手,树立起学生的信心与兴趣,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渐融入到互动的课堂中,主动积极地学习。下午的笔试长达3个小时,第一题就给我们10个人来了个下马威:写出“信、达、雅”的出处。结果是全军覆没。这样的当头一棒让我感到读书就应当求“甚解”。做好老师的第一步就是读好书,不说满腹经纶,但应对学问持有负责任的态度。感谢出题老师给我们的“当头棒喝”,让我们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进入总决赛后,面临的就是最后一轮说课比赛。每个选手拿到题目之后只有半小时准备时间。组委会贴心地为我们准备了备课必要设备。这一轮最突出的问题是,我们都保守地采用了常用的说课结构,为了强调课程的完整性我们框架大同小异。通过这一轮,我体会到,有效的教学在于让学生学懂一篇文章或者熟悉一个技巧,并不是在45分钟内走马观花地看完我们的表演。评委最后的点评发人深省,我们应该更大胆地去创新自己的说课模式。准备期间,我们要把侧重点放在分析文本、找出切入点、选择教学方法上,这样才能打动评委,启发学生。


这一场比赛,让我通过其他选手,看到了自身的不足。未来我将查漏补缺,潜心教学,不断前行!

    授课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x0375malsvn陈菁教授点评:


人们常说,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教学,只有最合适的教学。赵为佳老师上的这堂英汉翻译课可以说是针对合适的教学对象制定了合适的教学目标,选择了合适的教学内容,使用了合适的教学方法。


赵老师以翻译和译者在交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开场,适时引入翻译的文本,最后落脚在复杂句的翻译技巧上,并自然地将其确定为本堂课的重点,将阐述翻译目标和传授翻译技巧确定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赵老师由视译引出中英句式差异的讨论,由文本的对比分析引出翻译标准的讨论,由复杂句的处理引出翻译技巧的讨论,环环相扣,过渡自然,紧贴主题。


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赵老师把学生揣在了心里。温婉亲切的表述风格、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和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体现了老师对教学对象的了解和尊重。"I woke up in the middle of night",例句浅显,却有效地引导了学生从较深层次思考翻译的标准和翻译的技巧;“桥梁”、“树干”、“树叶”,比喻常见,却很好地激发了基础阶段学生学习翻译的兴趣和热情。


同样需要肯定的是赵老师的教态,自然平和,语速适中,语音语调清晰流畅,着装得体。


值得赵老师再思考的有教学中的互动。对于一门兼理论、技巧与知识学习为一身的课程,互动一定不只是提问,不只是检验学生知与否。互动更应该是一种深层次的激发——激发学生怀疑,激发学生深思,激发学生举一反三。


问题还在于收尾。赵老师的总结似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总结,诸如polish,literariness等概念均未曾在教学过程中提及和讨论过,未经阐释的概念突然出现,学生恐怕会有困惑。此外,课后布置的作业应该兼顾温故与知新,应同时涵盖一些能有针对性地复习本堂课所学知识的练习内容。

    说课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j03750zm7yb文军教授点评:


本课的教学材料是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的《译者自序》的英译,内容直接与翻译相关,其汉语表达也与现代汉语有一定差异,因此其教学难度也比较大。


赵为佳老师设计了比较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材料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结论及反馈和课后作业。这说明赵老师具备了较为成熟的课程组织能力,能在较短时间内针对教学材料设计出一节完整的课程。


另外,在相对比较短的时间内赵为佳老师除准备讲课内容,还能用PPT将要点呈现出来,表明其具备较快的反应能力和对教学材料较强的分析组织能力。


但赵为佳老师在说课环节也有一些不足。首先,比较明显的失误是说课只有7分钟,有近3分钟没有充分利用,若能将这段时间花在对《译者自序》的翻译及分析上,无疑有助于提高说课的质量。其次,整个课程设计中对朱生豪序言英译的关注度不够,这也是这次说课环节不少老师的通病,赵老师也仅在Procedure中提及了部分词语的翻译。从教学材料看,参赛老师需要设计的是一堂汉译英课程,而对文本的分析及翻译无疑是其重点。第三,在回答问题环节,赵老师在回答第一个问题即现场翻译《译者自序》的第一句时,除迟疑、停顿以及翻译不太达意外,还明显漏译了“而对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虽然因为准备时间的关系,这类失误可以谅解,但也说明要当好翻译老师,翻译实践能力也需不断提高。

网络资源,仅供学习,侵权即删


 名师课堂合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