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生的成长才是学校成功的标志——为了成就和成长的教育

陈玉琨 李政涛 守望新教育 2019-08-31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教育大家谈]


学生的成长,而不是学生的成功,才是学校成功的标志。对于学校而言,不能只追求学生的成绩、成功,强调获得了多少奥林匹克奖牌、学科竞赛第一。学校应当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成长,把学生的成长作为学校成功的标志。——陈玉琨《学生的成长才是学校成功的标志》


所谓的“成功”,既离不开成就,也离不开成长,后者之所以更为内在和根本,无非在于,有了“成长”,“成就”自然就水到渠成,且纷至沓来。——李政涛《为了成就和成长的教育》(文章附后)


学生的成长才是学校成功的标志

作者|陈玉琨

来源|中国教育报

       

现代社会关于教育质量,其衡量的标准是多元的、多样的。不同的教育质量标准,对于我们理解如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学校而言,不能只追求学生的成绩、成功,强调获得了多少奥林匹克奖牌、学科竞赛第一。学校应当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成长,把学生的成长作为学校成功的标志。在基础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中,我们应当强调学校为学生作了多少贡献、学生取得了多少进步,而不是学生最终达到了什么水平。(《基础教育的底线、底色、底蕴——“三底”使命和“三点反思”》)


尽管随着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已成为教育系统的广泛共识,然而在实践领域,要将科学合理的教育质量观落到实处,却仍然面临着强大阻力,不少学校和家长仍然把升学率、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导致学生负担过重、教育功利化倾向严重。据媒体报道,东南沿海某城市周末补课接送孩子的车辆堵满了整条马路,着实“吓着”了前去考察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这说明,对于教育,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仍然存在很多认识上的误区。


我把这些问题和误区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对教育本质的忽视。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这些问题看似清楚明白,但是在功利化的追求下,现实的教育却沦为为了考分的教育、为了学校声誉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


其二,对教育规律的藐视。教育是有规律的社会活动,然而现实中,过度学习、超前学习却随处可见,让五岁的普通孩子去学习小学六年所有的功课,这难道符合教育规律?


其三,对时代要求的蔑视。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但是很多教育工作者对社会进步要求视而不见,除了现成的几门学科,很少有学校去关注社会对人才有什么要求,关注社会对人的素质、品格和人格的要求。

        

其四,对精神生活的轻视。部分教师精神生活缺失,梦想失落,激情枯竭。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校长应当重视学校的精神生活,为教师的发展、生活多考虑一点,提高教师成就感和幸福感。(《教育的变与不变——幸福完整教育生活为什么不会变?如何拥有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其五,对课堂教学的无视。很多校长成了社会活动家,整天在外开会、跑关系、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焦虑学校的发展、社会的认同以及政府的评价,却没有精力顾及课堂教学,校长应当回归课堂、聚焦课堂,这样,提高教育质量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这些问题和误区的存在,导致了我们一方面强调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却在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和优秀率。


当前,基础教育已经从关注外延发展、规模发展转向关注内涵发展,片面强调学习成绩的教育质量观,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


在现代社会,关于教育质量,其衡量的标准必然是多元的、多样的。具体来说,预期标准的达成,即学生学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知识,取得好的学习成绩,是教育质量的体现;学生智慧的提升、人格的完善,学生处于不断发展的成长过程,今天比昨天要好,明天比今天好,也是教育质量的体现;当然,我们还有更高的质量观,那就是能够满足社会、学生的需要,根据社会、学生的需要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教育与人的生命质量》)


不同的教育质量标准,对于我们理解如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多元教育质量观的启发下,关于提高教育质量,我提倡三个命题:


第一个命题是办学不搞世界杯,教育要搞奥运会。我们知道,世界杯以其他队伍的牺牲或者失败为代价,最后造就了一个世界杯的获得者,所以除了冠军以外,其他球队都是含泪离开世界杯赛场的。对于教育,我们更要提倡奥运会,奥运会有300多块金牌,我们每一个选手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发展、展示自我。教育需要这样一种百花齐放的局面。


第二个命题是没有成绩过不了今天,只有成绩过不了明天。学习成绩当然重要,学习成绩不好,对我们人才未来的发展是不利的,但是只有学习成绩是过不了明天的,学校培养不出高素质的人才,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也不行。有一句名言说得好,板凳坐得10年冷,办学要看10年后,教育要有长远利益观。(《向着没有被污染的远方出发——学力就是创造力


第三个命题,学生的成长,而不是学生的成功,才是学校成功的标志。对于学校而言,不能只追求学生的成绩、成功,强调获得了多少奥林匹克奖牌、学科竞赛第一。学校应当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成长,把学生的成长作为学校成功的标志。在基础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中,我们应当强调学校为学生作了多少贡献、学生取得了多少进步,而不是学生最终达到了什么水平,只关注学生的绝对水平,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教育的生源大战。


这三个命题,在一定程度上,是科学合理的教育质量观的体现。围绕这三个命题的达成,在推动教育的改革发展过程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办回归本质的教育,办遵循规律的教育,办尊重人格的教育,办注重发展的教育,办回归课堂的教育。


具体而言,我们不仅要把办学的视野放在为考试而准备之上,更要把教育放在爱和责任上,培养出学生健全的人格,不断提升学生的智慧,使我们的教育不仅关注知识,更关注知识的运用,以及知识的创造。(《分数和人格、智慧完全是两回事——高考没有失败者》)


提到教育质量的提升,我们还要重建学校的文化。一流的学校不是因为有一流的环境设施,而是因为有一流的教师、有一流的文化。北京大学原校长蔡元培曾经说过,思想自由是大学的基本原则,大学为大,在于有思想自由与文化。重建学校文化,形成一种崇尚一流,拒绝平庸,不断超越自我的校园文化,对教师、学生的发展都大有裨益。(《行走大地的思想者——新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中校长的角色》)


除了文化的涵养,还应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课程体系、方法体系以及评价体系。此外,教师队伍的提升、制度的保障以及评价体系的推动,都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让生命幸福完整》)


(《中国教育报》2010年11月29日第2版)



为了成就和成长的教育

作者|李政涛

来源|教师博览 


每到岁末年初,各种总结接踵而至,但大抵是外部驱动所致,更多是为完成外在任务而不得不为之的工作。这样的总结当然不可或缺,只是另一种小结也不能缺席,我把它称之为“自省式总结”。这是自己多年以来养成的习惯,每年的最后一天晚上,不去逛街购物,不去赏灯游玩,不去任何一个热闹的场所,不做热闹别人也热闹自己的事情,不在醉意朦胧的状态下,让已逝的一年变得模糊不清,让即将到来的一年继续朦胧。我会安坐在书斋里,让身心处于静寂甚至孤寂的状态,沉思默想于这一年的诸多收获。收获的类型自然多多,可以有获得了什么奖项、荣誉,可以有发表了多少论文著作,可以有多少年终奖励收入等等,这些都是有形可计算的收获,与之相对,还有一些无形且难以量化的收获,我最在意的是,这一年我究竟长了什么?怎么长的?哪些长处继续保持发扬,哪些短板得以弥补甚至补齐?我读了哪些书,开了什么会,认识了何种人,因为读了这些书,开了这个会,认识了那个人,我因此而有什么不同?尤其是从所识之人中,我看到且学到了什么优点,又有哪些弱点是我自身需要警惕和避免的?


总体而论,有形且能够数算的收获是“成就”,无形但可能更重要的收获是“成长”。这是叶澜先生在一次讨论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做出的区分:一“外在”,一“内在”,内外结合才是最好的教师发展。


若以此尺度审视今日的教育,大致也可分成两种目的的教育:为了成就的教育和为了成长的教育,二者的取向和目标有所不同。


为了成就的教育,鼓励学生追求的是财富、名誉和地位等外在之物,以此为标杆,乔布斯、盖茨、扎滕伯格、马云、梅西、刘翔这样的技术天才、商业领袖与体育精英成为膜拜追寻的对象,他们是这一代人的人生偶像、生活标杆。郭敬明的《小时代》电影系列,尽管频频遭致专业影评人的恶评,但并不妨碍其票房屡创新高,成为大众追捧的对象,无非是因为他们契合了满足了这一代人对“成就”,特别是“物质成就”的渴望。


这样的教育是今日教育的常态。经常有家长为他们的孩子向我咨询考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最好,我理所当然会反问:你们判断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大多数家长提供的答案是“是名校,毕业后工作好找,收入高,有身份有地位”,为数不多的家长会与孩子的兴趣需要联系起来,但几乎没有家长会以“与什么样的大学和专业,最能提升孩子自身的成长与发展空间”作为评价标准。


我过去经常进行偶像对比:这一代人的偶像往往是影视体育商业明星,我们那一代人的偶像则是科学家、文学家、军事家,似乎我们的精神含量要高于前者,并引以为豪,在心中悄然滋长的是对这代人精神品质的不满。但若从“成就”的角度看,二者实质上是一样的,至少都与名誉地位有关,只不过不同时代看重的职业载体和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说到底,为了成就的教育并不是现在才有的教育,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说,就是这种教育的古典版。


为了成长的教育,将目光转向人自身,看重的是人在学习各种课程知识,接触不同人群,完成各种任务过程中内在的变化和发展。最大的变化发展是内生力和自生力的提升。曾有学者建议他的学生,大学阶段先不要忙于到处兼职实习,至少不要在上面花太多时间精力,先把最重要的知识掌握,最核心的能力练就,将来走入社会就有了安身立命的根本。与之类似,我建议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四年或三年的大学生涯,究竟为了什么?拿到一个文凭和学位证书,自然很重要,但长本事更重要。所谓的本事表现为要有“好的心态”、“好的思维品质”、“好的口才”和“好的笔头”,有此则无论何时何地,从事何种职业,都会受欢迎,都会无往而不利。但这依然还没有触及到“成长”的底层和根部:只有具有强大内生力和强悍自生力,即自我生长能力的人,才算是教育和自我教育彻底完成之人。有此种自生力之人,无论处在何种境地,都能做到“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都能持守自我生命的根基,把握生命之船的方向。这样的人,既能卓尔独立,更能越而胜己,因为他能不断用内生力去冲撞打破自身的惰性和习惯,避免自我固化、自我板结化和自我化石化,他能用自生力持续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再造和自我越狱,冲出用各种固有经验、荣誉和地位而自设的监狱大门,走向新的天地,冲击新的高度,在人生不同阶段,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新我”。这样的人,就是有独立人格之人,是卓越之人,因而是教育最应培养之人,也是成功教育的最终旨归。


所谓的“成功”,既离不开成就,也离不开成长,后者之所以更为内在和根本,无非在于,有了“成长”,“成就”自然就水到渠成,且纷至沓来。

 

(文章原载《教师博览》原创版2015年2月“专栏”。)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真教育}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实验指南(2018最新版)

新教育实验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新教育实验:为中国教育探路

只有走进,才会发现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榜样的力量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行动的力量——新教育十大行动的理论与实践

你有多专注,就有多自由

活出你想要的美好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 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