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亲子共读的十条建议——为什么说阅读影响智力

邱凤莲 尹建莉 守望新教育 2019-11-24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关于亲子共读的十条建议

作者|邱凤莲


新学期阅读书单接踵而来,如何陪伴孩子阅读,如何亲子阅读,部分家长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整本书共读:播下最美妙的种子——整本书阅读,需要注意的五个问题》)


我们一起来看看邱凤莲老师给家长的十条“亲子阅读的建议”。



关于亲子共读的十条建议


大概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希望他热爱阅读,热爱学习。为了这个变得优秀的愿望,很多优秀的书籍就摆在了很多孩子的书架上。有书的童年总是令人羡慕的,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些书在这个家里,在孩子的书架上,它真的成了孩子的书,真的成了这个家里的书了吗?


这个问题如果没有解决,那家长们投入的热情大概是没有多大收获的。


让这些书成为孩子的书,成为这个家庭的书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亲子共读。一个孩子拥有很多的书,当然够幸运,但是能够听到父母给自己讲故事,享受到和父母共读的乐趣的孩子才是最幸福的!幸运只是机遇,不一定人人都能把它握在手心,幸福却是感受,可以长留心底。(《亲子共读这件事到底有多重要?——如何进行亲子共读?》)


阅读从倾听开始,孩子最初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来源于倾听。一个从小倾听着父母阅读的孩子,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也会很专注,同时因为善于倾听,他的信息储量、语言积累、思维品质都会大大超过那些不愿或者根本不能倾听的孩子(有些孩子因为没有这方面的习惯,往往丧失了静心倾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这个孩子会因为童年的倾听而爱上阅读、爱上书籍。



那么,我们该怎样和孩子一起阅读一本本经典书籍呢?下面提供的关于亲子共读的十条建议,也许可以给各位家长和渴望带动亲子阅读的老师一些帮助。(《共读、共写、共同生活》)


建议一:让这件重要的事情首先变得美妙。


亲子共读不仅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还应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因为共读的过程对于孩子而言,首先是与家长共同游戏、享受亲情的过程,是得到爱与快乐的途径,其次才是汲取知识的手段。当孩子坐在父母的膝上,或是依偎于父母身侧听故事,他首先享受到的就是父母的爱,父母的声音让他感受到了愉悦,感受到了一个个故事的趣味。此时,孩子接收到的所有视觉、听觉、触觉的信息都由大脑诠释为轻松和惬意,而不是被父母逼迫学习知识的无奈和痛苦。这样的亲情氛围,不仅有助于缩短亲子之间的距离,融洽亲子关系,而且会使孩子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孩子与书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变得亲密温馨。


建议二:相对固定时间,以便习惯的养成。


亲子共读的时间可以相对固定,比如晨起、餐后、睡前等,每个家庭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确定一个时段。每天和孩子共读的时间大约10分钟左右,其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但这并不是说这个时段永远一成不变,有时候我们可以适当进行调整,比如这一天全家有郊游的计划,不妨将共读的地点移在郊外,一片草地、一张石椅都可以成为亲子共读的最佳场所,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亲子共读将变得更有诗意。



建议三:亲子共读的形式以大声读和默读为主。


大声读就是出声地朗读。对于所有的儿童,尤其是幼儿和低中年级的孩子,父母大声读给孩子是最佳的亲子共读方法。因为用耳朵倾听美妙的故事,给予孩子的是最畅快的阅读享受,既没有生字的羁绊,也没有被勒令阅读的痛苦,当父母和孩子共同沉浸在文字营造的美好情境中,那种和谐与美妙不是我们苦口婆心的说教所能代替的。大声读还可以加深孩子对语言的记忆,是孩子积累书面语言的一条捷径。


对于中高年级的孩子,亲子共读的方式除大声读以外,还可以加上家庭成员的共同默读。默读过程中不提问,也不要监督孩子,更不需要逼着孩子写读书笔记。默读的时间可以视孩子的阅读状况而定,可以持续20—30分钟。



建议四:不要将亲子共读的过程变成认字的过程。


很多家长在亲子共读时喜欢将书籍变成教材,不断教孩子认字,以为孩子认字多了,就能早早地开始独立阅读。其实,这是走进了一个误区:强迫孩子识字,很可能会让孩子感觉到书本的陌生和可怕,很多孩子就是在家长的这种强迫下,与书“奋斗”了多少年,却仍然没有真正爱上书籍。


因此,各位爸爸妈妈们,请不要急于给孩子认字,不要急于教给孩子阅读的方法。我们见了太多认识很多字的大人和孩子,却根本不去阅读,但是我们什么时候见过一个酷爱阅读的人不认字呢?


最重要的还是阅读的兴趣,让孩子爱上阅读才是我们要做的。



建议五:不要过早责令孩子独立阅读。


一些家长担心孩子在阅读上养成依赖父母的心理,所以孩子一学会拼音和少许的汉字,爸爸妈妈们立马就中断了给孩子的朗读,而要孩子独立阅读,希望藉此培养孩子的独立阅读能力。其实即使孩子学会了很多汉字,也不宜让他早早独立阅读。因为孩子还没有建立一个较完备的语言体系,那些汉字在他眼里是相互独立的,孩子没有足够的语言感觉和语言能力将它们连接成美妙的故事。一本陌生的书里那些陌生的词汇非常容易吓倒孩子。即使没有生字的一句话,他读起来也可能是结结巴巴的。哪里还能享受什么阅读的乐趣?而父母读给他听,他就可以轻松享受读书的乐趣。在这种美妙的倾听中,他获得了更多的语汇,也逐步培养了语感,一旦语言的感觉成熟,他自然会拿起书自己阅读。所以,亲子共读的过程就是在为孩子的独立阅读储蓄能量,它不但不会让孩子养成依赖心理,还是培养孩子独立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因此,亲子共读不只适用于幼儿,它适合于所有的孩子,因为它的本质是亲子共同分享阅读的快乐。


建议六:不要在孩子看电视的时候命令他去阅读。


当孩子在津津有味地看电视节目时,如果家长说:“我们一起来阅读”,这是很不明智的做法。这就等于将电视和书籍对立起来,这样的结果是我们不想看到的。对于沉迷电视的孩子,家长首先应该限定孩子每天看电视的时间,等到孩子到时间关闭了电视机时,他就无事可做,而且很少有孩子愿意早早睡觉,这时候,你再说:“孩子,让我给你读一段好玩的故事吧!”他一定很乐意。


建议七:不要以为亲子共读是妈妈的事情。


目前大多数的家庭都是由妈妈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其实,阅读不仅是妈妈的事情,爸爸也应该参与进来。在亲子共读活动中,孩子也需要爸爸的引领,需要进入女性视野之外的更广阔的阅读世界。而且,爸爸也应该给孩子作出读书的表率。



建议八:亲子共读贵在坚持。


如果我们将亲子共读看成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们就会有理由坚持下来。哪怕每天只有十分钟左右,只要我们做到了,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事实上,只要我们坚持一段时间,一旦激起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小家伙就不会允许家长懈怠下来,因为他每天都在等着下面的故事呢!


建议九:与孩子平等地聊书。


亲子共读后,大人可以找一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和孩子平等地聊书,从而引发孩子对阅读的思考。但是不要将这个过程变成一次次测试,那样会让孩子感觉在接受考问。聊书的过程中,要鼓励孩子大胆质疑,不要拘泥于什么标准答案,应以开放性的观点引导孩子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更广泛的阅读。


建议十:适当拓展阅读时空。


把握机会拓展阅读时空,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品质。亲子共读不是读完一本书就完成的事情,可以将阅读活动拓宽到画画、手工、观察、讨论等更广泛的领域,读完一本书后,还可以引导孩子阅读相关的系列书籍,将几本书中的人物事件进行对比等。这些延伸拓展,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亲子共读是让孩子爱上读书的最有效的办法。如果爸爸妈妈们还没有和孩子共读的经历,如果老师还没有对家长提出这样重要的要求,那就从现在开始,让每一对父母携着孩子的手,开始愉快而温暖的亲子阅读之旅! 


(文章转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经典童书阅读指导版附录。作者简介:邱凤莲,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特级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教师赛课一等奖获得者。著有《大声读给孩子听》(国内第一本指导教师、家长为孩子朗读的书籍)、《中国老故事·神话故事》等。



为什么说阅读影响智力?

作者|尹建莉

来源:yinjianlifumuxuetang 


人民教育小编说: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谁不善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而一个不阅读的孩子,就是一个学习上潜在的差生。那么,为什么阅读对于孩子来说如此重要,阅读与孩子的智力发展之间又存在着怎样必然的联系呢?仔细看看这篇文章来解答心中的疑惑吧。



01

阅读为何对智力有很大的影响?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青少年阅读有很多研究,他对阅读与学习能力的关系阐述得很多也很清晰。(《阅读对学校意味着什么?》)

  

他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谁不善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

  

他指出缺乏阅读的坏处:“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奋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

  

相比之下,“有些学生在家庭作业上下的功夫并不大,但他们的学业成绩却不差。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完全在于这些学生有过人的才能。这常常是因为他们有较好的阅读能力。而好的阅读能力又反过来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

  

“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并且把全部负担都转移到家庭作业上去。由于家庭作业负担过重,他们就没有时间阅读科学书刊,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现代心理学对此已有很多研究和证实。我们梳理一下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等人的学习理论,可以看到关键的两点:一是思维发展与语言系统的发育有密切关系,二是学习新知识依赖已有的智力背景。

  

“阅读”是一种以语言符号为媒介,包含丰富的、超越现实生活内容的活动,会让阅读者的“语言系统”发育得更好,同时可以让他的“智力背景”更为丰富,从而使得他们的思维能力及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更强。(《BBC评出史上最伟大的11本儿童读物》)

  

做个形象的比喻:学习能力的构建好比盖房子,“语言系统”就相当于工具,“智力背景”相当于工程背景(地基勘探水平、工程设计水平、工人技术水平、施工管理水平等无形但重要的内容)。有好的工具和完善的工程背景,整个盖房子过程就是件比较轻松的事,也能保证质量;如果工具和工程背景都差,施工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书籍就是一根魔杖,会给孩子带来学习上的一种魔力,能让他的智慧晋级。爱读书的孩子,就是被魔杖点中的孩子,他是多么地幸运!


02

小学乃至初中,没有绝对的好成绩


孩子在小学,甚至初中低年级时,仅仅依靠聪明或是用功是可以取得好成绩的,但如果没有阅读垫底,年级越高越会显出力不从心。这正如简单的建筑工程对工具及工程背景条件要求不高,越是宏大精美的工程,对工具及工程背景条件要求越高一样。

  

我见过几位非常苦恼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原本学习成绩不错,学习也很努力,但令人不安的是,孩子在学习上的表现越来越不如人意。每当这种时候,我总会问一下孩子从小到大的课外阅读情况。不出所料,这些孩子基本上都缺少课外阅读。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另一些孩子,小时候成绩可能并不出色,但由于他们有较好的课外阅读,却能做到后来者居上,到真正想学的时候,潜力就不可阻挡了。

  

小学乃至初中,没有真正的学业落后,也不存在绝对的成绩优秀,一切都是可逆转的。使情况发生逆转的神奇力量就是课外阅读。它真的像一根魔杖,越来越显示出不可思议的力量。(《新教育|如何营造书香校园?》)


03

为何有的孩子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人们容易看到孩子变化的表象:一些孩子越来越喜欢学习,成绩越来越好,就觉得孩子长大了懂事了,很欣慰;另一些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就觉得孩子怎么越来越不懂事,越来越不自觉。人们很少能看到这种表象背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课外阅读。

  

阅读多的孩子,学习能力强,当他有意识地主动去学习的时候,丰富的语言和智力背景就来帮忙了,他较好的学习能力使他只要努力就会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又能促使他更主动积极地去学习;而阅读少的孩子,语言和智力背景的苍白使他学习能力羸弱,在越来越难的知识面前,在越来越多的竞争面前,他更多地体会到力不从心,他的挫折感越多,就越不自信,对学习就越没有兴趣。

  

人是不能靠毅力和理性支撑很长时间的,他们很快表现出一路下滑,并开始有意无意地逃避学习——这可能就是家长感觉到的孩子“越大越不懂事,越来越不爱学习了”。

  

为了让孩子聪明又学习好,父母们都在倾尽全力,从怀孕开始就忙着吃这个补那个。物质营养对儿童大脑发育肯定有用,但无论吃多少好东西,都只是一种“加法”手段。除极个别的超常儿童,所有出生后身体健康正常的孩子,他们最后在智力上的差异并不在于这种物理手段和生理因素,而在于启蒙教育上。智力启蒙最重要手段就是阅读,它是一种“乘法”手段,可以让儿童的聪慧以几何级数递增。

  

一些教师和家长不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是因为他们心里总有这样的思维方式:孩子光是应付学校的课程就已经够忙了,考试考出好成绩是最要紧的,读课外书既浪费时间又影响学习,不合算。这样的想法就好比一个人说:我急于从哈尔滨赶到广州开会,哪里有时间等四个小时的飞机,火车马上要开了,我得赶快去坐火车——乍一听好像说的挺有道理,但实际上全错了。

  

一把相同的种子,撒到地里,有的得到了合适的水分和充足的日照,有的既干旱又晒不着太阳,最后的收成差异会很大。(《新教育|如何营造书香校园?》)

  

阅读就是智慧的水分和阳光,会让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

  

04

不要让孩子成为一个学习上潜在的差生


人和人在智力方面可能有一些先天的差异,就像人和人在身高长相方面有差异一样;但智力的塑造,其差异比身体相貌的塑造要大得多。智力上后天的发展和塑造最重要的技术手段就是阅读,这一点已被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

  

第一,人是用语言来思维的。而获得良好语言的最佳途径就是阅读。

  

第二,学习新知识依赖已有的知识背景。任何阅读都可拓宽一个人的见识,让他获得超越日常生活范围的知识,背景知识越丰富的人,越容易吸纳新知识。

  

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与他的阅读量呈正相关。这一点,只要观察一下我们周围的人,或了解一下古今中外那些“聪明”的人,如那些大科学家、大思想家就可得到验证。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不阅读的孩子,就是一个学习上潜在的差生。” 这是他在教学一线多年研究和观察后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是让其智力不单以加法增长,而是以乘法递增的最好、最简单的办法。如果你的孩子从小培养起了阅读兴趣,长大后博览群书,那么父母对孩子的智力启蒙就不仅是合格,而是令人羡慕了。(《新教育|如何营造书香校园?》)


05

如何解释韩寒们?



中小学生中有一种叫“偏科”的现象,似乎对我们这里谈到的阅读与学习能力的关系提出挑战。

  

一种是,语文学得很好,作文写得漂亮,数理化很差,阅读对他们的考试成绩似乎并没有成全,如少年作家韩寒。

  

这个问题要这样理解:造成他不喜欢数理科目的原因很多,教师、家庭、天赋、同学等都可能成为影响因素。阅读当然不能强大到解决所有的问题、补救所有的不足。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理科成绩差,绝不是阅读造成的。这样的孩子,所幸他们喜欢阅读,无论上不上大学,他们都是聪慧的,都可以取得相应的成就。这样看,阅读于他们仍然是件幸运的事。

  

另一种是偏爱数理化,尤其是一些男孩子,数理科目成绩很好,但对语文、英语等文科类科目不感兴趣,也很少阅读。(《新教育|如何营造书香校园?》)

  

我见过一位初中生的家长,她甚至为她的孩子数学、物理学得好,特别不爱语文而略有沾沾自喜,可能是觉得这表示她的孩子聪明。我想,她的孩子如果只是不喜欢语文课本身,但读过很多课外书的话,她可以骄傲,说明孩子的潜力还是很大的。但如果孩子一直缺少阅读,对语文的厌倦是基于一直以来的语文能力低下,那就是件比较麻烦的事,恐怕总会有一天数理科目要受到拖累。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阅读都是重要的,它对孩子的学习有的只是帮助和成全。(《新教育|如何营造书香校园?》)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 :尹建莉父母学堂,微信号:yinjianlifumuxuetang 作者| 尹建莉,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硕。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实验指南(2018最新版)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8版)

理想与行动的力量——中国新教育实验掠影

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田野草根的实践,生命在场的叙事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学习培训参考资料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

新教育,在海门大地上穿行——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实验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新教育实验:为中国教育探路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你有多专注,就有多自由

活出你想要的美好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 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我变了,我没变”——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微信号:swxjy_cdq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