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校合作的方向、关键、边界和三大转变

张志勇 孙云晓等 守望新教育 2021-10-2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家校合作共育]


明确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边界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教育活动不能向家长转移,家庭教育也不应该围绕学校开设的课程转。——张志勇《家校合作的关键,在于明确各自的边界,既不相互越界,又要携手合作》


家校合作的方向,不是把家庭变成学校,而是让家庭更像家庭,积极促进家庭的建设,因为美好而具备完整功能的家庭最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家校合作需要体现“四个尊重”和“四个要”的基本准则。——孙云晓《家校合作的方向不是把家庭变成学校,而是让家庭更像家庭》


在未来一段比较长的历史时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这两种人类的基本教育形态会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拥而舞。可以相信,获得独立地位和自我意识的新家庭教育,将深刻影响学校教育及人类未来教育的模式,二者的融合趋势,将造就人类教育的崭新形态。——陈建翔家庭教育不该沦为学校的附庸


教、家长、学校、教师、社会,厘清不同教育因子的边界,使它们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整合优势,是新时代面临的重要教育课题。学校教育训练学生遵循“规定”、社会教育是训练公民遵守“规则”,家庭教育则是培养孩子学会“规矩”。——杨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在哪里?


新教育实验的家校合作共育,是一个大家校、大合作、大教育的概念。新教育人所实践的家校合作共育的内涵,在于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父母了解和参与学校生活,家校之间有效的互动沟通,以及家庭、学校、社区的融合协作。——朱永新

看似简单的家校合作,在实践中却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样态,无论是哪一种样态,都有其存在的依据与理由,都来自学校发展的需要。这是家校合作不流于形式、保证实效性的关键所在。——《家校合作激活教育磁场》)

“家校合作”的定位可谓五花八门。其中模糊定位、降格定位、错误定位,不一而足,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家校合作”的定位,绝不仅仅是加强家庭教育的一项措施,要有更高的站位,“家校合作”应当是:教育思想、培养模式、学校制度的三个根本性转变。——傅国亮(《三大转变:“家校合作”再认识》


本期微信特别编辑链接了多篇家校合作的文章,供一线实践者学习借鉴,供深度关注者研究参考。


家校合作的关键,

在于明确各自的边界,

既不相互越界,又要携手合作

作者|张志勇
来源〡中国教育报

众所周知,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社会都需要参与其中。然而,家校关系的事实往往是,要么是低效合作,要么是相互指责。其中的原因何在?要破解家校合作的障碍,双方需要怎么做?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山东省教育厅巡视员张志勇先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有人讲教育的问题不仅是教育内部的问题,意为学校教育问题背后有它存在的社会基础。整个教育体系赖以存在的社会系统,当然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家长是学校教育最可依靠的力量。但是,令人担忧的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者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这对家庭教育其实非常危险。(《家校合作共育为什么重要?》)


首先,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家庭教育等同于学校教育。其次,学校教育职能的僭越,让家长批改作业,让家长辅导功课,让家长陪伴孩子学习等。

明确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边界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教育活动不能向家长转移,家庭教育也不应该围绕学校开设的课程转。

家庭教育有自己独特的使命,它应该以教孩子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为主。家庭教育也有指导、督促孩子完成学校布置的学习任务的职责,但是不能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更不能成为唯一的内容。



我们要重新认识家庭教育的独特价值。家庭教育的独特价值之一是注重孩子的道德发育。韩国前教育部部长文龙鳞强调,道德教育完全是父母的责任。他认为人的道德学习是有关键期的。(《家庭教育不该沦为学校的附庸》)

根据目前的研究发现,道德学习和道德感知能力是大脑前额叶担任的工作,敏感期在 3 到8 岁之间,这一时期是人的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10 岁之前儿童的道德发育已经基本完成。从这一研究结果来看,道德教育应该成为家庭教育最主要的任务。

家庭教育另一个独特价值是为学生书本知识的学习提供经验基础,家庭教育要更多地承担起为学生的书本学习和接受学校教育提供经验背景的任务。


如果我们认同上述两个观点,道德培育和书本学习的经验准备是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就可以找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边界。


家庭教育应该涵盖德育、劳动教育、美育、体育、读书、自然教育、社会教育和内省教育。(《家庭教育中什么最重要?——全球商界领航者谈家庭教育与自我成长》)

德育是榜样的引领;应该让孩子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家长应该有健身习惯、审美的能力;再一个是读书,让孩子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认识社会。人类的学习有三种方式,一个是书本学习,一个是实践学习,再一个是反思性学习,就是内省。让孩子懂得反思,懂得思考,是家庭教育应该承担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学校教育当然需要家长参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主要有三大领域。第一,民主管理,家长委员会建设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家长教育,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就是自我成长、团队成长、伙伴成长,共同进步。第三,家长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供给者,一些讲座、短期课程、实践课程,家长是可以承担的。不过,履行课程供给者角色要有一个前提,就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同时,可利用家长所拥有的广泛社会资源,有计划地让学生走进社会进行学习和体验。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该有四种关系。第一个是同心,就是家庭和学校都希望孩子好,都希望孩子成人成才,这是家校合作的基础。第二是同向,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理念必须统一,这最关键。第三是同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相互合作与支持的关系。第四是同力,老师和家长可以互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志工。(《新教育的两大基石——阅读与家庭》)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联接依靠家长委员会。我们的目标是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体,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做好共同体的职责需要有家长委员会。建议每一个班级都建立家长委员会,以保证所有家长参与教育的机会,保证所有家长民主管理的权利。在班级家长委员会的基础上选举产生年级家长委员会,然后再产生学校家长委员会,之后再推动成立市、县中小学家长委员会联合会。(《学校教育中家长角色——美国家校合作的历史与经验》)

没有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没有家长不关心孩子所在的学校,没有家长不关心孩子在学校里正在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没有家长不愿意为孩子所上的这个学校贡献一点力量。所以家长是学校教育最可依靠的力量,是学校教育的同盟军。



家校合作的方向

不是把家庭变成学校,

而是让家庭更像家庭

作者|孙云晓
来源|中国教育学会


家校合作不是一个选择,而是一个原则,这是毫无疑问的。那么家校合作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孩子健康而全面的发展,其途径之一,就是提升学校教育水平,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并促进两者密切的合作。


那么,家校合作如何提升家庭教育的水平,促进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我认为,从本质上来说,家校合作的方向,不是把家庭变成学校,而是让家庭更像家庭,积极促进家庭的建设,因为美好而具备完整功能的家庭最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家校合作需要体现“四个尊重”和“四个要”的基本准则。
 
一、四个尊重


第一,尊重家庭教育的规律和特点。


作为学生的父母,配合与支持学校的工作是完全必要的,同样,作为学生的老师,尊重与支持家庭建设与家庭教育也是必要的。要看到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历史更悠久,内涵更丰富,方法更多样,影响更深远;要懂得家庭教育的天然优势是亲情的连接与情感教育,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有巨大的影响力;要明白家庭教育的独特魅力是生活教育,而生活教育是对孩子最有益的教育。


今日中国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包括学校教育有一种反生活、反教育的倾向。很多父母这样想,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别的什么都不用他管,这就是反生活教育,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危机。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来说,家校合作要呵护、给予、尊重、支持和利用,而不是忽视、消解和扭曲。(《奇迹树教室里的书信课程叙事——给奇迹树班孩子们的五十封信》)
第二,尊重父母的主体责任。


忽视父母的主体责任和地位是家庭教育难以奏效的重要原因。目前的家校合作中,学校对父母教育权过度干预的现象很普遍,很多父母成为老师的助教,家庭成为第二课堂,这些都是需要改变。只有确定父母主体地位,激发父母的潜能,他们才可能履行主体责任。


第三,尊重儿童的权利。


这是新家庭教育的基石,特别是需要注意的,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严重侵犯了儿童的睡眠、运动以及娱乐的权利,误导和扭曲了家庭教育,如何维护儿童权利,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业压力,都是家校合作所面临的紧迫而重大的问题。在家校合作过程中,尊重儿童的参与权,让儿童有机会表达他们的意见,也是一个被普遍忽视的问题。一切与儿童有关的事务都要听取儿童的意见。


第四,尊重家庭的传统与个性。


家校合作推进家庭教育已经成为共识,并且可能采取一些统一的计划与行动。但是,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也是最为活跃的细胞,因此在文化背景和发展经历不同的影响下,往往有自己独特的传统与个性,表现千姿百态,这是家庭教育的特点和优势。


家校合作推进家庭教育,尊重家庭传统与个性,要注意总结和发现家庭的成功经验,而不是忽视个性、强求一致。



二、“四个要”准则


第一,坚持寻找最美家庭。第二,总结优良家风家训。第三,提高父母的教育水平。第四,给予家庭更多的支持。


只有好的关系才有好的教育,好的教育不是父母们都围着学校转,积极到学校做志愿者,完成孩子的学业,这并不是家校合作成功的表现,我们一定努力要让家庭越来越有魅力。那么什么是好的家庭教育呢?(《奇迹树教室里的奇迹是如何发生的?——奇迹树教室里的家校共育课程》)

好家庭教育有三个标准。
 
第一,家庭生活富有魅力。第二,家庭有良好的关系。第三,好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我认为这是新的三个标准。希望在家校合作中能够破这个题,不断探索。


(中国教育学会微信注:以上内容根据孙云晓在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2017家校合作经验交流会议”上的讲话整理。)



三大转变:“家校合作”再认识

作者|傅国亮
来源|中国日报网


“家校合作”的定位可谓五花八门。其中模糊定位、降格定位、错误定位,不一而足,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家校合作”的定位,绝不仅仅是加强家庭教育的一项措施,要有更高的站位,“家校合作”应当是:教育思想、培养模式、学校制度的三个根本性转变。

教育的全部不只是学校教育
——教育思想从小到大的转变

“家校合作”,首先是教育思想的转变,是教育思想“小”与“大”的转变,“传统”与“现代”的转变。“大”与“小”的观念是指我们对教育的看法,到底是大教育观念还是小教育观念。以往没有实施“家校合作”,是因为小教育观念在我们的头脑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认为教育就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就是教育的全部。但作为现代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有现代教育观念。现代教育观念,应该是一个大教育观念,应该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如果只看到学校教育,或者认为教育就是学校教育,那就是小教育观念,或者说是一个传统教育观念,不是现代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小”与“大”的转变,也就是“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的转变。

出现“小教育观念”,客观上有一个体制的原因。国务院在部委分工中,将家庭教育划归全国妇联主管。但在实践中,很多中小学已经突破了体制障碍,建立了家长学校,迈出“大教育观念的一步”。1996年,全国妇联与当时的国家教委联合颁布第一个家庭教育五年计划,即“九五”计划,体现了教育主管部门承担起主导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主角意识”。近年来,“异军突起”的“家校合作”实验,更是开创了“现代教育思想的创新探索”。

2015年,教育部面向教育系统颁布《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做出了将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正式列入教育系统工作序列的重要决策,明确“各地教育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行政区域内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强化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指导”。这是彰显现代教育思想的一个标志性文件。

家校合作不只是加强家庭教育
——培养模式组成内容的转变

党的十九大重申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和“发展素质教育”。前者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到2020年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后者是《教育规划纲要》明确的教育工作的战略主题。“两个战略”是教育工作者要牢记的使命,方向是实现教育现代化,路径是素质教育这个全新的育人模式。

当下教育关注什么?一是课程改革,二是培养模式。课程改革与培养模式,二者实际上是一回事,都是育人的要害问题。

在课程改革上,2012年教育部启动了收回地方编写权、统一编写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工程,历时5年,于2017年秋季全国使用。2018年1月,教育部又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14门课程标准,决定当年秋季学期执行。可以说,教育部又完成了新一轮小学到高中的课程和教材改革。

在培养模式上,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等改革,使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意见》明确而具体地提出,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街道、社区、镇村、家庭共同育人的格局。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6大改革。“改革”思路有重大变化,其中主要是改革“路径”的变化。以往体制改革的“路径”是:以管理体制改革为核心,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而《教育规划纲要》将“路径”变化为: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成为中国教育六大改革的第一改革。

基于此,笔者认为:首先,“家校合作”本义上应当是一个研究人的培养模式转变的重大课题,是一个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创新探索,绝不仅仅是加强家庭教育的一个措施。“家校合作”的研究,包括今后的“家庭学校社会合作”,可以为构建中国基础教育“全新的育人模式”贡献智慧和方案。其次,中国教育培养模式是“素质教育”模式,这一“全新的育人模式”是国家政策。不管“未来教育”如何变化,国家政策是绕不过去的。“家校合作”,准确的定位应当是“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的组成内容之一。因此,“家校合作”应当具有和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与特征。

走向“家、校、社合作”
——学校制度现代化的转变

本世纪初,教育部提出中小学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社会参与”“三教结合”作为现代学校制度的主要特征和核心要义被提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的培养模式成为现代学校制度的主要特征和必备条件。

传统的只注重学校教育的单一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人才培养需求和教育追求,迟早要被淘汰。一所优秀小学的发展规划中如果没有“家庭教育”,只能是一所优秀的传统小学,称不上优秀的现代小学。

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关于中小学幼儿园建立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指出这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需要。家长委员会,是借鉴西方的。家长学校,是本土自创的。至少从2012年起,“家校合作”发展为不仅是家长学校单一内容,而且拓展为包括“家长委员会”在内的内涵更丰富、质量更高的育人方式。

需要指出的是,同是重视家庭教育,但是教育部与全国妇联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颇有不同。全国妇联因工作领域、职责所系,它是从家庭建设的角度关注家庭教育,落脚点是家庭教育的成效可以促进家庭文明建设,家庭文明的成果又可以感染儿童、教育儿童、培养儿童,达到家庭教育的目的。但教育部则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从人的教育培养角度,关注家庭教育,建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育人模式。因此,“家校合作”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合作”,不研究“家庭为本”或“社区为本”的模式,而是以学校为主导。

我们要研究和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探索和构建以学校为主导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的育人模式,指导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笔者认为,今后“家校合作”最终要走向“学校、家庭、社会(社区)共育”的培养模式。当前,我国“社会参与”“三教结合”的模式大都是处于“家校合作”,这是我国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特征。当前世界教育开始从“家校合作”走向“家、校、社合作”。据了解,美国已成立“学校、家庭、社会(社区)合作委员会”,开展“家、校、社合作”教育的研究。我国2007年5月颁布的“家庭教育十一五规划”,已将主管“社区”事务的民政部联合为“规划”的责任部委,这为教育培养模式从“家校合作”走向“家、校、社合作”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作者:傅国亮,系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2018版)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理想与行动的力量——中国新教育实验掠影(内附视频)
用生命书写,用行动言说——新教育教师生命叙事集锦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学习培训参考资料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解读新教育精神:理想主义、田野意识、合作精神、公益情怀文化的进步,变革的力量——一个区域如何有效推进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你有多专注,就有多自由
活出你想要的美好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穿过生命散发的芬芳”——2018新教育实验颁奖盛典:榜样教师、完美教室、卓越课程、 智慧校长、年度人物获奖名单和颁奖词
“我变了,我没变”——2018新教育实验年度人物事迹简介暨颁奖盛典视频
在行动中研究,在坚守中创新——2018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