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我们一起去去“内卷化”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码字工匠李乐明 Author 码字工匠李乐明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新教育主题歌】——


“所谓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

“不是吗?不少老师在热热闹闹做课程、搞展示……热热闹闹,忙忙碌碌,不亦乐乎。但深究,教师自己没有成长,或只是微成长,对受教育者而言,育人效果也不理想。”

“这是善意的提醒,犹如走偏了路,善意人上前扯一扯袖子,拉一拉衣衫,为的是少走弯路,或是安全抵达,看到美丽的风景。”

新教育的同仁,走,一起去去内卷化。

去掉内卷,转换到高效模式,便是“不辞辛苦出山林”!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播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经典共读|如何解放大脑,学到极致?——《深度学习》:彻底解决你的知识焦虑

新教育首先是真教育——警惕新教育的形式主义;新教育不是贴标签,不是赶时髦;新教育实验欲求何真、何以求真、真在哪里?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有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人的心灵深处

做真的教育和真做教育——教育之美:求真求善求美

......


走,我们一起去去“内卷化”

原创|李乐明 
来源|码字工匠李乐明

这些年,牛津词典都会推出一个年度热词。但2020年,他们面对复杂的形势,年度热词“流产”。中国著名的媒体人秦朔接棒,认为2020年的热词,应该是内卷化。


内卷化概念,最先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吉尔茨提出。
按照吉尔茨的说法,所谓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
通俗地说,就是看起来很热闹,其实没有实质性的进步,即那些繁荣,是没有发展的,是表面的。

今天,“内卷化”已脱离了当初的学术语境,大多是新环境下的“新发挥”。
有些新教育实验区校推进到一定阶段后,也容易“内卷化”。
不是吗?有些区校老师在热热闹闹做课程、搞展示……热热闹闹,忙忙碌碌,不亦乐乎。但深究,教师自己没有成长,或只是微成长,对受教育者而言,育人效果也不理想。
为什么这样说?要回到教育的本质上来。苏格拉底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是开发你的内心。
有一句话在新教育实验中,说得比较多——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颗灵魂去唤醒另一颗灵魂。

记得在什么地方看过一段话,也能帮助理解教育的本质。大意是,一个学生想自己爬上墙头,却够不着,一个好老师不会把学生抱到墙头上,而是在一旁悄悄地递一把“知识的梯子”。当学生自己找到梯子,爬到墙头后,看到了更美的风最,满心喜悦。他更加自信自己的努力,也回眸向老师报以深情的微笑。
所以,教育是教学相长,是师生皆获进步,是一个双赢的成长过程。
推开来说,凡是“热热闹闹搞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的某些冠于新教育的名字搞的活动,都具有“没有实质性的进步”标志,也是内卷了。只不过,有的偏严重,有的刚露苗头。

这是善意的提醒,犹如走偏了路,善意人上前扯一扯袖子,拉一拉衣衫,为的是少走弯路,或是安全抵达,看到美丽的风景。



新教育的同仁,走,一起去去内卷化。
怎么去?
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江西省委老书记毛致用,当年说过一句经典的话:“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可见精神的重要性。(《用精神的成长创造使命的精彩》)
怎样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呢?
要定好位。古话说,取其上者得其中,取其中者得其下,取其下者无所得。当然,“取其上”也不能好高骛远,贵在适合个人的阶段表征,贵在跳一跳、摘桃子。

要学会取舍。弄清工作生活中哪些是必须的,哪些是可要可不要、无所谓的,做出取舍,让自己轻装上阵,挣脱不必要的束缚,保持一颗淡然而又向前的心,前进的路上不过于沉沦,不会出现损伤。(《即使生命如尘,仍愿岁月如歌——把自己活成一道光》)
要锻炼好身体。好身体,好状态。身体倍棒,才会精神饱满去做事情,才会事半功倍,才能让工作生活良性循环。
善于自我管理。最近看了一本书,是几个离开体制内的人的对话集子。其中一位叫杨菲朵的说,自由职业是有规则的,需要自我管理的能力,当然,还需要充沛的创造力。如果只是自由自在地闲待着,人很快会陷人新的空虚。
是的,我也有经验,“睡觉睡到自然醒”带来的幸福感,远不如制定计划并顺利完成带来的幸福感强。

所以说,自由不是随意散漫,而是节制和承担。自由需要更善于管理自己,其实是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创造性的事情,就是这种“更高的要求”。
不要孤军作战。新教育20年历程,涌现了许多榜样学校、榜样教师,就是在身边,也有越来越多的榜样教师、先行者。学习榜样,是学方法,学精神。我觉得,跟着走,不孤单。有同伴,可以走得很远、做得很深。当完全沉浸其中,整个人就彻底处于一种很好的状态里,找到了途径与自己相处,困扰会自然而然地松绑,不被世间的烦恼所绑架。(《任正非的境界与选择——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
要有团队协作。不孤军作战与团队协作既相同,又有不同。说相同,两者都有志同道合者,更侧重在精神上找到默契、愉悦。说不同,团队协作更侧重形成“三个臭皮匠”的智慧力,在创新创造上形成生产力。我们在新教育实验中力推的项目组,就是形成智慧力,产生生产力。

践行新教育教师成长“三专”模式。昨天的“守望新教育”公众号,刊发了《一个优秀的老师就是一个优秀的“链接师”——教学的核心》的文章。里面说到,学习就是一个相互链接的过程,师生之间的对话,生生之间的互动,已知与未知,课内与课外,知识与能力,知识与社会等,可谓链接无处不在。(《教师成长之路究竟该如何走?——新教育人的选择:职业认同与“吉祥三宝”》)
看后,深以为然。“三专”模式,最能靠近榜样,成为优秀,做好“链接师”。“三专”越有深度,链接的能力和水平就越突出。



1月2日,萧山银河小学的朱雪晴老师为定南的上千老师作讲座,我吟了几句话:朱老师在台上辛劳付出,是为了我们在台下静心思考;朱老师滔滔不绝,是让我们避免焦头烂额、心灰意冷;朱老师与我们心心相印,一起走向明亮那方……
这几句话,与“三专”一脉相承,说到了学习提高个人能力的重要性、路径方法。

朱雪晴老师是“三专”的践行者、领跑者、受益者。可以说,学习创新,是去内卷化的特效药。可是,有人总是排斥药物。我要说,人的身体不是铁打的,大脑不会自生抗体,精神不会自动扬帆,用“药”去调节、调适,最能持续去内卷化。(《朱雪晴:图说《新教育在银河》(十二讲)——走,我们去找好教育〉)
去掉内卷,转换到高效模式,便是“不辞辛苦出山林”。
一个人的灵魂不会自觉去与人拉开距离,显出层次,要靠自己去建立属于自己的坚实的精神坐标体系。生命要精耕细作,不论是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其实都没有捷径可走。
每一个人,都要活出自己的信仰,走在自己的路上。
从此之后,这个人的经历会独一无二,灵魂会深度呼吸,自觉找到“负氧离子”。萦绕在他身上的信念,具有非凡的价值。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李乐明:山不过来我过去——要影响学生,先得改变自己

李乐明:以项目组的形式推进新教育十大行动——她们是这样打开新教育实验局面的

李乐明:新教育,有文化、有温度的教育
钱桂冬:用时光雕塑最美的自己......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教师幸福‌‌来自‌‌美好关系——朱永新教师节致新教育同仁》)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研究院简介——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指南(2019最新版)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新教育实验的选择与行动

向着青草更青处——深耕十大行动,共享幸福完整

“新教育实验”价值系统的特征与实现路径

新教育之光——新教育实验的奥妙何在?

在新教育的田野里舞动梦想,用心开一朵属于自己的花

图说《新教育在银河》(十二讲)——走,我们去找好教育

新教育——未来教育的一面旗帜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