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教育实验的价值特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主体价值

朱永新 汪敏 守望新教育 2022-04-17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新教育主题歌——

“新教育实验”酝酿于20世纪末,正式发端于21世纪初。作为一种由民间力量自我觉悟、自发组织与自主推动的教育改革行动,“新教育实验”在共同愿景的引领下,通过20年的实践探索,逐步建立了自身的价值系统。

“新教育实验”的价值系统,是在20年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价值系统具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主体价值;躬身实践,重视教育行动的价值;相信愿景,重视共同话语的激励价值。

“新教育实验”价值系统的实现路径包括:以教师成长为逻辑起点,实现新教育人的主体价值;以“十大行动”为实践进路,实现新教育行动的实践价值;以共同愿景为理念引领,实现新教育共同体的激励价值。

2015年,“新教育实验”入选世界教育创新优秀案例(WISE)15强;2018 年,“新教育实验”获得国家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9年,“新教育实验”获得第五届全国教育创新成果博览会最高奖“Serve奖”。

在“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共同愿景引领下,“新教育实验”的价值系统形成于教育者的行动实践之中,并在实践中不断走向完善。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新教育实验的历史渊源——常新,自新,全新
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的社会评价——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
新教育实验的操作手册——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

新教育实验的价值特征
——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主体价值
(“新教育实验”价值系统的特征与实现路径)
作者|朱永新|汪敏
来源|《教育科学》2020年第1期

摘要:“新教育实验”的价值系统,是在20年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价值系统具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主体价值;躬身实践,重视教育行动的价值;相信愿景,重视共同话语的激励价值。“新教育实验”价值系统的实现路径包括:以教师成长为逻辑起点,实现新教育人的主体价值;以“十大行动”为实践进路,实现新教育行动的实践价值;以共同愿景为理念引领,实现新教育共同体的激励价值。“新教育实验”的价值系统形成于新教育共同体的行动之中,并在实践中不断走向完善。 


关键词:价值系统;新教育实验;教育共同体

基金项目:2019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重点项目“新中国成立70年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征与经验研究”(项目编号:AAA19000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朱永新,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基础教育改革研究;汪敏,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教师教育研究。 
  
“新教育实验”酝酿于20世纪末,正式发端于21世纪初。作为一种由民间力量自我觉悟、自发组织与自主推动的教育改革行动,“新教育实验”在共同愿景的引领下,通过20年的实践探索,逐步建立了自身的价值系统。 
  
一、“新教育实验”价值系统的生成 
  
(一)理论基础:价值与价值领导 
  
一般认为,价值产生于人类与满足其需要的外物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从本体论和伦理学角度看,价值是一事物对于另一事物或人的有用性和有效性。在价值的概念体系中,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前提,指向客体是否能够满足主体需要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主体需要;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结果,指向主体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价值观的确立不只是一种基于静态经验的价值选择,还弥合了主体对事实价值的考量和对潜在价值的预判,是一种基于历史经验、现时判断和未来思考的过程。 
  
一百多年前,斯宾塞提出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教育哲学命题,在西方引发了一场历时弥久的、关于知识价值的研究和争论。与斯宾塞主张“科学知识最有价值”不同,怀特海主张“教育应该回归生活”,他在其著作《教育的目的》中写道:“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罗素也认为:“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对此,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了如何通过教育获得幸福,他认为:“要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同样,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新教育实验”将“幸福完整”作为教育实验的价值选择。2000年,笔者出版了《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书中描绘了心目中理想学校、理想学生、理想校长、理想教师和理想父母等的“理想教育”蓝图,将“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作为价值目标,引领新教育人的行动探索。 


领导力专家吉尔伯(Gilbert W.Fair Holm)认为,价值领导(Value Leadership)是“一种基于人道主义价值观和信仰的领导方式”。豪斯认为,价值领导要求领导者自身具有“明确而崇高的价值观”,通过调动组织成员的内在动机,激发组织成员更加努力的一种领导方式。萨乔万尼则认为“领导的本质就是价值引领”,在教育领域,价值领导是“基于道德权威、专业权威的领导实践”,用以“激活教师内心深处的需求和价值信念”。也有研究认为,价值领导是“运用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去引领、整合和规范组织成员的个体价值观,进而实现共同愿景的过程”。从以上学者的研究结论可以发现,价值领导有两个重要的意涵:第一,价值须是基于道德的、崇高的、人道主义的价值;第二,领导则是一种激发、引领和“使众人行”的实践过程。 
  
杜威提出了“价值判断是一种实践判断”的哲学观。在他看来,价值领导不只是“做什么”和“怎么做”的理念指引,还是从“怎么做”到“做到什么”的行动引领。“实践”在其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杜威自称是“行动的理想主义者”,他关注行动的过程,关注行动实践能够到达的地方。对于价值领导而言,只有当价值领导真的发生,并且在实践中有可以显现的结果,才是一个完整的价值领导过程。“新教育实验”秉承“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价值目标,在引领新教育人朝向目标的行动实践过程中,逐步起建立自身的价值系统。 

绕不开的管理必修课——教育价值领导力
幸福是教育指向的终极价值


(二)发展历程:“新教育实验”的价值生成 
  
从第一所实验学校的建立,到如今5200多所学校、近600万师生参与的大规模教育田野实践,“新教育”的发展经历了诸多挑战与困难。但新教育人始终相信“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坚定地朝着求真、向善、尚美的教育理想前行。对“新教育实验”的价值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可以看到我们经历了酝酿、初创、深化和完善四个时期(见表1)。

 
  
1.酝酿期(1986—1999年)
  
早在1986年,笔者之一用了将近五年的时间写作了《中华教育思想研究——中国教育科学的成就与贡献》一书,该书对古今中外教育思想家的著作和教育观念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以求从中寻找中华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并从中得到启示。1988年,笔者之一又出版了专著《困境与超越——当代中国教育述评》,书中对中国教育当时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力图找到中国教育改革的出路。1990年,笔者之一将在日本学习期间的所见、所思进行整理,主编出版了《当代日本教育丛书》,对日本教育的发展特点和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1993年,笔者之一在苏州大学担任教务处长期间,推动了大学生“必读书目”“主辅修制”“学分制”等教学改革。1999年,在前期对中外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之后,笔者之一受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思想影响,萌发了开展教育实验的想法。 
  
2.初创期(1999—2002年) 
  
1999年,笔者之一在江苏武进湖塘桥小学担任教师,这一段授课带徒经历进一步促成了笔者实施理想教育的想法;2000年,《我的教育理想》一书出版,新教育理念有了雏形。2002年,“教育在线”网站正式创办,点燃了许多校长和教师的教育激情。一批批有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的教师,率先通过这个网站找到了携手同行的学习伙伴,新教育人将这一过程称为“寻找尺码相同的人”。教师们在此学习打卡,并交流各自的教学经验与教学困惑,来自网站同行的线上评价与鼓励,使这一部分主动追求教育理想的教师迅速在线下成长起来,拥有了自我教学改革意识与自我提升行动。自此,“新教育实验”由笔者一个人的教育思考与教育理想,变成一群人的教育追求与教育行动。 

  
3.深化期(2002—2013年) 
  
从建立第一所实验学校发展到拥有超过数千所实验学校的规模,最早加入实验的研究者与教师们,提炼出了“五大理念”和“六大行动”的理论框架。后来加入的教师实践者队伍、教育研究团队,通过持续的行动探索,将“新教育”的价值体系拓展到如今的“一个核心”“四大改变”“五大理念”“十大行动”。其中,“一个核心”就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使命;“四大改变”就是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科研的范式;“五大理念”就是“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无限相师生的潜力”“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等;“十大行动”就是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培养卓越口才,聆听窗外声音,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育。而理念和行动落地的关键因素就是教师成长。在这个时期,“新教育实验”探索出了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的教师成长模式,其中“三专”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即“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被新教育人称为教师成长的“吉祥三宝”。 
  
4.完善期(2013年至今) 
  
2013年,新教育教师成长学院成立。此时,已有1764所实验学校开展了“新教育实验”,通过一系列举措,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具体措施包括:成立教师成长学院,为实验区、实验校教师免费开设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定期举办教师培训会议、教学研讨会议、课程开放周活动,研究者与教师之间可以交流学习;引入第三方评价,对实验的阶段性成果进行评估与反馈;建设网络数据资源库,共享课程资源,以求建立合作共赢的教育共同体。在完善期,新教育人通过行动实践,进一步完善了共同的价值愿景。

新教育实验的缘起发展——交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


二、“新教育实验”价值系统的特征 
  
(一)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主体价值 
  
从价值理论视角来看,“人的元价值”指人的生命发展价值,指向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目标。“新教育实验”提出“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作为对人的生命发展的追求目标,倡导每个人的生命发展都应受到重视。在新教育共同体中,教师、学生、学生父母都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也要定期给学生父母写信,建立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良性沟通。 
  
“新教育实验”重视教师的价值。儿童无疑是教育中最受瞩目的存在,而合格教师的存在,则是使学生价值得以彰显的前提。因而,“新教育实验”对人的关注,是从对教师价值的关注开始的。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最关键、最基础的力量。比起教师在教育中的功能性价值,我们更为关注教师的人本价值,并以此作为教育实验的起点。在笔者之一所著的《致教师》一书中明确提出,教师不是“蜡烛”、不是“春蚕”,不是只有牺牲自我才能成全他人的“教育工具”。教师也不是“一桶水”,只能将自身有限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我们相信,每一位教师都应是充满生命活力的个体,是持续生长的源泉。教师不只是学生学习的领路人,还是与学生共同进步的同行者。因此,我们将“新教育实验”的教师发展理念定位于“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认为应分别从学习前人、自我成长和团队成长的角度来提升教师的个体素养与专业素养。只有实现教师的良好发展,才有可能引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进而推动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新教育实验的教师成长——书写教师的生命传奇

  
“新教育实验”重视学生父母的价值。父母是儿童教育的启蒙者,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着无可回避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言行举止和行为习惯会影响儿童的生长,而父母角色的缺失,容易导致儿童的性格孤僻、自卑沉默、道德情感偏差等。因此,“新教育实验”非常重视学生父母在教育活动中的价值,并将“家校合作”作为新教育的“十大行动”之一。我们制订了“家校合作”的章程,并开设了新父母学校,将学生父母视为学校教育的工作伙伴和学生的成长伙伴,而不是听命于教师安排的“义工”“苦力”“灭火队”。一方面,新教育将家庭视为学校的合作伙伴,这意味着学校和家庭在主体地位上是平等的,教师负责学校教育,父母负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重叠领域,就是教师与父母的合作领域。另一方面,将学生父母视作学生的成长伙伴,这意味着学生父母不能依靠家长权威控制孩子,也不能作为教师的“助教”甚至是“帮凶”来“揠苗助长”。合格的父母在家庭中应积极进行亲子对话和交流,与孩子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新教育实验”开展的亲子共读、书香家庭等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许多学生的父母在此过程中不但转变了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也提升了自我成就感和幸福感,改善了家庭气氛。 

新教育实验的家校合作——家校合作激活教育磁场
  
“新教育实验”重视学生的价值。中国“以人为本”的理念最早可考于《管子》中的“以民为本”思想,在西方则发源于14世纪的哲学运动,“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新教育实验”重视学生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尊重学生和平等对待学生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人,并将“无限相信学生的潜力”作为重要的价值理念。“新教育实验”主张“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此处的“幸福完整”不仅指向未来,还指向“现在”,我们强调学习过程的“幸福完整”。参与“新教育实验”的学生,在晨诵、午读、暮省中积累了丰富的人文知识和审美体验,在师生和父母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教育实践中,与教师、父母和同伴建立了和谐友好的伙伴关系。有实证研究表明,新教育实验学校与同类地区的其他学校相比,校园暴力现象更少,师生关系更为融洽。 

新教育实验的四大改变——生态环境决定生命质量
新教育实验的生命教育——拓展生命的长宽高
新教育实验的课程体系——让每个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

  
(二)躬身实践,重视教育行动的价值 
  
杜威将价值视为值得“珍爱”或“珍视”的一种“倾向于维持某些在事实上存在的行为方式”。所以,价值是一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属性”。所谓行动的价值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行动的本体价值,即为行动本身赋值;二是指行动对于实现预期目标的工具性价值,即行动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预期目标。“行动”是“新教育实验”从初创时便一直秉持的原则。当前处于教育改革浪潮中的中国,最不缺的就是理论家和批评者,而是缺乏行动者。2002年,“新教育实验”从昆山玉峰实验学校启航时,便提出了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培养卓越口才、聆听窗外声音和建设数码社区等“五大行动”,后来又提出构筑理想课堂,并将其增补进“五大行动”而提出“六大行动”。到2013年,“新教育实验”正式提出了“十大行动”,即在原有“六大行动”的基础上增加了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和家校合作共育。 
  
“新教育实验”从“六大行动”发展到“十大行动”,其间经历了探索、判断和选择的价值判断过程。如今的“十大行动”体系,是“新教育实验”团队在十数年的行动与坚持中逐步建立、修正和完善起来的行动项目。以“营造书香校园”为例,笔者之一认为阅读的价值怎样强调都不过分,因此提出了“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等价值判断。之所以有这样的价值判断,是因为阅读是一种集多重心智活动于一体的行动,它能够充盈个体生命的精神生活世界,赋予生命更多的能量和意义。阅读不仅能提升个体的知识素养,还能使主体在阅读中收获良好的求知习惯、丰富的精神世界、开阔的视野、理性的思维和学习的动力。 
  
又如“推进每月一事”行动,旨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交往习惯,实现我们的价值理念——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从2006年起,通过新教育实验区的田野实验和苏州大学的博士生课程研讨,“新教育实验”团队在2009年出版了《一生有用的十二个好习惯——新教育实验“每月一事”项目操作手册》。按照一年12个月确定了12种良好习惯,包括节俭、守规、环保、公益、勤劳、审美、健身、友善、好学、感恩、自信和自省等。之所以将这些朴素的、简单的行为习惯融合到一个项目之中,将其作为新教育的“十大行动”之一,主要是基于这样一种三维立体的价值认知结构:在横向纬度上,是按照12个月的时令顺序,设计相应的习惯养成计划;在纵向经度上,根据儿童的身心成长规律,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顺序设计教育内容,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而贯穿整个习惯养成行动过程的中轴线,则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新教育核心价值观。 
  
“新教育实验”的行动价值逻辑是:行动要尊重教育规律,循序渐进地推进项目,因材施教地选择方法;行动要涵盖所有的教育相关者,教师、学生、学生父母和社区都是共同体中的协作伙伴;行动以培养“幸福完整的人”为目标,兼顾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身体与心理、个体与集体、专业与通识、当下与未来发展需要等;行动以坚持为原则,每日的晨诵、午读、暮省,每周的读书交流,每月的习惯养成,每学年的生命叙事等,通过坚持让行动更有意义,通过行动让坚持更富有价值。 

新教育实验的十大行动——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
  
(三)相信愿景,重视教育共同体的激励价值 
  
所谓愿景,是指组织领导者与组织成员为了达成共同的目标,在组织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愿望。愿景的意义在于使共同体成员聚焦核心目标,获得共同成长的精神动力,并鼓舞组织成员提升专业能力、激发自我潜能,进而增强组织凝聚力,提升组织效益。经过20年的发展,我们希望通过新教育的努力,在未来学生的身上能够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财富是有汗水的,科学是有人性的,享乐是有道德的。 


“新教育实验”的共同愿景,是以共同话语为主要承载形式的,新教育人称其为“语言密码”。所谓话语(discourse),对应的中文词汇有“论述或文本”“谈论”“演说或交流”等诸多说法。美国学者詹姆斯认为,话语的主要作用在于“构建意义、活动、身份、关系……符号系统与知识”。海德格尔则提出“话语”在生存论上的“语言”意义,他认为“话语”包括了四个环节:“一是话语关于什么;二是话语言说什么;三是话语交流;四是话语言说情境”。由此,“新教育实验”的话语文化形成了如下四个特征:既重视理论话语的价值,也重视话语实践的价值;既重视诗性话语的理念影响,也重视日常话语的行为影响;既重视话语文化的理论构建,也重视话语文化的行动实践;既重视话语文化的本体价值,也重视话语文化的工具价值的特征。

新教育实验的愿景使命——努力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

在“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目标导向下,新教育人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话语体系:

第一,“关于什么”。“新教育实验”发起的最初动因是为了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致力于探索一条美好教育生活的道路。由此,“新教育实验”在“关于什么”上可理解为是一种将“为中国基础教育探路”作为主旨的教育实地实验,该价值理念包含了“为教师的行走方式探路”“为学生的生存状态探路”“为学校的发展方式探路”“为教育的研究范式探路”等多个维度。

第二,关于“言说什么”。“新教育实验”以“四大改变”为言说内容:教师方面,我们提出了“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专业发展共同体)”等关于发展路向的话语;学生方面,我们提出了“晨诵、午读、暮省”和“阅读、聆听、演说、书写”等关于成长路径的言说;学校方面,我们提出了“营造书香校园”“文化为学校立魂”等关于学校发展模式的话语;研究范式方面,我们提出了以“生命叙事”和“行动研究”为核心的教育研究范式。

第三,关于“话语交流”。“新教育实验”倡导以“交往”“合作”“聆听”等言说方式开展教育相关者之间的交流,具体包括四个方面:师生交流,如“共同共写共同生活”;同侪交流,如通过“榜样示范”和遴选“种子教师”等方式促进同侪交流;家校交流,如开展“家校携手,合作共育”活动来加深学校和家庭的合作;校社交流,如开展“聆听窗外声音”等活动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



第四,关于“话语言说情境”。“新教育实验”秉承“无限相信师生潜力”的原则,认为在各教育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教育生活之中,每个人都是教育的言说者,同时也是言说对象。参与者通过共读一本书、共写读书笔记等方式就能够形成共有的“话语文化”,如“相信种子,相信岁月”,“汇聚美好事物,呵护每个生命,擦亮每个日子”等。这些共同的话语文化,不仅是每个新教育人耳熟能详的教育格言,也转变成了每个新教育人身体力行的日常行动。在拥有共同“话语文化”的社群中,个人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有很多同道中人;团队不再是各自为战的松散组织,而是具有凝聚力的专业共同体。 

新教育实验的话语研究——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话语体系

三、“新教育实验”价值系统的实现路径(略)

新教育实验的区域叙事——创新与超越:改变区域教育生态
新教育实验的生命叙事——找到你自己,唱出你的生命之歌
新教育实验的榜样教师——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
新教育实验的管理铁律——“底线+榜样”
......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

“许多年后,假如有人问我,当年你为社会做过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传播了很多充满人性、良知、散发着正义光芒的文字,我拒绝了与邪恶同污合流。” 这句话,据说是柴静说的,无从考证,但说得好。——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