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林忠玲:重构教育生态需要互联网思维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静夜思享 Author 林忠玲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在互联网影响下,学校场景中的教师、学生、教材等基本要素都会发生重大变化,也将带来教育观、教育手段、学习空间、教育理论的颠覆与重塑。置身互联网思维的新语境,我们准备好了吗?——林忠玲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实验》

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遇见美好,向美而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最美的自己!
.......


重构教育生态需要互联网思维

原创|林忠玲
新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来源|静夜思享
《江苏教育》管理版卷首语

当下,人类社会的身影正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一只脚踏在工业时代的大地上,另一只脚开始跨进信息时代、智能时代的门槛。

这几年,“互联网+教育”“教育新基建”成为了教育界的时尚。这表明,教育这个被互联网改造得最慢的系统,已经无法忽视互联网的强大力量。不管是主动融入也好,被动接受也罢,互联网都会一路向前,领跑未来。

说到“互联网+教育”,很多人自然而然想到的是如何烧钱买设备、布网络、架平台、造工具,更多地停留在把互联网当作一种技术化、工具性的物型手段而已,容易低估互联网思维对重构教育生态带来的巨大影响。

朱永新:构想《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


重构教育服务,需要“用户思维”

互联网诸多思维中,用户思维是最底层的,因为互联网懂得,没有用户的拥趸,互联网只是摆设。互联的用户思维中,“友好”“极简”“互惠”等是比较明显的特征,“目标用户是谁”“目标用户的需求是什么”“怎样满足目标用户的需要”,这是用户思维的三条原则。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服务。它的特殊性表现在,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利害关系是长期性、间接性、公益性的。尽管教育服务不像商品交换服务那样直接了当,但如果想提高服务品质,也离不开用户思维。

比如,作为学校管理者,需要思考服务的对象是谁。如果认识到学生和教师才是自己最应该心心念念的服务对象的话,才会把“儿童立场”“教师第一”,从喊口号化作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行为。当儿童成长的需求、教师发展需求得到了最大化的满足,服务品质自然就提升了。

李镇西:呼唤校园的学生立场和儿童视角


对话儿童世界,需要“简约思维”

互联网产品的盛衰,有一个基本的规律:凡是用最简单的界面,给用户带来极方便体验的,皆活得风生水起。如微信,无须培训,上手就会,简单便捷。凡是用过于专业的,远离普罗大众认知水平的,皆昙花一现。如旧操作系统代表——塞班系统,应用在首批智能手机上,但因为操作比较麻烦,被后来追上的安卓、ios替代,卒于2013年。
最近,“极简主义”“断舍离”等说法非常盛行,市面上还有一本走红的书就叫《极简主义》。简约思维其实告诉我们:如果换一种角度看世界,你会发现,事情其实没有那么复杂,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很简单。

教育是复杂的系统 ,但儿童需要简单。当这两者发生矛盾冲突时,谁服从于谁?如果让儿童屈就于教育的复杂,就会带来成长的痛苦;如果顺应儿童的简单,把复杂隐藏于成人的世界,那么儿童的世界就会有自由的气息。比如,课堂上过多繁杂的教的环节,很容易让学生虚假学习、浅表学习,而相对简单学习流程,形成阶梯的学习任务,反而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好书共读|化繁为简,专注最有价值的事情——《精要主义》


提升办学品质,需要“极致思维”

互联网的极致思维有三个维度,即极致的目标,超越客户所能想到的,给其以意想不到的惊喜;极致的路径,反映在行动上是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反映在目标上是提交的结果超出客户预期并感动客户;极致的措施,问明白客户的需求,再进行反复的沟通请教付出,直至感动神灵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

极致思维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主要应体现在对办学品质的追求上。比如“让师生目之所及处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发挥育人功能”“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不放过每一个孩子,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天天感动学生”等办学愿景价值观,都是用极致思维勾勒一个美好的教育图景。教育是一个理想的事业,理想主义某种程度就是极致思维的产物。教育没有理想,就如同人没有灵魂一样。

当然,极致思维如果用不好,可以会使教育走向极端的功利化。比如,如果眼里只有分数,就会以为每个孩子都应该满分。作业量过多、考试排名等,是变态了的教育极致思维。

高度,就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推动教育变革,需要“迭代思维”

最近,微软电脑操作系统推出了win11系统。从1到11,是一个清晰的迭代过程。每一次系统的更新,都有一批新功能的嵌入。迭代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许相邻的两个代际之间的差别并不大,但是最初的和最新的版本之间却有着天壤之变。这印证了一句古话:积跬步以致千里。

教育服务的对象每一天都是生长着,因此教育的每一天都应该是新的。当教育的外部世界快速发展与教育内部肌理一成不变形成冲突,诸多的教育问题就出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需要教育管理模式、教育教学方式的迭代升级。

如学校管理,需要从灌输式与权力中心向输出式与效率中心、成果式与用户中心、共创式与生态系统 中心的模式逐渐升级;课堂教学需要从教师中心向学习中心、学习者中心、学习共同体迭代。学校组织和师生个体不断地朝向理想的方向日益精进,教育也就会越来越美好。

如果教育管理总是赖在经验的框架起跳,怎么跳也跳不出你自己觉得舒适的“那口井”。

卢志文:管理的进化与嬗变:从1.0到4.0


放大教育影响,需要“流量思维”

流量思维是指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中,都要“以流量多少为主要”去考虑问题。流量思维推动了互联时代的进程,颠覆了传统行业的落后与安逸。近两年,明星带货、网红代言等,都是流量思维的产物。在某种程度上,流量就是金钱,就是价值。

有人说,教育是人影响人、人点亮人的事业。一所学校的价值观,想得到师生、家长以及社会的认同,需要用流量思维来聚集人气,赢得理解。这是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鸡除了会生蛋外,还要会打鸣。我们之所以提倡有专业成长自觉的老师,要拿起笔来写作,是因为单一的口耳相传模式,传播范围有限,而写下来通过公众号、朋友圈、报刊杂志见诸于众,就会形成更大的影响。

当然,用好“流量思维”,要避免成为机会主义者。如果只是热切地追求吸引眼球,靠单纯的炒作吸引流量,而实际的“产品能力”很弱,必然会如一些无良网红一样,蹦达不了几天就宣告终极。

朱雪晴:图说《新教育在银河》(十二讲)——走,我们去找好教育


连接外部世界,需要“社会化思维”

所谓社会化思维,是指组织利用社会化工具、社会化媒体和社会化网络,重塑组织和用户的沟通关系,以及组织管理和商业运作模式的思维方式。说得简单一点,社会就是一张网,组织和个人都是这张网上的一个部分,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可能离开这张网而存在。

对学校而言,社会上的所有风吹草动,都会在校园里有所映射,学校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社会。对个体而言,人有三重生命: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社会生命发育不健全的人不是一个完整的 人。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学校教育对社会的复制,应当有所选择和超前预测。比如,有时社会对教育的理解可能会偏离正道,过度追求功利,学校就不能放低自己的教育立场,一味媚俗。社会发展趋势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人应当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敏感,为社会发展提前储备好智力资源。

面对社会,教育无法置之度外。引领社会,教育可以有所作为。

新教育实验的家校合作——家校合作激活教育磁场


精准定义成长,需要“大数据思维”

社会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在无法确定因果关系时,数据中所包含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消除不确定性。数据样本越大,趋势越明显。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取代因果关系,帮助我们得到我们想知道的答案,这便是大数据思维的核心。

当下,教育之所以被太多的人指手划脚,还是缘于我们自己专业性不够。有时我们以为自己懂的,非教育人士也懂,甚至比我们更懂。如果我们借助大数据思维,把成长中规律性的东西挖出来,把采取必采的措施顺应规律,也许会让我们更有专业性。比如,学生的学业成绩,如果只拿得出一个分数,那么对这个孩子的“画像”未免线条太粗。如果,能够借助成长大数据,精准分析这个孩子的智能发展优势和缺陷,就是实现了“精准画像”。

成长是复杂的、不确定的过程,也许大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把这种复杂变得相对简单,把不确定变得有规律可循。

大数据告诉你:什么是更加适切每个孩子的教育


抬高发展底线,需要“平台思维”

《平台化思维》的作者认为,平台思维的本质是赋能和利他,核心思想是升维和微粒化。所谓升维,就是组织要站在更高的维度去看见宏观趋势,打破原有的认知,实现思维与心灵的自我突破。所谓微粒化(也叫颗粒化),就是精准聚焦的过程,对组织内员工的任务进行合理精准分配,把复杂事情的过程看清、看透。

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几个关键: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关键时期、关键路径、关键书籍、关键平台。有人对中师生的发展说过这样的话:中师生如果把他们放到大学里,可能就成为了大学教授;如果把他们放到小学,就只能做个小学老师。这话道出了平台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固然是个体的省悟力,但是所在学校的组织这个平台,是不是有“升维”的格局和“微粒化”的管理,也至关重要。一个好的平台,总能善于制造“关键事件”,善于让人“涌现”。

深耕新教育,向教育更深处漫溯
守望美好,致敬行者!——2021年新教育实验热词实事掠影


打开校园时空,需要“跨界思维”

所谓跨界思维,就是大世界大眼光,用多角度,多视野的看待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一种思维方式。释义为交叉、跨越。它不仅代表着一种时尚的生活态度,更代表着一种新锐的世界大眼光,思维特质。

学习者之所以要学习,是为了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应对复杂的生活世界。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很少有哪一项任务是用单一的知识和能力能够解决。但是,当下高度分科化的教育场景,造成了教学上的“各自为政”,导致学习者所学的无意义感。学只是为了考,考完了就丢弃了。

新高考中考的改革,特别强调对学生回到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据说,现在最缺少的命题专家,就是能够实现“跨界”的。尽管我们暂时还无法完全打破学科的壁垒,实现全科式的教学,但可以用“跨界思维”,实现部分学科的综合。

我认为教育领域的“跨界”,有这样几个维度:一是学科学习的跨界,在学科之间找到相融的部分,推动“学科+”模式,模糊学科的边界;二是活动空间的跨界,校内班组群之间的相互打通,学校与校外教育资源的互通,模糊教室与教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边界。当一些“边界”被打破后,就可能有新教育元素的涌入。

在互联网影响下,学校场景中的教师、学生、教材等基本要素都会发生重大变化,也将带来教育观、教育手段、学习空间、教育理论的颠覆与重塑。置身互联网思维的新语境,我们准备好了吗?

林忠玲:“双减”后寒假幸福模式,期待“五观端正”
林忠玲:“双减”落地,需要社会“三个回归”
林忠玲:图话书香校园
林忠玲:缔造一间书香充盈的教室
林忠玲: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
林忠玲:一所学校如何植入新教育的基因?
守望美好,致敬行者!——2021年新教育实验热词实事掠影
......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向美而行:新教育实验通识与实践五十讲》)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