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永新:我们确实需要一种新的思想方式——《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读与思(16)

朱永新 守望新教育 2024-01-09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我们确实需要一种新的思想方式

——《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

读与思(16)

(2022-12.12-12.24)

作者|朱永新

来源|头条-朱永新观察


朱永新:迎战不确定性——《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读与思(13)

朱永新:什么是真正的公民?——《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读与思(14)

朱永新:把儿童的好奇心引向深入——《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读与思(15)


大学是保存者、再生者、创造者 


读与思(12月13日) 


大学保存、记忆、整合、持守知识、观念、价值的文化遗产:它通过把后者重新研究、实现、传授而不断再生后者;它也产生将归入遗产中去的知识、观念和价值。因此大学是保存者、再生者、创造者。以此身份,大学具有穿越世纪的久远使命和功能,使之从过去经由现在走向未来。它具有不顾现代国家的民族主义的关闭倾向而保留下来的跨国使命。它拥有使它可能实行这一使命的自主性。——(法)埃德加·莫兰著,陈一壮译:《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9页。 


一般认为,现代大学主要有三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其中,人才培养是大学最基本、最传统的功能,也是最核心的工作。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服务社会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大学的这三大功能是在大学发展的不同阶段逐步形成并完善起来的,它们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又不可分割。同时,大学的这三大功能又是围绕知识问题或知识材料而进行的。正如克拉克所指出的:“知识材料,尤其是高深的知识材料,处于任何高等教育系统的目的和实质的核心。”大学最初的功能是知识的传授与传播。在知识传授和传播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知识集聚与保存的功能,大学逐渐成为地方或国家的知识中心。19世纪初叶,德国开启了近代大学的深度转型,大学开始成为高深学问探究的场所,从而拓展了知识的生产与发现这一新的功能。20世纪初叶,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提出,大学应致力于无疆界的知识探索及社会服务,国家的边界就是大学的边界,大学的知识功能得到进一步扩展。莫兰在这里提到大学是知识的保存者、再生者、创造者,正是讲述了大学在知识的传播、保存、生产和创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大学作为知识机构的基本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它“具有穿越世纪的久远使命和功能,使之从过去经由现在走向未来”。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的使命和功能,需要大学具有不要的“自主性”与“跨国使命”,也就是说,要健全现代大学制度,落实好大学的办学自主权。无疑,近年来美国对中国留学生的专业限制,是不符合莫兰的上述原则的。



大学不能沦为生产和消费的机器
 
读与思(12月14日)

 
大学应该既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又实行它的穿越世纪的保存、传播、丰富文化遗产的使命,没有这些文化遗产我们将不过是生产和消费的机器。——(法)埃德加·莫兰著,陈一壮译:《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1页。
 
“大学应该适应社会还是社会应该适应大学?”莫兰认为,这两者实际存在着互补性和对立性,也就是互相适应性。“二者互相凭借形成一个应该是创造性的圆圈。问题不仅是使文化现代化,而且是使现代性文明化。”也就是说,正是这种大学与社会互相适应的张力,对双方都形成了约束与挑战,从而产生出一些新的创造性的可能。一般而言,传统与行政、社会的巨大力量要求大学具有“超级适应性”,“它促使教育和研究顺应此刻的经济的、技术的、管理的需求,使自己符合最新的方法、社会上最新的模式,缩小通才教育,把人文教育排挤到边缘”,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很可能就会让大学失去生命力,“失去发明和创造的活力而走向衰老和死亡”。所以,大学需要具有自己的自主性,需要社会也适应自己的需要,需要“在社会的和政治的世界中捍卫、说明和促进内在于大学文化中的价值:意识的自主性,探询精神(其后果是研究应保持为开放的和多元的),真理高于功利。知识的伦理学。”如果大学没有这样的精神气质,没有这样的文化遗产,大学就会沦为生产和消费的机器。

思想的改革要求大学的改革
 
读与思(12月15日)

 
大学改革不能满足于大学教育的民主化和学生地位的普遍化。需要的是这样一种改革,它关系到我们组织知识的能力,亦即思想的能力。思想的改革要求大学的改革。——(法)埃德加·莫兰著,陈一壮译:《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1页。
 
莫兰在分析当代大学的问题时,一方面提到了“超级适应性”压力的问题,认为如果大学屈服于这种压力,很容易使自己堕入功利化,失去发明和创造的活力。另一方面提到了学科之间存在的知识的根本的分离,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离,造成了“在这些学科之间建立常规的桥梁遇到巨大的困难”。所以,大学的改革,当然不能够停留在行政治理体系的民主化和提高大学生的地位与话语权,更重要的是思想自身的改革。这种改革关系到我们组织知识的能力,涉及到通过建立一些新的学院、系或研究机构来进行“普遍重组”,他提出打破现在文理工学院的常规模式,建立一些跨学科、多学科的的院系,如宇宙学院、地球学院(包括地球诸科学、生态学、物理的和人文的地理学等)、认识学院(认识论、哲学、认知科学等)、人类学院(史前学、生物人类学、文化人类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他还特别提出要在所有大学建立一种“认识论的或超学科的什一税制”,即提取10%的时间用于共同教育,探讨不同知识的前提条件和使它们彼此沟通的可能性。他还建议,要在每一所大学设立一个关于复杂性和超学科性问题的研究机构,来推进学科的融合与沟通,发展整体性、复杂性思维的能力。

我们确实需要一种新的思想方式
 
读与思(11月16日)

我们现在确实需要一种思想方式:它懂得对部分的认识依赖于对整体的认识和对整体的认识依赖部分的认识;它能够辨识和处理多方面的现象,而不是以肢解的方式使每个方面孤立于其他的方面;它能够辨识和处理既相互关联又相互斗争的实在(如民主政体本身,它是一个以对立和对对立的调节滋养自身的体制);它既尊重差异性又看到统一性。对于一个孤立和分割的思想,应该代之以一个既区分又连接的思想。对于一个分解和还原的思想,应该代之以一个关于复杂性的思想;按照complexus一词的原始含义,复杂的的东西是被交织在一起的东西。——(法)埃德加·莫兰著,陈一壮译:《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5页。

 
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学习第八章《思想的改革》。这是接着第七章结尾的话题继续展开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仍然万变不离其宗,是关于整体性与复杂性的大问题。这是一种新的思想方式或者思维方式,这种思想方式,主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就是对于部分的认识离不开对于整体的认识,反之亦然。不能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不能够只见森林不见树木。二是一方与多方的关系,它不同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是不属于整体的各个方面,看起来彼此没有关系,但也应该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关联性,不能够“以肢解的方式使每个方面孤立于其他的方面”。三是关联(依存)与斗争的关系,这就是能够看到事物既互相依存关联又互相矛盾斗争的辩证关系,不能够只看到依存关联看不见矛盾斗争,也不能只看到矛盾斗争看不见依存关联。四是差异性与统一性的关系,这就是既要看到职务之间存在的差异,也要学会在差异性中寻求和发现统一性。一句话,就是要抛弃“孤立与分割”、“分解和还原”的思想模式,树立起“既区分又连接”的复杂性思想的模式。

系统论的或组织性的原则
 
读与思(12月17日)

 
系统论的或组织性的原则:它把对于部分的认识和对于整体的认识联结起来,根据帕斯卡的指示进行来往穿梭的认识:“我认为不认识整体就不可能认识部分,同样的,不特别地认识各个部分也不可能认识整体。”系统论的观念对立于还原论的观念,指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从原子到恒星,从细菌到人类和社会,一个整体的组织产生被孤立看待的各部分所没有的崭新的性质和特性:涌现(emergence)。因此生物的组织产生在它的物理--化学的构成成分的层次上未知的特性。我们补充指出整体也同样小于部分之和,这时部分的特性被整体的组织所抑制。——(法)埃德加·莫兰著,陈一壮译:《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0页。
 
在讨论了科学、文学和哲学领域发生的思想的变革之后,莫兰指出,20世纪的两次科学革命为思想变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复杂性的理解原则逐步形成,合理性与科学性开始被重新定义和复杂化。同时,“所有的文学杰作都是关于复杂性的杰作”,因为文学给自己的任务就是“揭示被掩藏在简单表象之下的人类复杂性”,揭示“个人受欲望、热情、梦想、癖好的支配,投入爱情的、竞争的、仇恨的关系之中,沉浸 在他们的社会的或职业的环境里,遭遇事件和变故,经历他们不确定的命运”。哲学也是如此,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哲学,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对复杂性的一个发现”。基于此,莫兰提出了“进行连接的思维方法的七个指导原则”。其中第一个原则就是“系统论的或组织性的原则”,所谓系统论和组织性原则,其实是和还原论相对应的。还原论(Reductionism)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可看成是更低级、更基本的现象的集合体或组成物,可以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因此,可以对研究对象不断进行分析,恢复其最原始的状态,化复杂为简单。而系统论则把对于部分的认识和对于整体的认识联结起来,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莫兰在这里引入了系统论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涌现”。按照《牛津哲学指南》的定义,涌现是指不可预测和不可还原的:“一个复杂系统的属性被说成是‘涌现’的,是因为尽管它是从表征较简单成分的属性和关系中产生的,但它既不能从这些较低层次的特征中预测出来,也不能被还原成这些特征”。还有哲学家区分了“描述性涌现”(Descriptive emergence)和“解释性涌现”(Explanatory emergence),前者指整体(或更复杂的情形)的一些属性不能通过部分(或更简单情形)的属性来定义,后者则认为“系统中更复杂情况的规律,不能通过任何构成或共存规律从更简单或最简单情形中推导出来”。莫兰同时指出,其实整体不仅大于部分的总和,也小于部分的总和,因为这时部分的特性被整体的组织所抑制。其实,还是一言以蔽之,要培养学生的系统论思维,把握好事物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全息的”原则
 
读与思(12月18日)

 
“全息的”原则:它展现了复杂组织的这个明显的悖论:不仅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而且整体也被吸纳部分之中。因此,每个细胞是一个整体(总的机体)的一个部分,而整体本身也存在于部分之中:全部遗传材料存在于每个个别的细胞之中;社会作为整体也通过其语言、其文化、其规范存在于每个个人之中。——(法)埃德加·莫兰著,陈一壮译:《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0页。
 
全息论的提出,最初源于物理学上的“全息照片”。一般的照片只能看到物件一个角度的影像,但全息照片的每个点包含了它所代表的物体的几乎全部信息。物理学家戴维·玻姆(David Joseph Bohm)最早提出了“全息宇宙理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赫拉尔杜斯·霍夫特发扬光大了全息理论,认为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之间紧密关联的整体,任何一个部分都包含整体的信息。莫兰认为,全息理论不仅适用于物理现象和自然科学界,同样适用于人类与社会科学领域,“社会作为整体也通过其语言、其文化、其规范存在于每个个人之中”,当然,通过每个人的言谈举止也能够窥见社会整体的特征。《华严经》说:“于一微尘中,悉见诸世界”。全息的原则,就是要让学生学会以小见大,通过一滴水见太阳,透过一粒沙看世界。

反馈圆环的原则
 
读与思(12月19日)

 
反馈圆环的原则:这个原则曾被诺伯特.维纳引入以便认识自我调节的过程。它与直线因果性原则决裂:原因作用于结果,结果也作用原因,如同在一个供暖系统里恒温器调节锅炉的工作。这个调节机制使得一个套房可能有对抗外部寒冷的热自主性。以更加复杂的方式,一个生物机体的“体内环境稳恒态”是建立在多种反馈作用基础上的调节过程的整体。反馈(或feedback)的圆环在其负形式下可能减少偏差,从而保持一个系统的稳定;在其正形式下,反馈作用是一个放大机制,如同一个肇事者的暴力行动引起了一个暴力行动的反应,而后者又轮到它引起一个更加暴烈的反应。无论是起扩大作用的还是起稳定作用的,反馈机制在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和心理的现象中大量存在。——(法)埃德加·莫兰著,陈一壮译:《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0-181页。
 
莫兰所说的第三个思维方法的原则,是反馈圆环。反馈是控制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1932年,美国通信工程师奈奎斯特(Harry Nyquist1889~1976)发现了负反馈放大器的稳定性条件,提出了著名的奈奎斯特稳定判据。1945年,维纳把反馈概念推广到一切控制系统,把反馈理解为从受控对象的输出中提取一部分信息作为下一步输入,从而对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也就是说,反馈就是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再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的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这就是莫兰所说的反馈圆环: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又构成新的原因、新的结果,反馈在原因和结果之间架起了桥梁。反馈通常可以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负反馈使输出起到与输入相反的作用,使系统输出与系统目标的误差减小,从而使系统趋于稳定。正反馈使输出起到与输入相似的作用,使系统偏差不断增大,使系统振荡,可以放大控制作用。莫兰用肇事者的暴力行动引起的反应说明了正反馈的特点。其实,反馈机制存在于所有的控制系统之中,存在于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和心理的所有现象之中,需要我们及时把握和建立相关的机制,运用好反馈圆环的原则。

回归圆环的原则
 
读与思(12月20日)
 
回归圆环的原则:它超越了自我产生和自我组织的调节的概念。这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圆环,在其中产物和结果本身又产生和引起产生它们的东西。于是,我们,作为个人,是来自久远的过去的一个繁殖系统的产物;但是这个系统之所以能够继续繁殖,是因为我们通过交媾又变成了它的生产者。许多人类个人在他们的相互作用之中和通过他们的相互作用产生了社会,但是社会作为涌现的整体,又通过带给他们所有的语言和文化,产生了这些个人的人类性。——(法)埃德加·莫兰著,陈一壮译:《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页。
 
回归圆环的原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事物的普遍联系性。作为一个生生不息的圆环,其中的结果本身又会“产生和引起产生它们的东西”。就像时间如同圆环一般,过去、现在与未来相交,过去的终点便是未来,未来的终点便是回到过去。作为个人,我们都是来自遥远过去的某个生物系统的产物,而我们自己又通过交媾变成了这个系统的生产者,使得这个繁殖系统能够生生不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是如此。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正如莫兰所说,个人与个人通过他们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社会,而社会作为一个“涌现的整体”,通过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影响,使个人拥有了人类性和社会性。

两重性逻辑(dialogique)的原则
 
读与思(12月22日)
 
两重性逻辑(dialogique)的原则:它正好刚刚被赫拉克利特的格言所说明。它把两个本应互相排斥的原则和概念结合起来,这两个原则和概念在同一实在中是不可分离的。人们应该设想自宇宙一诞生就发生的有序\无序\组织之间的两重性逻辑的关系:从热动荡(无序)开始,在某种条件下(偶然的相遇)有序的原则使得可能形成原子核、原子、星系和恒星。有序、无序和组织之间的两重性逻辑以最为多样化的形式,通过无数的相互--反馈作用,经常地在物理的、生物的和人类的领域发生作用。——(法)埃德加·莫兰著,陈一壮译:《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2页。
 
我们知道,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列宁曾经称他为“辩证法的奠基人”。赫拉克利特因为“一切皆流”的论断而闻名于世,他认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一切都在流动,没有什么是静止的。他还说过:太阳每天都是崭新的,整个世界就是燃烧又熄灭的永恒活火,自然界与人类皆如此。其实,这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学说的开端。所谓的两重性逻辑(dialogique)的原则,就是矛盾双方的不可分离和对立统一的思维方法。莫兰用宇宙的发生发展说明了无序与有序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也就是从无序的热动荡开始,在某种条件下通过有序原则的作用形成了原子核、原子、星系和恒星。这样的现象不仅发生在物理世界,也同样发生在生物和人类社会的生活之中。莫兰用玻尔的基本粒子理论做了一个比喻:个人在一定的观点下就好像自主的粒子,而在另一个观点下他们在两个连续性——一个是族类、一个是社会——的内部消失了。“这是因为当人们考察族类或社会时,个人不再存在;当人们考察个人时,族类和社会不再存在。”所以,我们的思想应该用两重性逻辑的方式接纳趋于互相排斥的两项。也就是说,我们的思维要学会“合理地接受矛盾概念的不可分离性以便认识同一复杂现象”。

把认识者重新引入任何认识中的原则
 
读与思(12月23日)
 
把认识者重新引入任何认识中的原则:这个原则实行对主体的恢复,并对认识的中心问题进行解蔽:从知觉开始到建立科学理论,任何认识都是一个精神\头脑在一定的文化和时代的背景中所做的重构\翻译.——(法)埃德加·莫兰著,陈一壮译:《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2页。
 
认识是离不开认识者的主体作用的。如果不考虑认识过程中作为认识者主体的特点与状态,就不可能真正弄清楚认识本身。所以,莫兰提出的“把认识者重新引入任何认识中的原则”,重视了认识者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性,有着十分重要和积极的意义,因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的认识过程无疑是大不相同的。就像同一部作品,由不同的人翻译,可能翻译出来的就是完全不同的作品。一般而言,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空、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对同一问题的认识可能有所不同;二是不同的人在同样时空下、同样的心理状态下,对同一问题的认识也有可能不同。所以,考虑人的个别差异性,考虑学生认识的个体差异性,考虑学生在不同时空不同心理状态下的认知过程,本身也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思想的改革将造就存在的、伦理的、公民
 
读与思(12月24日)
 
一个能够连接分离的知识和使之彼此相关的思想方式,还能够延伸为一门关于人类之间的联合和休戚与共的伦理学。一个不自闭于局部的特殊事物之中而能够考虑整体的思想,将适于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思想的改革因此将产生存在的、伦理的、公民的后果。——(法)埃德加·莫兰著,陈一壮译:《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3-184页。
 
在这段文字之前,莫兰分析了欧洲人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他指出,欧洲的人本主义有两个重要的传统,一是来自雅典的遗产,认为公民享有城邦的最高权力,理性享有思想的最高权力;二是犹太--基督教的遗产,认为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塑造出来的,而上帝又化为肉身、降世为人。但是,自从哥白尼以来,四个重要的科学发现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塑造了传统的以人类为中心的人本主义。首先是哥白尼的“日心说”,取消了人类居于宇宙中心的特权;其次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使人类变成了类人猿的后代,不再是按照其造物主的形象造出来的创造物;再次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使人类的精神失去了崇高神圣的地位;最后的哈勃的天文学说,把人类流放到宇宙最偏僻的郊野之一。人本主义因此不再成为“统治宇宙的骄傲意志的载体”,而是变成了“人类之间休戚与共的意识的载体,而后者又蕴含着对自然和宇宙的脐带关系”。这样的新的人本主义的立场,使人类不再自我中心,趾高气扬,目无一切,而是怀着卑微的态度与外部世界交流交往,具有整体观、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所以,思想的变革是所有变革的前提。

朱永新:教育,应该了解关于人的认识过程——《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读与思(1)
朱永新:未来的教育应该正视错误和幻觉的问题——《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读与思(2 )
朱永新:教育要关注对于认识的认识 ——《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读与思(3)
朱永新:教育需要好奇心的自由发挥——《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读与思(4)
朱永新:充分认识人类的复杂性——《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读与思(5)
朱永新:面对新挑战,迎接不确定性——《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读与思(6)
朱永新:做一个复杂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读与思(7)
朱永新:相互理解是人类的关键性问题——《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读与思(8)

遇见美好,向美而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最美的自己!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关于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