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幸福的因果》第14课丨因果是一种比喻,而不是僵化的教条

2017-10-02 佛学经典共读 那一座庙




丨今日共读内容丨

《幸福的因果》 第14课


丨注意事项丨

■请在文章末尾点击“阅读原文”打卡,并留言分享今日学习感悟

■您也可将留言分享到共读群中,与师兄们交流

■还未加入共读群的师兄,可扫描文章底部二维码加入共读群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554wm9yqo&width=500&height=375&auto=0

▲ 看视频,学习更有效


《幸福的因果》第14课

昌乐法师·讲述


 - 因果是一种比喻,而不是僵化的教条 - 


在我们实际的修行过程当中,修行有两个阶段。


第一个是初学,初学者要学会用因果的法则来发现生命的规律。因为人都是生活在当下的动物,像我们年轻人出家,最大的优势在学教理上我们很容易去学得明白,但是对我来说也很难。对于年纪大的人来说,思维能力、智力水平在退化、弱化,他们可能学得慢一点。但对年轻人来说,最大的痛苦是在于,我们学了很多的教义,但是我们不知道人生是什么。佛教,或者宗教说到底,是给人生提出的综合的解决方案。但如果你都不知道人生的苦是什么,那你如何去灭这个苦呢?


而法门这个东西,年轻人如果没有真正知道人生是苦的,不知道怎么样去化解心中的苦恼和烦闷的时候,就会拿着法门这个小刀乱划,或者在别人身上动手术,结果别人跑了。或者在自己身上动手术,把自己弄得遍体鳞伤。这是实际的修行过程当中的一些状况,这个幽默很冷的。就把法门在自己身上乱刺一气。


事,无非有两点,就是我们用的方法是经典当中的方法——遍一切处——我们总想功夫成片,就是拿着刀逢人就砍。实际上,每一个法门都有它背后的独特性,以及它关键地方的使用着力点是不一样的。所以年轻人学佛是很苦恼的,虽然心智上有容易成熟、容易看破、容易不被尘世所困扰的这种倾向,这是很好的。


但是有宗教情结,对生死这个问题比较容易看得远、看得多的人,这样的人心里其实是很苦的,因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人帮你。你原来不学佛的朋友觉得你被菩萨骗了,你被和尚洗脑了。而信佛的人,中国人说:哎,信就信,不要这么当真好不好?他们是这样的。然后真正的修行人、看上去很自在的人说:“你的智慧没开”。感觉你修行很好的人呢,他对你总是非常崇拜,可是你的痛苦他不能体验。


无论什么样的一种状况都非常纠结。而解决这个苦恼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在苦的结果当中找到原因,然后你慢慢地学会在当下这个苦果当中,以当下的苦果为因,去得到一个好的果实。所以苦是必须要经历的,该吃的苦真的要吃的,没吃过苦是没有办法的。


那如果说你不断地体验,这个苦有一天你不想吃了,你从苦的结果找到苦的原因以后,当下次再发生这样的事情的时候,你会生起善果。因为以你看到的状况(即从苦果中找到苦因)为因的时候,你得到的结果是苦的还是乐的呢?肯定是喜乐的嘛。因为你知道这件事情如果原样继续是不行的,是行不通的嘛。


用结果去找原因,而这个结果一定是苦的。每一个苦都是人生成长过程当中的一个台阶。当然,如果你吃苦不记苦的话,你的台阶也太多了点。但如果说你吃苦能记苦的话,儒家文化当中也讲了,人只有不犯二过,当吃过一次苦头以后,第二次绝对不会犯,这是要有很强大的心智,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能不能做到“不犯二过”并不取决于你的意志。现在很多学佛的人,完全用的自己的意志品质在做与自己的一种对抗,在严格地管理自己。这短期内是有效的,长期的话,你的心会变形。压在石头下的草从边上长出来的时候,它也就跟我长的这样,像豆芽一样。因为它没有自然生长的方法的时候,它会用其他的方式去表现出来,所以十个和尚九个怪。


是的,我当年出家的时候,我看看身边的这些老和尚都这个样子,后来就暗暗发愿:哎呀,我这辈子也不要做一个什么修行人了,我要做一个快快乐乐的小和尚,至少心智要圆满,如果有点像一休哥,那就更好。稍微有点智慧,稍微能够“叮叮叮”能有一点奇思妙想,人生就会有很多的乐趣。


但是这个前提一定是自己吃了苦,但是苦没有白吃,白吃的苦那真是白痴。因为你只能一次一次地去诉这种苦,那才是轮回。吃苦不是轮回,一遍一遍地吃苦才是轮回。


这个是第一个,由果去寻求原因。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还要注意一点,因为感受是一个结果,我们不能离开这个感受。你要了解感受的源头,如果你对自己的色心,就是身体、心理不了解的话,那你是没办法修行的。


在因果的规律当中我们要知道,因果之间不是僵化的关系,因果对佛教的教义,哪怕它再重要,这个词汇,这个名相的表达方式仍然是比喻的表达方式。因与果是联想关系,比如说:这个人为什么秃顶啊?掐指一算,哦,他前世一定拔了很多鸟毛,他们家做烤鸭生意。大概就是这种关系。但是我们在实际过程当中不能做这样的联想,我们要了解自己的起心动念。


实际上,在实际生活当中,并不是因与果的联系,而是法与法的联系。就是每一件事情它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并不是要把精力放在解脱上,你要找一个解脱的原因。解脱的原因很多人认为是智慧,于是大家就去寻找一个叫智慧的因。但什么叫智慧呢?其实智慧是不同的问题根据不同的情境所表现的不同的处理方式,而不是不同的问题同一个处理方式。


所以,大乘菩萨道里面有一个字大家要谨记,对智慧的描述——度,你应该如何去把握这个度?度不仅仅是到彼岸,而是把握这个度。所以佛法当中对于极左的人你应该往右看,对于极右的人你应该往左看,所以很多人说你到底应该是往左还是往右?你给我说个明白嘛,佛教这个东西不可信,说得很矛盾嘛!因为人生是个中道,你肯定是在左右摇摆,这是佛教的教义。如果你不了解这一点,不想在自己的现实与理想之间找到一条解脱的通道的话,你就不会开始左右开始尝试,而走到中道这个能够让你解脱的途径当中,反而只是一味地去追求一个叫智慧的东西,那只是对智慧的崇拜,并不是真正的学佛。


很多人只生活在这些自己认为非常优越的方面当中,但是这个观念到底意味着什么?它跟生活应该怎么样发生联系?他的度实在还没有。他要么零度,要么沸点,中间没有折中的东西,没有适合的东西。


我们经常讲:烧饭要放多少水?没有人能给出答案,多少米放多少水。对会烧饭的人,放多少水都没问题;对不会烧饭的人来说,多放一点少放一点都是问题。你叫他多放,呼噜一下一舀子;你叫他少放,呼噜一下舀出一舀子。多少不是根据我们的意愿,而是根据规律,根据这个米来的,还有锅和不同的器具来的。那我们的度在哪里?不是照着书本上去走路,而是自己在走路的过程当中遇到了一些问题的时候看看书本上有没有答案。


如果这是一句经典的话,最终找到的信息只能是烧饭要放水。至于烧饭要放多少水,过去是那个样子,现在是这个样子,你要去不断调试,不断揣摩这个经文以及说这个话的含义。我们现在只是一个要饭的人,从来没吃过这贴药,你的病怎么会好?但是你还相信菩萨有一天会来救你,菩萨他也想,但是很忙,来不及。所以我们还是自己想想办法。这个度自己真的要去把握好,尤其是我们学佛的人。


在因果之间,首先要了解它是个比喻。而在每一个起心动念,在观察我们人生可能出了问题的时候,我们要抛开所有的教义去直面自己的痛苦和难受的点,你才能够找到原因。


我们在学因果教义的时候,不能被这些名相所困扰,而要从这个名相当中找到修行或者指导我们实际生活的基本生活小窍门。


预告丨不学佛,你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

第1课丨你的幸福,不过是一种侥幸

第2课丨只要做到这一点,就能提升你的幸福指数

第3课丨你之所以不幸福,是因为没弄懂这几个问题

第4课丨幸福,是等不来的

第5课丨今生,不是从出生开始,而是从当下开始

第6课丨业力,是一种生命的惯性

第7课丨真正的修行,是在“舍”上做文章

第8课丨用觉知力,让生命的80%都充满喜乐

第9课丨为饥饿的母亲偷馒头,是行善还是作恶?

第10课丨为什么种下善因,却收获恶果?

第11课丨要想收获善果,就别被情绪摆布!

第12课丨为什么有的人修行之后依然痛苦?

第13课丨懂得了因果的规律,才能主宰人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