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凉好个秋,不妨去看展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资讯
专题
海外
业界
更多
关键词:十月 摄影展 推荐
摄影离不开交流,观看摄影展是一个学习摄影的好途径。我们精选了北京、上海、西村、宁波、连州、纽约、伦敦、诺丁汉等地近期值得关注的16个摄影展。
2018年9月22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莎车县库木巴格村第一书记希尔艾力和毕业于南开大学、现在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任教的妻子祖丽菲娅给贫困户的孩子们赠送节日礼物。陈杰 摄
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摄协、中国民协举办的“影像见证新时代 聚焦扶贫决胜期 2018-2020大型影像跨界驻点调研创作工程”2018年汇报展,正在中国文艺家之家展出。项目于2017年底启动,已被列为中宣部《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规划(2017—2021)》创作项目、中国文联“讴歌新时代,共筑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实践活动项目、中国文联2018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重点项目。
根据中宣部、国务院扶贫办等单位推荐并结合中国文联实际,该项目在全国选择了17个各具特色的扶贫点进行调研创作。得益于各级文联协会的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项目邀请到包括摄影和民间文艺、文学、戏剧、音乐、舞蹈、影视等多个艺术门类的艺术家和经济、社会、人类等多学科多领域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互动联合,运用摄影、绘画、视频、文字等融合媒体手段,进行多元化创作、多角度呈现,现形成了一批阶段性成果。
地点:安徽宁国·港口镇西村
乡村里的中国·西村摄影季由中国摄影家协会纪实摄影委员会、《中国摄影》杂志社、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中共宁国市委市政府主办,宁国市港口镇人民政府承办,于10月19日-28日在安徽省宁国市港口镇西村举行。
本次摄影季设置多个展览及活动版块,其中包括由《中国摄影》策划、选取有代表性的摄影佳作的《中国摄影经典作品展》;坚持用影像讲述农民故事,反映新农村发展的《全国农民摄影大展精品展》;由中国艺术名家驻村工作室推出的李舸《台前幕后》、解海龙《希望工程》摄影展;青年摄影师张晋、张晓作品展;以当地自然风光、人文风情为特色的宁国风光摄影展、皖南花鼓戏摄影展等。同时,以大型稻草装置、南京“三鸟仓”装置、匠艺雕塑装置为内容的户外大型装置艺术展也将亮相西村。此外,还将举办“艺术与乡村”座谈会、西村摄影季大讲堂等系列讲座及公共教育活动。
地点:北京·首都博物馆
1956年秋,黑龙江省萝北草原上,来自北京、天津、哈尔滨、山东等地的青年在跳集体舞。新华社记者 张文礼 摄
“国家相册 致敬历史——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典藏展”由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主办、新华网承办。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是中国馆藏量最大的照片档案馆,珍藏着1892年以来的历史照片1000多万张。在这里,近代以来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和节点的记录,以及海量的不同时代百姓生活影像,汇聚成浩瀚的历史,凝固住鲜活的瞬间。展览精选了百余幅经典老照片,用鲜活的影像呈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这是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馆藏作品首次向公众展出。
地点:北京·红砖美术馆
白崖,2014 安德里亚斯·穆埃
德国摄影艺术家安德里亚斯·穆埃(Andreas Mühe)在中国的首次个展“安德里亚斯·穆埃——摄影”及文献展近日在北京红砖美术馆亮相,集中展出艺术家过去15年创作中60余件经典作品,包括创作于2018年的部分新作。在当代摄影的范畴里,穆埃难以被简单归类,他的作品以环境氛围为线索,就不同人物、近当代历史与现实展开视觉探索。
策展人、德国波恩艺术与文化基金会主席瓦尔特·斯迈林表示:穆埃的摄影作品具有一种戏剧化的美学感性,本次策展空间的布置非常有趣,从进入展厅开始就可以看到随处可见的对比,这种对比存在于默克尔与科尔之间,存在于纳粹德国士兵、难民与如今的德国生活之间,也存在于艺术家个人与父亲肖像的“小家”之间。他的照片记录了过去与现在,观众可以从中获得对德国的多重印象。【相关阅读:《中国摄影》专访穆埃】
地点: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Kako与花,1949 植田正治
本次展览是这位日本知名摄影艺术家在中国的首次大型回顾展,展出了其创作生涯的141件摄影原作。1913年出生的植田正治于1930年代开启了摄影生涯。1950年代,他的风格向现实主义倾斜,成为日本战后一代前卫摄影的代表人物,并因《童历》(1971年出版)等摄影集受到广泛关注。青少年时期,植田正治一边在家乡经营着照相馆,一边在彼时西方前卫艺术的影响下,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创作激情和自由精神。他在自家附近的沙丘上将其家人和密友塑造成“棋子”的导演式摄影,在日本乃至世界摄影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记。而从70岁开始拍摄的以“沙丘”系列为代表的时尚和商业作品,亦得到了广泛赞誉。植田正治最钟爱的主题是他出生和成长的山阴县的风土和事物,但他的作品又有着超越风土和时代的普遍性。
植田正治分别于1978年和1987年受邀参加了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1995年,位于鸟取县的植田正治摄影美术馆正式开馆。1996年,荣获法国艺术与文学勋章。2000年,植田正治逝世,享年87岁。
地点:北京·尚巴美术馆
门罗(Monroe),作为一个来自苏格兰高地的姓氏,在不同语境下被中文翻译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带有强烈性别化的汉字:梦露/门罗,分别指向美国好莱坞明星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和美国第五任总统詹姆斯·门罗(James Monroe),这间接回应了法国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笔下有关“女性”身份塑造的神话。1940年代,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指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任何生理的、心理的、经济的命运都界定不了女人在社会内部所具有的形象,是整个文明设计出这种介于男性和被去势者之间的,被称为女性的中介产物。”
展览关注近期国内外艺术家针对女性性别议题展开的摄影及相关媒介的实践,重点立足于当代摄影与女性主义文化的连结。安娜·埃伦施泰因(Anna Ehrenstein)、郭盈光、廖逸君、吕近月、米亚·奥提奥(Miia Autio)和普洛米·巴苏(Poulomi Basu)6位摄影实践者的作品展现了个体对女性在成长、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对于性别差异引发的不同议题的深入思考。这些作品建立在将身体作为性别对象的后现代主义认知的基础之上,或幽默诙谐、或冷静透彻地挑战了人们对女性身份在复杂社会和文化中的固有认同。
地点:北京·泰康空间
1978年9月3日,狄源沧和14位“星期五沙龙”的影友在大觉寺摄影采风 吕小中
展览围绕发生在1970年代末,池小宁(1955-2007)位于北京电影制片厂职工宿舍大院西南角的两居室住家里的业余摄影学习班展开,展示了彼时年长一辈知识分子和年轻一代摄影爱好者之间,自我组织、自愿参与的无偿摄影教育与实践。这个在池小宁家中持续了大约3年的摄影班,现在被称为“星期五沙龙”。出现于1970年代中后期的家庭学习班这一特殊现象有别于一般的家庭文艺沙龙:许多“上山下乡”后返城的年轻人求知若渴却无处可学,年长者则苦于无法充分发挥被搁置已久的专业知识。一些年轻人主动到乐意倾囊相授的年长一辈知识分子家中请教,催生了这种自愿自发的学习小组。
作为展览的主体,一系列文献资料呈现了“星期五沙龙” 成员的实践,包括当时的摄影习作、记录郊外采风活动的照片、参考书籍、授课的讲义、学员的笔记本与日记、手工制作的相册、当年使用的相机,以及他们制作的放大机和投影仪等。展览还展示了一部于近期拍摄的影片,14位成员在访谈中叙述着他们对往事的回忆。此外,部分习作以拟仿当年内部观摩展的形式展出。
时间:2018.9.19-11.18
地点:上海·上海摄影艺术中心SCoP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举办展览“英国新摄影”,由徐浩策划,呈现安娜·福克斯和凯伦·诺尔两位常居英国的纪实摄影领军人物的近百件作品。两位摄影师以敏锐独到的眼光洞察时事,用幽默辛辣的手法表达观点。展览包含多个系列的作品,这些系列如一篇篇摄影专题般探讨社会阶级、工作环境、自我意识等命题,比如安娜·福克斯的《工作站》和《贝辛斯托克》;再如凯伦·诺尔和瑞士摄影师奥利维尔·里奇共同创作的《贝尔格莱维亚》演绎了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朋克》则记录了七十年代中期英国的第一代朋克运动。
时间:2018.10.13-11.15
地点:上海·新晋界艺术空间
展览以第一代摄影艺术家为线索,涵盖了黑白摄影经典一代的数位重要艺术家如安塞尔·亚当斯、菲利普·哈尔斯曼、爱德华·韦斯顿、罗伯特·卡帕、马格·吕布、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等人的原作近30幅作品。其中很多作品是观众非常熟悉的。新晋界艺术空间此次能够集结众位大师级艺术家作品汇聚一堂,实属难得。艺术家们在等待了100多年后的照相机成像进步,开始对美好景象的追求及新闻纪实的追踪,给后人们留下了决定性的瞬间。
时间:2018.9.7-10.28
地点:上海·德玉堂画廊
关于弗里达·卡罗的摄影作品的数量超过任何与她同时代的墨西哥艺术家或电影明星,爱德华·韦斯顿、曼·雷、马丁·芒卡西、伊莫金·坎宁安、伯尼思·库科、尼古拉斯·穆雷以及伯纳德·西尔伯斯坦等诸多重要摄影师和艺术家都曾以她为主题拍摄作品。此次展览呈现跨越弗里达几十年人生的肖像摄影,令观者得以深刻体会她的传奇经历、社交生活和私密情感。她还鲜明的活在这些珍贵的图像中,永远处于最美好的时光,和最丰盛的时刻。在这些影像中,弗里达身穿有着精致刺绣的墨西哥原住民服装、佩戴西班牙传统首饰并梳着以缎带及花朵装饰的发髻,而她标志性的一字眉以及若隐若现的胡须则令她的形象显得中性。在这些弥足珍贵的照片里面,弗里达·卡罗看上去是那么的鲜活,那是她生命盛放的时刻,也是她艺术生涯最顶峰的年代。
第三届宁波国际摄影周
时间:2018.10.27-11.3地点:浙江宁波·中国摄协宁波艺术中心
第三届宁波国际摄影周的主题是“乡村影像”,由摄影师、策展人、浙江传媒学院美术馆馆长傅拥军担任总策展人。本届摄影周由宁波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中国摄协宁波艺术中心、宁波市摄影家协会承办。
围绕“乡村影像”主题,摄影周设置了影像展览、纪录片播放、手工书陈列、现场对话、讲座等多个版块。影像展览部分主要包括两个致敬展以及12个影像单元。致敬展分别呈现了纪实摄影师张新民和晋永权在上个世纪90年代完成的《流坑》和《最后的汉族》两份反映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影像调查样本。12个影像单元则面向海内外大众,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乡村影像”征集,最终从近千份投稿中挑选出当下中国乡村新鲜的影像,分别构成以下单元:十七个村庄、样本、春风、城乡、荒野、传习、肖像、场景、内部、乡集、长卷、纪录片。展览力图从时间和空间,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等角度切入,发掘、梳理当下中国乡村影像的线索脉络,相对真实地呈现在当代社会经济疾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中国乡村社会的现状,为当代中国社会提供一系列有参考价值的乡村影像档案。
文献叙事与个人史
2018连州摄影博物馆夏展
时间:2018.7.28-11.4地点:广东连州·连州摄影博物馆
4位参展艺术家包括中国艺术家黎朗、唐景锋、法国艺术家柯特妮·罗伊(Kourtney Roy)和伊朗艺术家阿里·赞加利(Ali Zanjani)。展览由照片、幻灯、装置、声音、录像等不同媒介组合而成,艺术家在日常空间和历史影像中进行身份探索,寻求过去与现实的对话。
获得今年阿尔勒摄影节“专家见面会”奖项的香港艺术家唐景锋带来了关于家庭历史、移民与文化身份的作品《女皇、主席与我》。成长于不同文化中的唐景锋实施了一次对家庭历史的追溯,通过展示新老照片和文字,将对家族往事的追忆与香港的历史联系起来。黎朗的《一九七四》由循环播放的390张幻灯片,回忆发生在1974年4次事件的画外音,对1974年大事的梳理以及直接在墙上对记忆文本的书写构成。他在带有中国1970年代室内公共空间特色的深绿色墙裙的空间中,重构了对自己记忆元年的想象。以摆拍和探索性别身份见长的艺术家柯特妮·罗伊在《自斟自饮》(I Drink)项目中同时担任了摄影师、演员和导演,作品引发了以下问题:这些图像有何意图?是否是一次浅显的扮演,一个诡计,或一场精心呈现的演出,以揭示摄影与虚构之间的关系?伊朗艺术家阿里·赞加尼的《无人祈祷》(Without Prostration)取材自伊朗革命前的电视节目胶卷,每一幅被截取的作品都表达了传统规则中对行为规范的精确性和仪式感的敬意。
地点:美国纽约·纽约城市博物馆
歌舞女郎罗斯玛丽·威廉姆斯,1949 斯坦利·库布里克
“借助另一支镜头:斯坦利·库布里克摄影展”(Through a Different Lens: Stanley Kubrick Photographs)展出美国著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早年为美国《展望》(Look)杂志拍摄一百来张摄影作品,呈现了这位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电影导演在事业起步阶段的摄影实践。纽约城市博物馆收藏了数量可观的《展望》杂志档案资料,其中就包括库布里克拍摄的129张摄影作品和1.2万多张摄影底片。
1945年,17岁的库布里克开始在《展望》担任新闻摄影记者,他的照片记录了人们在纽约街头、夜店的行迹,以及体育活动,捕捉了日常生活中易为人忽略的场景,表现出这位年轻摄影师将复杂的情绪融入画面的老练手法。后来的库布里克成为了电影导演,同时涉猎电影制片、剪辑、摄影、音效等工作。他的电影作品多次提名并获得全球重要电影奖项,《斯巴达克斯》(1960)获金球奖最佳戏剧类影片,《2001太空漫游》(1968)获第22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影片奖。1997年,库布里克获得第5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地点:美国纽约·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
(China Institute Gallery)
黄山A124:十八罗汉和仙女峰,2004 汪芜生
此次展览是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2015年迁址曼哈顿下城后的第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由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馆长海蔚蓝、普林斯顿大学中国艺术与考古系名誉教授谢柏轲(Jerome Silbergeld)及摄影评论家江融共同策划。
展览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高山仰止”用图文介绍了中国名山的地理、历史、传说和文化,图像部分包括摄影家侯贺良、李学亮、康松柏、康梁、李大光、林茂招、卢浩、张安鲁、小超、闫实、王静、张家瑄、张华洁、郑从礼的作品。
第二部分“山水清音”以摄影家汪芜生的黄山“山水摄影”作品为例,探讨了中国的山水画美学理念及其对当代摄影的影响。
第三部分“新山水摄影”呈现了中国当代摄影家自1999年以来借用中国山水画的美学和元素创作出的一批作品,这些作品乍看起来像文人画,但它们具有一个新面向,即直接或间接地表明这些艺术家对他们所生活环境的关切,其中包括洪磊、姚璐、杨泳梁、邵文欢、曾翰、颜长江、肖萱安、林然、塔可、卢彦鹏、高辉、封岩的作品。(江融)
地点:英国伦敦‧伦敦博物馆
(Museum of London)
透过模糊的玻璃,2014 尼克·图尔平
“伦敦的夜”(London Nights)展出了阿尔文·兰登·科伯恩、比尔·布兰特、尼克·图尔平(Nick Turpin)、鲁特·布里斯·卢森博格(Rut Blees Luxemburg)、蒂什·玛莎(Tish Murtha)等60名摄影师拍摄的超过200件摄影作品,这些照片包含了肖像、纪实摄影、概念摄影,一些电影亦被收录进了此次展览。
这些摄影作品记录了身处伦敦都市的人们在日落后的工作、休息与娱乐的情形,从社会学、历史学和艺术的角度呈现了19世纪晚期至今伦敦夜晚的多样景致。
地点:英国诺丁汉·新艺术交流空间
(New Art Exchange)
独裁者穆松达·恩宗伯在大灭绝之前的最后一次旅程(行动之一),2017 吉鲁安吉·吉亚·亨达
“非洲心境”(Africa State of Mind)由加纳-英国作家艾克·厄顺(Ekow Eshun)策划,展现了来自非洲大陆11个国家的16位新一代摄影师的作品,包括吉鲁安吉·吉亚·亨达(Kiluanji Kia Henda)、鲁斯·奥塞(Ruth Ossai)、萨米·巴罗基(Sammy Baloji)等。他们通过对非洲大陆的生活以及“非洲身份”高度主观的描绘,来探讨“非洲性”(Africanness)这一概念,揭示了“非洲”既是一个心理空间,又是一个物质领域;既是一片物理层面的领域,亦是一种“心境”。
展览围绕“内部景观”“自由地带”和“混合城市”三个主题展开。在展览中,现代非洲城市的的活力和矛盾借助图像再现或放大,一部分肖像作品则试图解决性别和性别认同的流动性,而从奴隶制、殖民主义到种族隔离这些历史遗产,则成为引起观看者共鸣的历史源头。
尽管21世纪快要走完它的第一个十年,但外界对于非洲的普遍看法仍然存在着大量偏狭和局限。策展人艾克·厄顺认为,一方面,存在一种积极拥护“非洲崛起”的论调,它庆祝着新兴中产阶级的发展和由志向远大的青年人群推动着的科技行业的增长,但又粉饰了收入和机会的不平等,这些在许多国家仍然阻碍了社会进步。另一方面,将非洲简化为潜在的移民之地和充斥着腐败统治者的新刻板印象越渐升温,比如美国总统特朗普就把非洲国家描述为“鬼地方”。在这些背景下,“非洲心境”以摄影为线索和展示对象,反过来希望揭示当下“生活在非洲”的意义和体验的复杂性。
如需转载请至公众号留言邀约
精彩文章回顾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