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过街巷40年,他用镜头讲述武汉日常

谢国安 中国摄影杂志 2019-11-02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出品


他们这样摄影

在这里,看有品格的作品


每看谢国安的作品,我都会产生感动。那种来自生活的散漫不拘,那种不唯美但求真的美学趣味,那种给世态人情以关注以观照以关怀的创作态度,以及那种将镜头倾注于平民百姓的价值观念,都让我十分钦佩,也深感温暖。我能体会到潜藏在作品之后强劲的东西:那是来自生活的力量。


——方方,著名作家


1988 武昌大桥下江边

赤日炎炎的夏季里,每天傍晚时分,人们总喜欢聚集在长江边游泳。年复一年,武汉人的这一热情从未退去。


摄影并文 | 谢国安


我与共和国同龄,40年来的摄影生涯又与祖国的改革开放同步。这40年我无数次走过武汉三镇的各大街小巷,用纪实的影像记录下武汉人日常生活的不同瞬间,城市样貌的不时改变,这些曾经熟悉和亲切的时光,时常能令我感怀,我也期盼人们记住自己前辈曾经的生活和走过的路。


2018 武昌

渡江节中戏剧人物扮相的江泳女队员。


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之际,思想逐渐解放。借这股思想启蒙之风,中国城市纪实摄影开始起步。用相机对准城市里普通人和社会生活,用胶片记录他们真实的生存状态,表现他们家长里短、喜怒哀乐的真实现状,从此成为可能,正是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上,我幸运地走进了摄影。


1978年我进入武汉展览馆摄影部,开始了自己的摄影之路。那时一个城市的中心展览馆其主要工作就是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设计相应的宣传性展览。我的工作内容也主要是翻拍资料(多为小样片)、放大展览照片,而且根据版面需要时常放大二三十寸以上和一米乃至三五米的巨幅照片,在这里打下的扎实暗室功夫,对日后我从事黑白摄影有很大帮助。


1982 武昌中华路码头

那时长江上只有一座大桥,轮渡便是人们往来武昌和汉口的主要交通工具,上下班高峰时为了抢时间,只要船刚靠岸,不等二层的吊桥放下性急的人们就会争先跳上对岸。


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的中国摄影界依然是沙龙风气盛行,风光、小品、花卉及标模(标准模式的人物宣传图片)的影像占据着各专业杂志和传媒的主要版面。具有一定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及平民意识的纪实摄影者,那时还是影坛边缘人。其时缘于我内心固有的那种对艺术现实主义表现的理解和对艺术创作自由精神的渴望,促使我一进入摄影便自然而然地将镜头瞄准了城里的普通人和他们的生活,成为1980年代后最早进入都市“街拍”的少数派之一。时至今日,这种城市纪实摄影的“街拍”方式已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1980年代初的中国纪实摄影刚刚起步,理论基础和经典影像贫乏,对于从事纪实摄影的人来说还无以为鉴,只好先模仿着国外大师 们的城市图像去拍,先尽量把单幅照片拍得有模有样。像亨利·卡蒂埃-布勒松的“决定性瞬间”,安塞尔·亚当斯的黑白影调;罗伯特·杜瓦诺幽默风趣的巴黎图像对我都有启示。当然还有保罗·史川德、昂利·拉帝格、安迪·柯特兹以及更有他们的后续者雷尼·布里、约瑟夫·寇德卡和罗伯特·弗兰克。


与时俱进,随着个人影像经验的积累增多,阅历的丰富,技术的完善,促使我在1980年代末写出《浅论现实主义摄影》和《大都会纪实摄影之思考》两篇理论文章的同时,开始明确构架起《大武汉纪实》整体影像的完整结构来。在原已拍摄成型、最具汉味特色的“武汉人过夏天”“酷暑竹床阵”“武汉人 过早”“玩水”“汉正于商模”······的基础上逐步扩展至“武汉里巷”“武汉夜生活”“武 汉的租界”“自行车与武汉人”“过节”“初一到十五”及“武汉人性格肖像”等武汉人生活各方面的系列,力图展示出武汉这座城市的多方肌理个性以及人文风俗的特色。


1984 三民路口

早上常会有车技尚好的年轻人一手端着早点,一手把车从街上穿过。


在拍摄中,我不用任何干预的手法。我不太注重某些人以为的所谓影像冲击力,而是使我的影像优雅得体,这些也是我对自己的一贯要求,这或许会使生活更有温度些吧。


40年武汉纪实之路,用我拍摄的近10万幅影像按时序串连起的影像之路,不难看出武汉城市发展的超高速,迅猛得使人来不及思考,我原先拍摄过的长江两岸贫瘠的天际线,如今已被高楼大厦占满;街头巷尾无色彩的服装和无表情的面容,已变为五颜六色的服饰和欢声笑语的容貌,无处不在地显示着人们生活和精神面貌的重大改变。尤其是近20年的改变,回首与以往的任何时代相比,真可说是翻天覆地,人们的日子真正是好起来了。


我拍摄的无数琐细的瞬间已经成为这座城市曾经的记忆,也是思考现在和展望未来的窗口 。


1984 武汉展览馆

早年的福利彩票抽奖,都喜欢在广场上大规模发行。


1989 前进三路

胡同口摆放着早已从城市居民家中出局的黑白电视机,多为留待打工族和城郊居民选购。


1992 球场街

在那些还没有空调设备的日子里,武汉市民一直都这样睡在大街上渡过夏天里的漫谩长夜。清晨,上学前的孩子们也不忘早起打圈牌。


1992 原武汉展览馆(初建时称“中苏友好宫”)

改革开放之初,这里常举办各类型商贸洽谈会。这种别开生面的广告方式,即便今天看来依旧引人注目。


1993 上海路服装城

正在招聘服务员,除了面试,还需称体重和量身高的。


1995 文书巷

这著名棋摊的摊主棋艺超群:“打遍天下也无敌手”。


1996 汉口 解放大道

早上一觉还没睡好,在去上班途中的公交车上打个盹。


2014 汉正街

新汉正街上的情侣。


2014 汉润里

正午的阳光照射到胡同人家的窗台上。


2015 汉阳钟家村

古老的西大街围墙上绘有一些有趣的风俗画。


2016 江汉路

步行街上纳凉的人。


2016 关山街

光谷高新科技园的大学生们。


2016 武昌中华路江滩

傍晚在司门口的江边看晚霞。



作者简介


谢国安,1949年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理论委员、武汉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1978年进入武汉展览馆摄影部开始摄影工作。曾先后担任武汉美术馆展览部负责人和艺术总监、武汉国际会展中心艺术总监等职。从1978年进行“大武汉”纪实摄影创作至今40余年。2013年在“武汉美术馆”举办《武汉纪实作品展》,同时出版《谢国安黑白作品集》。同年被法国“摄影博物馆”特邀赴法办展。1999年获文化部“群星奖”铜奖;武汉市“五个一工程”提名奖及“楚天群星奖”银奖等各类摄影专业奖项。作品先后被中国摄影博物馆、广州美术馆、武汉市档案馆、武汉美术馆收藏,媒体称其为“武汉城市影像代言人”。






编辑:郑浓(杂志)/ 周星宜(新媒体)

编选自《中国摄影》2019年6期

更多内容请持续关注更新

如需转载请至公众号留言邀约


点击购买杂志


精彩文章回顾


做 有 品 格 的 摄 影 杂 志微信号:cphoto1957长按二维码关注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