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全国影展征稿工作开始于2019年4月中旬,至7月15日截稿时,共收到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中直、解放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港澳台、海外华人华侨22629人的来稿共计88181件(247445幅),是历年来投稿人数与作品总数最高的一届。与上一届相比,投稿人数增加了四千余人,作品总件数少了六千多件(组照一组算一件),但作品总张数却增加了三万六千多幅,以组照的形式提交的作品数量显著增加。来稿作品的拍摄日期要求在2017年1月1日以后(长期关注单元除外)。
逆火重生 贾代腾飞(湖北)纪录类·评委会推荐作品
漠上花开——重庆交大科研团队力学治沙纪实(组照) 万难(重庆) 纪录类·评委会推荐作品
本届评委人选从评委库中抽签产生,他们年龄分布涵盖老、中、青,有着不同的创作领域和学术背景,其中80%以上为首次担当全国影展评委。初评工作全面通过网络和电子文件展开,初评过程较上一届有所延长,每组照片都经过至少3位评委过目,避免因为评委个人审美差异导致的误判。在这一阶段中,2067件作品进入终评。又经过多轮复议和筛选,最终共有354件作品入选,其中纪录类156件,艺术类138件,创意与商业类50件,多媒体10件。
全国影展的组织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投送作品的类别划分、评委的选择、尽可能保证公正的评选程序,再到后期处理规范的制定、纸质作品的最终呈现等,都需要组织者根据不同时期摄影的变化进行周全的考量和系统化的设计,既要对所有来稿中的优秀作品进行最大限度的发掘、甄别和包容,又要对不符合入展条件的作品划定严格、明确的淘汰准则。因此,与往届相比,本届全国影展的评选在总体结构上并没有大的改变,但是很多评选细节做了调整,这些变化折射出主办者对当下摄影的理解,并有可能对今后全国影展的样貌,以及众多摄影者的创作方向产生深远的影响。
农旅经济热(组照) 章勋(浙江) 纪录类
直播时代 王维宇(辽宁) 纪录类
体育瞬间(组照) 魏征(北京) 纪录类
本届全国影展体现出的最大特点是入选作品整体较往届有所进步,这得益于两个新的征稿策略,一是类别设置的调整,二是“推荐委员推荐作品”机制的试行。这届影展从整体框架上延续上一届四个主要类别的划分方式,但在具体类别的细分上却有着明显的变化。首先,纪录类在原“单幅”、“组照”的基础上增加“长期关注单元”,该单元对拍摄时间不做上限,但其拍摄过程至少要大于3年,只接受组照投稿。这一调整的导向性至关重要,传达出主办者对纪实摄影深度的强调,对摄影师长期专注于某一领域或某一话题的倡导。从评选现场情况来看,长期关注单元的设置确实涌现出了一些亮眼之作。其次,“商业类”改为 “创意和商业类”,鉴于每年商业类投稿数量较少,因此对该类别征稿范围进行适当地扩展,将偏向于设计和创意表现的非商业作品也纳入进来,丰富了来稿作品的内容。这样的设计还可以使艺术类的作品评选专注于更纯粹的艺术标准。但在实际投送的稿件中,也有一些作品的类别归属不太明晰,对此,组委会赋予了评委针对个别优秀作品进行跨类别推荐的权利, 尽最大可能地保留佳作入选。
成都南(组照) 韩松(四川) 纪录类
炮火下的士兵 彭希(解放军) 纪录类·评委会推荐作品
在征稿过程中,组委会首次尝试了由推荐委员推荐作品参加评选。近年来,优秀的摄影师作品传播渠道日渐多元,为了保持来稿作品的专业水准,组委会邀请了部分摄影界专家、社团和媒体进行佳作推荐。推荐委员推荐作品与广大投稿作品一样,都要进过初评与终评的选拔,从实际效果来看,大量优秀的作品通过这一方式进入终评,成为了对个人投稿的有效补充。在本届最终入选作品中,由推荐委员及机构推荐而来的作品共有36件,约占总数的10%,分布于各类别之中,这些作品在参与评选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它们的加入提高了全国影展作品的整体水平。
畅想曲 吴震(福建) 纪录类
钓 罗仲希(湖南)纪录类
本届全国影展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优秀组照表现抢眼。此次所征集作品中组照数量有所增加,纪录类组照张数限制为8-12幅,较上一届的4-10幅有所放宽,艺术类、创意和商业类的组照数量限制为4-8幅,较去年的4-6幅同样有所放宽,而“长期关注单元”的组照数要求是20-30幅。组照数目的增加不但要求摄影师在前期拍摄中进行大量的积累,而且也要求摄影师在后期狠下心来对自己的照片进行精准的筛选并合理的编排。为了平衡组照与单幅作品的比例,组委会也设置了更加灵活的选拔机制,评委有权从组照中挑选个别优秀作品作为单幅入选。这是一个对摄影者贴心的设计,组委会在尽最大努力去保留与挽救可能错过全国影展的佳作。但这一设计也出现一个问题,原本打算投单张的创作者误认为评委会在自己作品中挑选单张,就生硬地把本来不成组的照片凑成组照进行投稿。然而在实际评选过程中,许多这样的作品在第一轮就被刷掉了,只有足够优秀且完整的系列组照才能够进入终评,而终评时从组照中挑出优秀单张入选,也只发生在极个别的案例中。另外也有评委在讨论是否需要放开另外一种权力,那就是从优秀组照中删除个别不太好的单张,进而入选。但组委会认为这一规则涉及到摄影师个人的图片编辑能力,应该由作者来亲自完成,不能让评委“代劳”,也只有这样才能对真正优秀的人才和作品的选拔保持公平。
洪荒(组照) 郑伟杰(河南) 艺术类
漓水出岫有林泉(组照) 滕彬(广西) 艺术类·评委会推荐作品
此外,本届全国影展对纪录类作品的图片后期处理制定了更加明确的规范,对违规行为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预防。上一届曾出现入选作品被鉴定违规又落选的情况,这一情况也曾在“荷赛”(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出现。合理的利用后期软件会极大地改善摄影流程和作品呈现,而使用不当或过度使用则会造成画面失真和纪实内涵的丧失,如何合理的使用图像处理技术是数码时代的摄影人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对于这其中“度”的把握很多摄影师并不明确,历年来评选中发现的大部分违规行为都是无意为之,因此对组委会而言,“规范”的制定和前期宣传就成为了工作中的重点。本届全国影展组委会针对这一问题在征稿启事中列出了8条规定,明确说明了哪些行为是被允许的,而哪些行为属于违规,同时,又将这些规范准则制作成一个5分钟的讲解视频,图文并茂地演示了历年全国影展中所总结出的后期违规案例。第二,在评选过程中,技术专家被邀请至现场全程参与评选,对疑似问题作品进行现场鉴定,力争把违规问题在评选结果出来之前就排除掉。这几项工作方法上的改进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评选中可以直观感受到的是,明显违规的行为大幅减少。在这一点上,全国影展的工作已经完全超出了一个展览或是评选的责任范畴,而发挥出了社会性的示范和教育作用。
非常色(组照) 方国平(浙江) 艺术类
清凉一夏 刘世辉(广东) 艺术类
铁路上的风景(组照) 陈明明(湖南) 艺术类
据本届全国影展评委会秘书长刘宇介绍,本次全国影展还有一些细节的变化值得关注:首先,对于来稿作品中的并置作品,一对算一张,如果一组有8张,那么实际则是两两成对,创作者可以提交16张,这一规则给予了创作者更大的发挥空间;其次,本次对来稿作品不做器材上的限制,这等于为广大的手机摄影者敞开大门;第三,多媒体作品时长缩短至8分钟,视频格式标准不低于1080P;第四,如果有尺寸达到照片级别的优秀视频截图,仍然可以作为照片参选。总之,只要作品足够优秀,组委会都会尽最大可能地为其提供展示机会。
别样的深圳 (视频截图) 黄小东(广东) 多媒体类
涅槃重生(视频截图) 熊汉泉(湖南) 多媒体类
综合观察本次全国影展的来稿和获奖作品,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其一,来稿中,对往届获奖作品简单模仿的情况依然大范围存在。往届的获奖或入选作品常常会惹人注目,产生引导效应,可以鼓励更多摄影者积极参与,并从中学习经验,汲取营养。但学习绝非简单的模仿,许多摄影者认为只要拍得像以往的获奖作品就可以获得评委的青睐,就能增加入选几率,导致包括全国影展在内的许多评选中经常出现盲目跟风甚至抄袭的现象。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此次在终评之前,主办方事先组织评委集体观看往届作品,避免相似甚至雷同的作品在这一届影展中出现,模仿痕迹明显的作品会第一时间被淘汰。即使如此,在最后的评选结果中,手法和题材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仍然稀缺。艺术最可贵品质之一就是创新,如何在评选机制中进一步鼓励原创,应该是未来的全国影展在提升品质时需要面对的问题。
振兴中的东北老工业(组照) 梁建勇(辽宁) 纪录类长期关注单元
其二,此次全国影展中的纪录类增设“长期关注单元”,但目前从这一单元中的评审情况来看,还有许多摄影者未能理解“长期”的含义。大多数投稿作品只是在拍摄时间上满足了“长期”的要求,但是如何将时间的长度转化为思想的深度是这些作品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一单元的组照数量对摄影者的拍摄、挑选和编辑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许多作品出现了“注水”的情况,看似拍摄的时间跨度符合标准,组照数量也达标,但其内容重复、形式单一,缺乏对题材的深度挖掘和沉淀,对摄影语言的理解和把握还浮于浅表,因此未能达到主办方在设置这一单元时的预期。还有一部分摄影师为了增大中选概率,本着宁多勿少的原则进行投稿,导致画蛇添足,因组照中个别不太好的单张而落选。
空气稀薄地带(组照) 龙江(云南) 艺术类 · 评委会推荐作品
即物郑州(组照) 宋鑫一(河南)艺术类
舞台光色(组照) 王徐峰(北京) 艺术类
其三,如前所述,本次全国影展在各个层面体现出对摄影者编辑能力的强调,这在历次全国影展中前所未有。也正因为此,各类别中的组照和视频作品集中体现出的创作者编辑能力的欠缺也格外明显。在当今时代,摄影创作的技术门槛越来越低,人们获得影像的手段变得愈加简单和方便,摄影创作不再局限于拍摄本身,如何将所得影像合理地编排,并形成有效的信息和情感传递成为了创作中的关键环节。有的作品单张照片拍得都不错,但在编排顺序上思路混乱,导致组照整体偏弱。有的视频作品也是单个镜头效果好,但在剪辑、转场、音效等配合方面却不理想。对于创作者而言,在海量碎片化影像泛滥的今天,如何让图片经过编辑得到有效的呈现和传播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
沙漠明珠 陈少华(福建) 艺术类
钢铁凤凰初长成 李淑香(北京) 艺术类
其四,全国影展在类别划分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摄影经过180年的发展,艺术与纪录之间的界限早已不是泾渭分明,一件摄影艺术作品可能兼具纪实性,也可以进行商业化的跨界创作。以当前全国影展除多媒体外的三大类别——纪录类、艺术类、创意和商业类来划分平面摄影的类别,投稿者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困惑,什么样的作品才算是“艺术”,又怎样才算是“创意”,“纪录”的概念如何界定,“商业”的属性以什么为标准,这些问题从现有类别划分上来看还有待厘清,从而避免导致稿件投错类别或重复投稿等情况的发生。就像体育比赛一样,不同项目、不同性别、甚至不同年龄的选手分别对抗才会显得公平,摄影评选的分类也应该出于类似的考虑,但是摄影作品的分类是一个更加复杂的问题。对于分类的讨论是全国影展的一个老问题,在此限于篇幅不做展开,但是,居于目前的分类,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一些摄影者简单地以是否有“PS”来区分纪录类与艺术类,从而产生了对摄影艺术性理解的偏狭。诸如此类问题的改进不仅仅需要组委会在进行规则设计时进行有效引导,更需要中国影像文化建设整体性的提升。
期会东坡(组照) 张霆(江苏) 创意和商业类·评委会推荐作品
天地玄黄(组照) 何赛昱(浙江) 创意和商业类
美食(组照) 庄加佳(上海) 创意和商业类
本届全国影展354件入选作品让我们可以管窥当下中国摄影创作的总体面貌。《中国摄影》本期专题还邀请了四位评委代表分别对各类评选过程中的概况、细节及相应的标准进行介绍。纪录类评委傅拥军全程参与了初评与终评工作,他对本次纪录类作品的来稿情况做出整体分析,并举例说明优秀作品得以入选的原因及广大影友应注意避免的普遍性问题;艺术类评委刘铮从当代艺术的整体视野来观察全国影展在新时代所蕴含的多种可能;创意和商业类评委贾云龙则从行业中的具体经验入手,探讨了全国影展评选中的典型个案所引申出的关于原创性的问题;多媒体类评委常河在文章中谈及评选过程中所秉持的标准和原则,进而对多媒体作品在全国影展中的定位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我们还邀请了后期鉴定专家李涛撰文,向大家介绍后期鉴定中所遇到的一些具体技术问题,而这些技术问题又将相关理念延伸至对审美问题的思考。此外,本期专题还收录了评委们的精彩点评和他们针对全国影展所给出的建议,以上内容呈现了本刊编辑部对本届全国影展的观察。
对于一个动辄二十多万张来稿量的评选与展览,全国影展的意义已经不再局限于参展作品本身,而是成为了一种现象级的综合活动。为了强调“展”的属性,全国影展自上一届起不再进行评奖,但针对数万参与其中的摄影人而言,它仍然更近乎于一次选拔,能够入选展览本身就已是莫大的荣誉,这是基于创作者们对组委会和全国影展这一品牌的信任。在62年的发展历程中全国影展经历过停办,也经历过改变,在这一过程中,它承担着众多摄影人的殷切希望,也面临并不断回应着批评者的质疑。规则如何制定,方法如何改进,怎样提升入选作品的质量,怎样才能更好地为摄影人服务?这些始终都是全国影展面临的核心问题。积跬步以至千里,汇溪流而成江海,全国影展正在针对新时期的情况循序渐进地推动自身的改革,与时俱进,从而使全国影展的整体水平更上一层楼。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0周年华诞,第27届全国影展成为了摄影人为祖国献上的一份贺礼。